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箭(精選10篇)
孔明借箭 篇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各種方法,把課文讀通順。
2、引導學生通過默讀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進一步感知作者敘述故事和刻畫人物的方法。
3、引導學生聯系全文內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認識孔明、周瑜這兩個人物的特點。
4、幫助學生認識“瑜、曰、吾、晌、囑、擂”;會寫“曹、瞞、吾、囑、勿、詐、擂、吶”;理解“妒忌、軍令狀、遲延、調用、奇謀、神機妙算、欣然而立、軍中無戲言”等詞語。
5、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把對名著《三國演義》的認識加深、擴大。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讀懂課文,在讀的基礎上,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膽有識,足智多謀。
2.能從課文所描寫的人物性格中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閱讀《三國演義》中有關孔明借箭的內容資料。
2、查閱搜集介紹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關資料。
3、船模型及相關的演示材料。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各種方法,把課文讀通順。
2、學習生字新詞。
3、初讀課文,了解文章結構。
4、介紹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學過程:
—、揭題激趣。
1.啟發入題,了解出處。
《孔明借箭》這篇課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刪改。是—篇歷史題材的課文。學習本文時,首先要弄清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還要弄清故事中寫了哪幾個歷史人物,人物之間的關系怎么樣。
2.簡介背景,了解人物。
(1)東漢末年,正值孫劉聯合抗曹之時,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孔明借箭》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歷史階段,也就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赤壁之戰》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諸葛亮、魯肅各是怎樣的人,之間關系如何?(曹操是漢室的丞相,周瑜是孫權手下的大將,諸葛亮是劉備手下的軍師,魯肅是協助周瑜統率三軍的。諸葛亮和魯肅都是主張孫劉兩家聯合抗曹的人。課文通過孔明借箭一事,贊揚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二、自讀課文。
1.借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請教老師和同學,讀通課文。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
2.自學生字新詞(劃出生字新詞,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義)。
3.填空練習,了解大意。
要三天趕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詞。(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詞語的意思)
“擂”讀作léi,不讀成lèi;“丞”讀作chéng,不讀成cén。
比較下面各組字,檢查生字掌握情況:
雷—擂內—吶屬—囑日—曰
愉—瑜昨—詐吾—語勿—匆
2.初步理解課文意思。
3.指名逐節朗讀課文。(正音、評讀)
四、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回答問題。(理清借箭的起因、經過、結果。這也是在解決課后第二題)
2.借箭的原因:三天趕造十萬枝箭
借箭的過程:準備→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駛向南岸
借箭的結果:如期交貨、周瑜嘆服
3.據此提綱給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這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五、自己練習讀課文。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聯系全文內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認識孔明、周瑜這兩個人物的特點。
2、進一步感知作者敘述故事和刻畫人物的方法。
3、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把對名著《三國演義》的認識加深、擴大。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28課《孔明借箭》。(出示課件題目)上節課,我們已經了解了課文大意,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深入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三段
1、請同學們翻開書迅速瀏覽課文,看看課文中哪個詞最能概括諸葛亮的特點?(板書:神機妙算)
2、你從哪句話知道的?生讀句,“瑜大驚,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3、“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于估計客觀情勢,決定策略。)
4、針對“神機妙算”,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預測:為什么要用“神機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樣神?……教師擇要板書問題。)
(二)這節課,我們就來重點研究諸葛亮“神機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處?聯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可一邊默讀,一邊勾劃,一邊批注。)
生默讀課文,思考。
請同學們分組研究這個問題。
建議每個小組中的人員分好工:先是一人讀課文,其余同學邊聽邊想課文中哪些材料與解決這個問題有關;讀完課文后互相交流、討論,一人準備匯報,其余同學準備補充。
(學生讀文討論,教師巡視,點撥引導)
討論交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是夜,大霧漫天,長江之中,霧氣更甚,對面不相見。孔明促舟前進,果然是好大霧!”選擇這樣的天氣,說明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正因為大霧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射箭,諸葛亮借箭的妙計才得以實施。
⑴會不會是湊巧趕上大霧滿天呢?聯系上文說說。“第一日,卻不見孔明動靜;第二日亦只不動。至第三日四更時分,孔明密請魯肅到船中。”(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此句,要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在讀中悟到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準了這場大霧。)
⑵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太羅嗦!前兩天不是沒動靜嘛,沒動靜有什么可寫的?完全可以寫成這樣嘛: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這樣寫既清楚又簡練,多好!改不改?為什么?”(組織學生議論。)
小結:“只有這樣寫,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這就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2、“遂命將二十只船,用長索相連,徑望北岸進發。”
(把船只用繩索連接起來,一字兒擺開,既便于統一行動,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檔,使受箭面積大。)
3、“孔明叫把船只頭西尾東,一帶擺開,就船上擂鼓吶喊。”
(軍事擂鼓吶喊,既造聲勢,又提示射箭方向。)
4、“魯肅驚曰:‘倘曹兵齊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這是話中有話、話后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來的話說出來嗎?(小組討論后組織全班交流。)
學生交流提示: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箭一定會像下雨一樣;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這10萬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們真是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課文為什么不把這些話寫出來呢?”
