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1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通過讀課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能說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學重點:讀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教學難點 :感受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ㄒ唬┙沂菊n題導入
齊讀課題,說說課文中誰稱誰為“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為什么稱他們?yōu)橛H人呢?帶著問題聽老師范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說說初步感知的情況。
。ǘz查預習
1.介紹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
2.讀本課的生字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自讀、指名讀、齊讀、兩人賽讀)
3.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暫時:zàn
友誼:yì
血泊:pō
“搗”和“謠”的字形
4.解釋不懂的詞
打糕:朝鮮人民喜歡吃的一種食物,用糯米做成,與我國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親人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搗米謠:朝鮮人民搗米時唱的一種歌謠。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幫助。
。ㄈ┩ㄗx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2.提問:為什么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互稱“親人”?說說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2.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
教學過程 :
課前兩分鐘,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當年抗美援朝畫面的《志愿軍戰(zhàn)歌》
。ㄒ唬﹦(chuàng)設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就是唱著同學們剛聽到的雄壯的《志愿軍戰(zhàn)歌》出國參戰(zhàn)的,今年剛好是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52周年。他們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感人情景仿佛歷歷在目。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與志愿軍老戰(zhàn)士一起追憶那動人的告別場面,去聽一聽離別時他們對朝鮮親人都說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讀書思考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位親人?志愿軍回憶了哪些往事?
板書:大娘縫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ㄈ┲攸c學習第一自然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后兩自然段。
1.默讀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批)
2.然后交流,教師點撥。
板書:幾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孫孫
犧牲媽媽
失去雙腿
3.這些事情為什么讓志愿軍難以忘懷呢?從這些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默讀3分鐘后,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抓住“幾夜沒合眼、冒著炮火、唯一、同歸于盡、噩耗、代價”等詞語體會。
點撥:“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
小結:是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與幫助。體會大娘確實像慈母一樣,關心幫助志愿軍,想志愿軍所想,急志愿軍所急,這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體會2、3自然段。同時加強感情朗讀的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注意指導。體會這三個自然段的開頭和結尾在表達上的特點。(個人讀、師生對讀等形式)
(1)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對大娘如對長輩慈母,應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對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懷著關切的情感朗讀。
。2)學生自己選讀喜歡的段落,并試著背一背。
。ㄋ模╋柡で閷W習第二部分(以讀代講)
列車將要載著志愿軍回到祖國,此時此刻,志愿軍會說些什么?(齊讀第二部分)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2
師:上課前你們有人說我很膽小,現在哪位同學給我做一個榜樣?我不是膽小嗎?不是害怕嗎?哪個同學做一個膽大不怕的樣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問題有多難,不管自己會不會,我都給老師做樣子,站起來嘗試。誰能?我現在就要提問題了,誰能回答我的問題,舉手,沒有?你們不是鼓勵我嗎?什么?不知道什么問題呀?不管我提什么問題?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給老師做樣子,答錯了也沒關系。想好沒有?
生:想好了。
師:這回誰能幫助我就積極舉手。誰可以幫助我?(一學生站起來)咱們這次講的課題是什么?
生:《再見了,親人》。
師:對不對?
生:對。
師:你可以幫我寫到黑板上去嗎?
生:可以。(走上前,寫“再見了,親人”)
師:咱們一起來把課題讀一下,我聽一聽你們的情感怎么樣?
生:(讀)“再見了,親人”。
師:以后再也見不到了,要有這種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見了,親人”大家讀。
生:“再見了,親人”。
師:現在親人就在眼前,一邊握手,一邊說:“再見了,親人”。(語速較快,有節(jié)奏地示范)大家讀。
生:“再見了,親人”。
師:我聽著你們讀得不太像啊,現在親人就在眼前,手握著手,體會一下,讀。
生:“再見了,親人”。
師:還要把手抖起來就像了,F在親人已經上車了,站在車窗里面往外看,朝鮮人民站在站臺上,望著車上的戰(zhàn)士,怎么讀?
生:“再見了,親人”。(比前次語氣激昂)
師:列車已經走遠了,朝鮮人民望著遠去的列車,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喚。
生:“再見了,親人!保ㄗx聲較高,聲音悠長)
師:這樣讀就對了。同一句話,不同的情況,讀法就不同。課前大家讀了課文沒有?
生:讀了。
師:還想讀不想讀?
生:想。
師:再讀讀好吧?
生:好!
師:我對大家讀課文的要求不多,只有一個,就是你讀完以后,得想辦法說點什么,這是閱讀的一個能力,也是一個習慣。讀完了就應該有的說。比如對課文的內容,課文的結構、課文的情感,要試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來。不能讀完了一句話也沒有,那就不行了,聽明白了嗎?
生:聽明白了。
師:那好,現在就開始讀書。讀完了先說一說有關對課文整體方面的感受。你愿意怎樣讀就怎樣讀,默讀、朗讀、兩人讀、小組讀都可以,你有選擇學習方式的自主權。
。▽W生開始讀書。)
師:現在讀完了,我不提什么問題,誰有話要說?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對課文總的看法,總的感受,有問題也可以提出來。
生:課文主要內容是寫志愿軍和朝鮮人民分別的時候,對朝鮮人民說的話。
師:他是講課文總的內容?梢。
生:老師,什么叫做“頂著打糕”呢?
師:什么叫“頂著打糕”?(隨手拿起學生的書)這是一本書吧?這叫拿著書,是不是?(把書放在頭頂上)那么現在呢?(眾笑,師指著頭頂上的書)如果它是打糕的話,那怎么說呢?
生:頂著打糕。
師:明白了吧?好啦,誰還有問題?
生:這篇文章是不是講志愿軍說的話?
師:他說整篇課文是不是志愿軍說的話?好好看一看,再回答這個問題。
生:這篇課文志愿軍說的親人不是真正的親人。是戰(zhàn)場上幫助他們的親人。
師:有意思,有意思。一會兒我還要就他這個話題來說。
生:我想說整篇課文是從志愿軍的角度去說的,沒有寫其他人的感受,有點自述的感覺。
師:那么你說的是他(指剛才發(fā)言的同學)的意思了。
生:不是,是有的部分是他自已想的,有的是他回憶的,有的是他當時說的,和朝鮮人說的。
師:明白沒有?(問前面類似發(fā)言的學生)
生:明白了。
生:課文是用三個人物的事例來描寫朝鮮人民為什么是他們的親人。
生:這三個人為志愿軍做出了非常大的犧牲,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生:從課文中我讀出了志愿軍與朝鮮人民那種依依不舍、難舍難分的情誼。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失去了自己唯一的親人,志愿軍才會這樣難舍難分的。
生:我讀懂了這篇課文是在志愿軍上火車站的時候在路上,朝鮮人民送他們走的那種依依不舍的情況。
生:在志愿軍說話時,還回憶了很多朝鮮人民為他們做的好事,他們真像親人一樣。
師:大家都說了自己的見解,還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生:我想問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陣地上去挖野菜?
師:這個問題很好,真把我問住了,你把這個問題寫在黑板上,先記下來,誰還要發(fā)言?
。▽W生上黑板寫問題。)
生:為什么說他們的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師:這個問題也很好,也把它寫到黑板上。還有沒有?(學生上黑板寫問題)
生:課文上說小金花很剛強,那為什么和志愿軍叔叔分別的時候掉眼淚了?
師:是啊,剛強就不應該掉眼淚了,把這個問題寫上去。(學生上黑板寫問題)
生:為什么小金花的媽媽被炸死后,她把腳一跺說“我一定要為你報仇!”為什么不寫她的痛苦?
師:對,你這個問題和剛才那個同學差不多,和他寫在一起可以嗎?
。▽W生上黑板寫問題。)
生:大娘為什么丟下小孫子,寧愿先把志愿軍背進防空洞,不先保護小孫子?
師:這個問題和第一個問題核對一下,第一個問題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去前沿陣地挖野菜?”你這個是“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顧小孫子,先保護志愿軍?”把他們合并成一個問題好嗎?還有誰?
生:為什么說,我們的心和你們的心永遠在一起?
師:為什么說,我們的心和你們的心永遠在一起?你把這個問題記在心里,等一下上課注意聽,如果懂了,就別說了,如果不懂就再提出來,好嗎?
生:他們?yōu)槭裁匆屃熊囬_慢一點?
師:把這個問題也記在你心里,看一會兒能不能解決,好嗎?除去問題以外,你們想一想,志愿軍和朝鮮人民分別的時候,他們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嗎?
生:戀戀不舍。
生:難舍難分!
生:依依不舍!
師:還有什么?為什么戀戀不舍,難舍難分、依依不舍呢?因為他們是什么呀?
生:親人。
師:聽了大家的話以后,我覺得似乎有道理。但又覺得你們說得都不對。(學生詫異)我為什么說似乎有道理而又不對呢?因為我想,志愿軍和朝鮮人民其實不是親人,誰能舉例子,說說什么人是你的親人?
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師:應該調過來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這樣說,為什么?
生:不知道。
師:不知道?爺爺奶奶是爸爸媽什么?
生:爸爸媽媽。
師:對,應該把爸爸媽爸爸媽媽放在前面,是不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誰?
生:親人就是有血緣關系的。
師:他給概括了,有血緣關系的,是親屬,是一個家族的。那么志愿軍是中國人,朝鮮人民是朝鮮人,他們是親屬嗎?
生:不是。
師:有血緣關系嗎?
生:沒有。
師:那么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們是親人嗎?
生:不是。
師:不是親人(在黑板上寫下“不是親人”)因此我說作者說的不對。既然不是親人,哪來的“再見了,親人”?(學生紛紛舉手)想跟我辯論是嗎?但現在你還辯論不了。我希望你們好好做第二輪閱讀。怎么讀?這回要求就多了。一邊讀一邊抓住什么來讀呢?(板書“抓事實”)第一,抓住事實,看看課文上寫了什么事實──剛才你們大概地提到了──再仔細看看這些事實里蘊含了什么道理?你得理解它,(板書在“抓事實”后加寫“──理解”)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話給我講道理,來說服我。(板書,在“理解”后加“──說服”)第二呢,要抓情感。(板書“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來寫的?他表達了朝鮮人民和中國志愿軍的什么感情?(在板書“抓情感”后加寫“──體會”)抓住了感情以后,你自己去體會,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讀出來,來感動我。(在板書“體會”后加寫“──感動”)就這樣,用你的理解來說服我,這叫“曉之以理”;用你的體會來感動我,這叫“動之以情”。最后讓我承認大家的看法,承認朝鮮人民和中國人民志愿軍是親人。
(上述板書整體內容如下:)
抓事實──理解──說服
抓情感──體會──感動
師:能這樣學習、這樣發(fā)言嗎?
生:能。
師:還是剛才那樣,你采用什么方式讀都可以,誰想說話了,就舉手。你真地把我說服了,感動了,我給你鞠躬致謝。(學生讀課文)
師:看樣子準備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個頑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說服;我也有一付鐵石心腸,不容易受感動。(眾笑)你得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現在行了嗎?
