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第二課時教案(精選12篇)
《桂花雨》第二課時教案 篇1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11課——(齊讀課題)《桂花雨》
2、通過上一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作者很喜歡桂花,是因為——(桂花很香)是啊!桂花不與繁花斗艷,可是——(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板書:桂花香
3.你知道對于作者來說,什么事是她童年生活里最難忘的事?(生:搖桂花)
4、為什么搖桂花會在作者的記憶中留下如此難以抹去的痕跡呢?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童年去了解一番。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一)、作者搖花前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是寫作者搖桂花前的表現?哪些句子是寫作者搖桂花時的表現?細細品讀這些句子,說說你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
(2)交流:
1.哪些句子寫了作者搖桂花前的表現?指名說,相機出示。
“搖桂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
2.請同學們自己再讀讀這句話,從這句話中你讀出了作者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老是、纏著”體會著急的心情、反復問了好多次)
3.就是啊!作者小時候也像有的同學一樣,不達目的不罷休呢?想想你平時央求媽媽答應你要求時是怎么說的。那誰來當回小作者,問問媽媽,抓住關鍵詞語把作者此刻的心情讀出來!指名讀評語:瞧你多心急呀!讀得不錯!;女生讀評:瞧你急的,撒嬌的本事都用上了!(師:還早呢?沒開足,搖不下來的。)聽到母親的話,小作者更加急了。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通過朗讀來體會作者此刻的心情。(齊讀句子。)
二)、作者搖花時
過渡:哪些句子是寫作者搖桂花時的表現?
相機出示句子: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
1.請同學們讀讀這句話,這句話中哪個字告訴了我們此刻小作者的心情?(樂 相機加點)板書:搖花樂
2.除了“樂”以外,哪些詞語也讓我們感受到此刻小作者心中的快樂?(幫著 幫著 使勁 喊相機加點)
3.是呀!她幫著爸爸鋪竹席、使勁地搖著桂花樹,忙得不亦樂乎呀!
4.誰能通過朗讀讀出“我”此刻心中的快樂。自己先練一練。指名讀。男女生練讀。
5.那滿樹的桂花就在她們的搖動下紛紛揚揚落下來,這情景真像……引述(真像下雨!)聞一聞(好香的雨呀!)
出示句子: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6. 瞧都落在哪兒了?
(生1:落在竹席上)那竹席上滿滿的桂花,遠遠看去象什么呢?(像鋪了一地的金子;像金色的地毯)
(生2:落在頭上、身上、衣服上。)滿身都是,那該多么香呀!
7.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讓我們也站到桂花樹下,這棵樹好大呀!讓我們抱住它,使勁搖一搖。桂花紛紛落下來。好香啊!此刻,看到滿樹的桂花飄落下來,你有什么話要說嗎?
8、小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喊起來,(點出“喊”),你從這個“喊”字上體會到了什么?(“我”此刻非常開心。)誰能喊出小作者此刻心中的快樂,先練一練。指名讀,齊讀
(三)母親、父親
過渡:沐浴著陣陣桂花雨,呼吸著甜甜的桂花香,感受快樂的又何止作者一個人呢?瞧媽媽是怎么做的? 找一找哪些句子是寫媽媽的?指名說
“可是母親一看天空陰云密布,云腳長毛,就趕緊吩咐人提前搖桂花。
1.作者說“搖桂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其實對母親來說,又何嘗不是呢!你們看作者的母親其實也時刻關注著天氣變化。當看到天氣變化時,她就吩咐人提前搖桂花了。同學們可知道是什么原因嗎?生:被雨淋濕后香味就會差了。(是呀!只有搖下來的桂花才會完整新鮮。)
2、過渡:還有哪句話也是寫母親的?
母親洗凈雙手,撮一點桂花……混合在一起。
1、用小原點標出母親取桂花時的動作。你找到的是……你能給大家示范一下嗎?為什么作者沒有用“拿”“取”類似這樣的動詞,而用了“撮”?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撮中體會母親對桂花的喜愛,生怕捏壞了桂花。)
2、而爸爸看到母女倆的這番表現,也大發詩興,即時口占一絕:
“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 點出并解釋 “競”: 爭。 “解”: 明白、懂得
3、同學們能根據老師的提示,結合課文自己讀懂這首詩嗎?(從課文中找一找“細細香風淡淡煙”寫的是什么?)