小結:如此談笑風生,鎮定自若。為什么?因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謹慎,在看不清虛實的情況下,不會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這樣寫,不僅使課文含蓄,而且給讀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諸葛亮算得準不準呢?從那里可以看出來?
出示:“操傳令曰:‘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約一萬余人,盡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發。”
引導學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氣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進攻,正中諸葛亮的下懷,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為什么?兩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
可見,諸葛亮方方面面考慮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們說諸葛亮神不神?(生齊答:神。)妙不妙?(生齊答:妙。)
7、什么時候曹操才知道上當了?出示:“待至日高霧散……這里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來諸葛亮也早已算準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難怪周瑜長嘆一聲,說:“(生讀)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三)學生理解以上內容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突破難點:“借箭起因”(1—2節)。
學習方法:分角色朗讀,其他學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氣設下圈套→步步相逼話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覺→立下軍令狀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出示討論: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呢?
(提示后討論交流)
生:我覺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諸葛亮,因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諸葛亮,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而諸葛亮寬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諸葛亮考慮問題的能力、觀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勝過周瑜。
教師提示:根本區別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覺得兩個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五)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利用有霧的天氣,其借箭的妙計才能實施。②利用曹操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大霧滿天,曹操看不清虛實,不敢輕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慮周全,安排巧妙,諸葛亮用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
2、請同學們自己組織語言,練習復述課文。
3、題目“孔明借箭”,箭是借來的嗎?題目說“孔明借箭”合適嗎?為什么?
4、出示后人借這件事贊美諸葛亮的一首小詩:
一夜濃霧滿長江,
遠近難分水渺茫。
驟雨飛蝗來戰艦,
孔明今日伏周郎。
這首詩是后人用來贊揚諸葛亮的智慧的。引導學生齊讀、背誦;同時指出:這首小詩精煉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經過,其中的“驟雨飛蝗”用來比喻曹軍射來那么多的箭。要求學生課后把這首詩抄下來,背熟。
三、課外延伸。
1、你還知道《三國演義》的那些歷史故事?選擇周瑜、魯肅、曹操三個人物中的一個,談談自己的看法。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三國演義》。
四、布置作業:
1、繼續分角色朗讀課文并練習復述課文。
2、繼續閱讀課外讀物。
孔明借箭 篇2
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理念。
教學目標(難點):在把握文章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體會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讀書交流活動中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1、我以展現預習成果為突破口,學生明白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讓學生在全文中去找諸葛亮神機妙算體現在課文的哪些地方。我希望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研讀與合作探究交流,體會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
2、情境采訪,深化認識: 教師作為記者采訪“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學生很自然地對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總結,并加入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3、我為周瑜、魯肅、曹操說兩句,學生也有自己的觀點,基本達到了我預設的目標。
4、作業設計,拓展延伸: 講完時,我布置學生課余時間再讀《三國演義》,把課堂延伸到了課外,讓學生在文學名著中去學習和積累,拓展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
整體來說這節課還算順利,我卻從這節課中看到了不足。例如:雖然說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認識了周瑜的陰險狡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這并沒完全達到我的要求。課堂看起來比較活躍,可是缺少思想的孩子會讓課堂顯得沒有靈魂,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善思考,會思考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課題。
孔明借箭 篇3
教學要求: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對照注釋和使用工具書等方法理解課文中文言文詞語的意思。
2、聯系課文內容,把握諸葛亮、周瑜、魯肅等課文人物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和小組同學合作學習,提出疑問,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
2、在了解課文故事背景的基礎上,了解“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理清文章的線索,練習復述這個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品讀故事,能對故事中的人物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拓寬閱讀視野。
教學重點:
借助課文注釋和查閱資料讀懂課文內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體會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讀書交流活動中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教學準備:
《三國演義》的視頻資料。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開門見山,名著引入。
1、師:諸葛亮是我國歷家喻戶曉的人物,你一定知道關于他的許多故事。說一說你知道哪些故事。(學生應該會說出“空城計”、“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故事。)
2、這些故事都出自我國哪個名著呢?(《三國演義》)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用奇謀孔明借箭》就是節選自我國最早的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三國演義》。
3、板書課題。
二、咬文嚼字,初讀課文。
1、借助注釋,讀懂課文。
師:在預習過程中同學們一定感覺到了,這篇課文和我們原來學習過的課文有很大的不同。這種文體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古文。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國五千年的歷史,可以知道許多精彩的故事。文言文語言簡練典雅,抑揚頓挫,讀起來瑯瑯上口。希望同學們能在學習上有收獲。
2、學生分小組學習。
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借助字典等工具書,理解課文的文言文詞句。
方案一:
學生能通過自己學習和小組交流理解課文中的文言詞語的意思。在該環節,教師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并指導學生交流。讓學生按照課文內容,用講故事的方式說一說課文的意思。方式是選擇某個小組講述故事的某個部分,可以是選一個代表說,其余同學補充;也可以是小組學生一人說一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糾正學生把握不準的文言字詞,并結合板書加以強化。
方案二;
學生翻譯文言詞語障礙頗多,不能順利理解課文。教師先采用范讀的方式給學生創造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意境,通過在字音和語氣等方面的提示,啟發學生思考文言詞語的意思,并使其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得以緩解,逐步產生學習興趣。然后再分小組讓學生探索學習,依然要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的幫助。最后進行全班交流,理解文言詞句。
3、集體交流。
三、再讀課文,理清線索。
1、提問: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經過是怎樣的?結果如何?)