生:行了。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學習準備】課前可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
【學時安排】2學時。第一學時學習第一部分;第二學時學習二、三及四部分。
【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1、介紹抗美援朝戰(zhàn)爭:
(1950年6月25日,美帝國主義唆使南朝鮮李承晚集團進攻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9月15日又糾集15個國家的雇傭軍,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在朝鮮仁川登陸,不顧中國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戰(zhàn)火引向中國的邊境,轟炸中國的安東(今丹東)等地。中國人民響應毛澤東同志發(fā)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號召,組織中國人民志愿軍,由彭德懷出任志愿軍總司令。于10月25日開赴朝鮮前線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抗擊美國侵略軍。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擊下,美帝國主義連遭失敗,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鮮停戰(zhàn)協議上簽字。中國人民志愿軍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鮮回國。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審題,提問題:
。ㄟ@話是誰說的?──“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既可理解為志愿軍對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說的話,又可理解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送行時說的話。在什么地方說的?怎么說的?為什么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要互稱親人呢?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但勝似親人的? ……)
3、同座相互檢查課文朗讀情況,要求正確、流利。
4、聽兩組(4人)讀課文,評價讀的情況,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鎖、暫、糕、阻、誼、搗、謠、偵、混、吵、耗、嫂”的讀音)。
5、自學第一部分:
、拧∧x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三件事:
。ㄒ皇菐滓箾]合眼給志愿軍洗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zhàn)中,冒著炮火給志愿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他家里休養(yǎng)的志愿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
⑵ 結合課文說說“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朝鮮大娘在志愿軍戰(zhàn)士戰(zhàn)斗了三天三夜,已經餓到極點的情況下,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給戰(zhàn)士送打糕吃?偨Y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體會“唯一”的含義。(隱含著大娘付出的代價是多大呀。)
、恰∵@篇課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摯強烈;同時又是以志愿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語言十分親切感人。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對大娘,應該怎么讀?(如對長輩慈母,應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還要讀好祈使句、疑問句、感嘆句、反問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別的腳步吧!”(祈使句,懇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讀出懇求的語氣,讀時句尾聲調要下降!澳苤С值米?”(疑問)讀時句尾語調要上升,要帶上關切的感情。讀感嘆句時,句尾語調先上升后下降,“這真是雪中送炭呀!”讀反問句時應注意重音,“你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我們怎么能忘記?”應把“怎么能”讀得重一些,表達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取≡谑熳x的基礎上背誦。
6、質疑。
第二學時
1、背誦第一部分。
2、聽寫詞語:
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3、學習第二、三部分:
⑴ 回憶學習第一部分的方法:
、佟∧x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三件事。
、凇〗Y合課文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邸「星槔首x。
④ 背誦。
、啤∽詫W:
用自己的話說說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做了些什么?結合課文重點理解“同歸于盡”、“噩耗”、“代價”等詞語。
⑶ 分組交流、討論。
⑷ 大組交流、討論。
4、學習第四部分:
體會“親人”“親愛的土地”的含義。
。ǔr人民關心愛護志愿軍,甚至為他們獻出生命,所以稱為“親人”。為什么叫“親愛的土地”?因為在朝鮮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經并肩戰(zhàn)斗。這片土地上,不僅灑下了朝鮮人民的鮮血,而且灑下了志愿軍的鮮血,所以叫“親愛的土地”。正因為中朝人民的戰(zhàn)斗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所以說“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5、體會前三段開頭和結尾的寫法:
、拧‘嫵稣n文前三個自然段開頭和結尾寫法相似的句子。
⑵ 開頭句子是:
“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小金花,……再給我們唱個《搗米謠》吧!”“大嫂,請回去吧!”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心體貼之情都盡在這一聲聲的懇求中了。
、恰∵@三段的末尾是:
“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我們怎么能忘懷?”“可是今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呢?”“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⑷ 先將反問句轉換成陳述句,體會二者在表達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問句表達的情感比陳述句更強烈。)
、伞》磸屠首x體會這兩種句式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
。▽鸹,如對下輩女兒,應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懷著關切的情感朗讀。)
、省∏叭匀欢伍_頭都是祈使句,表示懇求,體現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心、體貼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問句,表達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強烈的感情。這樣的表達避免了平鋪直敘,將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6、以《夢中見到阿媽妮》或《小金花來到我們中間》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4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二、學習準備
課前可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
三、學時安排
2學時。第一學時學習第一部分;第二學時學習二、三及四部分。
四、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1、介紹抗美援朝戰(zhàn)爭(1950年6月25日,美帝國主義唆使南朝鮮李承晚集團進攻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9月15日又糾集15個國家的雇傭軍,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在朝鮮仁川登陸,不顧中國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戰(zhàn)火引向中國的邊境,轟炸中國的安東(今丹東)等地。中國人民響應毛澤東同志發(fā)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號召,組織中國人民志愿軍,由彭德懷出任志愿軍總司令。于10月25日開赴朝鮮前線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抗擊美國侵略軍。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擊下,美帝國主義連遭失敗,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鮮停戰(zhàn)協議上簽字。中國人民志愿軍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鮮回國。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審題,提問題。(這話是誰說的?——“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既可理解為志愿軍對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說的話,又可理解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送行時說的話。在什么地方說的?怎么說的?為什么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要互稱親人呢?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但勝似親人的? ……)
3、同座相互檢查課文朗讀情況,要求正確、流利;
4、聽兩組(4人)讀課文,評價讀的情況,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鎖、暫、糕、阻、誼、搗、謠、偵、混、吵、耗、嫂”的讀音);
5、自學第一部分。
、拍x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三件事。(一是幾夜沒合眼給志愿軍洗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zhàn)中,冒著炮火給志愿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他家里休養(yǎng)的志愿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
、平Y合課文說說“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朝鮮大娘在志愿軍戰(zhàn)士戰(zhàn)斗了三天三夜,已經餓到極點的情況下,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給戰(zhàn)士送打糕吃。總結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體會“唯一”的含義。(隱含著大娘付出的代價是多大呀。)
、沁@篇課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摯強烈;同時又是以志愿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語言十分親切感人。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對大娘,應該怎么讀?(如對長輩慈母,應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還要讀好祈使句、疑問句、感嘆句、反問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別的腳步吧!”(祈使句,懇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讀出懇求的語氣,讀時句尾聲調要下降!澳苤С值米?”(疑問)讀時句尾語調要上升,要帶上關切的感情。讀感嘆句時,句尾語調先上升后下降,“這真是雪中送炭呀!”讀反問句時應注意重音,“你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我們怎么能忘記?”應把“怎么能”讀得重一些,表達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仍谑熳x的基礎上背誦。
6、質疑。
第二學時
1、背誦第一部分。
2、聽寫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3、學習第二、三部分。
⑴回憶學習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三件事;②結合課文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讀;④背誦。
、谱詫W。用自己的話說說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做了些什么? 結合課文重點理解“同歸于盡”、“噩耗”、“代價”等詞語。
⑶分組交流、討論。
、却蠼M交流、討論。
4、學習第四部分。體會“親人”“親愛的土地”的含義。(朝鮮人民關心愛護志愿軍,甚至為他們獻出生命,所以稱為“親人”。為什么叫“親愛的土地”?因為在朝鮮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經并肩戰(zhàn)斗。這片土地上,不僅灑下了朝鮮人民的鮮血,而且灑下了志愿軍的鮮血,所以叫“親愛的土地”。正因為中朝人民的戰(zhàn)斗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所以說“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5、體會前三段開頭和結尾的寫法。
(1)畫出課文前三個自然段開頭和結尾寫法相似的句子。
。2)開頭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小金花,……再給我們唱個《搗米謠》吧!”“大嫂,請回去吧!”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心體貼之情都盡在這一聲聲的懇求中了。
。3)這三段的末尾是:“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我們怎么能忘懷?”“可是今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呢?”“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4)先將反問句轉換成陳述句,體會二者在表達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問句表達的情感比陳述句更強烈。)
。5)反復朗讀體會這兩種句式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對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懷著關切的情感朗讀。)
。6)前三自然段開頭都是祈使句,表示懇求,體現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心、體貼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問句,表達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強烈的感情。這樣的表達避免了平鋪直敘,將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6、以《夢中見到阿媽妮》或《小金花來到我們中間》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5
佚名
課時目標:
1.細讀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所做的事。體會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錄音,燈片
過程:
一.復習檢查。
1.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
2.到車站為志愿軍送行,與志愿軍話別的朝鮮人民有許許多多,作者選擇了哪幾個代表?(出示插圖,認一認)
3.他們分別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
4.從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為什么稱朝鮮人民是親人呢?讀課文
二.學習第一節(jié)。
。ㄒ唬┫瓤吹诙隆痛蚋
1.導語 :這是發(fā)生在朝鮮戰(zhàn)場上的一個感人故事!邊聽邊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音響,朗誦帶領學生進入情境。
3.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讀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劃圈有關詞句,并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5.交流:① 動詞:“帶者,頂著,冒著,穿著,送到——冒著生命危險很勇敢
、 雪中送炭——像母親一樣,深情厚誼,慈母般的愛。
、 你從中感受到些什么?
6.指導感情朗讀。
(導語 :老師覺得讀好書,要結合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要抑揚頓挫,語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試讀—指名讀)
。ǘ┛吹谌虑
1.過渡:是啊,大娘這么大年紀了,還冒著炮火為志愿軍戰(zhàn)士送打糕,這種愛,怎能讓人不感動?但更使人感動的是,邊聽邊想,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情景?
創(chuàng)設情景(音樂,朗誦)
2.仿佛看到了什么?
3.讀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動?找出有關詞句,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燈片)
4.交流:“丟下,背進,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5.怎樣讀呢?(自由練—指名讀)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為志愿軍洗補衣服又怎么讓人感動。
1.出示:“為了幫我們洗補衣服,你已經幾夜沒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動?為什么?
b.怎么讀?
2.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寫其他部分。
1.大娘是不是就給志愿軍做了這幾件事情?哪句話看出?(出示:八年來------。
2.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樣關心,愛護志愿軍,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啊!
3.引讀其他部分。
4.過渡。
四.學習第2、3節(jié)
1.分組學習第2、3節(jié)。
1、2大組讀讀第二節(jié),3、4組讀第三節(jié)。思考: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動?找出語句,想想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2、同桌討論:
3、大堂交流
△、第二節(jié)。
從小金花的媽媽犧牲了沒哭,而與志愿軍叔叔分別的日子卻哭了,從中感受小金花與志愿軍之間有親密的情感。
△、第三節(jié)。
從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失去雙腿,感受大嫂對志愿軍的一片深情。
4.讀好第2、3節(jié)
5.小結:
現在誰來說說,為什么志愿軍稱朝鮮人民是親人?
五.引讀第4-6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景火車鳴笛聲響。
2、引讀:聽,列車的汽笛聲已響起,此時,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盡的話,流不完的淚,此時,志愿軍發(fā)出內心的呼喚——“再見了,親人……”
附:板書:
23、再見了,親人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洗衣服
大娘送 打糕
救傷員
小金花 救走了 犧牲了媽媽
大 嫂 挖野菜 失去了雙腿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6
【海南省海口市公開課】
第一課時 第一部分
師:上課前你們有人說我很膽小,現在哪位同學給我做一個榜樣?我不是膽小嗎?不是害怕嗎?哪個同學做一個膽大不怕的樣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問題有多難,不管自己會不會,我都給老師做樣子,站起來嘗試。誰能?我現在就要提問題了,誰能回答我的問題,舉手,沒有?你們不是鼓勵我嗎?什么?不知道什么問題呀?不管我提什么問題?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給老師做樣子,答錯了也沒關系。想好沒有?
生:想好了。
師:這回誰能幫助我就積極舉手。誰可以幫助我?(一學生站起來)咱們這次講的課題是什么?
生:《再見了,親人》。
師:對不對?
生:對。
師:你可以幫我寫到黑板上去嗎?
生:可以。(走上前,寫“再見了,親人”)
師:咱們一起來把課題讀一下,我聽一聽你們的情感怎么樣?
生:(讀)“再見了,親人”。
師:以后再也見不到了,要有這種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見了,親人”大家讀。
生:“再見了,親人”。
師:現在親人就在眼前,一邊握手,一邊說:“再見了,親人”。(語速較快,有節(jié)奏地示范)大家讀。
生:“再見了,親人”。
師:我聽著你們讀得不太像啊,現在親人就在眼前,手握著手,體會一下,讀。
生:“再見了,親人”。
師:還要把手抖起來就像了。現在親人已經上車了,站在車窗里面往外看,朝鮮人民站在站臺上,望著車上的戰(zhàn)士,怎么讀?
生:“再見了,親人”。(比前次語氣激昂)
師;列車已經走遠了,朝鮮人民望著遠去的列車,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喚。
生:“再見了,親人!保ㄗx聲較高,聲音悠長)
師:這樣讀就對了。同一句話,不同的情況,讀法就不同。課前大家讀了課文沒有?
生:讀了。
師:還想讀不想讀?
生:想。
師:再讀讀好吧?
