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三峽》教學設計(通用3篇)
《我愛三峽》教學設計 篇1
我 愛 三 峽 北苑小學:趙亞娟 一、 教學目標: 知、了解三峽獨特的峽谷風光,能抓住體現三峽特點的重點詞句,想象課文所描繪的優美景色。 能、根據學生對三峽景色特點所產生的不同感受,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加強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抓住三峽的特點,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通過學生朗讀課文了解三峽的獨特景色,激發學生熱愛三峽、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學重點: 1、 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景物的特點,想象所描繪的景色。 2、 通過續寫文章,反饋學生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 教學難點: 通過將課文部分內容轉換成導游詞的形式,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 教學手段: 錄音機、錄像。 五、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 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那么,你游覽過哪些著名的游覽勝地?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們真是一群小小旅行家!你們知道我們祖國的第一條大河是哪一條嗎?沒錯!滔滔不絕的長江水流淌著千年不衰的歌聲;永遠演繹著歲月的滄桑劇變。而在長江眾多的優美景色之中最讓人心動,最讓人心馳神往的就是雄偉壯觀的(長江三峽)。長江三峽,這片神奇的土地,生長著奇特的峽谷風光。今天就讓我們背起行囊,乘坐油輪一起去親自感受長江三峽的優美風光,大家準備好了嗎? (學生舉手解答,教師配樂導入) (二)、抓特征,悟情感。 1、 瞿塘峽:隨著油輪緩緩的前進,我們來到了三峽第一站(瞿塘峽) a、 [幻燈出示] 輕聲朗讀第二自然段并思考:瞿塘峽有什么特點?有感情的讀出能體現瞿塘峽特點的語句。 (學生朗讀,小組內討論交流) b、 學生匯報,教師指導朗讀:[板書特點] 師:你能通過朗讀體現出瞿塘峽雄偉壯觀的特點嗎?(生試讀) 你想通過朗讀告訴大家什么?(指名讀、比讀、配樂讀) c、 這么壯觀的瞿塘峽你想看得更仔細些嗎?[配樂朗讀,錄像欣賞] 2、 巫 峽:時間真快呀!當我們還沉浸在第一峽的壯觀美景之中時, 我門又來到了長江第二峽(巫峽)[板書] a、 [幻燈出示] 默讀課文3-5自然段,巫峽的那些景色給你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學生默讀課文) b、 學生匯報:[板書特點] 師:這么多優美的景色吸引著大家的視線,你能將這些優美的語句轉換成導游詞來向大家介紹巫峽嗎? (小組內交流準備) c、 導游匯報:[學生配錄像導游解說] 3、 西陵峽:聽了你們的介紹,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游客來三峽旅游。 a 傍晚時分,第三站又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就是(西陵峽)。 師:我也按奈不住愉悅的心情,想與大家一起感受西陵峽的美,可以嗎?(師引讀,生齊讀) b、 我們發現西陵峽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舉手解疑) c、 我們共同感受了長江三峽各自不同的特點,白天的三峽優美如畫,而夜晚的三峽更讓人如癡如醉。[配樂朗讀] 4、小結:不僅你被深深陶醉了,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被深深的陶醉了,我們也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老舍先生在文章末尾那發自內心感慨的話語(齊誦最后一句)。 (三)擴思維,展想象。 續寫練習: a、 我們一起游覽了壯美的長江三峽,在你的行囊中裝滿了什么?(學生感悟解疑) b、 你們真是善于觀察,用心感悟的孩子!老師有一個問題同學們能幫助我解答嗎?文章末尾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能將你游覽后的感受續寫在文章的結尾嗎?(學生舉手解答、續寫、學生匯報并點評)。 (四)總結: (五)作業:將你對長江三峽的深切感受與你的家人共同分享! 六年級教學內容: 北苑小學 趙亞娟 XX年5月
《我愛三峽》教學設計 篇2
第七課,《我愛三峽》這篇課文,是一篇寫景的記敘文,文章以游覽的順序為線索,先后寫了長江三峽的美麗景色。每寫一峽,作者都抓住了景物的特點,給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上這篇課文時,我也采用了總分總的方法。默讀完課文后,找出課文中寫三個峽特點的詞,那就是“雄偉壯觀”、“幽深秀美”、“急流險灘”。找到這三個特點之后,然后再回到課文中去具體的學習。通過找句子,談感受,朗讀句子進一步來理解課文,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整篇課文應該講上得還是比較順的,學生也能跟著老師的步伐,但是由于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不強,在表達自己感受時,經常是可以意會卻沒法言傳。這就需要老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加強訓練。
《我愛三峽》教學設計 篇3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5
聲明:本文錄自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近作《梳理課堂》一書,版權歸出版者所有。本站摘錄,目的在于學習,如有不當,將立即刪除。同時也請不要轉錄。
如何真正《我愛三峽》
今天下午聽了一節高年級的《我愛三峽》。
這是一篇游記。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突出了三個峽的不同特點,把瞿塘峽的雄、巫峽的秀、西陵峽的險展示給大家。
下面重點談聽課后的幾點思考。
一,語氣是否能讀出來?