師:東漢末年,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孫權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干。因為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之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想借此整治和陷害諸葛亮。故事因此展開。
2、學生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回顧故事內容。
觀看草船借箭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品讀故事,了解人物特點。
1、提出中心話題:諸葛亮、周瑜和魯肅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結合課文中相關的句段,畫下來,和同學交流。
2、學生展開學習。
3、集體交流。
師:諸葛亮這個人物讓大家印象深刻,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他,你會用哪個詞呢?
學生應首先想到“神機妙算”一詞。
師進而提問,“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預設:1、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霧。
2、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謹慎,在濃霧中不敢輕易派兵出擊。
3、諸葛亮算到了魯肅的為人,他知道魯肅忠厚、守信、不會食言,所以讓他替自己準備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確保不會讓周瑜知道。
……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想象諸葛亮胸有成竹的神態,有感情的朗讀相關課文。并針對學生的回答做相關板書。
師: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說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慮到了,基于這些周全的考慮,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這就是“神機妙算”。面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有何感嘆?
指導朗讀:周瑜當時會是怎樣的心情?那語氣應該是怎樣的?
師:那么,你認為周瑜是個怎樣的人呢?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如果我們換一個立場來看待周瑜呢?(站在東吳的立場)
預設:多數學生對周瑜的認識可能局限于,他心胸狹隘,疾賢妒能。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東吳的利益角度給予理解人物。
師:對于魯肅呢?你認為他是個什么樣的人?
結合學生回答,相應板書。
三、發散思維,創造性學習。
1、師: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什么描寫中體會到的?
(從人物的語言描寫中感受到的。)
師:對,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通過語言,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情境采訪,深化認識。
(1)采訪“孔明”。
師: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
生:因為我了解周瑜的為人,知道他對我有忌害之心,面對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還準確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時,我還懂天象、識地理,在心中對這件事有一個完整的謀劃和安排,所以才會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軍令狀呀!
師:(以記者身份評價)您在借箭后曾對魯肅說:“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曉陰陽,不知奇門,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廣泛地學習,深入地思考,大膽地實踐,這也許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訪“周瑜”。
師:都督,您才華橫溢,名冠江南,面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您有何感嘆?
(3)采訪學生。
師:在座的各位同學,對于故事中的人物,你們也許有更多的話想說,把你們的最想說的用一句話表達出來,送給故事中的他們,也送給今天的我們。
四、總結全文,拓展閱讀。
師: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千百年來,他的形象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
孔明借箭 篇4
《奇謀孔明借箭》是根據我國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 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 理念。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落實的不盡如人意,現總結得失如下:
一、創設安全的學習氛圍。
教 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關系,才 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 悅,而我并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 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于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 度 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于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 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 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張揚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 品 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 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對?”那樣, 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通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 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后可能只會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孔明借箭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孔明的“神機妙算”,并通過語言文字去體會人物的
特點。
2.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祖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3.學會本課4個生字,認識8個生字。
4.朗讀課文,感受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草船借箭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發展過程。
2.從草船借箭這件具體事情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體會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讀書交流活動中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教學準備
1.指導學生充分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為理解課文打好基礎。
2.教師可事先引導學生讀一讀《三國演義》,還可以看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有關的片斷,了解小說的主要內容、中心人物及主要的情節。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播放樂曲,創設情境;談《三國》,聚焦諸葛亮。
1.今天我們的課前一支歌,請大家欣賞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會唱的都跟著大聲唱一唱。(點擊課件,播放歌曲,師生欣賞并跟唱。)
2.請學生自由談讀《三國演義》的心得。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三國演義》中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情節,(指板書)請大家齊讀課題。
二、讀通課文,給“智慧”排個序
1.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一部謀略之書,《用奇謀孔明借箭》這個故事是謀略里的謀略;也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一部智慧之書,那么《用奇謀孔明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對于這樣一個充滿了謀略、充滿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學們一定非常感興趣。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聽老師范讀課文,自己在下面小聲跟老師讀。
2.因為課文節選自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原著,是文言的,不好讀,不好懂,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朗讀這篇課文,碰到讀不通的句子多讀幾遍讀通,遇到讀不懂的借助注下注釋弄懂,也可以請教同學、老師。
3.課文讀通了、讀懂了,誰能說說課文中出現了哪幾個人物?(諸葛亮、 周瑜、曹操、魯肅)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給故事中的這四個人物排排隊。
4.交流體會。估計會出現幾種情況:
5.小結:不管怎么說,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都排在了第一位。在同學們的心目中,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是真正的智慧的化身。
三、點擊諸葛亮的“智慧”
1.教師:有人說,諸葛亮是謀略的大師,因為他運籌于帷幄之間,決勝于千里之外;有人說,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因為他足智多謀、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神機妙算。
2.學生自由讀課文,請學生說說課文什么地方寫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寫得最精彩。
3.組織交流,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引導學生練讀有關段落。
四、三個“臭皮匠”的“智慧”
1.教師:讀了課文以后,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諸葛亮在“任三日之限”前,他到底想到了什么?想好了什么?