生:好。
師:我對大家讀課文的要求不多,只有一個,就是你讀完以后,得想辦法說點什么,這是閱讀的一個能力,也是一個習慣。讀完了就應該有的說。比如對課文的內容,課文的結構、課文的情感,要試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來。不能讀完了一句話也沒有,那就不行了,聽明白了嗎?
生:聽明白了。
師:那好,現在就開始讀書。讀完了先說一說有關對課文整體方面的感受。你愿意怎樣讀就怎樣讀,默讀、朗讀、兩人讀、小組讀都可以,你有選擇學習方式的自主權。(學生開始讀書)
師:現在讀完了,我不提什么問題,誰有話要說?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對課文總的看法,總的感受,有問題也可以提出來。
生:課文主要內容是寫志愿軍和朝鮮人民分別的時候,對朝鮮人民說的話。
師:他是講課文總的內容。可以。
生:老師,什么叫做“頂著打糕”呢?
師:什么叫“頂著打糕”?(隨手拿起學生的書)這是一本書吧?這叫拿著書,是不是?(把書放在頭頂上)那么現在呢?(眾笑,師指著頭頂上的書)如果它是打糕的話,那怎么說呢?
生:頂著打糕。
師:明白了吧?好啦,誰還有問題?
生:這篇文章是不是講志愿軍說的話?
師:他說整篇課文是不是志愿軍說的話?好好看一看,再回答這個問題。
生:這篇課文志愿軍說的親人不是真正的親人。是戰(zhàn)場上幫助他們的親人。
師:有意思,有意思。一會兒我還要就他這個話題來說。
生:我想說整篇課文是從志愿軍的角度去說的,沒有寫其他人的感受,有點自述的感覺。
師:那么你說的是他(指剛才發(fā)言的同學)的意思了。
生:不是,是有的部分是他自已想的,有的是他回憶的,有的是他當時說的,和朝鮮人說的。
師:明白沒有?(問前面類似發(fā)言的學生)
生:明白了。
生:課文是用三個人物的事例來描寫朝鮮人民為什么是他們的親人。
生:這三個人為志愿軍做出了非常大的犧牲,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生:從課文中我讀出了志愿軍與朝鮮人民那種依依不舍、難舍難分的情誼。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失去了自己唯一的親人,志愿軍才會這樣難舍難分的。
生:我讀懂了這篇課文是在志愿軍上火車站的時候在路上,朝鮮人民送他們走的那種依依不舍的情況。
生:在志愿軍說話時,還回憶了很多朝鮮人民為他們做的好事,他們真像親人一樣。
師:大家都說了自己的見解,還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生:我想問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陣地上去挖野菜?
師:這個問題很好,真把我問住了,你把這個問題寫在黑板上,先記下來,誰還要發(fā)言?
。▽W生上黑板寫問題)
生:為什么說他們的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師:這個問題也很好,也把它寫到黑板上。還有沒有?(學生上黑板寫問題)
生:課文上說小金花很剛強,那為什么和志愿軍叔叔分別的時候掉眼淚了?
師:是啊,剛強就不應該掉眼淚了,把這個問題寫上去。(學生上黑板寫問題)
生:為什么小金花的媽媽被炸死后,她把腳一跺說“我一定要為你報仇!”為什么不寫她的痛苦?
師:對,你這個問題和剛才那個同學差不多,和他寫在一起可以嗎?(學生上黑板寫問題)
生:大娘為什么丟下小孫子,寧愿先把志愿軍背進防空洞,不先保護小孫子?
師:這個問題和第一個問題核對一下,第一個問題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去前沿陣地挖野菜?”你這個是“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顧小孫子,先保護志愿軍?”把他們合并成一個問題好嗎?還有誰?
生:為什么說,我們的心和你們的心永遠在一起?
師:為什么說,我們的心和你們的心永遠在一起?你把這個問題記在心里,等一下上課注意聽,如果懂了,就別說了,如果不懂就再提出來,好嗎?
生:他們?yōu)槭裁匆屃熊囬_慢一點?
師:把這個問題也記在你心里,看一會兒能不能解決,好嗎?除去問題以外,你們想一想,志愿軍和朝鮮人民分別的時候,他們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嗎?
生:戀戀不舍。
生:難舍難分。
生:依依不舍。
師:還有什么?為什么戀戀不舍,難舍難分、依依不舍呢?因為他們是什么呀?
生:親人。
師:聽了大家的話以后,我覺得似乎有道理。但又覺得你們說得都不對。(學生詫異)我為什么說似乎有道理而又不對呢?因為我想,志愿軍和朝鮮人民其實不是親人,誰能舉例子,說說什么人是你的親人?
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師:應該調過來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這樣說,為什么?
生:不知道。
師:不知道?爺爺奶奶是爸爸媽媽的什么?
生:爸爸媽媽。
師:對,應該把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放在前面,是不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誰?
生:親人就是有血緣關系的。
師:他給概括了,有血緣關系的,是親屬,是一個家族的。那么志愿軍是中國人,朝鮮人民是朝鮮人,他們是親屬嗎?
生:不是。
師:有血緣關系嗎?
生:沒有。
師:那么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們是親人嗎?
生:不是。
師:不是親人(在黑板上寫下“不是親人”)因此我說作者說的不對。既然不是親人,哪來的“再見了,親人”?(學生紛紛舉手)想跟我辯論是嗎?但現在你還辯論不了。我希望你們好好做第二輪閱讀。怎么讀?這回要求就多了。一邊讀一邊抓住什么來讀呢?(板書“抓事實”)第一,抓住事實,看看課文上寫了什么事實——剛才你們大概地提到了——再仔細看看這些事實里蘊含了什么道理?你得理解它,(板書在“抓事實”后加寫“——理解”)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話給我講道理,來說服我。(板書,在“理解”后加“——說服”)第二呢,要抓情感。(板書“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來寫的?他表達了朝鮮人民和中國志愿軍的什么感情?(在板書“抓情感”后加寫“——體會”)抓住了感情以后,你自己去體會,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讀出來,來感動我。(在板書“體會”后加寫“——感動”)就這樣,用你的理解來說服我,這叫“曉之以理”;用你的體會來感動我,這叫“動之以情”。最后讓我承認大家的看法,承認朝鮮人民和中國人民志愿軍是親人。
。ㄉ鲜霭鍟w內容如下:)
抓事實——理解——說服抓情感——體會——感動
師:能這樣學習、這樣發(fā)言嗎?
生:能。
師:還是剛才那樣,你采用什么方式讀都可以,誰想說話了,就舉手。你真地把我說服了,感動了,我給你鞠躬致謝。(學生讀課文)
師:看樣子準備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個頑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說服;我也有一付鐵石心腸,不容易受感動。(眾笑)你得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現在行了嗎?
生:行了。
第一課時 第二部分
師:好,那我先試試你們的“火力”。你們說朝鮮人民是親人,可是,自從1950年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把戰(zhàn)火一直燒到我國邊境,中國人民派出了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到朝鮮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國坐下來談判。停戰(zhàn)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戰(zhàn)爭,志愿軍死傷成千上萬,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軍要回國了,怎么來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個人?這像是親人嗎?——你們怎么反駁我?(學生先是驚愕,后是交頭接耳,然后爭著舉手)
生:老師,您說的不對!來送行的不只是三個人,好多朝鮮人民都來送行,只不過作者只寫了三個人。
師:為什么只寫三個人?
生:選了這三個人做代表。
師:為什么只選三個人?
生;因為這三個人都為中國人民志愿軍付出了犧牲的代價。
師:對呀,只有這么三個人作出了犧牲,這就是親人了?(此生無語,其他學生喊著舉手)
生:做出犧牲的人很多,但這三個人最重要。
師:你看,你倒幫我說話了——別的人都不重要!(眾笑)你要想說服我,就得講出道理來。光和我“抬杠”是不行的。
生:我認為大娘她們三個人是朝鮮人民選出來的代表,讓她們代表所有朝鮮人民來送行。所以作者只寫了三個人。其實她們代表了成千上萬的人。
師:你怎么知道是選出來的?你參加了他們的選舉大會?(笑聲)四鄉(xiāng)八村的朝鮮人民先聚到一起開個選舉大會,選出三個自己不說話,專門聽志愿軍說話的代表,然后派她們來,讓志愿軍說話給她們聽。(大笑)這樣的代表倒挺好當。ㄐβ暎
生:我是這么想的,很多人來給志愿軍送行,但是作者,如果一個一個都要寫上,那就寫成長篇小說了。作者要在這么一篇比較短的文章里表達朝鮮人民對志愿軍他們的心意,就得選出代表人物來寫,重點地寫。用他們,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點地寫。作者最后還寫了,不過很簡單地概括了全體朝鮮人民……
師:(打斷)哪里寫了全體朝鮮人民?
生;最后三個自然段就是志愿軍對全體朝鮮人民說的話。
師:你的意思我明白了——雖然你說得不太簡練。你是說,由于作者寫作上的原因,無法一個一個地寫來送行的人,也沒有必要都寫,就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人重點寫,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寫全體。是這個意思嗎?
生:是。
師:你說的這個道理我接受。大娘、大嫂、小金花這三個人,老年、中年、少年都有了,確實有點代表性。可是,她們都是女的,男人們都哪里去了,怎么不來送行?
生:男人打仗去了。
師:不對,早就停戰(zhàn)了。
生:也有男人來送行,課文的插圖上就畫著一個、兩個、三個……數不清了,好多個男人。(眾笑)
師:是啊,當時朝鮮戰(zhàn)爭打得很激烈,很殘酷,中國人民志愿軍傷亡成千上萬,朝鮮人民犧牲得更多,的確死了很多人。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戰(zhàn)斗,后方支援前線,看護傷員都是由朝鮮婦女擔當的。所以課文記敘的都是朝鮮婦女的事跡。好,我們把話再說回來。由于寫作選材上的原因,作者重點寫了三個人,概括寫全體。這是一種經常用得到的選材組材方法。比如我給大家出個作文題“美麗的海南”,你不能把海南所有的風景名勝,像“東郊椰林”“火山口”“銅鼓嶺”“亞龍灣”“大東!薄疤煅暮=恰薄奥够仡^”等等一個一個全寫上,你就選擇你最了解的,最喜歡的兩三個景點,重點寫,詳細寫,然后用概括性的語言總的介紹一下全島,三言兩語就行了。你要寫一次活動,寫一次勞動等等,也都是重點寫幾個項目,或是幾個人,有代表性的,總的情況就概括介紹了,對不對?
生:對。
師:我們借這個問題復習了寫作方法,作者的寫作思路弄清了,我想這一課的段落劃分你們也應該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師:可以分幾段?
生:分四段,大娘、小金花、大嫂各算一段,最后總的告別算一段。
師:真聰明,連課文結構也不用我講了。
生:老師,分兩段,前面三個人的算一大段,后面總概括的算一大段,行不行?
師:那樣分段當然也可以,不過兩段的分量相差太多了,還是分四段比較勻稱,行嗎?剛才試了試,你們的火力還可以,但要完全說服我,感動我,你們還得努力,現在可以了嗎?
生:可以了。
師:可以了就準備發(fā)言,不用舉手,有話站起來就可以說。先聲明“老師,我要說服您!”或是“老師,我要感動您!”要說服我的,就先把你作為依據的課文讀出來,然后再講理。要感動我,就得讀得有聲有色,有感染力。好吧,開始。
生:老師,我要說服您。(讀課文)“記得五次戰(zhàn)役的時候,由于敵機的封鎖,造成了……”
師:(打斷)先停一下,我問你,這是志愿軍戰(zhàn)士一邊在和大娘說話,一邊在回憶是不是?
生:是。
師:回憶的時候,就應該和平常講話不一樣!坝浀梦宕螒(zhàn)役的時候”(很有語感地示范)這樣來讀,再重讀一下。(學生重讀,有進步)
生:這一段課文寫了朝鮮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一件事,大娘冒著生命危險給志愿軍送打糕。這里是由于敵機封鎖,志愿軍戰(zhàn)士沒的吃,老大娘冒著炮火,給他們送飯吃,表示她們很勇敢,在敵機封鎖的情況下,她們也敢在戰(zhàn)場上走動。
師:嗯,他有了想法了,你們對這一段有想法沒想法?
