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篼(通用12篇)
背 篼 篇1
背 篼第1課時一、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2、讀準“攢”、“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煙裊裊”、“田埂”等詞語,認清“蜿蜒”的字形。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4自然段,嘗試背誦有關段落。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品德。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4自然段。教學難點 :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勞樸實美,抓住“美”來理解課文。二、教學過程 1、猜謎導入 。(1)昨天老師編了一個謎語,想請大家猜一猜:小小一個兜,寶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褲兜,你猜它是什么兜?(2)揭題(板書:背篼)后理解。從字形上看,你認為背篼是什么做的?(竹、藤、柳條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運送東西的篼。)見過背篼嗎?請同學板畫。(3)齊讀課題。(4)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2、整體感知。(1)大聲讀課文,想辦法把文章讀通順、讀正確。能干的嘗試讀流利。(2)反饋。(選擇性朗讀,特別是課文第7自然段。)重點讀準“炊煙裊裊”、“揩去”、“積攢”。機動板書:揩、攢、撩、蜿蜒等。大家都很會讀書。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課文嗎?我這里有配音樂的朗讀,還有圖,請你邊聽邊看,想象一下描繪的畫面。(3)教師配音樂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4)談談聽后的感想。3、圍繞“美”,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1)導入 :美麗的夕陽下,這個勤勞的孩子回來了。自由讀課文1——4自然段,說一說、找一找,你從哪里感受到了“美”?隨機點撥(板書): 晚霞美 山風、小溪、鳥 炊煙(2)句子比較,體會感情。這里有這么一段話(出示小黑板):“山風吹著他蓬亂的頭發,小溪發出輕輕的流淌聲,鳥兒在樹枝上叫著。”誰來讀一讀?再請你自己讀讀第2自然段,兩者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好好讀讀,體會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說說你喜歡的原因。(擬人手法表現歡快、喜愛之情。)反饋。個別說。你能用實踐來證明嗎?很會思考,一起來試試。齊讀。(3)理解“炊煙裊裊”。(4)感情朗讀。a、大家都很善于發現美,這么美的畫面,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嗎?自由讀——選擇自己讀得最好的交流——隨機指導。b、一個人就這么有感情,四人小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感情朗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朗讀方式,如:分角色讀、表演讀……鼓勵創新。c、交流。d、有感情地齊讀。取長補短,結合想象,配樂朗讀。4、小結 。用你明亮的雙眼發現更多的美。5、作業 。1、嘗試背誦。(1)劃下你喜歡的句子,嘗試背誦。(2)反饋。(3)《作業 本》第4、6題。板書: 4、背篼 (圖)生字 晚霞 美 山風、小溪、鳥 炊煙
背 篼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21個詞語的意思。
2、初步學習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3、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形象。
教學重點:初讀課文
教學難點 :初步學習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
1、讀課題。什么是背篼呢?
2、讀第一和最后一個自然段,結合插圖說說背篼是什么?
為什么課文要用背篼做題目呢?
3、學寫“篼”字。
二、自學課文。
按五步學習法預習課文
三、檢查自學
1、同桌互查生字詞讀音。(抽查讀讀寫寫、組詞)
提出不懂的詞語全班討論。
2、把難寫的生字詞寫一分鐘。考考同桌。
3、指名輪讀課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問題。
四、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回答課后第一題。(在書上做上記號)
2、說說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3、給課文分段并說說段意。
五、鞏固練習
1、自由朗讀課文2、作業 本1—3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形象。
教學重難點: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
一、學習“提示”,找出重點詞句。
1、學習“自學提示”。劃出重要句子。
2、討論
(1)說說什么是重點詞句?
(2)怎樣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
3、粗讀課文,找出重點句。
這句話贊揚了山里孩子什么樣的好品質?
二、精讀全文,理解內容
1、說說課文是怎樣寫出山里孩子的“勤勞”的?
(在書上找出相應的詞句,做上記號)
2、討論:
(1)“他背著滿滿一背篼柴禾,他背著五彩的晚霞歸來了”。
(說明柴禾“多”、時間晚)
想象當時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說。
書上又是怎樣寫的?