4、在夢中都見到桂花紛紛地飄落下來,連夢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這首詩。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過渡:桂花不僅給我帶來了歡樂,也給全家人都帶來了——歡樂。
1、請同學們讀一讀第四自然段,說說當桂花搖落后,全家人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說
2、用作泡茶、做成糕餅、桂花鹵分送給村里人。
出示: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讀讀這句話,從“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呢?
生:體會到了桂花的豐收。生:體會到了家鄉人很和睦。
4、讓我們一起朗讀第三四自然段,回味家鄉的桂花雨帶給作者以及帶給全家的那份快樂與幸福。(配樂朗讀第三、四自然段)
四、學習第五、第六自然段
家鄉的桂花記錄了作者童年的歡樂,長大之后愛桂花的作者每次從外地回來,總要捧一大袋桂花給自己的母親。可是母親卻常常說,引讀句子,相機出示:
“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
1.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句話,難道說外地的桂花不香嗎?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外地的桂花再香,從“再香”可以知道外地的桂花也是很香的。
2.那么為什么外地的桂花雖然也很香,卻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呢?(學生不理解嘗試引述:我知道我們班上有十多位外地的同學,這其中有的從小就來到了這里,和我們一起長大,可也有的同學卻是剛剛來到這里。家鄉有你的好伙伴,有你熟悉的一景一物。即使你現在已經適應了這里的生活,可是你能告訴我逢年過節的時候,你想回老家嗎?為什么?)生:母親對家鄉舊宅院里的金桂是有感情的,所以會覺得故鄉的金桂最香。板書:思鄉情
3、家鄉的一景一物,特別是那些記載著歡樂回憶的事物,更是別的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母親會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過家鄉的桂花。”如果作者告訴媽媽,外地的水很甜,她的媽媽會說什么呢?
練說:他鄉的水再甜,( )。
如果她告訴媽媽,她在外地生活很舒適, 她的媽媽會說?
練說:他鄉的生活再舒適,( )。
4.那繽紛灑落的桂花雨,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以及那 “搖花樂”之樂早已成為她幸福童年最美好的記憶,怎能讓人忘懷?所以出示:
“每到這時,我就會想起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桂花雨。”
5.淡淡的一句話,是作者對童年時代搖花樂地深深回味,這繽紛灑落的桂花雨,如甘露滋潤了作者永生難忘的童年。童年難忘,鄉情難忘,愿這場桂花雨也能永遠灑落在每個同學的心間。
五、布置作業:
打開你的回憶,寫寫你童年里最開心的一件事。
《桂花雨》第二課時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讀課文。
2、體會作者喜歡桂花、搖桂花的樂趣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3、在體悟文章情感的基礎上創作小詩,練習寫作。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小詩創作。
教具準備:電腦課件、小詩創作作業紙每人一份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在這丹桂飄香的季節,我們的課堂也飄入陣陣芬芳,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作家琦君筆下的《桂花雨》,——齊讀課題
二、感受桂花香
1、作者小時候,最喜歡桂花。(課件出示第一自然段),那作者眼中的桂花是什么樣的呢?
(讀句體會,通過“笨笨拙拙”“找”“不與繁花爭艷”等詞感受桂花自然樸實,不好張揚的內在品質。)
2、桂花自然質樸,不與繁花斗艷,但它的香味卻是那么——迷人!你們從哪兒感受到的呢?
3、(課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讀第一句
a“浸”字體現出了桂花香的濃郁持久。
b 看圖感受桂花開的最茂盛的情景,指導讀好句子
4、作者喜歡桂花是因為桂花迷人的香味兒,它不與繁華斗艷,你知道嗎?更重要的是因為——那樂趣無窮的“搖花樂”和陣陣令人情牽夢繞的桂花雨。為什么要“要桂花”呢?