生:有。
師:那就先把他剛才讀的那一段大家一起來讀一讀,我先看看有沒有情感。
生:(讀)“記得五次戰(zhàn)役……給我們吃!
師:這一句再讀一下“是您帶著……”開始。
生:(讀)“是您帶著全村婦女……來給我們吃!
師:讀得不錯,我覺得他剛才(指剛才發(fā)言的同學)說得很好,但是還不夠,就這段話你們還有說的嗎?還能繼續(xù)說服我嗎?
生:如果志愿軍空著肚子就打不贏這場戰(zhàn)役了,是大娘發(fā)動全體婦女,來給志愿軍送飯。
師:對嗎?空著肚子能打敵人嗎?
生:不能。
師:能打!但是有影響沒有?
生:有。
師:就在這時,大娘送飯來了,但是我覺得你們說得還不透。
生:大娘年紀大了,但她還領著全村的婦女來送打糕。志愿軍的人數很多,她們必須不分晝夜地做,晚上都不睡覺。
師:還有嗎?繼續(xù)說,我還沒聽夠。
生:這個時候,有可能敵機在上空盤旋,如果發(fā)現了她們,炮彈就會扔下來,她們就可能犧牲了。
師:對呀。但是飛機往下扔“炮彈”,有點說不過去吧?(生:扔炸彈)這才對。——他說的這些,書上有沒有?
生:沒有。
師:書上只說:“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這位同學知道如果炸彈落下來,婦女們就可能犧牲是吧?書上沒說,他想到了,很好,還有誰?
生;如果沒有大娘的帶領,全村的婦女不一定會送打糕給志愿軍。
師:不是不一定去,而是行動不統一,時間不一致,力量不集中。大娘經過一番組織,動員。費功夫不費?
生:費。
師:把婦女們集合起來,一塊做打糕,一塊送上去,路上還要頂著打糕,累不累?
生:累。
師:但是我又有點不明白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書上為什么卻說是“送炭”?
生:“雪中送炭”是一個成語,是說下雪天給別人送去炭,烤火,幫助人,也比喻在別人最困難的時候去幫助人家。志愿軍三天三夜空肚子打仗,最需要吃東西了,大娘送去打糕,像雪中送炭一樣。
師:哦,我明白了:志愿軍空肚子打仗,像是在雪中,可大娘也是在雪中踏雪而去的嗎?
生:是踏雪而去,因為她送打糕,又累,又危險。(師插話:所以志愿軍……)感動得流出了眼淚,打勝了那次阻擊戰(zhàn)。(師插話:但大娘卻……)累得昏倒在路旁。
師:這一段說得不錯,可以說已經說服了我。還有哪一段,能感動我,說服我?
生:我來說服老師(讀)“八年來,你給了……”
師:(打斷,很有情感地范讀)“八年來,您給了我們……”這么讀,慢點讀。
生:(讀)“八年來,您給了我們……多少心血!”
師:對,讀得不錯,大家再讀讀這兩句。(生讀)
師:要有一種懷念的心情,再讀一遍,開始。(生再讀)
師:(指剛才發(fā)言的同學)你再讀一次再說。
生:(重讀)這里就是說,志愿軍在朝鮮作戰(zhàn),離開了爸爸媽媽,但大娘給了他們非常的慈母般的溫暖。
師:好不好?
生:好。
師:誰能聽出來了,他抓住了哪一個詞?一起說。
生:慈母般。
師:對,還有誰想說?
生;就是剛才那句話“八年來”,不是親人要是培養(yǎng)成親人的話,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yǎng)成的,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變成親人。
師:這回說對了,不是培養(yǎng)是變成親人啦。從血緣上說不是親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這樣慈母般的關懷,他們實際上已經變成什么了?
生:親人。
生:“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這句話是說大娘冒著生命危險給志愿軍送打糕,可是回來時還沒走到村子,就累得昏倒了,說明她的身體很虛弱,但她不顧自己的虛弱,堅持給志愿軍送打糕。
師:非常好,送完打糕后,大娘付出了代價,昏倒了。
生:我也要說服老師。(讀)“我們還記得……唯一的親人!
師:(很有情感地范讀)“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痹僮x一次。(學生再讀)
師:大家一起來讀一次。(學生齊讀)
生:對大娘來說,小孫子是她唯一的親人,可是敵機來了,她不顧小孫子,先搶救傷員,傷員比她的小孫子還重要,在她心里,傷員也是她的親人。
師:像自己的兒女一樣。你說得很好,但你注意到沒有,課文中用了許多“反問句”,說得比“陳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說的這些內容,說一個反問句來質問我,把我問得啞口無言。能試試嗎?
生:大娘犧牲了小孫子,這不就是親人嗎?
師:不太好,沒說清楚,語氣也沒有多大力量。誰來說?
生:大娘為了搶救志愿軍傷員,丟下自己的小孫孫,這還不能說明他們是親人嗎?
師:你話中說的“他們“是指誰?得說清楚,再重說一次。
生:大娘為了搶救志愿軍傷員,丟下了自己的小孫孫,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大娘把志愿軍戰(zhàn)士看成是自己的親人嗎?
師:問得很好。我承認我啞口無言了。(眾笑)“唯一的親人“,大娘的其他親人是不是不在身邊?
生:不是,可能是打仗時都犧牲了。
師:都犧牲了,已經不在世上了,只有這么一個小孫孫。但是為了搶救傷員,她又失去了這個小孫孫。大家再讀這句話,“您為我們……”要用十分崇敬而又沉痛的情感來讀。
生:(讀)“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
師:還不夠沉痛。(做一次示范)再讀。(學生沉痛地讀)
師:就是這樣一位大娘,八年的時間,像慈母一般地照顧、愛護志愿軍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著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軍依依不舍。所以一開頭志愿軍怎么說的呢?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生:(讀)“大娘,……幾夜沒合眼了!
師:咱們從課文開頭起,再把這兩句學一下。注意聽(范讀)“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幾夜沒合眼了!保▽W生學讀這兩句)
師:別人打拍子唱歌,咱們打拍子讀課文,你們看我的手勢,就知道抑揚頓挫了。開始。
。ㄅ浜辖處熓謩,學生重讀)
師:這回我不打手勢,你們自已讀。(學生重讀)
師:再往下讀。
生:(讀)“您這么大年紀,能支持得住嗎?”
師:不錯,就是太悲哀了。(眾笑)不要那么傷心,而是一種尊重,一種懷念,一種感激。大家看我的手再讀一遍,開始。
生:(讀)“大娘,停住……快回家休息吧。”
師:好,誰敢舉手說我是班里讀得最好的?有這個自信沒有?我發(fā)現咱們班同學挺喜歡學習挺喜歡爭取第一。但是我一問誰敢自己讀,卻都往后鉆?(眾笑)人要是沒有自信,這一輩子就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叫自信?相信自己能把擺在面前的事做好,這就叫自信。自信可不是驕傲,現在誰能很自信地舉手?有一個了,別人呢?(眾笑)你們都笑什么,其實他讀起來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這一份自信是最好的。(指導學生讀)
生:(讀)“大娘,停住您……快回去休息吧!”
師:非常認真。▽W生熱烈鼓掌)現在他是站在領獎臺上的第一名,你要是比他讀得好,他就坐下,你站在領獎臺上。誰能把他讀坐下?(眾笑)好,你來。
生:(讀)“大娘……快回去休息吧!”
師:好不好?
生:好。
師:誰能再把她讀坐下?(另一生站起來讀,學生鼓掌)
師:好,你們倆誰坐?(學生爭論,有說他坐,有說她坐)
師:好,兩個人都很好,并列第一,誰還讀?把他們一齊讀坐下。(另一生站起來朗讀)
師:好,誰也別坐了,大家都起立,我們先下課休息。ū娦Γ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7
下面是小學語文課文,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僅供參考!
《再見了,親人》一課節(jié)選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紀實文學《依依惜別的深情》。文章以道別語“再見了,親人”做為題目,可見全文是以寫離情別意為主,表達了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
本課的重難點在于引導學生圖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領悟文章表達上的特點。
在掌握生字詞,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我設計了第二課時的教學思路:
一、談話導入;
二、鼓勵學生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自主確定本課時的學習目標(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2、領悟課文表達方式;3、體悟文章思想感情。),并以板書形式將學習目標題于黑板右上角,時刻提醒學生為了完成學習目標而認真努力學習;
三、接下來我?guī)е鴮W生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讓學生認識到志愿軍和大娘之間并沒有血緣關系,因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親人,為后邊體會情感埋下伏筆;
四、研讀課文
1、從典型事件入手,感知情感。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之一。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我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憶文章通過“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來贊揚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讓學生在感知材料的過程中,感知情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情感流向。
2、細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個故事組成。作者選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主題。由于課文的前三段的結構與表現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學中我對第一段做了詳細的講解與指導。設計“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話別時追述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什么樣的感情”等問題,讓學生了解志愿軍與大娘告別時,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經幾夜沒合眼,給志愿軍洗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zhàn)中,冒著炮火給志愿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家里休養(yǎng)的志愿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這樣寫的目的在于體現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表現了這種感情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接著,讓學生自學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體體會小金花對敵人的仇恨和對志愿軍的深情,以及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致殘,付出了多么高的代價,從而受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深厚情感。
在教學中,我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不以標準化解讀去規(guī)范學生的閱讀和理解,利用文本培養(yǎng)富有創(chuàng)意的讀者而不是培養(yǎng)人云亦云的聽眾。
3、品味詞句,體會情感
教學時,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好好品析,讓學生體會情感。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了好些“血”,“淚”的詞語,比如:“雪中送炭”“失去了唯一的親人”,“跺”,“失去雙腿”,充分說明了說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朝鮮人民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又如“同歸于盡”體現了小金花的媽媽痛恨敵人、熱愛志愿軍的感情;“噩耗”反襯小金花的剛強;“倒在血泊里”、“代價”說明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以閱讀引起學生“內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師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讀,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教師不僅成為了學生閱讀的導師、課堂閱讀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們一起朗讀體會學習,而不是居高臨下控制信息的專制的權威。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閱讀的方法,把“點撥”、“啟發(fā)”、“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閱讀”、“體驗”、“品味”、“感悟”還給了學生。
4、設計引讀,抒發(fā)情感
學生在領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fā)情感的欲望。此時,我設計引讀,更好地讓學生抒發(fā)情感。比如最后的三個自然段,就是這樣設計引讀的:作者以“親人”“土地”“火車”為載體,將志愿軍戰(zhàn)士對朝鮮親人的依依不舍和對朝鮮熱土的省省眷戀表達的淋漓盡致,身處這離別的瞬間,當列車緩緩開動,千言萬語匯做一句話——此時,學生們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三段“……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
五、分層練習
六、總結本課表達方法:多種句式表達情感;虛實結合;直抒胸臆。
七、回看目標,在理解課文和領悟表達方式的基礎上學生深深體會到:中朝人民的友誼萬古長青!從而完成第三個目標的學習。
在課堂上,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是1、我能將自己融入課文,以情感帶動學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如此,還有什么難點化解不了?2、“閱讀體驗互動鞏固”八字課模成功地服務于課堂教學?上У氖怯捎跁r間不夠,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閱讀沒有在課堂上完成,實乃敗筆!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分析:
《再見了,親人》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本篇課文為敘事抒情散文,描寫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后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贊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課文將抒情敘事相互交織,語言親切感人,感情真摯強烈。
教學目標闡明:
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學習文章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
3、會認8個字,會寫12個字。聯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戰(zhàn)役、雪中送炭、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的意思及課文重點句子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在感情地朗讀體會文中真情。
2、舉一反三,遷移學法。
3、小組合作學習與全班討論相結合。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
學習重點、難點:學習課文用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
教學對象分析:五年級的學生對抗美援朝的歷史背景已有一定的認識,易和課文情感產生共鳴,并且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已掌握很多種,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特別喜歡朗讀表現情感。
教學設計理念:
1、精讀課文的教學很重要,雖然語文教學倡導自學、自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在精讀課文的教學中,我們必須注意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通過讀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和體會思想情感。
2、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舉一反三學生自主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3、通過感情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教學策略:以讀為本,重視讀的實踐過程。采用情感教學,啟發(fā)學生想象,在頭腦中再現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激qing導課
師: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回國之際,不忍心離開朝鮮親人,火車即將開動了,他們拼命揮手,深情地呼喚――再見了,親人。
生:全班齊背4~6自然段。
師: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牽動著志愿軍戰(zhàn)士們的心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品味課文1~3自然段,好嗎?
