《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二)》教學反思
看圖明理 說話拓展 實踐積累 形成習慣開學第一天,手捧語文教材走進教室,又一次和學生“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似乎已經見怪不怪了。是的,蘇教版語文教材的一大特點就是十分注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它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安排一個系列編入教材,在每冊開始安排“習慣篇”,意在始終不渝地把良好習慣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
然而,教材所給予的僅僅是幾頁紙的圖片資料。如果每次談起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看看表面的圖、說說好聽的話,就真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嗎?我想,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怎樣才能在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有限資料的基礎上,扎實有效的落實蘇教版教材的這一教學重點呢?我在幾年的教學中總結了“看圖明理、說話拓展、實踐積累、形成習慣”的教學想法。
一、看圖明理:讓良好習慣在心中萌芽。
中小學各科教學大綱都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蘇教版教材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安排在每冊的開頭,自然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教材中按一定系列編排“習慣篇”,這些習慣不僅對學生正在進行的學習大有裨益,而且對今后學生繼續學習和走上社會都有著重要意義。
教材以圖片的方式直觀地向學生揭示教學內容,告訴學生有哪些具體的良好習慣。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逐圖觀察,清楚地弄懂圖片講述的意思,讓學生初步了解該習慣是什么、是怎樣的。在此基礎上,對學生講明道理,使他們明白怎么去做。
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二)》為例:教材中安排的一個良好學習習慣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提供的圖片資料內容豐富,從師生參觀天文臺、天文展覽館、觀摩古代碑刻到游覽黃山、漓江、中山陵、敦煌莫高窟、圓明園、故宮等祖國壯美山河和名勝古跡,一一作了圖片展示,學生在觀察這些圖片時,仿佛置身于這些地方,心情得到極大的熏陶。此時,教師開始引導學生說說圖上所展示的分別是祖國的哪些名勝古跡,并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作適當介紹。接著,讓學生談談去這些地方跟學語文有什么關系,學生自然會聯想到這種方式是走出課堂,走向自然,既是豐富生活,又是開拓視野,是在實踐中學習語文。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學生自然會受到“在實踐中學習語文”的教育。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定然會萌發長大了去祖國各地走一走、看一看的情結。
二、說話拓展:在習慣培養中強化語文能力的提高。
語文的學習始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明的教師善于在單純的教學內容中融入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
“習慣篇”雖然重在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但我們也千萬別拘泥于此。過于直露地灌輸、“單刀直入”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審美疲勞”;如果在教學中適當“旁生枝節”反而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材中的精美圖片蘊藏著豐富的信息,教師應該充分把這一“無形”的資源活用起來。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二)》中有許多介紹祖國名勝古跡的圖片,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說說這些名勝古跡的相關歷史、文化知識,并進一步介紹一下自己還知道或去過什么名勝古跡。這一過程的實施,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存儲量,而且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發散、訓練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等綜合語文能力,真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