(學生讀第二句)
“搖花樂”又是樂在哪里呢?當陣陣桂花雨紛紛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去搖桂花,同作者一起享受那落英繽紛帶給我們的快樂吧。
三、體會“搖花樂”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想想從哪兒感受到作者那么地喜歡搖桂花,從中獲得了無窮快樂的?用線畫出體現“搖花樂”的句子。對于那些你感受較深的詞語也可以圈圈點點,適當寫寫你的理解與感受。
2、討論交流(課件出示幾個句子)
(1)“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
討論點:
a、“老是”“纏”這兩個詞可以看出作者是那么喜歡搖桂花,盼著搖桂花。
b、注意這句話后面的感嘆號,體會作者心情的急切。
c、指導朗讀,讀出這種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
(2)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
a、把握幾個動詞“幫著”“鋪”“抱”“使勁地搖”
b、由這幾個動詞你眼前出現了一個怎樣的小姑娘呢?(說說表情和動作)
c、指導朗讀,讀出這種快樂、忙碌的景象讀出來,讀出那種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畫面。
(3)桂花紛紛落下,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此時桂花落在你的頭上、脖子里、身上,是怎樣的情景呢?你又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讓我們也走入這片桂花雨中,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音樂起)
b、學生漫談各自的想象的情景與感受。
c、指導朗讀。
(a)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喊?
(b)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把心中的興奮、激動、快樂盡情地喊出來吧——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過渡:這是一場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興奮快樂呢。感受著這份快樂的難道只是作者一個人嗎?還有誰,也從中感受到了快樂呢?(父母)
(4)指名讀(出示課件,點擊“洗凈、撮” )
母親——洗凈雙手,撮一點桂花放在水晶盤中,父親則——點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 “細細香風淡淡煙,竟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
a、寫母親動作的詞“洗凈”“撮”說明什么
b、你從父親的詩中讀出了什么呢?(課件單獨出現父親的詩)
c、指導配樂朗讀 (“搖桂花”給我和我的家人帶來了無窮的快樂,也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在忙碌了一天后,一家人沉浸在桂花的幽香中,不知不覺,消去了一身的疲憊。
(5)指名讀第4自然段,
a引讀:桂花搖落以后,全家動員,先 ,然后 ,再 。桂花曬干了就 。收藏好的桂花可以 ,可以 ,過年時還可以 。全年,整個村子都 。
b 課件出示: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俗話說,好花不常開,再好的花兒都有謝的時候,為什么這里的桂花全年都香呢?看來不僅僅是指桂花本身的香了,那是什么的香呢?(針對“全年” “整個” “都” 提出疑問 )
c 學生交流看法( 出示課外原文摘錄“母親每天都要在院子里走一遭,送給別人……”,輔助學生理解)
母親與鄰里之間相處多么融洽,那細小的桂花傳遞的是一份濃濃的鄉情,此刻,桂花香不僅傳遍了整個村落,也香到了人們的心里去了! 再一次讀這句話
四、感悟“思鄉情”
作者十二歲時就和母親離開了老家,也離開了這給他帶來童年快樂的桂花樹,以后作者從外地回家時,總要給愛桂花的母親捧上一大袋……
1 .[出示課件]可是母親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
a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嗎?
b那么為什么就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呢?(學生回答,相機板書:思鄉情)
總結:是啊!家鄉舊宅院子里的桂花,有著作者童年美好的回憶,有著一家人的快樂,也寄托著一份濃濃的思鄉情,在母親的心中,是任何一個地方的桂花都無法比擬的,無法取代的。——母親是這樣,我又何嘗不是呢?
2 課件出示第六自然段,引讀每到這時——
3 配樂朗讀第5、6小節
四、拓展內化
今天,我們跟著作者一同分享了芳香四溢的桂花雨,一起感受了童年的搖花樂,一起品味了濃濃的思鄉情,相信同學們在交流是一定有很多的感受,現在就請你把你的感想,體會都融入到這一首小詩中吧!
試著作小詩:
我抱著桂花樹,
使勁地搖,搖啊搖,
搖出
搖出
搖出
啊!
《桂花雨》第二課時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自學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感情的句子的含義。
能力目標:能想像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讀課文。
思想教育:體會作者喜歡桂花、搖桂花的樂趣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想像課文描寫的情景。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小朋友們,回憶過去經歷過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種享受,充滿樂趣。回憶過去經歷過的有趣的事嗎?老師也會回憶他們的童年,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飽含著作者對童年往事的無比懷念。課題是《桂花雨》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出示幻燈片)小組合作學習,思考討論:
1、課題“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
3、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和問題。
三、學習課文,理解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想想每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2、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議一議,讀了這一段對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學習三至六自然段
想一想,這部分主要寫了什么?找出相關詞句讀一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說一說,自己有過類似的經歷嗎?
