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遠航教學反思(精選2篇)
鄭和遠航教學反思 篇1
《鄭和遠航》教學反思
《鄭和遠航》較詳細地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對話表演中來體會鄭和為促進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努力的情懷。
文章的結尾“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這段文字,全面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點明了鄭和遠航的意義和深遠影響。所以,教學本課,在學生初讀感知課文內容后,我就以此為突破點推及全文,引導學生細讀感悟,加深理解。
我先請學生自己讀讀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問題。學生讀題后,紛紛提出了“鄭和遠航,規模到底有多大?”、“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鄭和遠航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等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中比較容易的,就馬上解決掉。選擇一些有探索意義的問題作為本堂課要研究的重點。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有了明確的目的性。而且因為這些問題來源于學生自己,所以激發起了他們的探索欲望,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學習氛圍。
比如,抓住“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一句,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相關內容,體會鄭和頑強探索的精神:在感悟充滿兇險的遠航時,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重點從兩個方面感受理解。一是險惡的風浪,從“像脫疆的野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寫,感受海浪的巨大與可怕。二是海盜的襲擊。適當補充這是當時橫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強悍的海盜,他們勢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通過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從文字里感受遠航的兇險與可怕,則與兇險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鄭和機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覺中突顯出來了。同時引導學生融入想象,朗讀這段驚心動魄的文字鄭和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深深刻入學生心里。
有一段話出發,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學習了這篇文章。這種學習方法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也提高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鄭和遠航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我執教了《鄭和遠航》這一課。這篇課文重點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況,并點明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這節課上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緊扣題眼、突出重點:
本課的題眼應該是“遠航”。何為“遠航”?課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說明。“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這段課文,正是本文的重點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導學生體會“規模之大”這一環節時,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讓學生先計算:
我們的教室長約10米,寬約8米,教學樓每層樓高約4米,學校的師生員工大約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寶船相當于我們的教室多少間?相當于我們的教學樓多少層?需要幾艘寶船就能裝下我們全校的師生員工?
讓學生用數學的方法去計算后加以比較,在語文課中運用數學的方法,既體現了學科間的融合,又能讓學生更感性地體會到“規模之大”。在感受完“規模之大”這一特點后,可以讓學生說說,這次遠航除了“規模之大”之外,你還有什么體會?可讓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聯系課文內容說一說,我想體會“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并不是件難事,這樣就能把鄭和遠航的特點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理解體會。
二、巧搭舞臺、放飛想象:
在教學中,我注意創造意境,巧搭舞臺,給學生提供放飛想象的空間。拓展學生的視野,給他們提供口語表達的機會,并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比如,當教到鄭和船隊出發時的壯觀場面時,讓學生說一說:“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呢?”當教到鄭和船隊在遠航中遇到了許多艱難險阻時,請同學們說一說:“他們還可能遇到了什么情況呢?”……新課程理念認為,應該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把學生的練習引向國家、社會、群體、個人的未來。 三、圍繞線索、達成目標:
本文按照“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的順序來寫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那“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鄭和遠航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呢?”這也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這個問題可以從“戰勝兇險”這一環節中得以解決。除了書上所說的遇到的兇險外,可以啟發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發揮自己的想象:他們還可能會遇到什么樣的兇險?這里的兇險不外乎人為的和自然的兩種。這樣把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有效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四、鉆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寫作線索很是清晰,但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平臺去鉆研教材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1)鄭和為什么要遠航?(2)、鄭和為什么能遠航?(3)鄭和遠航為什么能成功?(4)、鄭和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評價?鄭和為什么要遠航?這是個歷史問題,可以讓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一下歷史背景:鄭和為什么能遠航?(1)、跟當時明朝的經濟和科技有關,從“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這句話中得以體現;(2)、政統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歲的三保太監鄭和即將率領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除了受皇帝的派遣,還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為什么能取得成功?(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準備,會遇到哪些困難?自然的和人為的;此外還要了解國外的情況,要得到國外人的認可;(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鄭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評價,那他有沒有“過”的一面呢?這就是我下面所要談的一點。
五、辨證思考、引導質疑:
本文都是贊揚鄭和的一面,那我們辨證地思考,他究竟有沒有“過”的一面呢?歷史地看,應該有他的“過”,這節課結束后可以引導學生質疑,引導學生辨證地、歷史地看待問題,讓他們的思維與文本發生碰撞,這樣我們才能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政治家、歷史家、哲學家。 六、利用網絡、深化教學:
在本課的教學中,牽涉到很多歷史知識、地理知識等,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和學生在課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課相關的資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資料都能為本節課服務的,這就要求我們學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中加以篩選、加以整理,最終為本節課服務。這就培養了我們學生搜集資料、篩選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會,我們的學生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得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深化課堂教學。
鄭和遠航教學反思 篇2
鄭和遠航教學反思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有過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鄭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個,它足以令世人驕傲。
課文《鄭和遠航》主要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我國古代出色的航海技術。
像這樣大規模的航海,是歷史上所罕見的,那課文是怎么來記敘這樣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為第一部分,主要寫鄭和率船隊第一次航行的情況。第六至七自然段為第二部分,主要寫鄭和從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遠航,為促進我國和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貢獻。課文第一部分可以分為三層:第一至三自然段為第一層,寫1405年7月11日,在蘇州府劉家河碼頭,鄭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隊出使西洋時的壯觀場面。(揚帆起航)第四自然段為第二層,寫鄭和與所到的亞非各國人民進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為第三層,寫鄭和在航行中多次戰勝狂風巨浪和海盜襲擊等兇險。(化險為夷)在具體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三個方面:
一、關注學生的讀和悟。
本文敘事性強,篇幅較長,要注重學生的讀,這樣復述落實才會容易些。默讀1—3,從文章語句推想當時鄭和率隊從“劉家港碼頭”出行的盛況。引導學生在交流時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人多:人山人海、船多:浩浩蕩蕩、船大:雄偉壯觀)引導關注數字說明方法。利用投影,引導學生了解鄭和第一次遠航所到的國家。研讀文字,感受到鄭和率領船隊對君臣和百姓的友好。由于文本對“友好交往”的細節描寫不多,我們可以適當補白。如鄭和把國書遞交給國王,國王( ),鄭和把禮品贈送給君臣,他們( )。還有老百姓驚嘆不已,有的說( ),有的說( ),有的說( ) 。關注文中的過渡句。“兇險”有兩個面:一是險惡的風浪,二是“海島的襲擊”,抓住相關語句體會到鄭和的鎮定、英勇和智慧。第一次描寫詳細,后六次描寫簡略。對于鄭和遠航的意義,在閱讀感悟中滲透,到結尾水到渠成。
二、適當拓展延伸。
在教學本課后,我要求學生利用雙休日,觀看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或者借閱相關書籍,進一步了解當年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及其重大意義,加深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
《鄭和遠航》課后反思
《鄭和遠航》這篇課文詳細地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文章雖然沒有太大的難度,但篇幅較長,教這樣的文章關鍵是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抓住關鍵,直奔中心。
我就課文標題直接提出問題: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話說說鄭和遠航是怎樣的遠航嗎?“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這段課文,正是本文的重點和中心所在。我又圍繞這句中心句提出:你從哪感受到了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呢?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有了明確的目的性。而且因為這些問題的根本來源于學生自己,所以激發起了他們的探索欲望,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學習氛圍。
二、捕捉空白,升華認識。
在教學中,我比較注意捕捉文章的空白,給與學生思維的鍛煉,一次,拓展學生的視野,給他們提供口語表達的機會,并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比如,當教到鄭和船隊出發時的壯觀場面時,讓學生說一說:“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呢?”當教到鄭和船隊在遠航中遇到了許多艱難險阻時表現出的英勇鎮定時,請同學們用成語來贊美鄭和……此外在教學中,還可以尋找到文中情節的更多空白點,引發學生展開想象。例如在學習“戰勝兇險”那一部分,除了交流書中描寫的“兇險”外,還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同學們,在茫茫的、一望無際的大海上,鄭和他們遇到的危險又何止這些呢,自然的,人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們還會遇到哪些危險呢?又是怎么克服的?為什么他們最終能戰勝這些兇險呢?我想,拋給學生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生的思維火花受到碰撞,生成的東西一定會更多。
當然,在教學中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沒有深入的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容,學生說得很空洞,并不是真正深入文章的深處去體會的。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創設一些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如果補充些航海知識的介紹,以及當時社會環境的介紹,可能對學生理解鄭和遠航的偉大意義更有幫助。
鄭和遠航教學反思
語文學習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要讓學生理解要讀的內容,帶如何讓學生讀懂,引導他們進行思索,著非常重要,在語文教學中每天是我們都必須注意的。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注意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生要主動的去學,要有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鄭和遠航這篇課文時,我就讓學生通過設疑,造成學習的階段目的,使學生有目的的學習。
通過有目的的學習活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能更自覺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通過上這堂實驗課,我覺得我們的課題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可實踐性。我們現在提倡學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不提倡那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我們的課題就是建立在這種理念基礎上的。學生學習一篇課文,一看到課題,肯定會產生許多的疑問,我們就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夠高效地找到答案解決問題。學生自主去學習探究到的知識是根深蒂固的,和老師講學生被動接受的效果截然不同。學習《鄭和遠航》這篇課文,我覺得學生由于讓學生在預習中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解決了很多問題:如鄭和為何要遠航,鄭和遠航的出發地哪兒,為什么要選擇這一地方,鄭和遠航順利嗎?鄭和遠航有什么意義?至于鄭和出生的時間、地點,鄭和的家庭情況等學生都搜集到了,學生通過上網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從而也提高了語文課堂學習的效率。
學生在預習時,老師的點撥引導要到位。學生在搜索信息時,由于網上的信息大,學生要學會速讀,要學會篩選,要學會概括,到把網上搜集到的信息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有些無關緊要的東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學生上網前交代這次時間緊張,根據平時學生上網的一些不足之處,及時提醒學生一要知道上哪些網比較快捷,二要提醒學生閱讀的速度,三要提醒學生摘抄主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話概括。所以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的資料很多,在學生交流時,學生滔滔不絕,連我都有些不敢相信,這都是我的學生嗎?看樣子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