生:好。
二、精讀品味,體現真情
。ㄒ唬┙虒W第一自然段
師:請同學們放聲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最讓你感動的句子,圈出你認為最重要的詞語,并細細體會。
師:請讀出你認為重要的句子。
生: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
師:齊讀,讀了這一句話,你有什么要問的嗎?引導學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師:再讀課文,劃出能表現出志愿軍展示與朝鮮人民之間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生:槍林彈雨送打糕;
生:為救親人失孫兒;
生:為救親人勇獻身;
生:為了親人失雙腿。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
生:我認為這句話寫的好:您帶著全村婦女,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頂著打糕,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
生:我認為“冒”、“穿”、“頂”、“送”等動詞寫出了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的熱愛。
生:我也認為這句話寫得好,我還有個問題:誰能幫我說出“雪中送炭”這個詞的意思。
生:“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時送炭給別人取暖,比喻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文中是指朝鮮老媽媽帶著全村婦女冒著生命危險為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志愿軍送打糕。
師:回答的真好,誰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生:我知道,這句話表達了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的熱愛和志愿軍戰(zhàn)士對朝鮮人民的感激之情。
師:請大家感情朗讀,體會感情。
。ǘ┻w移學法,合作學習第二、三段。
師:總結學法:①放聲讀,劃句子。②讀重點句,抓重點詞,展開想象,體會真情。③有感情朗讀,讀中悟情。(幻燈片展示)
生:合作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師:請把你們討論的重點句子說出來大家一起體會。
生:“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著媽媽。第二天傳來噩耗,你媽媽拉響手榴彈跟敵人同歸于盡!
師:你為什么要讀這一句話。
生:我們從“同歸于盡”這個詞體會到小金花的媽媽為了志愿軍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柏摹敝赣H人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生:“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師:說說你的想法。
生:我知道了,朝鮮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被敵人的炮彈炸斷了腿。
師:誰能把這句話換個說法,但意思不能變。
生: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師:雖然這兩句話意思是一樣的,但反問句感情更強烈一些,表達效果勝過了陳述句。以后的作文中同學們也可以嘗試反問句的好處。
師:前三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生:討論交流。
生:都用第二人稱,這樣寫好像面向對方說話,更便于表達感情。
師:你說得真好,老師還要補充一下,前三個自然段都是通過具體事例直接抒發(fā)作者的感情。請大家記住這些特點吧!
三、回歸整體,感受“親人”
師: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軍怎能忘懷呢?讓我們走進志愿軍叔叔,跟他們一起和朝鮮人民話別,愿意讀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讀。
生:相繼讀1~3自然段。
師: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板書:用鮮血凝成的深情厚誼),是經受過戰(zhàn)火洗禮的。當年,志愿軍戰(zhàn)士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戰(zhàn)爭中,有200萬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奔赴朝鮮戰(zhàn)場,其中36萬余人將熱血灑在了朝鮮的三千里江山。同學們可以結合學過的課文,展開想象,說一說志愿軍戰(zhàn)士為朝鮮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稱來講。
師:出示媒體圖片。
生:(講志愿軍戰(zhàn)士的感人事跡。)
師:請你先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齊讀。
生:在朝鮮戰(zhàn)場上,__________(誰)為了__________(誰)浴血奮戰(zhàn),__________(誰)為了__________(誰)也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兩國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誼,因此兩國人民不是__________勝似__________。
師:列車越開越遠再也看不到親人熟悉的身影,再也聽不到親人親切的叮嚀,戰(zhàn)士們在心里深情地呼喚,朝鮮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請男生擔任戰(zhàn)士們深情背誦4-6段,女生充當朝鮮人民可模仿課文語言向志愿軍戰(zhàn)士深情話別。
生:(男生)背誦4-6段。(女生)模仿課文語言向志愿軍戰(zhàn)士深情話別。
四、教師總結,并布置作業(yè)
師: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課外收集有關抗美援朝中出現的感人小故事,開個英雄故事會。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五、板書設計: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9
遼寧省阜新市海州區(qū)中藝民族小學 張樹安
[設計理念]
基于新課程理念下,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fā)展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再見了,親人》一文,無論是從課文主題,人物形象,寫作手法,語言風格看是實施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極好范例。
[設計特色]
注重學生在讀中感悟,體驗,拓展。
(一),貼近生活,巧妙引題目
師:導入 體驗生活中與親人離別時的感受引出課題。
生:初步理解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內容
師:問:生活中誰是你最親的人?板書:親人
師:當你最親的人離開你時你的心情怎樣?
師:朗讀最后三個自然段,提問為什么中朝兩國軍民要互稱親人?
生:聯系生活中的體驗回答。
生:根據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聯系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內容回答。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引出課題,并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ǘ┳灾髯x議,感悟探究。
師:指名朗讀課文。
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師:深入領會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大娘、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所付出的血的代價,來理解志愿軍為什么要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同時通過志愿軍為朝鮮人民所做的事來理解朝鮮人民為什么稱志愿軍為親人。
師:教師指導朗讀。提問: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情?
生:朗讀課文。
師:讓學生從文中尋找一件最令自己感動的事,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朗讀,教師及時指導朗讀。指導點撥學生合作學習。
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根據學生匯報情況調控,點撥啟發(fā)
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生:學生討論。自主讀議,邊讀邊畫。積極,思考并在朗讀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分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小組交流,相互質疑、解疑。
(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朗讀令自己最喜歡的事,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充分體現了《語文標準》中關于閱讀的要求。
積極創(chuàng)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每個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關注了每個人的發(fā)展,體現了新課改的核心理念。)
(三),拓展升華,完善個性。
生:朗讀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理解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師: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提問:在分別時朝鮮人民會對志愿軍說什么?為什么把朝鮮土地稱為親愛的土地?
生:積極思考,討論交流,在讀中創(chuàng)新展開想象,體驗情感。
(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使個性飛揚。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36萬 大 娘
志愿軍 金 花代價!
偉大友誼 大 嫂
課評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課標》,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特點:
一、引-學。
巧設情境、感悟體驗、激發(fā)興趣是學習語文的關鍵,學生語文的學習是多元的,教材是生活的濃縮,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折射點,因此,“引”要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巧妙引導能為全課的學習提供情感的輔墊,著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主體的自主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導-學。
學生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習得的,良好學習方式是學習語文的關鍵,“導”體現在:導讀、導練、導方法,為小學生的閱讀學習提供基本思路。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是參與者、組織者,學生自主體驗,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完善,這樣的課堂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將是受益無窮的。
三、展-學。
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好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教材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了范例,以此為憑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讀寫結合,應用與實際中才是語文學習的根本目的同時也是創(chuàng)新的教育所要求的 “展”體現在教材內容的延伸;課外信息的搜集、積累;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學生已有經驗與個性思維的和諧發(fā)展,這樣才能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和實踐機會。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10
我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力求解決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短缺、師資力量不足、教育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為實現農村中小學教育跨越式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持。目前在我縣實施的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有三種模式,其中模式一教學光盤播放點,配備有電視機、 dvd播放機和教學點各年級的教學光盤,通過播放教學光盤對學生授課和輔導。下面我根據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談一談如何將教學光盤資源應用于語文教學中。
一、合理利用教學光盤資源
。ㄒ唬┱n程教學類光盤資源內容的特點
目前光盤資源的種類有:課程教學類光盤資源、教學素材類的光盤資源、專題類光盤資源。其中,課程教學類光盤資源是根據農村學校的教學需求,由教育方面的專家和優(yōu)秀教師為農村學校專門制作,在學科上覆蓋了語文、數學、英語、思想品德、科學、音樂、美術等,在內容上覆蓋了文字教材的絕大部分。它按每課題為單元,包含了復習與導入、新課講授、學生活動、鞏固復習,評價和小節(jié)等環(huán)節(jié),片長大約在20分鐘左右。
。ǘ┖侠碛行У厥褂媒虒W光盤
根據課程教學類光盤資源內容的特點,在教學光盤的使用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避免產生 “教師成為機器的播放者,學生成為看客”。重視發(fā)揮教學光盤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讓執(zhí)教者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引導者和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和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有效地、靈活地使用教學光盤。如:《再見了,親人》一課光盤片長25分鐘,如果完整播放使用,留給學生時間十分有限(只有15分鐘),執(zhí)教者的輔導與學生自主學習時間不夠,學習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我們只選擇利用了教學光盤資源大約13分鐘,留給課堂教師和學生27分鐘,其中利用了“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和朝鮮人民與中國人民一道奮勇抵抗”電影片斷、電視教師引導學生認讀生詞、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引導學生學習感悟大娘的故事等,在學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時只利用了電視中教師和學生部分感情朗讀句子作為范讀。整個教學過程是執(zhí)教者參考教學光盤中的教學設計,由執(zhí)教者和教學光盤交替“合作”教學。
二、找準教學過程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
一堂語文教學課成功與否,要看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是否實現了教學目標,是否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學生知識、能力是否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逐步提高。由于用光盤進行語文教學有兩個課堂:電視課堂和現實課堂,如果執(zhí)教者不找二者的結合點,就會感覺思路不清,重點不分,一會兒在放電視,一會兒在組織學生進行語文教學,一會兒光盤教學資源播放錯位,頭、嘴、手忙個不停,感覺整堂語文教學沒有頭緒,教學時間不足,課后執(zhí)教者自己都不知道講了些什么,更談不上突破教學重、難點。找準了二者的結合點,就會讓執(zhí)教者做到心中有數,哪些地方由電視教師講,哪些地方由執(zhí)教教師講,哪些地方讓電視中學生活動,哪些地方讓現實課堂中學生活動,哪些地方讓電視學生和課堂中學生共同參與活動,有效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在找結合點時做到光盤資源、教材、教師水平、學生情況四結合。
以《再見了,親人》為例,其知識目標: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封鎖、暫時”等詞語;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情感目標:使學生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從中受到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了解課文重點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比較準確地通過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在設計該課教學時,我們確定以下幾個結合點:
一是抓“情景再現”點,播放教學光盤抗美援朝片斷,揭露侵略者的丑惡嘴臉,表現朝鮮和中國人民一道奮勇抵抗的精神,讓學生體會到對美帝國主義恨和對朝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愛,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感情。
二是抓“收集資料”點,讓電視機里的學生和現實課堂的學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資料,達到信息互相交流和對農村學生信息閉塞的補充。
三是抓“認讀生字”點,讓學生跟著電視中教師教學生學12個生詞。
四是抓“學大娘的故事”點,讓學生看電視機中學生感情朗讀“戰(zhàn)士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帶著全村婦女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打糕。這真是雪中送炭呀!”句子,掌握他們“讀一讀、勾一勾、講一講、說一說”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模仿學習大娘的故事。
五抓“電視教師、學生感情朗讀”點,通過播放電視中教師、學生對“比山還高、比海還深”、“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等句子的感情范讀以及課堂教師領讀和課堂學生讀,升華學生思想感情。
三、正確處理好語文教學中四個互動關系,讓電視課堂與現實課堂融為一體
(一)電視中的教師與現實課堂執(zhí)教者互動
正確處理好電視中的教師與現實課堂執(zhí)教者的互動關系是搞好光盤教學的基礎。電視中的教師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主體,整個教學思路實際上都是圍繞原設計而進行,以體現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同時,電視中的教師通過發(fā)揮課堂教師輔助、組織協調作用,讓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教材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現實課堂執(zhí)教者相對于電視中的教師來說是客體,他是客觀適應,跟隨光盤中教師教學思路對課堂學生進行引導、輔助,是引導者、輔助者,但是也可以并應該發(fā)揮執(zhí)教者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適當安排電視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內容,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是靠播放教學光盤所能完成的。比如復習、檢測、反饋信息、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等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的必要的延伸,這些教學任務,教學光盤都極難或者說根本無法設計,只有通過現實課堂執(zhí)教者的檢查和反饋學生信息以及調整教學速度的任務來完成,因此現實課堂的執(zhí)教者和電視里的教師必須融為一體。在上述課例《再見了,親人》中,當電視教師教學生讀完生字緊接著說:“電視機前的同學,你們能把這些生詞讀準確嗎?請你們也來讀一讀”,現實課堂執(zhí)教者就應立即組織課堂學生讀生詞;在學習大娘的故事時,電視教師說:“電視機前的同學,你們也按照讀一讀、勾一勾、講一講、說一說的學習方法學習第一自然段,開始吧”,這時現實課堂執(zhí)教者就應組織學生先讀一讀、勾一勾第一自然段,然后播放電視機中學生講一講、說一說第一自然段教學過程,再組織課堂中的學生學著講一講、說一說第一自然段。
。ǘ╇娨曋械膶W生與現實課堂的學生互動