4、學習第七八自然段
自由發言,說說如何理解母親說的話?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鄉院子的桂花嗎?
四、總結全文,回歸整體
師:這篇課文通過寫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也看出我和母親對家鄉、對家鄉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五、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桂花雨》第二課時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讀讀記記“姿態、迷人、至少、鄰居、成熟、完整、尤 其、提前、香飄十里”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4.通過同學交流,體會作者思戀家鄉的思想感情,并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教學重、難點:
抓住課文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3分鐘)
1、談話導入。
同學們,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難忘的,回憶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種享受,充滿了樂趣。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賞美麗的桂花雨。板書課題《桂花雨》。
2、提出學習目標
(1)、把課文讀通讀順。難懂的字詞和句子多讀幾遍。
(2)、了解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情地朗讀課文。
(5)、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20-30分鐘)
要求:
1、小組內按學困生——中等生——優等生的順序進行展示。
2、別人展示時,其他同學要學會傾聽,并做好點評。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
1、這節課,我學會了姿態、迷人、至少、鄰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飄十里等詞語。
2、我會用其中的一些詞語造句。
3、我知道了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4、我知道了“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來,就像下雨一樣.
5、我會解答(課后思考題、每課一練的題目)。(教師及時到學生之中指導展示)
(二)學文悟情展示(小組內)(此環節有時可與“創造性展示”合為一體)
1、了解課文的主內.
知道這篇文章,描寫了作者在家鄉搖落桂花時的情景,表現了兒時生活的樂趣,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
2、學生從重點詞句中感受文本所蘊涵的豐富內涵。
生1:“我喜歡的是桂花。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不開花時,只見到滿樹的葉子;開花時,仔細地在樹叢里尋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我體會到桂花是精致的小花,會散發著那樣迷人芳香,讓人快樂?)
生2:第五自然段內容中的“是件大事”,“總是纏著母親”我體會到作者急切地盼著搖花。
生3:“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體會到“沒有不”表示“都”,“浸”字感受到桂花香不是一縷,而是空氣中都散滿了,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氣里。“十幾家鄰居”說明大家不用走出家門,就能聞到桂花香。
生4:“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這句話我從“全年”感受到不光是開花季節香,人們還把桂花做成了各種食品后,整年都可以感受到桂花香;“整個村子”可以感受到,我們做的桂花糕、桂花茶,家家戶戶都可以分享。
生5:“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我的體會是“母親這句樸素的話,與“月是故鄉明”有異曲同工之妙。母親年都聞著院子里的桂花香,關注桂花,收獲桂花,體驗著豐收的喜悅,饋贈的快樂……桂花,已充盈了她生活的全部的空間。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乃至是母親生命中的一部分,還有什么桂花可以和它相比呢?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母親其實是對家鄉的一種什么情懷——思鄉。”
《桂花雨》第二課時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語言訓練點,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體驗搖花樂和思鄉情。
3、揣摩文本語言,并學會運用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理念】
1、課堂教學應在師生、生生對話交際的過程中進行。
2、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3、憑借文本,挖掘教材資源,在想象、誦讀、體驗等語言實踐中,引導學生將文本語言轉化為會運用的“活”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背景導入,揭示中心句
1、課文一開頭,她就說:小時侯,我最喜歡桂花。
2、出示:
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
二、品味香氣迷人
1、大家自由讀第二自然段,看看有什么發現?
2、出示句子:
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每時每刻都泡在香氣里,你就是琦君鄰居的話,你有什么感受?
三、學習搖花樂
1、用心讀一讀第三自然段,自由交流。
2、出示句子:
“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
3、讀: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4、想象寫話。
5、這么香,這么迷人的桂花,我陶醉了,那父母親呢?
6、詩:
自己再讀一讀父親的詩,你想說什么?