討論課后題3(找、比、想)背誦1、2自然段。
(2)“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輕輕吁了一口氣,掏出一捧紅紅的山柿子,笑著給了圍上來的鄰家小弟弟。”“藥材……”
(說明采的東西多、善良熱情、好學)
(3)“拐過……繞過……走過……跨過……”
(說明路途遙遠)
(4)“小臉上的汗水和泥漬。抿著小嘴微笑。”
(勞動不怕苦,不怕累)
3、有感情地朗讀表現山里孩子“勤勞”的句子。根據敘述想象出一幅幅圖畫。
4、圍繞重點,讀讀議議
(1)選取2、3、4、7自然段自由讀。
(2)討論:
①山風、小溪、鳥兒為什么對打柴的孩子這么親熱?
②“炊煙”為什么說是“媽媽高高揚起的手臂”?
③從“拐過”、“繞過”、“走過”、“跨過”這些動作,你看出他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④從媽媽細微的動作,你看出了什么?
三、朗讀全文。
四、課堂作業
作業 題4—6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形象。
教學重點:深化重點句
教學難點 :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檢查
1、出示句子:
小溪發出輕輕的流淌聲。
小溪對他說著悄悄話。
2、提問:這兩句話都是寫什么?它們的表達方法與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深化重點
1、齊讀開頭和結尾兩個自然段。
2、出示句子:
(1)背篼里盛著滿滿的柴禾。
(2)比較異同:
相同點:都是說背篼里盛著東西
不同點:前一句寫了作者看到的事實,是平實的記敘,后一句寫了作者的聯想從“一次”聯想到“許多次”,是指整個童年辛勤地背柴禾,點出背柴禾的象征意義。
(3)體會感情。從“領悟”到“贊揚”。
(4)感情朗讀。
三、朗讀訓練
1、要求:
第一段要用親切、輕快的語調來讀。
第二段要用親熱、歡樂的語調來讀。
第三段用領悟、贊美的語氣來讀。
2、自由練讀。
3、指名讀、評議。
四、分段練習,指導背誦。
(用“首詞引背法”指導背誦)
五、總結課文
這篇課文,我們抓住重點句“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來讀讀,想想,這樣,一個可愛的山村孩子的形象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他那勤勞、樸實、忠厚的美德,讓人喜歡,受到人們的贊揚。
六、課堂練習
背 篼 篇3
教學目標 :
1、能按“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的讀書方法學習課文。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按課文的內容進行說話。
4、能體會山里孩子童年的勤勞。
教學重難點:學會“抓住課文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的讀書方法學習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這一單元的“學習提示”和《背篼》這篇課文的生詞,我們知道,背篼光從外表看,平平常常,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它對山里的小朋友來說,是好伙伴,好朋友,給山里的孩子帶來許多童年的生活樂趣,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還是讓我們到課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聽朗讀(第一自然段),想象畫面。
邊聽邊想象畫面,說說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2、學生談想到的畫面。
3、朗讀、背誦。
三、明確學習方法
1、剛才,我們學習了課文第一自然段,老師想和大家商量商量,接下來該怎樣學呢?誰來出出主意?
2、這一單元的學習提示教給我們什么讀書方法?
四、學習重點詞句
1、什么叫重點詞句?
2、快速默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是哪一句?
3、自由朗讀這句話,想想你讀懂了什么?
4、有沒有讀不懂的地方?(背篼里怎么盛得下童年?)
5、用贊揚的語氣讀這句話。
五、學習2-7小節
1、我們已經找出了重點詞句,該怎樣做才能深入理解課文呢?