瞿塘峽一段的教學教師采用朗讀的形勢,要求學生把瞿塘峽的“雄”讀出來。當好幾個學生朗讀之后,教師覺得不解渴,于是引導:“讀出來了嗎?,誰來把這個語氣讀出來?”是啊,“怎么能讀出這個語氣呢?”——我要是學生我肯定這樣想。那么,學生思考的重點就是怎么才能讀出這樣的語氣的技巧上,而不是一種體驗的自然的表達。當老師不斷的強調“誰能讀出這個語氣?”后,我發現學生的朗讀完全落腳在這個“雄”上——聲音的“高亢”?上耄n文里的“山石林立”、“千姿百態”、“山勢險峻”“懸崖峭壁”、“怪石嶙峋”等所表現的“雄”怎么能是同一種調調?
教師應該好好引導學生品味這幾個詞語——當然不是分析。然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內心感受用聲音表達出來——而不是為了朗讀而朗讀。當學生真正的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的時候,“參觀”瞿塘峽后的快感就表達出不同的滋味來了。比如,文中的“突然”,有的學生會讀的急速,有的學生會讀的很“神秘”。有的學生的聲音傳出的感覺會讓你覺得他很“驚訝”,有的學生的聲音會讓你感覺很“緊張”,有的學生的聲音會讓你覺得很“興奮”……一個“突然”里面的滋味不同,當然,學生的朗讀全段時感受到你內心的“瞿塘峽”該是多么的富有韻味啊。
“巫峽”一段的朗讀采取“導游的形式”,很好。不過,導游的練習應建立在個性朗讀的基礎上,導游的表演也應該是個性的導游——一種超越了朗讀之后的創造性表達。
“西陵峽”一段的朗讀處理是“朗讀擂臺賽”——這就更要落腳在讀的個性上。那“急流翻滾,漩渦一個接著一個……一圈一圈急速旋轉著”等語句所表現出來的該是豐富多彩的朗讀特色。
二,順著教,還是“橫”著研討?
本課的教學過程是教師按照課文描寫的順序,帶領學生依次走進這三峽的。
教無定法。既然此次是創新教學的研討,那么,能否大膽一些——其實還是那個教材,重要的是看我們這些教師如何創意,就像同是一塊布料,不是讓你做成以前統一的“綠軍裝”,而要看你怎樣做成學生愛穿的“得體衣”。另外,作為六年級的學生,作為有一定審美水準的學生,教師也沒有必要領著學生亦步亦趨地“導游”,把他們當作什么也不懂是很可怕的。
因此,我建議,這節課,可否分成三步走——而且這三步層層遞進。
比如,第一步,讓學生當“地理勘探家”,通讀全文,橫向比較這三個峽的不同特點。這個環節實際上是深入理解教材的層面。當學生的角色轉換,成了地理勘探家的時候,他們“探險”的興趣頓時被點燃,于是迅速“走進”三峽。那么,三個峽的“雄、秀、險”就被學生挖掘出來了。
接著,讓學生當“小作家”,于是學生的角色轉換到寫上——怎樣把這三個峽的特點寫“活”的問題上了。這一環節在理解的層面上又超越了一層。此時,教師適當引導學生應該怎樣用上恰當的詞語和修辭,甚至過渡等方法把三個峽描寫出來的。
最后,讓學生當“小小導游家”,這是在前兩個基礎上的創造——學生了解了地形不同,感受文字的魅力之后,就要用聲音創造性的表達——當然可以朗讀,還可以超越教材,加上自己的“旅游”后的感受生成性地表達。
當然,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拓展延伸?梢哉n后引導學生就“三峽”目前的現狀作調查,查資料。比如,發表“三峽工程”實施后,課文所寫大自然的“造化”被人為的“隱藏”的看法等。
我想,這樣的課文不順著走,橫著“研究”的時候;這樣的課文不限于教材本身,引發開去的時候,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是否有了原來基礎上的“建構”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