四、品味生活香濃
1、個別讀第四自然段。
2、比較句子:
⑴ 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⑵ 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指導朗讀。
五、感受鄉愁
《桂花雨》第二課時教案 篇6
《桂花雨》教學反思
本課是略讀課文,教學本課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了解課文大意,知道桂花給作者帶來了哪些快樂。然后讓學生再讀課文,抓住重點語句讀中想象當時的情景,如“我又想起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這下我可樂壞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感悟重點語句的含義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讓同學間進行交流,教師適當點撥。最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搖花帶給作者的快樂,以及無窮的回味。
總之這節課無論是讀還是交流,學生興致較濃,能積極參與,比較投入。
《桂花雨》教學反思
第11課《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非常優美。通過學習要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一番思鄉情,童年樂。我談談教后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一、指導學生讀出喜愛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是抓住了“最”字進行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么?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是通過對比其他的花,來表現桂花的“不愛張揚”。開始學生回答不出,我就讓學生靜心默讀課文,一遍下來,學生舉手了,找到了課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艷”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導學生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的鄉情。我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和纏著母親要搖花的樣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在學習這兩段的時候,我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魂牽夢縈”三嘆調——《桂花雨》教學反思
課文《桂花雨》是著名作家琦君寫的一篇結著淡淡的鄉愁的散文,字里行間充盈著濃濃的桂花香,縈繞著深深的思鄉情。在其原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桂花,真讓我魂牽夢縈。”是啊,對于漂泊一生的琦君來講,故鄉的桂花就是她心中故鄉的化身,就是她童年快樂的源泉,也是她永不磨滅的牽掛。無論身處何地,心永駐故園!于是,我在自己的教學中以這句話為線索,為主旨,帶領學生感悟作者的“魂牽夢縈”!
課始,我將這句話補充展示在黑板上,待學生了解“魂牽夢縈”的含義后,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桂花讓她魂牽夢縈?讓她魂牽夢縈的僅僅是桂花嗎?這兩個問題統領整個課堂學習。接下來緊緊圍繞“魂牽夢縈”展開學習,一調三嘆:
一嘆:桂花香浸魂夢牽
琦君對桂花的“魂牽夢縈”首先體現在對桂花的喜愛,對桂花香氣的眷戀。于是引導學生了解桂花在作者的眼中是什么樣的?作者最難忘的是桂花的什么特點?讓學生在文本中尋找故鄉桂花香氣的蹤影,進而品讀詞句。為此,抓重點詞句品讀,同時采用對比教學,是處理這部分最有效的方法。我抓住“浸”體會香氣的濃郁,對比 “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和“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讓孩子們理解:故鄉的桂花充盈了作者及母親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花開時,大伙兒沉浸在桂花的香氣里;花開過,大伙兒可以吃桂花糕,喝桂花茶,品桂花酒,唇齒之間回味桂花香。可以說,有了桂花才有生活,桂花的香氣就是故鄉的味道。不論何年何月,何時何地,家鄉的桂花香最讓作者魂牽夢縈,這正是魂牽夢縈!
二嘆:搖花樂趣暖心間
“搖花樂”和桂花雨是琦君童年最美好、最快樂、最幸福的回憶,是讓她“魂牽夢縈”的又一緣由。“桂花就像一只只小蝴蝶,又像一朵朵小雪花紛紛揚揚,落在頭發上,落在肩膀上,落在衣衫上,小琦君和家人全都沉浸在花雨里,沉浸在花香里,沉浸在故鄉里……” 這是多美的一幅畫面啊!于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感知、聯想,作為我這部分的教學方式。邊讀邊想象畫面,并讓孩子們說出自己想到的畫面。很多孩子都感嘆:搖花樂真是童年樂啊!在情景重現中學習,學生對“桂花,真讓我魂牽夢縈”的認識又加深了一層。難道不是嗎?童年的一幕幕會在我們心底浮現,對作者而言,搖花樂拌他度過童年,讓他童年變得五彩斑斕,他怎么能忘懷呢?這正是搖花樂趣暖心間!