出示:
(1)想想課文中哪些具體事例是表達重點詞句的意思的。
(2)想象課文所描寫的情景。
(3)圍繞重點詞句想想,課文主要給我們什么啟發。
2、學習5、6小節。
(1)自由讀這兩個自然段,將體現山里孩子勤勞的具體事例劃下來,待會兒請這樣回答:勤勞體現在_________上。
(2)學生自學,回答。
(3)按句式回答:“勤勞不僅體現在( )上,還體現在( )和( )上,更體現在( )的想法上。
(4)說說理由,為什么從這里可以看出山里孩子的勤勞。
(5)體會采藥的辛苦。
(6)指名朗讀背誦。
3、學習第7小節。
學得真不錯,就這樣學,我們繼續研究課文。
(1)指名讀第7小節,找找“( )是勤勞的象征”
(2)誰來做做撩起圍裙一角,揩去臉上汗水和泥漬的動作。
(3)媽媽給孩子擦汗,孩子的表情怎樣?
(4)你能說說他仿佛在說什么?
(5)老師這兒有三種答案,想想,哪一種是山里孩子的回答。
a、“媽媽,瞧我多能干!”b、“媽媽,我的柴夠您燒一陣子了,明天可以不上山了吧?c、“媽、我不累,您放心!”
(6)朗讀。
4、學習第三小節。
(1)還有哪一段寫到了媽媽,指名讀。
(2)想想媽媽怎么呼喚?
(3)真是媽媽的手臂嗎?是什么?用什么比作什么?
(4)朗讀。
5、學習第5小節。
(1)引讀。
(2)學生表演,教師朗讀。
(3)抓住描寫動作的詞背誦。
6、學習第2小節。
(1)聽音樂。(流水聲、鳥鳴聲)
(2)誰能把聽到的音樂說出來。
(3)比較句子,朗讀指導。
小溪在嘩嘩地流著。
小溪在說著悄悄話。
小鳥在樹上叫著。
小鳥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
(4)觀看動畫,進一步體會情感。
(5)再次朗讀,邊讀邊想象描寫的畫面。
六、談啟發
1、回憶剛才學習的過程,看是否按“單元學習提示”的要求來學習。
2、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么啟發,拿自己跟山里的孩子比一比,想對山里的孩子說些什么?
3、朗讀詩:《山娃子》
歸來了,山娃子,
帶著一身的汗水、泥漬,
帶著一路的雨露、晚霞,
歸來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
山風、小溪、鳥兒,是您親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
是您夢的小徑。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著一座大山,
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
背 篼 篇4
黃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舊來了。他背著滿滿一背篼柴禾。他背著五彩的晚霞,他背著大山紿他的慷慨饋贈,他背著自己用勞動換來的收獲。
山風一路上梳理著他蓬亂的頭發;山溪一路上對他說著悄悄沾;鳥兒們一路上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
村子,炊煙裊裊升起,飄過了林悄。他知道,那是媽媽高高揚起的手臂,在呼喚自己。
他加快了腳步,拐過一道彎,繞過一道坎,走過一截窄窄的田埂,跨過小石橋,走進了村子,走進了自家的小院。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輕輕呼出——口氣兒,掏出一掉鳥蛋,笑著,給了圍上來的鄰家小弟弟。
他拿著幾個紅紅的山柿子,放在門檻上坐著的小妹妹手上。
他把一小捆藥材交給爺爺,托他明兒去鎮子里換幾個錢——他想自己積攢下學期的學費哩。
然后,他溫馴地讓媽媽撩起圍裙一角,揩去汗涔涔小臉上的泥漬。
他抬起頭,抿著小嘴徽微笑。
哦,在山里,打柴的孩子,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1.根據上下文寫出下列問語的意思。
蜿蜒:
饋贈:
2.“慷慨”的近義詞是 ( )
A.大方 B.健康 C.氣派 D.繁多
3.“大山的慷慨饋贈”是指( )
A.山風,晚霞 B.勤勞 C.山路 D.柴禾等
4.他“背著五彩的晚霞”寫的是什么情景?
5.文章用什么來比喻“媽媽高高揚起的手臂”?
6.打柴的孩子背篼里有些什么?