2.學生自瀆課文,然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
3.組織全班交流:
想到了草船借箭;
想到了三天之后長江之上必有大霧;
想到了向魯肅借船;
想到了向曹操借箭;
……
4.小結:難怪周瑜聽了魯肅的回答后,“大驚,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板書: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引導學生誦讀此句。欲知孔明怎樣“神機妙算”,且聽下節課分解。
第二課時
一、通讀課文,把握研究主題。
在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哪個詞語最有研究價值。經研究后一般會認定為“神機妙算”。
二、精讀課文,領悟研究策略。
教師引入:“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把你認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劃出來,再用心體會,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處。”
(一)與諸葛亮對話“知天”的智慧
研讀:“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學生結合“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體會諸葛亮“知天”的智慧。
(二)與諸葛亮對話“知人”的智慧
1.引導學生將以下兩句話聯系起來,感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
操傳令曰:“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
預計學生體會到: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在重霧迷江之時貿然出兵,而曹操果然只讓弓弩手射箭,真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2.引導學生感悟諸葛亮的“笑”。
教師:《用奇謀孔明借箭》這篇課文中,寫孔明“曰”的地方有4處,但只有這個地方寫到了“孔明笑曰”,你們說,諸葛亮他在笑誰?
(1)聯系魯肅的吃驚,指出他在笑魯肅的忠厚老實、不知底細,這是寬厚的笑、幽默的笑;
(2)聯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輕易中計,這是諷刺的笑、輕蔑的笑;
(3)聯系“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陰謀落空,這是瀟灑的笑、勝利的笑。
(4)“老師覺得諸葛亮的話并沒有說完。‘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這是話中有話、話后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來的話寫出來嗎?”(學生練筆,寫后組織全班交流。)
預計學生會寫:
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必命弓弩手朝吾等射箭;
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必命弓弩手朝吾等射箭,必定急矢如雨;
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必命弓弩手朝吾等射箭,十萬枝箭吾定從曹操手中借足。
教師:你們真是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課文為什么不把這些話寫出來呢?”(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三)與諸葛亮對話“知地”的智慧
1.回讀課文,類化研究體驗。
剛才,我們通過抓住前后句子之間的聯系,真正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同學們,用聯系的方法來研究問題,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讀書能力。請大家用這種方法,再次研究課文內容,看看你還能從哪些句子的聯系中讀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生研讀,教師巡視。讀后組織交流。
2.引導學生找出:(1)孔名教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2)比及曹軍寨內報知曹操時,這里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從這兩句話的聯系中你發現了什么?
預計學生會談:
(1)諸葛亮不但事先預測好了氣象,而且他也預測好了這個地理位置。
(2)船頭只有先朝西,后朝東,才能順風順水地回來。可見諸葛亮考慮問題非常周。
(3)靠近曹軍水寨時是空船,所以逆風逆水關系不大。借完箭回來的時候,船上裝滿了箭,所以順風順水,行駛得快,曹軍肯定追不上。
3.教師:難怪周瑜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結合課文談一談,你覺得周瑜和諸葛亮比,都有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
預計學生會談:
(1)周瑜心胸太狹隘,諸葛亮心胸比較寬闊。
(2)周瑜其實也挺聰明,就是沒把聰明用在正道上,老想害人。諸葛亮用在正道上,做大事。
(3)周瑜沒有諸葛亮想得周到。
教師:是啊,周瑜的氣度、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諸葛亮。難怪魯肅親自經歷了草船借箭的整個過程,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先生真神人也!”