三嘆:母女心牽思鄉濃
學了“桂花香”和“搖花樂”,學生對文本飽含的思鄉之情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感知,怎樣升華本文主題——思鄉呢?在這里我采用找文章的中心句,并理解中心句的方式來教學。母親的那番話不正是最樸實最恰當的表白嗎?——“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通過聯系上文對比,可以得知實際上故鄉院子里的桂花不如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可為什么母親會這樣說呢?有了前面兩部分的學習,學生對母親眷戀故鄉的認識已經水到渠成。所以,讓母親和作者“魂牽夢縈”的不僅僅是桂花,更是故鄉!此時讓學生再嘆“桂花,真讓我魂牽夢縈”就讓學生的認知感受達到一個高潮!很自然的感悟文末作者的那句話:“于是,我又想……陣陣桂花雨。”包含的真摯感情。
找詞、句;品讀想畫面;找文章的重點句;對比教學……這些方法都能有效的達到教學預設。而這篇文章的教學以一詠三嘆的形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課文,受到了不錯的效果!
《桂花雨》第二課時教案 篇7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46
廈門市同安區第二實驗小學 紀亞妮
師: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讀完后,想想、說說你為什么喜歡讀這一部分?為什么這么讀?
生1:老師,我喜歡讀的是搖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所以總是問母親:'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呀?'
師:請你說說為什么喜歡讀這一句子。
生1:因為我從這個句子體會到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
師:那你覺得該怎么讀?
生1:我覺得這個媽字應該讀長一些。學生試讀。
師:誰有不同的看法?
生2:我覺得這個媽應該讀得短、快一些。
師:為什么?
生2:因為讀得短、快一些才能讀出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學生試讀。
師:誰還有不同的看法?
生3:我覺得這個媽可以讀得長一些,不僅可以讀出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也可以讀出作者的撒嬌。學生試讀。
師:請同學們用你自己喜歡的語氣讀讀這句話。
全體學生試讀,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
[評析]
聽著學生這樣極富創意的朗讀,我不禁想到《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是啊,朗讀是一門藝術,指導個性化的朗讀更是一門藝術。在本段教學中,學生把文中的人物讀活了,重在老師能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讓學生進行有創造的思維,指導個性化的朗讀。這樣個性化的朗讀,既能意會生情,又能表意傳情。離開了朗讀的中介,學生是很難理解課文、理解課文中的人物,當然更談不上讓人物活起來。其實,一篇課文讀懂了,讀出味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有了。好的教學方法,也是讀出來的。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桂花)
此文轉載
《桂花雨》第二課時教案 篇8
[設計理念]
以清新的語言,描寫了作者兒時在家鄉搖落桂花時的情景,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
教學時力求體現“以人為本”的,即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預設學生喜歡的學習形式,預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內容,預設能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預設學生學習過程中生成的個性化體驗,真正讓閱讀教學成為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引發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和新詞,理解課文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作者的感情,并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想象文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重點]
略讀課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內容和生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引發閱讀期待
1.師:同學們,這幾天當你們走進我們校園里,就會聞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氣,這是什么香味呢?
2.你們對桂花有什么印象呢?
3.師:老師和同學們一樣,以前只是被桂花的香味給吸引了,至于它長什么樣子,卻很少留心觀察。但我第一次看到第7課《桂花雨》的時候,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就是一個“雨”字吸引了我。(板書課題)你們看到課題有什么想法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那令綺君難忘的桂花雨。
1.自由讀課文。出示學習要求,讀準字音,了解詞義。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匯報交流初讀課文的情況。
提己不懂的問題,在小組內與同學討論。(簡單問題自己解決,比較難的問題同伴互相解疑,教師再梳理課文的重難點問題,準備在精讀環節中具體落實。)
三、精讀品析,感悟作者思鄉情
(一)默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邊批注,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自讀感情→交流對話
(結合學生談話,教師相機引領學生精讀品析以下重點句子。)
1.感受桂花的內在美
(1)出示桂花、梅花圖片。
(2)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沒有梅花那么有姿態,但是桂花有它內在的美。
(3)指導有感情朗讀。
2.分享“搖花樂”,感受“桂花雨”。
出示句子:
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
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
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首先引導學生想象,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的情景。(板書:搖花樂)
(2)指導朗讀。怎樣才能讀出“搖花”的樂趣呢?
要一邊讀一邊想象,要讀出作者對桂花的喜愛以及搖花的無限樂趣,分享作者童年生活的快樂。
(自由讀→指名讀→→練續→比賽讀→配樂朗讀)
(3)想象:(出示課件:桂花圖)如果這時候你就在樹下,和綺君一樣享受這樣的桂花雨,你會說什么?