7.填空:
短文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贊揚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質。
1.小路彎彎曲曲的延伸。贈送。
2.A
3.D
4.太陽下山的情景
5.裊裊的炊煙
6.柴禾,鳥蛋,山?{子,藥材
7.山里孩子歸來的情景,贊揚了山里孩子勤勞的品質。
背 篼 篇5
之一
佚名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21個詞語的意思。
2、初步學習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3、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形象。
教學重點:初讀課文
教學難點 :初步學習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
1、讀課題。什么是背篼呢?
2、讀第一和最后一個自然段,結合插圖說說背篼是什么?
為什么課文要用背篼做題目呢?
3、學寫“篼”字。
二、自學課文。
按五步學習法預習課文
三、檢查自學
1、同桌互查生字詞讀音。(抽查讀讀寫寫、組詞)
提出不懂的詞語全班討論。
2、把難寫的生字詞寫一分鐘。考考同桌。
3、指名輪讀課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問題。
四、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回答課后第一題。(在書上做上記號)
2、說說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3、給課文分段并說說段意。
五、鞏固練習
1、自由朗讀課文2、作業 本1—3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形象。
教學重難點: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
一、學習“提示”,找出重點詞句。
1、學習“自學提示”。劃出重要句子。
2、討論
(1)說說什么是重點詞句?
(2)怎樣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
3、粗讀課文,找出重點句。
這句話贊揚了山里孩子什么樣的好品質?
二、精讀全文,理解內容
1、說說課文是怎樣寫出山里孩子的“勤勞”的?
(在書上找出相應的詞句,做上記號)
2、討論:
(1)“他背著滿滿一背篼柴禾,他背著五彩的晚霞歸來了”。
(說明柴禾“多”、時間晚)
想象當時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說。
書上又是怎樣寫的?
討論課后題3(找、比、想)背誦1、2自然段。
(2)“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輕輕吁了一口氣,掏出一捧紅紅的山柿子,笑著給了圍上來的鄰家小弟弟。”“藥材……”
(說明采的東西多、善良熱情、好學)
(3)“拐過……繞過……走過……跨過……”
(說明路途遙遠)
(4)“小臉上的汗水和泥漬。抿著小嘴微笑。”
(勞動不怕苦,不怕累)
3、有感情地朗讀表現山里孩子“勤勞”的句子。根據敘述想象出一幅幅圖畫。
4、圍繞重點,讀讀議議
(1)選取2、3、4、7自然段自由讀。
(2)討論:
①山風、小溪、鳥兒為什么對打柴的孩子這么親熱?
②“炊煙”為什么說是“媽媽高高揚起的手臂”?
③從“拐過”、“繞過”、“走過”、“跨過”這些動作,你看出他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④從媽媽細微的動作,你看出了什么?
三、朗讀全文。
四、課堂作業
作業 題4—6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形象。
教學重點:深化重點句
教學難點 :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檢查
1、出示句子:
小溪發出輕輕的流淌聲。
小溪對他說著悄悄話。
2、提問:這兩句話都是寫什么?它們的表達方法與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深化重點
1、齊讀開頭和結尾兩個自然段。
2、出示句子:
(1)背篼里盛著滿滿的柴禾。
(2)比較異同:
相同點:都是說背篼里盛著東西
不同點:前一句寫了作者看到的事實,是平實的記敘,后一句寫了作者的聯想從“一次”聯想到“許多次”,是指整個童年辛勤地背柴禾,點出背柴禾的象征意義。
(3)體會感情。從“領悟”到“贊揚”。
(4)感情朗讀。
三、朗讀訓練
1、要求:
第一段要用親切、輕快的語調來讀。
第二段要用親熱、歡樂的語調來讀。
第三段用領悟、贊美的語氣來讀。
2、自由練讀。
3、指名讀、評議。
四、分段練習,指導背誦。
(用“首詞引背法”指導背誦)
五、總結課文
這篇課文,我們抓住重點句“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來讀讀,想想,這樣,一個可愛的山村孩子的形象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他那勤勞、樸實、忠厚的美德,讓人喜歡,受到人們的贊揚。
六、課堂練習
背 篼 篇6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21個詞語的意思。
2、初步學習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3、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形象。
教學重點:初讀課文
教學難點 :初步學習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
1、讀課題。什么是背篼呢?