4.用奇謀草船借箭后,周瑜和諸葛亮是否就相安無事了呢?(生簡答)其實,我們學的《用奇謀孔明借箭》,只涉及了《三國演義》中極少一部分內容。作為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內涵相當豐富,同學們課下應該多讀一讀。
板書設計:
用奇謀孔明借箭
神機妙算
通天文 曉地理 知人心
孔明借箭 篇6
一、教學目標:
1.學認生字,能在充分默讀課文的基礎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在閱讀過程中,了解孔明用奇謀借箭的經過,能感受到孔明通曉天文、熟讀兵法、深諳兵機、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的特點。
3.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孔明用奇謀借箭”的“奇”,能粗淺地感受到這部名著的語言魅力。
二、基礎知識:
寨 山寨 營寨 安營扎寨
擂 擂鼓 擂臺 打擂
懊 懊惱 懊悔 懊喪
羨 羨慕 艷羨 臨淵羨魚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草船借箭》節選自我國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課文寫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文章語言簡潔,生動,用詞準確恰當。文章的條理非常清晰,可以分為“借箭”和“借箭后”兩部分來理解。
2.教學重點: 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到語言的凝練、準確。
了解孔明用奇謀借箭的經過。
3.教學難點:能感受到孔明通曉天文、熟讀兵法、深諳兵機、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的特點,感受到題目中的“奇”。
4.教學突破點:品讀感悟,圍繞“奇”字讀文體會,了解孔明的智慧與某略。
教法設計:
第一課時
一、揭題導入新課
1.可以播放連續劇1.《三國演義》的精彩片段。
引導學生交流對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印象,可以從作者、主要人物、其中精彩的片段及其具體的情節來談。
2.介紹并誦讀與本文相關的章節和內容。
二、初讀課文
1.讀準字音。
2.注意句子通順、連貫。
三、指讀課文
注意發現學生難于讀順的語句,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語句的意思將句子讀順,或者利用老師、學生的范讀引導讀順,其間對于難于理解的語句老師要進行適當的講解
(一些難讀的語句,要給學生充分練習的時間)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朗讀課文。
2.引導思考本文的主要內容。
二.根據老師的提示理清課文層次。
引導學生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將課文劃分為三段。
三.感知課文
1.猜一猜,孔明立下軍令狀之前可能會想到什么?
2.引導學生讀原文,從課文的具體內容中找相關的根據,感受到孔明通曉天文、熟讀兵法、深諳兵機、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的特點。
3.通過朗讀促進感受。
四.拓展交流
1.引導讀過原著的同學向同學匯報自己印象深刻的描寫別具特色的語句,吸引更多的同學讀原著。
2.在原著中,還有哪些章節或故事也能表現孔明的神機妙算,令你折服,讀一讀,講給同學聽,能應用上原文中的句段。
板書設計:
用奇謀孔明借箭
通天文 識地理 知奇門
曉陰陽 看陣圖 明兵勢
孔明借箭 篇7
《用奇謀孔明借箭》這篇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 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落實的不盡如人意,現總結得失如下:
回首本課的教學,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學生的引導上,偏重分析課文內容,學生的批注過多,整整說了一節,由于本課是文言文課文有很多語句不好理解,我又在教室電腦上找到翻譯成白話文的內容,通過屏幕讓學生仔細讀了兩遍,學生們頓時茅塞頓開,已不像開始初讀課文時接連不斷的向我詢問詞句的意思。
但是由于時間關系我在朗讀方面花的時間就顯得少了。教學中沒有較好地落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加深對文章理解的。如果我把更多的時間分配到學生充分地朗讀上,使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朗讀領悟人物形象,可能達到的效果會更好。
孔明借箭 篇8
教學要求: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對照注釋和使用工具書等方法理解課文中文言文詞語的意思。
2、聯系課文內容,把握諸葛亮、周瑜、魯肅等課文人物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和小組同學合作學習,提出疑問,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
2、在了解課文故事背景的基礎上,了解“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理清文章的線索,練習復述這個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品讀故事,能對故事中的人物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拓寬閱讀視野。
教學重點:
借助課文注釋和查閱資料讀懂課文內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體會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讀書交流活動中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教學準備:
《三國演義》的視頻資料。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開門見山,名著引入。
1、師:諸葛亮是我國歷家喻戶曉的人物,你一定知道關于他的許多故事。說一說你知道哪些故事。(學生應該會說出“空城計”、“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故事。)
2、這些故事都出自我國哪個名著呢?(《三國演義》)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用奇謀孔明借箭》就是節選自我國最早的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三國演義》。
3、板書課題。
二、咬文嚼字,初讀課文。
1、借助注釋,讀懂課文。
師:在預習過程中同學們一定感覺到了,這篇課文和我們原來學習過的課文有很大的不同。這種文體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古文。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國五千年的歷史,可以知道許多精彩的故事。文言文語言簡練典雅,抑揚頓挫,讀起來瑯瑯上口。希望同學們能在學習上有收獲。
2、學生分小組學習。
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借助字典等工具書,理解課文的文言文詞句。
方案一:
學生能通過自己學習和小組交流理解課文中的文言詞語的意思。在該環節,教師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并指導學生交流。讓學生按照課文內容,用講故事的方式說一說課文的意思。方式是選擇某個小組講述故事的某個部分,可以是選一個代表說,其余同學補充;也可以是小組學生一人說一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糾正學生把握不準的文言字詞,并結合板書加以強化。
方案二;
學生翻譯文言詞語障礙頗多,不能順利理解課文。教師先采用范讀的方式給學生創造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意境,通過在字音和語氣等方面的提示,啟發學生思考文言詞語的意思,并使其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得以緩解,逐步產生學習興趣。然后再分小組讓學生探索學習,依然要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的幫助。最后進行全班交流,理解文言詞句。
3、集體交流。
三、再讀課文,理清線索。
1、提問: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經過是怎樣的?結果如何?)