(4)課外鏈接:(課件出示)綺君父親的一首詩,理解詩意,指導朗讀。
(三)花是故鄉香,難忘故鄉情
出示句子:
可是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香。
1.你從“可是”中體會到了什么?
2.當作者賞完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給母親,本以為母親一定會說:“好香啊!”沒想到她卻說出了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3.同學們,事實上真的像母親說的那樣嗎?請快速瀏覽全文,從文中找出理由。(出示課件:杭州的桂花圖,家鄉的桂花圖)
4.讀這句話時,要讀出母親的什么感情?
(讀出母親對家鄉的日夜思念之情。感受到家鄉在母親心中的分量,因為母親每年聞著桂花的香氣,收獲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歡樂,家鄉的人民吃著桂花食品,喝著桂花茶。院子里的這課桂花樹沒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家鄉和家鄉的桂花,已成為母親生活的全部。)
5.師:是啊,月是故鄉圓,人是故鄉親,花是故鄉香。母親難忘家鄉,我呢?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6.指導朗讀最后一段。通過“又”讀出作者不止一次想起童年“搖花樂”和桂花雨,“搖花樂”和桂花雨成為作者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憶。
7.我們一起走進了桂花雨,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機板書:香、搖花樂和思鄉情)
《桂花雨》第二課時教案 篇9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5
作者:亭湖小學
今天我上了《桂花雨》這篇課文,基本上用的就是前幾天在解放路小學聽的一位耿志艷老師的教學設計。一節課下來,雖然感覺沒有那天耿老師上得精彩,但總體感覺還行。課上我抓住了母親所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這句話,理解作者的思鄉之情。在對課文進行反復朗讀和欣賞的基礎上,三次出示母親的話,學生的理解也在逐步地加深。雖然與我開始上課前所設想的還有點距離,不過,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
剛讀到琦君的《桂花雨》時,說實話我對琦君了解得很少,只是看過根據她的作品改編的連續劇《橘子紅了》。于是我上網找來琦君的作品,細細地品讀。特別是對她所說的一段話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說:“我總是不能忘卻舊事,我一輩子最愛寫的就是故鄉,親人,朋友,花草樹木.這魂牽夢繞的故土,這難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收藏起來,藏在記憶的花園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開不敗的花。當我們想起來的時候,會覺得很溫馨,那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麗的人生。”她寫的《桂花雨》這篇文章中就透著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全篇語言的確非常優美,幾遍下來,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著琦君。不過,雖然文章四溢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一樣的得從字里行間細品方見。所以一定要將自己全身心放入課文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一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課堂上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一、指導學生讀出桂花的香: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是抓住了“最”字進行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么?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除了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外,還喜歡桂花的“謙虛”,“不愛張揚”。我讓學生畫出課文中描寫桂花香的句子。抓住
“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艷”等詞語,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導學生讀出搖花時快樂: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的鄉情。雖說這節是重點段落,因為有了上次耿老師上課的經驗,所以我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學生拽著我的手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我由搖花樂過渡到思鄉情,“桂花的香,搖花的樂,思鄉的情都讓我對桂花魂牽夢縈,但僅此而已嗎?”“母親說的僅僅是桂花嗎?假如作者對母親說:外地的水真甜,母親會怎么說?外地的橘子真紅,母親又會怎么說?十多年后,作者來到國外定居,她再次打電話給母親說:外國的環境真好,母親會怎么說?”(老師問,學生根據內容填空。)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學著耿老師的樣子,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總之,讀出喜愛,讀出快樂,讀出真情,我想這樣的課就成功了。不過還是有遺憾的,就是課文學完后,我推薦了幾本琦君的書,學生會去看嗎?不可能每個學生都去自覺地找的,過幾天,熱情已退去一大半。我想應該由老師選取一些適合他們的篇幅給孩子們讀。
曾超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桂花)
此問轉載
《桂花雨》第二課時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讀文章,發揮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話的意思。
3.體會作者表達的濃濃思鄉之情。
教學中、難點:理解深層文意,體會文章中優美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導語: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會給人以永久的回憶。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
3.教師:讀了課題,你有問題要問嗎?