2、讀第一和最后一個自然段,結合插圖說說背篼是什么?
為什么課文要用背篼做題目呢?
3、學寫“篼”字。
二、自學課文。
按五步學習法預習課文
三、檢查自學
1、同桌互查生字詞讀音。(抽查讀讀寫寫、組詞)
提出不懂的詞語全班討論。
2、把難寫的生字詞寫一分鐘。考考同桌。
3、指名輪讀課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問題。
四、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回答課后第一題。(在書上做上記號)
2、說說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3、給課文分段并說說段意。
五、鞏固練習
1、自由朗讀課文2、作業 本1—3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形象。
教學重難點: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
一、學習“提示”,找出重點詞句。
1、學習“自學提示”。劃出重要句子。
2、討論
(1)說說什么是重點詞句?
(2)怎樣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
3、粗讀課文,找出重點句。
這句話贊揚了山里孩子什么樣的好品質?
二、精讀全文,理解內容
1、說說課文是怎樣寫出山里孩子的“勤勞”的?
(在書上找出相應的詞句,做上記號)
2、討論:
(1)“他背著滿滿一背篼柴禾,他背著五彩的晚霞歸來了”。
(說明柴禾“多”、時間晚)
想象當時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說。
書上又是怎樣寫的?
討論課后題3(找、比、想)背誦1、2自然段。
(2)“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輕輕吁了一口氣,掏出一捧紅紅的山柿子,笑著給了圍上來的鄰家小弟弟。”“藥材……”
(說明采的東西多、善良熱情、好學)
(3)“拐過……繞過……走過……跨過……”
(說明路途遙遠)
(4)“小臉上的汗水和泥漬。抿著小嘴微笑。”
(勞動不怕苦,不怕累)
3、有感情地朗讀表現山里孩子“勤勞”的句子。根據敘述想象出一幅幅圖畫。
4、圍繞重點,讀讀議議
(1)選取2、3、4、7自然段自由讀。
(2)討論:
①山風、小溪、鳥兒為什么對打柴的孩子這么親熱?
②“炊煙”為什么說是“媽媽高高揚起的手臂”?
③從“拐過”、“繞過”、“走過”、“跨過”這些動作,你看出他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④從媽媽細微的動作,你看出了什么?
三、朗讀全文。
四、課堂作業
作業 題4—6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形象。
教學重點:深化重點句
教學難點 :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檢查
1、出示句子:
小溪發出輕輕的流淌聲。
小溪對他說著悄悄話。
2、提問:這兩句話都是寫什么?它們的表達方法與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深化重點
1、齊讀開頭和結尾兩個自然段。
2、出示句子:
(1)背篼里盛著滿滿的柴禾。
(2)比較異同:
相同點:都是說背篼里盛著東西
不同點:前一句寫了作者看到的事實,是平實的記敘,后一句寫了作者的聯想從“一次”聯想到“許多次”,是指整個童年辛勤地背柴禾,點出背柴禾的象征意義。
(3)體會感情。從“領悟”到“贊揚”。
(4)感情朗讀。
三、朗讀訓練
1、要求:
第一段要用親切、輕快的語調來讀。
第二段要用親熱、歡樂的語調來讀。
第三段用領悟、贊美的語氣來讀。
2、自由練讀。
3、指名讀、評議。
四、分段練習,指導背誦。
(用“首詞引背法”指導背誦)
五、總結課文
這篇課文,我們抓住重點句“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來讀讀,想想,這樣,一個可愛的山村孩子的形象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他那勤勞、樸實、忠厚的美德,讓人喜歡,受到人們的贊揚。
六、課堂練習◆
背 篼 篇7
之二
佚名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2、學會13生字;理解19個新詞語。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品德。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學習“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找出課文的重點詞句,全面理解課文重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點。
教具:投影片 課文錄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猜謎導入 。
1、小小一個兜,寶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褲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題,學習“篼”字
3、《背篼》這篇課文主要寫什么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文錄音,邊聽邊思考。
二、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用課題擴充法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什么時候) (誰) (用“背篼”干什么)
2、按三項要求自學課文。
3、檢查自學效果。
(1)指名讀字詞。(基礎較差)
(2)提出難讀、難寫、不理解的字詞。
字音重點:梢、攢、漬、背、盛。
字形重點:篼、撩、揩。
檢查詞義:蜿蜒依依送別積攢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說說讀后的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勤勞
4、學習“學習提示”。
(1)投影出示:我們在學習課文時要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找出課文重點句。
三、作業 ;抄寫生字詞語。
第二課時
一、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
1、讀課文重點句,導入 :這個勤勞的孩子回來了。自由讀,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同桌互說。
2、句子比較,體會感情。(投影出示)
(1)山風吹著他蓬亂的頭發。
山風梳理著他蓬亂的頭發。
(2)小溪發出輕輕的流淌聲。
小溪對他說著悄悄話。
(3)鳥兒在樹枝上叫著。
鳥兒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
比一比,體會表達的方法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3、指導朗讀第2、3自然段。理解“炊煙裊裊”。
4、如果你是孩子的媽媽,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會怎么想?