師:東漢末年,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孫權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干。因為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之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想借此整治和陷害諸葛亮。故事因此展開。
2、學生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回顧故事內容。
觀看草船借箭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品讀故事,了解人物特點。
1、提出中心話題:諸葛亮、周瑜和魯肅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結合課文中相關的句段,畫下來,和同學交流。
2、學生展開學習。
3、集體交流。
師:諸葛亮這個人物讓大家印象深刻,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他,你會用哪個詞呢?
學生應首先想到“神機妙算”一詞。
師進而提問,“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預設:1、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霧。
2、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謹慎,在濃霧中不敢輕易派兵出擊。
3、諸葛亮算到了魯肅的為人,他知道魯肅忠厚、守信、不會食言,所以讓他替自己準備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確保不會讓周瑜知道。
……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想象諸葛亮胸有成竹的神態,有感情的朗讀相關課文。并針對學生的回答做相關板書。
師: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說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慮到了,基于這些周全的考慮,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這就是“神機妙算”。面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有何感嘆?
指導朗讀:周瑜當時會是怎樣的心情?那語氣應該是怎樣的?
師:那么,你認為周瑜是個怎樣的人呢?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如果我們換一個立場來看待周瑜呢?(站在東吳的立場)
預設:多數學生對周瑜的認識可能局限于,他心胸狹隘,疾賢妒能。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東吳的利益角度給予理解人物。
師:對于魯肅呢?你認為他是個什么樣的人?
結合學生回答,相應板書。
三、發散思維,創造性學習。
1、師: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什么描寫中體會到的?
(從人物的語言描寫中感受到的。)
師:對,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通過語言,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情境采訪,深化認識。
(1)采訪“孔明”。
師: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
生:因為我了解周瑜的為人,知道他對我有忌害之心,面對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還準確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時,我還懂天象、識地理,在心中對這件事有一個完整的謀劃和安排,所以才會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軍令狀呀!
師:(以記者身份評價)您在借箭后曾對魯肅說:“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曉陰陽,不知奇門,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廣泛地學習,深入地思考,大膽地實踐,這也許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訪“周瑜”。
師:都督,您才華橫溢,名冠江南,面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您有何感嘆?
(3)采訪學生。
師:在座的各位同學,對于故事中的人物,你們也許有更多的話想說,把你們的最想說的用一句話表達出來,送給故事中的他們,也送給今天的我們。
四、總結全文,拓展閱讀。
師: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千百年來,他的形象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
孔明借箭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孔明的“神機妙算”,并通過語言文字去體會人物的
特點。
2.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祖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3.學會本課4個生字,認識8個生字。
4.朗讀課文,感受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了解草船借箭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發展過程。
2.從草船借箭這件具體事情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體會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讀書交流活動中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教學準備
1.指導學生充分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為理解課文打好基礎。
2.教師可事先引導學生讀一讀《三國演義》,還可以看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有關的片斷,了解小說的主要內容、中心人物及主要的情節。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播放樂曲,創設情境;談《三國》,聚焦諸葛亮。
1.今天我們的課前一支歌,請大家欣賞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會唱的都跟著大聲唱一唱。(點擊課件,播放歌曲,師生欣賞并跟唱。)
2.請學生自由談讀《三國演義》的心得。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三國演義》中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情節,(指板書)請大家齊讀課題。
二、讀通課文,給“智慧”排個序
1.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一部謀略之書,《用奇謀孔明借箭》這個故事是謀略里的謀略;也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一部智慧之書,那么《用奇謀孔明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對于這樣一個充滿了謀略、充滿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學們一定非常感興趣。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聽老師范讀課文,自己在下面小聲跟老師讀。
2.因為課文節選自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原著,是文言的,不好讀,不好懂,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朗讀這篇課文,碰到讀不通的句子多讀幾遍讀通,遇到讀不懂的借助注下注釋弄懂,也可以請教同學、老師。
3.課文讀通了、讀懂了,誰能說說課文中出現了哪幾個人物?(諸葛亮、 周瑜、曹操、魯肅)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給故事中的這四個人物排排隊。
4.交流體會。估計會出現幾種情況:
5.小結:不管怎么說,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都排在了第一位。在同學們的心目中,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是真正的智慧的化身。
三、點擊諸葛亮的“智慧”
1.教師:有人說,諸葛亮是謀略的大師,因為他運籌于帷幄之間,決勝于千里之外;有人說,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因為他足智多謀、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神機妙算。
2.學生自由讀課文,請學生說說課文什么地方寫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寫得最精彩。
3.組織交流,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引導學生練讀有關段落。
四、三個“臭皮匠”的“智慧”
1.教師:讀了課文以后,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諸葛亮在“任三日之限”前,他到底想到了什么?想好了什么?