正確處理好電視中的學生與現實課堂的學生互動關系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我縣農村中小學學生生活在偏遠地區(qū),教學條件差,信息閉塞,導致學生學習方法死板,學習能力較低差。在模式一教學中,我們通過電視中的學生與現實課堂的學生相互交流信息,開闊了學生視野,豐富了他們的知識。電視中的學生多是城市里的學生,他們接受新知較快,學習方法較好,學習效果比較突出,因此,我們有必要讓現實課堂中的學生模仿著電視中的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并掌握其學習方法,同時,讓電視中的學生學習情景感染現實課堂的學生,以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以有效地提高農村中小學學生的綜合素質!对僖娏耍H人》一課中,在學生交流收集有關抗美援朝資料時,我們采取先讓課堂學生進行交流,然后播放電視機中學生收集抗美援朝資料交流情況,這樣就讓學生了解了更多的抗美援朝知識;在學習大娘的故事時,通過播放電視中學生用讀一讀、勾一勾、講一講、說一說的學習方法的學習情景,讓現實課堂的學生學會其學習方法,并模仿著用此法學習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同時,通過電視里的學生與現實課堂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交流,促進了學生的思想感染和升華。
。ㄈ╇娨曋械慕處熍c現實課堂的學生互動
正確處理好電視中的教師與本地課堂學生互動關系是搞好光盤教學的有力保證。為了避免讓課堂學生成為“看客”,教學光盤制作時都有意識地給電視中的教師與本地課堂學生設計了一些互動環(huán)節(jié),有電視中的教師給現實課堂學生(光盤教學觀摩學習者)布置任務環(huán)節(jié)等。同時,光盤教學內容通常只有20分鐘左右,給課堂學生留有自主教與學空間,就是讓課堂學生在互動點動腦、動手,自主學習,逐步提高。只有抓住電視中的教師與現實課堂學生設計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做到電視中的課堂與本地課堂融為一體。如果沒有把握好這個互動環(huán)節(jié),就會造成兩個課堂的分離狀態(tài)。在《再見了,親人》課中教學認生字、朗讀感悟大娘故事等環(huán)節(jié)時,電視中的教師布置了相應的學習任務,這時,課堂學生就要根據電視中的教師要求認真完成。
。ㄋ模┈F實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
正確處理好現實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光盤教學中過程中,雖然執(zhí)教者的角色定位有所變化,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了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引導者和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但執(zhí)教者仍要根據教學實際和教學光盤內容設計,針對具體內容充分估計學生的思維可能性,掌握好手中的控制鍵,巧妙的設置陷阱型的問題,自然引發(fā)生生間的爭辯;引入開放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展開個性化思維,為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積極利用光盤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擴大學生視野、增加學習過程的交互、強化學習評價與反饋,促進學生認知水平提高、基本技能培養(yǎng),促進學生正確的情感和價值觀的形成。《再見了,親人》一課中,在引導學生讀生字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生詞讀錯的地方,然后讓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在帶有感情朗讀句子時,要通過同學之間讀、分組讀、對比讀、教師領讀,及時糾正不正確朗讀問題。
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其中,自主學習就是在合適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進行學習的活動過程。合作學習就是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根據一定的學習目標,通過共同學習討論研究,使每個學生都達到一定目標的學習活動。按照這一要求,學生只有親自參與和親身實踐,學生知識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光盤教學具有雙空間(即兩個課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以電視課堂為主線,以現實課堂為主陣地,讓現實課堂學生模仿著電視中的師生教與學過程,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語文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把教材的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有機統一,把電視教學過程和現實課堂教學過程有機統一,靈活應用教學光盤資源,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運用表演、繪畫、唱歌、情景對話、錄像等多種方式和語文學法指導等多種方法,讓學生沉浸于探索知識的美好境界中,不斷將學生的求知情感推向高潮,讓學生模仿學、指導學、自己學,讓他們自己說、自己思考、自己感悟,從而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对僖娏耍H人》一課中,我們利用光盤教學中學法指導進行教學,在學習大娘的故事時,學生模仿著電視中的學生“讀一讀、勾一勾、講一講、說一說”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在電視中學生思想感情感染下談體會;在學小金花的故事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前面學到的學習方法,講故事,談感悟;在學大嫂的故事時,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學習方法學習。課堂教師在課堂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可以采取學生同桌學習、小組學習、全班討論、學生“執(zhí)教”和情景表演等多種形式學習,通過自主合作的討論,相互進行思維碰撞,語言的交流,誘發(fā)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對文章字里行間隱含的情、理的感悟,使學生能學、會學、想學,培養(yǎng)了學生人際交往技能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從而實現學生合作學習。學生在課堂教師的指導下在學小金花的故事時,我們就采取了分4人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首先明確合作學習小組和任務,然后讓學生在組內充分交流,再請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共同交流,最后由執(zhí)教者點撥、領讀把交流引向高潮,達到對問題深層次的理解。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11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二、學習準備
課前可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
三、學時安排
2學時。第一學時學習第一部分;第二學時學習二、三及四部分。
四、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1、介紹抗美援朝戰(zhàn)爭(1950年6月25日,美帝國主義唆使南朝鮮李承晚集團進攻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9月15日又糾集15個國家的雇傭軍,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在朝鮮仁川登陸,不顧中國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戰(zhàn)火引向中國的邊境,轟炸中國的安東(今丹東)等地。中國人民響應毛澤東同志發(fā)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號召,組織中國人民志愿軍,由彭德懷出任志愿軍總司令。于10月25日開赴朝鮮前線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抗擊美國侵略軍。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擊下,美帝國主義連遭失敗,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鮮停戰(zhàn)協議上簽字。中國人民志愿軍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鮮回國。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審題,提問題。(這話是誰說的?——“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既可理解為志愿軍對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說的話,又可理解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送行時說的話。在什么地方說的?怎么說的?為什么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要互稱親人呢?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但勝似親人的? ……)
3、同座相互檢查課文朗讀情況,要求正確、流利;
4、聽兩組(4人)讀課文,評價讀的情況,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鎖、暫、糕、阻、誼、搗、謠、偵、混、吵、耗、嫂”的讀音);
5、自學第一部分。
、拍x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三件事。(一是幾夜沒合眼給志愿軍洗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zhàn)中,冒著炮火給志愿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他家里休養(yǎng)的志愿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
、平Y合課文說說“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朝鮮大娘在志愿軍戰(zhàn)士戰(zhàn)斗了三天三夜,已經餓到極點的情況下,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給戰(zhàn)士送打糕吃?偨Y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體會“唯一”的含義。(隱含著大娘付出的代價是多大呀。)
⑶這篇課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摯強烈;同時又是以志愿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語言十分親切感人。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對大娘,應該怎么讀?(如對長輩慈母,應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還要讀好祈使句、疑問句、感嘆句、反問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別的腳步吧!”(祈使句,懇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讀出懇求的語氣,讀時句尾聲調要下降!澳苤С值米?”(疑問)讀時句尾語調要上升,要帶上關切的感情。讀感嘆句時,句尾語調先上升后下降,“這真是雪中送炭呀!”讀反問句時應注意重音,“你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我們怎么能忘記?”應把“怎么能”讀得重一些,表達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仍谑熳x的基礎上背誦。
6、質疑。
第二學時
1、背誦第一部分。
2、聽寫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3、學習第二、三部分。
⑴回憶學習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三件事;②結合課文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讀;④背誦。
、谱詫W。用自己的話說說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做了些什么? 結合課文重點理解“同歸于盡”、“噩耗”、“代價”等詞語。
、欠纸M交流、討論。
⑷大組交流、討論。
4、學習第四部分。體會“親人”“親愛的土地”的含義。(朝鮮人民關心愛護志愿軍,甚至為他們獻出生命,所以稱為“親人”。為什么叫“親愛的土地”?因為在朝鮮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經并肩戰(zhàn)斗。這片土地上,不僅灑下了朝鮮人民的鮮血,而且灑下了志愿軍的鮮血,所以叫“親愛的土地”。正因為中朝人民的戰(zhàn)斗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所以說“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5、體會前三段開頭和結尾的寫法。
(1)畫出課文前三個自然段開頭和結尾寫法相似的句子。
。2)開頭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小金花,……再給我們唱個《搗米謠》吧!”“大嫂,請回去吧!”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心體貼之情都盡在這一聲聲的懇求中了。
。3)這三段的末尾是:“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我們怎么能忘懷?”“可是今天,跟志愿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呢?”“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4)先將反問句轉換成陳述句,體會二者在表達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問句表達的情感比陳述句更強烈。)
(5)反復朗讀體會這兩種句式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對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懷著關切的情感朗讀。)
。6)前三自然段開頭都是祈使句,表示懇求,體現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心、體貼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問句,表達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強烈的感情。這樣的表達避免了平鋪直敘,將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6、以《夢中見到阿媽妮》或《小金花來到我們中間》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學習文章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理解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
4、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5、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點:學習課文用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
教學難點: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學方法:講授法 討論交流法 朗讀法
教學輔助手段:課件 圖片
課前準備:了解抗美援朝戰(zhàn)爭,搜集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發(fā)生的故事。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1.(出示課文兩幅插圖):這節(jié)課,老師給同學們帶來兩幅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圖片,請大家認真觀察,注意人物的衣著、神態(tài)、動作,用一兩句話描述圖意。
2、點名描敘
3、師生總結:這兩幅圖描繪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軍離開朝鮮回國,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告別的情景。人們揮著手,含著淚,深情地呼喚著──再見了,親人!(師板書課題)
4、介紹抗美援朝戰(zhàn)爭(1950年6月25日,美帝國主義唆使南朝鮮李承晚集團進攻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9月15日又糾集15個國家的雇傭軍,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在朝鮮仁川登陸,不顧中國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戰(zhàn)火引向中國的邊境,轟炸中國的安東(今丹東)等地。中國人民響應毛澤東同志發(fā)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號召,組織中國人民志愿軍,由彭德懷出任志愿軍總司令。于10月25日開赴朝鮮前線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抗擊美國侵略軍。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擊下,美帝國主義連遭失敗,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鮮停戰(zhàn)協議上簽字。中國人民志愿軍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鮮回國。1958年是最后一批。)
5、審題,提問題。(這話是誰說的?——“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既可理解為志愿軍對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說的話,又可理解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送行時說的話。在什么地方說的?怎么說的?為什么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要互稱親人呢?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但勝似親人的? ……)
二、自習學習生字詞
1、 學習課文中的生字: “鎖、暫、糕、阻、誼、搗、謠、偵、混、吵、耗、嫂”
2、 學習課文中的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問題:哪些事例說明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1)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2)小金花,為救老王,媽媽與敵人同歸于盡。
。3)大嫂,為挖野菜,炸傷了腿。
四、深入課文,師生共同探討
1、有感情地朗讀讀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親人一樣對待志愿軍戰(zhàn)士?劃出相關句子,抓住重點詞句體會。
2、交流,然后點名談體會。(她幾夜沒合眼給志愿軍洗補衣服;在一次阻擊戰(zhàn)中,冒著炮火給志愿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他家里休養(yǎng)的志愿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
3、(1)結合課文說說“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朝鮮大娘在志愿軍戰(zhàn)士戰(zhàn)斗了三天三夜,已經餓到極點的情況下,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給戰(zhàn)士送打糕吃。總結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
。2)體會“唯一”的含義。(隱含著大娘付出的代價是多大呀。)
4、帶著真摯的感情再次朗讀課文第一段(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還要讀好祈使句、疑問句、感嘆句、反問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別的腳步吧!”,要讀出懇求的語氣。)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一部分。
2.抄寫本課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鞏固復習上一節(jié)課。
1、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大娘為志愿軍做的三件事。
2、背誦第一部分
二、深入課文,師生共同探討。
1、學習第二與第三自然段。(我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
(1)帶著問題有感情讀第二、三段。
用自己的話說說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做了些什么?