5、聽到媽媽的呼喚,孩子怎么做了?默讀第4自然段,你發現了什么?(動詞很多:.拐、繞、走、跨、走、走)
6、感情朗讀,小結。
二、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5——7自然段。
1、導入 :山里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們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
2、朗讀5——7自然段,談談讀后的感受。
3、山里的孩子多么勤勞,多么懂事。他不但幫助家里打柴,還采集藥材,積攢學費,同時不忘愛護鄰家小弟弟。你有什么話對他說?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
4、理解重點句:背篼里裝的是什么?
比較句子:
背篼里盛著滿滿的柴火。
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這兩句話有什么關聯?作者用第2句話來贊揚這個孩子,好在哪里?(前一句寫了作者看到的事實,是“一次”,是平實的記敘;后一句寫了作者的聯想,是“許多次”,是“習以為常”的,是指整個童年辛勤地背柴火,點出背篼里柴火的象征意義。)
5、小結:山里的孩子,利用課余的時間,去打柴、采藥材,他是多么勤勞啊!
三、朗讀全文。
1、自由讀。
2、四人小組交流。
3、個別交流(評議)。
4、集體讀。
五、回顧學習過程與方法,小結寫作順序。(課文按山里的孩子歸來的順序,先寫大山的孩子,背著柴火回來;再寫大山的孩子回到自家的小院里;最后作者贊揚了大山孩子的勤勞童年。)
六、作業 。
完成《作業 本》第2、5、6題。
第三課時
一、邊聽課文錄音邊輕讀課文,回顧:你喜歡這個山里的孩子嗎?他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1、交流:勤勞、孝順、愛學習、愛他人
2、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集體交流疑難點。
3、聽寫詞語。
二、自讀課文,欣賞語句。劃下優美詞句,試背。指名背誦部分語句。
三、背誦全文。
1、自由背誦。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課本劇表演。
5、集體背誦。
四、城市里的孩子與這些山村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1、仿寫練習: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哦,城里的孩子,
2、學了這篇課文后,你希望自己有一個怎樣的童年?圍繞上面的重點句,寫一段話。
五、作業 。
1、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 本》第3、4、7題。
3、補充練習:辨字組詞。
延 民 責
蜓 抿 漬
梢 贊
哨 攢
教學后記
為了深入理解課文,啟發學生想象課文第5-8節所描寫的情景,然后用動作、語言表演出來,學生興趣較濃,效果較好。
背 篼 篇8
之一
浙江省紹興縣 俞偉芬
教學目標 :
1、能按“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的讀書方法學習課文。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按課文的內容進行說話。
4、能體會山里孩子童年的勤勞。
教學重難點:學會“抓住課文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的讀書方法學習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這一單元的“學習提示”和《背篼》這篇課文的生詞,我們知道,背篼光從外表看,平平常常,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它對山里的小朋友來說,是好伙伴,好朋友,給山里的孩子帶來許多童年的生活樂趣,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還是讓我們到課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聽朗讀(第一自然段),想象畫面。
邊聽邊想象畫面,說說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2、學生談想到的畫面。
3、朗讀、背誦。
三、明確學習方法
1、剛才,我們學習了課文第一自然段,老師想和大家商量商量,接下來該怎樣學呢?誰來出出主意?