2.學生自瀆課文,然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
3.組織全班交流:
想到了草船借箭;
想到了三天之后長江之上必有大霧;
想到了向魯肅借船;
想到了向曹操借箭;
……
4.小結:難怪周瑜聽了魯肅的回答后,“大驚,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板書: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引導學生誦讀此句。欲知孔明怎樣“神機妙算”,且聽下節課分解。
第二課時
一、通讀課文,把握研究主題。
在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哪個詞語最有研究價值。經研究后一般會認定為“神機妙算”。
二、精讀課文,領悟研究策略。
教師引入:“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把你認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劃出來,再用心體會,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處。”
(一)與諸葛亮對話“知天”的智慧
研讀:“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學生結合“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體會諸葛亮“知天”的智慧。
(二)與諸葛亮對話“知人”的智慧
1.引導學生將以下兩句話聯系起來,感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
操傳令曰:“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
預計學生體會到: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在重霧迷江之時貿然出兵,而曹操果然只讓弓弩手射箭,真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2.引導學生感悟諸葛亮的“笑”。
教師:《用奇謀孔明借箭》這篇課文中,寫孔明“曰”的地方有4處,但只有這個地方寫到了“孔明笑曰”,你們說,諸葛亮他在笑誰?
(1)聯系魯肅的吃驚,指出他在笑魯肅的忠厚老實、不知底細,這是寬厚的笑、幽默的笑;
(2)聯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輕易中計,這是諷刺的笑、輕蔑的笑;
(3)聯系“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陰謀落空,這是瀟灑的笑、勝利的笑。
(4)“老師覺得諸葛亮的話并沒有說完。‘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這是話中有話、話后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來的話寫出來嗎?”(學生練筆,寫后組織全班交流。)
預計學生會寫:
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必命弓弩手朝吾等射箭;
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必命弓弩手朝吾等射箭,必定急矢如雨;
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必命弓弩手朝吾等射箭,十萬枝箭吾定從曹操手中借足。
教師:你們真是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課文為什么不把這些話寫出來呢?”(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三)與諸葛亮對話“知地”的智慧
1.回讀課文,類化研究體驗。
剛才,我們通過抓住前后句子之間的聯系,真正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同學們,用聯系的方法來研究問題,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讀書能力。請大家用這種方法,再次研究課文內容,看看你還能從哪些句子的聯系中讀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生研讀,教師巡視。讀后組織交流。
2.引導學生找出:(1)孔名教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2)比及曹軍寨內報知曹操時,這里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從這兩句話的聯系中你發現了什么?
預計學生會談:
(1)諸葛亮不但事先預測好了氣象,而且他也預測好了這個地理位置。
(2)船頭只有先朝西,后朝東,才能順風順水地回來。可見諸葛亮考慮問題非常周。
(3)靠近曹軍水寨時是空船,所以逆風逆水關系不大。借完箭回來的時候,船上裝滿了箭,所以順風順水,行駛得快,曹軍肯定追不上。
3.教師:難怪周瑜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結合課文談一談,你覺得周瑜和諸葛亮比,都有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
預計學生會談:
(1)周瑜心胸太狹隘,諸葛亮心胸比較寬闊。
(2)周瑜其實也挺聰明,就是沒把聰明用在正道上,老想害人。諸葛亮用在正道上,做大事。
(3)周瑜沒有諸葛亮想得周到。
教師:是啊,周瑜的氣度、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諸葛亮。難怪魯肅親自經歷了草船借箭的整個過程,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先生真神人也!”
4.用奇謀草船借箭后,周瑜和諸葛亮是否就相安無事了呢?(生簡答)其實,我們學的《用奇謀孔明借箭》,只涉及了《三國演義》中極少一部分內容。作為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相當豐富,同學們課下應該多讀一讀。
板書設計:
用奇謀孔明借箭
神機妙算
通天文 曉地理 知人心
孔明借箭 篇10
學習目標:
1.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了解故事的時代背景,理解課文大意,概括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內容。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難點:概括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
教具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
2.搜集到的有關歷史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中國的四大名著是什么?(《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
2.教師: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三國演義》,去讀一讀《孔明惜箭》這一章節。
3.教師:通過自讀,你們已經知道了孔明是何許人了吧?(諸葛亮)
4.展示資料,簡介歷史背景。
孔明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稱為魏、蜀、吳三國。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于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諸葛亮“孔明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
5.教師導讀: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請同學們按要求小組合作自瀆課文。
二、提綱導路,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畫出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和同學交流文中人物留給你的印象。
4.引導學生提出自讀中仍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教師引導學生相互解答,并進行必要的指導。
三、講述故事
1.教師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課文內容。
答應造箭 立軍令狀 準備船只 草船借箭 如期交箭
2.學生先在小組內講故事。
3.推薦代表在全班講述故事。
四、自學課文第一自然段,初步體會周瑜和諸葛亮的為人。
1.分角色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諸葛亮分別是什么樣的人?
2.討論交流。
3.指名反饋,并說明自己判斷的理由。
五、課堂檢測
1.聯系課文,解釋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瑜大驚曰:“此人決不可留!吾決意斬之!”
⑵魯肅曰:“此人莫非詐乎?”
⑶瑜大驚,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2.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陳述句。
⑴怎敢戲都督?