。2)老師在學生閱讀時隨機點撥:例如“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著媽媽。第二天傳來噩耗,你媽媽拉響手榴彈跟敵人同歸于盡!保ㄗプ 柏摹薄ⅰ巴瑲w于盡”兩個詞品味。)“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抓住“代價”一詞,說說“代價”具體指什么?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比較表達情感的不同。)
(3)體會下列句子:從小金花的媽媽犧牲了沒哭,而與志愿軍叔叔分別的日子卻哭了,從中感受小金花與志愿軍之間有親密的情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從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失去雙腿,感受大嫂對志愿軍的一片深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討論:前三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都用第二人稱;都先用一個稱呼語;這樣寫好像面向對方說話,更便于表達感情,都是通過具體事例直接抒發(fā)作者的感情。)
2、學習第四五六段。體會“親人”“親愛的土地”的含義。(朝鮮人民關心愛護志愿軍,甚至為他們獻出生命,所以稱為“親人”。為什么叫“親愛的土地”?因為在朝鮮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經并肩戰(zhàn)斗。這片土地上,不僅灑下了朝鮮人民的鮮血,而且灑下了志愿軍的鮮血,所以叫“親愛的土地”。正因為中朝人民的戰(zhàn)斗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所以說“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3、體會前三段開頭和結尾的寫法(前三自然段開頭都是祈使句,表示懇求,體現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心、體貼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問句,表達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強烈的感情。這樣的表達避免了平鋪直敘,將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三、再讀再悟。
1、志愿軍戰(zhàn)士踏上異國他鄉(xiāng),與朝鮮人民共同浴血奮戰(zhàn);朝鮮人民關心志愿軍戰(zhàn)士,軍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為了什么?(為了共同的敵人,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這就是愛國主義,這就是國際主義精神。)
2、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軍怎能忘懷呢?讓我們走進志愿軍叔叔,跟他們一起和朝鮮人民話別,愿意讀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讀。(感情朗讀1~3段)
總結: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是經受過戰(zhàn)火洗禮的。當年,志愿軍戰(zhàn)士雄糾糾、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戰(zhàn)爭中,有200萬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奔赴朝鮮戰(zhàn)場,其中36萬余人將熱血灑在了朝鮮的三千里江山。這篇課文是以志愿軍的口吻來說的,但是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肯定也有千言萬語要表達。
作業(yè):1.背誦喜歡的段落。
2.摘錄使自己感動的句子
板書:
再見了,親人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大娘 洗衣服 送打糕 救傷員洗衣服
小金花 救走了 犧牲了媽媽
大嫂 挖野菜 失去了雙腿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13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地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課文重點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點】
1、從具體內容中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查閱、搜集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和圖片。
2、教師準備:制作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簡介背景
1、檢查預習,交流學生搜集到的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
同學們,你們知道抗美援朝戰(zhàn)爭嗎?
2、學生交流,教師補充:
課件放映圖片:1950年,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把戰(zhàn)火引向中國邊境。中國人民響應毛澤東主席發(fā)出的“抗美援朝、保家為國”的號召,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三年,打敗了美帝國主義。
3、板書:
抗美援朝時間1951年~1953年。
4、課件出示預習要求:
1958年,最后一批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士離開朝鮮,中朝兩國軍民在火車站依依惜別。中國人民志愿軍對朝鮮人民說:“再見了,親人!”朝鮮人民也對中國人民志愿軍說:“再見了,親人!”(板書課題)。
5、板書課題,質疑:
、拧∽x了課題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啤☆A習時,你遇到了哪些問題?
6、認定目標,分步課件出示,一共五關。
二、學習課文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大體內容:
第一關:讀懂課文內容:
、拧》庞扯嗝襟w課件:情景范讀
、啤】焖贋g覽課文,找找課文主要寫中國人民志愿軍跟哪些朝鮮人民依依惜別?
⑶ 交流討論。(大娘、小金花、大嫂)
2、精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第二關:說說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
⑴ 學習第一自然段:
① 出示學習要求:
默讀思考:這一段主要講志愿軍向誰道別?她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邊讀邊在書上勾畫。)
② 小組內交流討論。
③ 匯報討論的結果。(補洗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堋∠胍幌耄
朝鮮大娘是不是只做了這幾件事?你從哪里看出還做了好多事?說明了什么?
⑤ 有感情地練習朗讀。(對大娘,如對長輩慈母,應懷者敬重的情感讀。)
、蕖w納學習這段的方法: 默讀、勾畫、體會、感情讀。
、啤≌垖W生用同樣的方法分小組學習第二、三自然段。小金花、大嫂各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
、佟》中〗M學習:
。ㄒ、二組學習第二自然段;三、四組學習第三自然段。)
、凇R報學習情況。
、邸【毩曈懈星榈睦首x二、三自然段。(分別用親切、關切的情感去讀)
⑶ 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第三關:讀課文前三個自然段的開頭與結尾,以及4~6自然段,體會作者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佟≌n件出示這些句子
② 讓學生把這幾句話改寫成陳述句進行朗讀比較)
、邸±首x課文的四至六自然段。
④ 通過對以上課文的學習,你覺得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再見了,親人”是對誰說的?是不是僅僅指課文中寫到的這三個人?為什么稱為“親人”和“親愛的土地”?(討論)
。ㄓ悯r血凝成的比天高、比海深的情意,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荨∮懈星榈鼐毩暲首x最后三個自然段。
四、擴展訓練
這篇課文是從志愿軍的角度來寫的,因為他們在臨別時候想起了朝鮮人民的深情厚意。
但是,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肯定也有千言萬語要表達,因為志愿軍也為朝鮮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介紹抗美援朝英烈的事跡)
第四關:想一想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語句來說。如:當志愿軍請大娘“快回家休息”時,大娘會說些什么,問小金花“你怎樣落淚了呢?”時,小金花會說些什么……)
五、達標測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五關: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六、布置作業(yè)
查閱、搜集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和圖片、故事等。
〖板書設計〗
抗美援朝戰(zhàn)爭:1950年~1953年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開朝鮮。
洗補衣服 幾夜沒合眼
大娘 送打糕 雪中送炭
救傷員 失去小孫孫 鮮血凝成
再見了,親人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媽媽 深情厚誼
大嫂:挖野菜,失去雙腿
依依惜別……(抒發(fā)感情)
第二課時
〖前提測評〗感情地朗讀課文。
〖認定目標〗
1、領悟寫法。
2、檢查學習生字的情況。
3、開故事會。
〖導學達標〗
一、領悟寫法
1、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中用了哪些寫作的方法。
2、交流討論,領悟寫法:
、拧∵x取典型,以點帶面:
。ù竽、小金花、大嫂分別代表朝鮮人民中的老年、中年和兒童。)
、啤∈闱閿⑹,相互交織:
。ㄌ貏e是情感線索,一脈相連。如前三個自然段的開頭與這三段的最后一句話。)
二、檢查學生自學生字的情況
1、聽寫。
2、訂正,改錯。
三、延伸擴展,開故事會
1、請學生將課外搜集到的關于志愿軍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2、布置作業(yè):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14
【說教材】
《再見了,親人》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十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是當代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講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這篇課文安排在本冊教材的第七組中,本組圍繞“寫文章要有中心”這一訓練重點,所選的三篇課文和一則讀寫例話,都是圍繞這一訓練重點編排的,抓好這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初步懂得寫文章要做到有中心,并在以后的作文實踐中運用。
課文為了表達“贊揚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這一中心思想,精心選擇了材料。針對這個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在理解內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礎上,了解作者是怎樣表達中心思想的。那么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并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進行表達的。
3、學習本課生字詞,練習用“暫時”“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課文前三個自然段中選擇一段背下來。
這樣確定目標,既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又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說教法】
“教是為學服務的!
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收到好的學習效果。根據本課特征,我準備采用以下幾種教法:
1、啟發(fā)誘導法:
課文是以志愿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志愿軍滿懷深情地追述許多難以忘懷的往事,贊頌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實際上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也為朝鮮人民付出了血的代價,中朝人民的友誼正是用鮮血凝成的。所以教學時,我注意引導理解這一點,這樣既能使學生比較準確、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概括中心思想,又能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比較扎實的訓練。
2、遷移法:
同為志愿軍跟人娘、小金花、大嫂話別時,幾段寫法上相同,因此,我認真指導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后,讓他們用學到的相同方法學習2、3自然段。
3、以讀代講法:
這篇課文感情真摯強烈,中朝人民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不是用一兩句話就能夠說明的,要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多讀課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
這也是適應大綱中講的:加強讀的訓練是當前語文科教學最重要的一種訓練。
【說學法】
俗話說:“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多么重要,根據本課的內容和教學目標,我準備采用以下幾種學法:
1、觀察法:
課文中講的是志愿軍跟大娘、小金花、大嫂三個人話別,實際上志愿軍是跟全體朝鮮人民話別的,她們三個各代表朝鮮的老人、孩子、中年人。在理解時,可讓學生觀察課文標圖,讓他們從直觀上認識、理解。
2、遷移法:
在學習1~3自然段時,可以用遷移法。
3、讀悟法:
“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難理解的問題。只有讓他們多讀課文,從讀中理解內容,從讀中體會出思想感情。這樣才能正確地概括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是怎樣表達中心思想的。
【說教學程序】
我準備采用三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
第一課時: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學習課文1~3自然段,完成課后題,并口頭用“暫時”“雪中送炭”造句。
第二課時:
1、學習課文4~6自然段,完成課后題。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完成課后題。
第三課時:
1、聽寫詞語。
2、指導背誦。
3、小練筆(題目在課文中)!
下面我著重談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親人”是指有血緣關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課文中的“親人”是指誰?“再見了,親人”這句話又是誰講的呢?
。ㄌ岢鲞@樣的問題,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順利地把他們帶入到學習課文的氛圍中。)
二、落實目標
1、落實目標:
解題后,我對照預習要求,檢查預習情況。通過認讀生字詞,自由讀課文,讀完評議的方式,培養(yǎng)正確、流利朗讀的習慣。然后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ㄟ@樣讓學生在讀中思考,保證初讀的質量。)
這樣,我完成了目標1。
2、落實目標2:
、拧∽寣W生認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找出大娘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學生通過讀、想、找山大娘為志愿軍做了三件事,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如下:
洗補衣服 → 幾夜沒合眼
大娘 送打糕 → 昏倒
救傷員 → 失去小孫孫
之后我再引導學生解決課后題。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讓學生討論理解詞語“暫時”“雪中送炭”的意思,再讓其口頭造句!
、啤∽寣W生用學到的方法學習課文2、3自然段,解決課后題。在這個過程中,師要注意從扶到放,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找,自己評!