2、這一單元的學習提示教給我們什么讀書方法?
四、學習重點詞句
1、什么叫重點詞句?
2、快速默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是哪一句?
3、自由朗讀這句話,想想你讀懂了什么?
4、有沒有讀不懂的地方?(背篼里怎么盛得下童年?)
5、用贊揚的語氣讀這句話。
五、學習2-7小節
1、我們已經找出了重點詞句,該怎樣做才能深入理解課文呢?
出示:
(1)想想課文中哪些具體事例是表達重點詞句的意思的。
(2)想象課文所描寫的情景。
(3)圍繞重點詞句想想,課文主要給我們什么啟發。
2、學習5、6小節。
(1)自由讀這兩個自然段,將體現山里孩子勤勞的具體事例劃下來,待會兒請這樣回答:勤勞體現在_________上。
(2)學生自學,回答。
(3)按句式回答:“勤勞不僅體現在( )上,還體現在( )和( )上,更體現在( )的想法上。
(4)說說理由,為什么從這里可以看出山里孩子的勤勞。
(5)體會采藥的辛苦。
(6)指名朗讀背誦。
3、學習第7小節。
學得真不錯,就這樣學,我們繼續研究課文。
(1)指名讀第7小節,找找“( )是勤勞的象征”
(2)誰來做做撩起圍裙一角,揩去臉上汗水和泥漬的動作。
(3)媽媽給孩子擦汗,孩子的表情怎樣?
(4)你能說說他仿佛在說什么?
(5)老師這兒有三種答案,想想,哪一種是山里孩子的回答。
a、“媽媽,瞧我多能干!”b、“媽媽,我的柴夠您燒一陣子了,明天可以不上山了吧?c、“媽、我不累,您放心!”
(6)朗讀。
4、學習第三小節。
(1)還有哪一段寫到了媽媽,指名讀。
(2)想想媽媽怎么呼喚?
(3)真是媽媽的手臂嗎?是什么?用什么比作什么?
(4)朗讀。
5、學習第5小節。
(1)引讀。
(2)學生表演,教師朗讀。
(3)抓住描寫動作的詞背誦。
6、學習第2小節。
(1)聽音樂。(流水聲、鳥鳴聲)
(2)誰能把聽到的音樂說出來。
(3)比較句子,朗讀指導。
小溪在嘩嘩地流著。
小溪在說著悄悄話。
小鳥在樹上叫著。
小鳥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
(4)觀看動畫,進一步體會情感。
(5)再次朗讀,邊讀邊想象描寫的畫面。
六、談啟發
1、回憶剛才學習的過程,看是否按“單元學習提示”的要求來學習。
2、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么啟發,拿自己跟山里的孩子比一比,想對山里的孩子說些什么?
3、朗讀詩:《山娃子》
歸來了,山娃子,
帶著一身的汗水、泥漬,
帶著一路的雨露、晚霞,
歸來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
山風、小溪、鳥兒,是您親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
是您夢的小徑。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著一座大山,
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背 篼 篇9
一、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
2、讀準“攢”、“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煙裊裊”、“田埂”等詞語,認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4自然段,嘗試背誦有關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品德。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4自然段。
教學難點 :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勞樸實美,抓住“美”來理解課文。
二、教學過程
1、猜謎導入 。
(1)昨天老師編了一個謎語,想請大家猜一猜:小小一個兜,寶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褲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題
(板書:背篼)后理解。從字形上看,你認為背篼是什么做的?