⑵三日內如何造得十萬箭?
⑶公自取其禍,我如何救得你?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深入理解課文,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激發學生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贊嘆之情。學習諸葛亮,做一個有知識、有計謀、有肚量、有膽略的人。
2.總結全文,拓展延伸,積累有關諸葛亮的歇后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語言講“孔明借箭”的故事。
重點難點
1.重點:深入理解課文,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難點: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具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
2.搜集有關諸葛亮的歇后語。
一、復習,導入新課
1.出示下列詞語.學生讀一讀。
隱瞞 支吾 叮囑 詐騙 擂鼓 吶喊 神機妙算
2.聽寫上面的詞語。
3.教師導人: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孔明借箭》。
二、設置懸念,引導探究
1.教師:上節課,我們已經了解了課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想除掉諸葛亮。那么結果怎樣呢?(學生反饋后,教師出示文中的句子)
瑜大驚,慨然嘆日:“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2.教師:“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形容善于估計復雜的變化的情勢,決定策略。)
3.指名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周瑜非常驚訝,不禁感嘆道:“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我自愧不如他呀!”。
4.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里呢?請同學們小組臺作探究。
三、品讀句子,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1.指名反饋: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里呢?
數學建議:⑴學生找出文中的句子,說根據。⑵教師根據下面的要點,引導學生探入體會。⑶適當地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讀中加深感悟。
⑴是夜,大霧漫天,長江之中,霧氣更盛,對面不相見。孔明促舟前進,果然是好大霧!
①分析:選擇這樣的天氣,說明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正因為大霧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射箭,諸葛亮借箭的妙計才得以實施。
②追問:會不會是湊巧趕上大霧漫天呢?(指名聯系上文說說:“第一日卻不見孔明動靜,第二日亦只不動。至第三日四更分,孔明密請魯肅到船中。”)
⑵遂命將二十只船,用長索相連,徑望北岸進發。
把船只用繩索連接起來,一字兒擺開,既便于統一行動,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檔,使受箭面積大。
⑶“孔明叫把船只頭西尾東,一帶擺開,就船上擂鼓吶喊。”
軍士擂鼓吶賊,既造聲勢,又提示射箭方向。
⑷魯肅驚日:“倘曹兵齊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
知己知彼,知道曹操是一個多疑、做事謹慎的人。請葛亮如此淡笑風生,鎮定自若,為什么?因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謹慎,在看不清虛實的情況下,不會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
⑸孔明叫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
這樣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
⑹這里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來諸葛亮也早已算準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風向。
2.教師導讀:難怪周瑜長嘆一聲,說——(生讀:“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3.引導學生討論、歸納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集體反饋。
①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利用有霧的天氣,其借箭的妙計才能實施。
②利用曹操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大霧漫天,曹操看不清虛實,不敢輕易出兵,只得放箭。
③考慮周全,安排巧妙。請葛亮用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
5.請同學們自己組織語言,要求用四個字來概括諸葛亮的才干。(足智多謀、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識淵博、神機妙算……)
6.教師小結:同學們,諸葛亮神機妙算,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后人借這件事創作了一首小詩贊美諸葛亮:
一夜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茫。
驟雨飛蝗來戰艦,孔明今日伏周郎。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仲
1.教師小結:《孔明錯箭》講的是周瑜設計,妄想謀害諸葛亮,諸葛亮巧施妙計,草船借箭,周瑜自嘆不如的故事。讀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諸葛亮才智過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將計就計; ⑵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⑶醉翁之意不在酒。
2.教師:“諸葛亮草船借箭——滿載而歸”這一歇后語講的就是《孔明借箭》的故事。其史,有關諸葛亮的歇后浯還有很多呢!
(教師展示搜集到的資料,學生讀一讀)
諸葛亮斬馬謖——不念舊情 諸葛亮焚香彈琴一一故弄玄虛
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 孔明給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生不如死 諸葛亮見魏延——見得離不得
諸葛亮用兵——虛虛實實 諸葛亮耍撣帚---出計不出面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諸葛亮的錦囊---用不完的計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諸葛亮擺八卦陣---內有奇文
諸葛亮過長江——胸有成竹 諸葛亮六出祁山---圖謀大業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諸葛亮借東風---神機妙算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諸葛亮彈琴---臨危不亂
諸葛亮下東吳——心里有數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諸葛亮對降曹的議論——嗤之以鼻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使小技
諸葛亮招親——才重于貌 諸葛亮丟了荷包---沒有計了
諸葛亮借雕翎——少箭(見) 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虛
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 孔明練琵琶---老生常彈(談)
孔明給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孔明會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3.學生一起讀一讀。
4.學生補充說說自己搜集到的有關歇后語。
五、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同學們,關于諸葛亮的歇后語和故事還有很多。如果同學們有興趣,一定要好好地讀《三國演義》這本書。
六、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搜集諸葛亮的故事,和伙伴們交流。
3.默讀課文,想想孔明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再說說課文的內容。
4.聯系全文思考:為什么周瑜說“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