、恰W完課文1~3自然段,我再讓學生多讀課文,從中體會到大娘、小金花、大嫂跟志愿軍戰(zhàn)士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解決課后題。
三、鞏固練習
1、指導課文中較難寫的生字。
2、讓學生練習寫生字。
四、課堂總結
1、引用板書,我引導學生說說: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歸納學生學習所獲。
2、教師總結升華:
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這節(jié)課,同學們學得很認真,通過自己認真讀書,圍繞目標學習課文,掌握了讀書方法,學會了學習。
五、作業(yè)
1、用“暫時”“雪中送炭”造句:
(這是為了鞏固課堂上同學們口頭上造的句,在書面上得到訓練。)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3自然段:
。ㄒ驗檫@篇課文感情真摯強烈,要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
【說板書設計】
洗補衣服 → 幾夜沒合眼 比山高比
再見了 大娘 送打糕 → 昏倒 海深的情
親人 救傷員 → 失去小孫孫 誼、我們
小金花:和媽媽救老王→失去媽媽 的心永遠
大嫂: 挖野菜 → 失去雙腿 在一起
我是根據課文重點內容設計板書的,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消化所學的知識。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15
師:“再見了,親人”中的親人指什么人?
抓住題眼,帶領學生深入領會,意在開門見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鮮人民。
生:指課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師:從血緣關系上看,志愿軍與朝鮮人民是不是“親人”?
生:不是。因為親人是指爸爸、媽媽、兄弟、姐妹……
師: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從血統關系上講雖不是一家人,但從血與火的考驗中結下的友誼看,比親人還要親。誰能用一句話恰當地說出這個意思?
生:親如一家。
生:親密無間。
師:不要只考慮一個詞,用一句話來說。
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師:說得好。中朝人民這種情誼就叫做“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板書)
〔通過剖析“親人”一詞的含義,拎出理解全文的“綱”,意在舉綱以張目!
師:下邊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一段,讀的方法是默讀,畫重點詞語。思考的問題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寫了大娘的幾件事,哪一個事例最能突出表達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讀書時可以輕聲議議。)
。▽W生讀書思考,教師巡視,并及時回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師:大家讀得很認真。哪個同學把大娘的第一個事例讀給同學們聽聽。(指名朗讀)
師:“造成暫時的供應困難”中“供”應讀第一聲(gōng),不讀第四聲(gòng)。請同學們考慮:志愿軍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冷的時候給人送去了溫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幫助時,及時地給予幫助。
師:說得不錯。第一個同學講的是這個詞的本義,第二個同學講的是這個詞的比喻義。再請同學們考慮,讀大娘送打糕時,怎樣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艱難、危險?
生:讀時應突出大娘“帶著、頂著、冒著、穿過”等詞語,這樣能突出大娘愛護志愿軍的精神。
師:請同學們練習讀讀。(生讀)
師:大娘在志愿軍最需要幫助時,冒著生命危險,幫助了志愿軍,事跡動人。但最感人的是哪個事例?
生:大娘丟下小孫孫,救出了志愿軍傷員,這個事例最感動人。
師:這個事例中有兩個詞對比非常強烈,你剛才畫出來了嗎?
生:我畫的是“丟下”、“背進”。
師:“丟下”的是誰?
生:是大娘的小孫孫,她老人家的“唯一”親人。
師: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稱呼“她老人家”既恰當又準確,大家應該向你學習。
學生用了一個很有禮貌的稱呼,老師也不忘給予表揚。雖是順便說的題外話,但有明顯的導行作用。
師:那么誰再說說“背進”的是誰?
生:志愿軍傷員。
師:“唯一”親人。說明大娘的小孫孫是個沒爹沒娘的孤兒,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她怎能“丟下”自己的親骨肉呢?可是這時敵機來了,志愿軍傷員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該怎么辦?志愿軍戰(zhàn)士為了朝鮮人民負傷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這不能兩全的緊急關頭,大娘寧愿舍棄親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軍傷員的生命。從這一“丟”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軍戰(zhàn)士──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一段課文中可以抓的詞語很多,李老師抓了“丟下”、“背進”這兩個對比十分強烈的詞,可謂抓住了關鍵。這是因為大娘的一“丟”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與志愿軍傷員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厚情誼。
師:在志愿軍傷員的心目中這位朝鮮媽媽──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通過對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應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一中心。
師:第一段我們學得很好。文章按照臨行話別、追憶往事、贊頌友誼三層意思來敘述,請同學們按照這個分層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層。(學生很快分好并說出了起止點。)
師:小金花的媽媽和敵人“同歸于盡”了,這個詞怎么講?
生:一齊走向死亡。
師:意思懂了,但請同學們再想想小金花媽媽的死和敵人的死能相提并論、一樣看待嗎?
生:不能。因為小金花媽媽死得有意義,敵人死得沒有意義,他是壞蛋,他該死。ㄉΓ
師:誰能比較準確地說說小金花媽媽的死和敵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敵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小金花媽媽的死,是為了祖國和中朝人民的友誼,她死得有價值,無尚光榮!
師:你說得好極了!一個是輕于鴻毛,一個是重于泰山,雖然是“同歸”,但死的意義絕對不同!
李老師不是就詞論詞,而是聯系課文講清了兩個人死的意義絕然不同。不僅使學生深入地領會了詞語的意思,而且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處理詞語的一個成功范例。
師:當小金花得知媽媽犧牲后她說了什么?怎么說的?讀課文時要注意描寫她的動作、神態(tài)的詞語。
生:可是你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師:“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說明什么?
生:說明小金花恨敵人,痛恨侵略者。
生:強忍悲痛,沒掉一滴眼淚,說明小金花非常剛強。
師: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感情,再讀小金花的話。
(生練讀)
李老師通過人物的動作與神態(tài),引導學生體會其內心的思想感情。這不僅使學生知道“披文以入情”的道理,而且有助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媽媽犧牲了,她能強忍悲痛,沒掉一滴眼淚,可是志愿軍叔叔要走了,她卻傷心痛哭,眼淚再也擦不干了。這說明在小金花看來,志愿軍叔叔──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師:在志愿軍戰(zhàn)士看來,小金花和她的媽媽──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通過小金花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呼應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中心。
師:現在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三段。讀書時請同學們注意,看看有幾個“挖”字?
生:用了三個“挖”字。
師:現在請同學們再讀帶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都到什么地方去“挖”野菜?
生:“您知道我們缺少蔬菜,就挎著小籃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陣地上挖!
師:志愿軍沒有菜吃,大嫂就挎著小籃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請同學們考慮她挖了多少野菜?又挖了多長時間的野菜?最后又跑到前沿陣地上挖。“前沿陣地”是應該去挖野菜的地方嗎?
生:前沿陣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
師:為什么?
生:因為前沿陣地是打仗的最前線,非常危險。
師:到處硝煙滾滾,炮聲隆隆,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我想假如她家里沒有菜吃,她無論如何也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挖野菜的。今天志愿軍沒有菜吃,她居然跑到前沿陣地上去挖,而且被敵人的炮彈炸成了殘廢。想想看,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軍──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李老師不是架空分析,而是緊緊扣住三個“挖”字,讓學生體會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險,突出了大嫂和志愿軍的深厚情誼,使學生受到感染。李老師的這一做法,無疑對我們是很有啟發(fā)的。
師:在志愿軍的心目中,這位大嫂──
生:(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通過大嫂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再次呼應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一中心。
師:為什么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能有這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崇高情誼?
生:因為志愿軍跟朝鮮人民并肩戰(zhàn)斗,出生入死,浴血奮戰(zhàn),結成了深厚的友誼。
生:因為朝鮮人民和志愿軍同生死,共患難,戰(zhàn)斗在一起,血流在一起,這種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
師:同學們理解得好!正因為中朝兩國人民的戰(zhàn)斗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兩國人民生死與共,患難與共,所以說這種友誼是偉大的友誼,這種感情就叫做“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仍抓住“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予以深究,從而水到渠成地歸納出了課文的中心思想。
(這時課堂忽然響起火車的汽笛聲,機車的排氣聲,火車開動時車輪的滾動聲,火車站上人聲鼎沸,一片“再見了,親人”,“再見了同志們”,“中朝人民友誼萬歲”的呼喊聲。隨著錄音機的樂曲聲,教師引導同學讀課文最后一段。)
師:同學們,讓我們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一起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想象,讓學生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來朗讀課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謂趁熱打鐵,抓住了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最佳時機。
讀完后又緊扣這組教材的訓練重點,進行了概括中心思想的有關訓練。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16
一、看拼音寫詞語。
zhàn yì fēnɡ suǒ zàn shí xiāo yān qínɡ yì è hào
。 ) ( ) ( ) ( ) ( ) ( )
ɡānɡ qiánɡ dà sǎo lán zi xuě zhōnɡ sònɡ tàn tónɡ ɡuī yú jìn
。 ) ( ) ( ) ( )( )
shēn qínɡ hòu yì
( )
二、按課文內容填空。
1、大嫂,請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 ,
您 ,已經送了幾十里,您就是一步不送,我們只要想起 ,也永遠不會忘記 。
2、是您帶著全村婦女, , , ,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 !
3、我們還記得, , , ,
把傷員 ; 的時候, 。
4、《再見了,親人》一課,分別敘述了 同朝鮮 、 、 告別的情景,表達了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人民 的情誼。
三、在你認為說法正確的括號里打“√”。
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1)這是志愿軍在即將離開朝鮮和朝鮮人民時志愿軍說的話,表達了他們對朝鮮人民難舍難分的感情。( )
(2)這是志愿軍在即將離開朝鮮和朝鮮人民時朝鮮人民說的話,表達了他們那種難以分舍的感情。( )
。3)這一句話既表達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同時也表達了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 )
四、給下面的習作加個跟課文差不多的題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婆,我就要遠去他鄉(xiāng)了,您要保重啊!5年來,您給了我多少溫暖!記得有一次,那時的我還在上幼兒園小班,那天,又下了雪。厚厚的積雪沒過我矮小的身子,是您背著我,走了一小時的路,將我送到了幼兒園。但在半夜里,您卻凍著了。您真是凍著了自己,溫暖了別人!
還記得有一次,我發(fā)了高燒,全家人都在為我奔走。尤其是您,從城東跑到城西,又從城南跑到了城北。每晚,您都守在我身旁。為了我的病,您都幾夜沒合眼了!
五年級語文上冊《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篇17
解放小學 田春波
課文節(jié)選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紀實文學《依依惜別的深情》。文章以道別語“再見了,親人”做為題目,可見全文是以寫離情別意為主,表達了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尊重和期待中積極地學、主動地探索。
在開始時,通過圖片把學生帶到抗美援朝、志愿軍回國的場面,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并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初讀課文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體會,尊重學生的選擇,培養(yǎng)學生自主選擇能力。遺憾的是,對于自主選擇的內容,學生的交流比較的散,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個整體把握的過程,否則有些學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學生則似乎有些脫離文本,不利于學生整體的感受。
二.發(fā)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的情感。
教師給學生比較開放的提問,如:“讀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樣?”“讀文字,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在這樣的前提下,結合當時志愿軍離別時的情感變化,對往事的回憶,抓住親人間的情感流露,教師能適時地引導。如大娘與志愿軍之間血濃于水的親情等,讓學生明白,雖然從血緣關系來看志愿軍戰(zhàn)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們不是親人,可是她們做到了親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為什么昏倒?”學生談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較遠,教師要給予引導,聯系上下文,結合當時志愿軍所處困難,緊緊扣住“親人”這一主題來引導,可能更有實效,理解能更深。
三.抓住關鍵詞,讀懂、讀好句子,教師的適當引導,領會文章蘊含的意思。
在教學中,采用個別讀、齊讀、自由讀等方式朗讀,但是效果不佳,整體朗讀沒有得到逐層提高。教師語言較簡潔,過渡較自然。如:“老師覺得讀好憶,要結合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要抑揚頓挫,語速上要有快有慢,你自己先試試,讀好這句話!”“是啊,大娘這么大年紀了,還冒著炮火為志愿軍戰(zhàn)士送打糕,這種愛,怎能讓人不感動?”
四.拓展思維
在課堂的結束部分,以通過朗讀或說幾句心里話來表達對朝鮮親人的敬意和感謝,讓學生抒發(fā)自己內心體會。并給學生一個關于抗美援朝的網址,以拓寬課外學習的面,給學生課后研究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