(學生自由提出疑問)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讀書交流。
(l)請學生選讀感興趣的段落。
(2)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在小組內與同學交流、討論。
三、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引導學生重點探究以下問題。
1.“我”為什么喜歡桂花?
①從文中找出“我”喜歡桂花的句子讀一讀,說說“我”為什么喜歡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2.重點理解搖花時的樂趣。
(l)為什么說搖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理解“總是”)
(2)畫出“我”搖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
②想象“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為什么說桂花紛紛落下來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導感情朗讀。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課堂總結
1.課文通過回憶小時候搖桂花時的有趣情景,表達了作者對童年往事的無比懷念以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板書設計:
11桂花雨
我喜歡的是桂花
搖花樂(言、行)懷念、熱愛家鄉
比不上家鄉的桂花
第二課時
一、回顧課文內容
二、朗讀課文,體會情感。
采用多種方式的朗讀形式,將學文感受蘊含在朗讀中,體會情感。
三、拓展延伸
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沒有不能忘懷的人和事?如果有,說給大家聽聽。
小組交流
三、指導學習生字。
1、分析字形
2、描紅體會間架結構
3、議描紅體會后,完成習字冊。
《桂花雨》第二課時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學會“籮、杭”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會邊讀過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邊讀邊體會作者通過景物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1、按要求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2、查找有關桂花的資料。
3、準備《桂花雨》的課件。
【學習過程】
一、導入
師:這段時間,咱們校園里經常可以產聞到一種什么香?(板書:桂花)。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有關桂花的文章。(板書:雨)。齊讀課題。這節課我們將走進課文,一起來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
二、粗知課文大意
1、用輕快的速度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伙伴之間互相讀課文,糾正字音,再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3、全班交流。
三、品讀語句體會情感
1、“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⑴ 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是怎樣的?
(理解“浸”突出桂花香。)
⑵ 這里的桂花又是怎樣?
⑶ 為什么母親要這么說?
(體會母親對家鄉的思念。)
⑷ 是呀,母親這句樸素的話語道出了她心中所想,她每年都聞著家鄉桂花,關注桂花,收獲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快樂,吃著桂花做的餅,喝著桂花的茶……桂花伴隨著母親的生活及至生命。我們不難看出,桂花在母親心中的份量有多重,思念家鄉的感情有多深。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東,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
文中作者是怎樣向我們訴說她童年時的“搖花樂”的?
⑴ 輕聲讀。
⑵ 指導“我”說的話,以及最快樂的那一部分:
體會“迫不及待”、“贊美”這兩個詞。
⑶ 作者為什么聽到媽媽說的這話,就會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桂花雨。
3、體會作者的情感(抓住文字)。
四、回歸整體
課文以生動樸素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內容豐富,感情真摯,文字中蘊含著濃濃的鄉情,讓我們再一次來欣賞香在鼻里,甜在心里的桂花雨。
《桂花雨》第二課時教案 篇12
朗讀是語文學習中的最基本的一種閱讀方式,是理解課文的有效方法。可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激情?在教學《桂花雨》一課時,我用激情導讀的方式激起學生內心的共鳴,獲得深切的體驗,取得較好的效果。我先讓學生讀文尋找:書上哪一句話寫了“我”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請畫下來。學生畫完后我指名讓學生讀出句子,然后問:你從哪個詞體會到作者非常想搖桂花呢?學生很快找到“纏”字,但我沒有象往常一樣追問孩子為什么,而是接著陳述:是啊,我搖桂花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啊,可媽媽卻說(引學生讀媽媽的話):“還早呢,沒開足,搖不下來的。”當學生讀完媽媽的話后我說:“媽媽說早,沒開足,不能搖,可我小孩子哪管這些,我就是想搖啊,非常想,于是我成了媽媽的小尾巴整天粘著她,媽媽在洗菜,我說(學生馬上心領神會讀‘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媽媽去晾衣服(學生讀‘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媽媽在掃地(學生讀‘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媽媽去……”就這樣我一遍遍地創設情境,學生也跟著一遍遍地朗讀,很自然地把作者迫切搖桂花的心情讀了出來,課堂的氣氛也達到了高潮。我通過創設情境為學生搭建了與文本與作者對話的平臺,在一遍遍朗讀中走入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因此接下來學習“搖花樂”學生很快進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