(竹、藤、柳條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運送東西的篼。)見過背篼嗎?請同學板畫。
(3)齊讀課題。
(4)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2、整體感知。
(1)大聲讀課文,想辦法把文章讀通順、讀正確。能干的嘗試讀流利。
(2)反饋。
(選擇性朗讀,特別是課文第7自然段。)
重點讀準“炊煙裊裊”、“揩去”、“積攢”。
機動板書:揩、攢、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會讀書。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課文嗎?我這里有配音樂的朗讀,還有圖,請你邊聽邊看,想象一下描繪的畫面。
(3)教師配音樂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
(4)談談聽后的感想。
3、圍繞“美”,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
(1)導入 :
美麗的夕陽下,這個勤勞的孩子回來了。
自由讀課文1——4自然段,說一說、找一找,你從哪里感受到了“美”?
隨機點撥(板書):晚霞美山風、小溪、鳥炊煙
(2)句子比較,體會感情。
這里有這么一段話(出示小黑板):“山風吹著他蓬亂的頭發,小溪發出輕輕的流淌聲,鳥兒在樹枝上叫著。”
誰來讀一讀?再請你自己讀讀第2自然段,兩者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好好讀讀,體會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說說你喜歡的原因。(擬人手法表現歡快、喜愛之情。)
反饋。個別說。你能用實踐來證明嗎?很會思考,一起來試試。齊讀。
(3)理解“炊煙裊裊”。
(4)感情朗讀。
a、大家都很善于發現美,這么美的畫面,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嗎?自由讀——選擇自己讀得最好的交流——隨機指導。
b、一個人就這么有感情,四人小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感情朗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朗讀方式,如:分角色讀、表演讀……鼓勵創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齊讀。取長補短,結合想象,配樂朗讀。
4、小結。用你明亮的雙眼發現更多的美。
5、作業 。
(1)、嘗試背誦。
(2)劃下你喜歡的句子,嘗試背誦。
(3)反饋。
(4)《作業 本》第4、6題。
板書:
4、背篼(圖)
生字 晚霞 美 山風、小溪、鳥 炊煙
◆[ 2003年5月11日]
背 篼 篇10
之一
佚名
一、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
2、讀準“攢”、“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煙裊裊”、“田埂”等詞語,認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4自然段,嘗試背誦有關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品德。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4自然段。
教學難點 :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勞樸實美,抓住“美”來理解課文。
二、教學過程
1、猜謎導入 。
(1)昨天老師編了一個謎語,想請大家猜一猜:小小一個兜,寶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褲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題
(板書:背篼)后理解。從字形上看,你認為背篼是什么做的?
(竹、藤、柳條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運送東西的篼。)見過背篼嗎?請同學板畫。
(3)齊讀課題。
(4)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2、整體感知。
(1)大聲讀課文,想辦法把文章讀通順、讀正確。能干的嘗試讀流利。
(2)反饋。
(選擇性朗讀,特別是課文第7自然段。)
重點讀準“炊煙裊裊”、“揩去”、“積攢”。
機動板書:揩、攢、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會讀書。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課文嗎?我這里有配音樂的朗讀,還有圖,請你邊聽邊看,想象一下描繪的畫面。
(3)教師配音樂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
(4)談談聽后的感想。
3、圍繞“美”,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
(1)導入 :
美麗的夕陽下,這個勤勞的孩子回來了。
自由讀課文1——4自然段,說一說、找一找,你從哪里感受到了“美”?
隨機點撥(板書):晚霞美山風、小溪、鳥炊煙
(2)句子比較,體會感情。
這里有這么一段話(出示小黑板):“山風吹著他蓬亂的頭發,小溪發出輕輕的流淌聲,鳥兒在樹枝上叫著。”
誰來讀一讀?再請你自己讀讀第2自然段,兩者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好好讀讀,體會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說說你喜歡的原因。(擬人手法表現歡快、喜愛之情。)
反饋。個別說。你能用實踐來證明嗎?很會思考,一起來試試。齊讀。
(3)理解“炊煙裊裊”。
(4)感情朗讀。
a、大家都很善于發現美,這么美的畫面,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嗎?自由讀——選擇自己讀得最好的交流——隨機指導。
b、一個人就這么有感情,四人小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感情朗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朗讀方式,如:分角色讀、表演讀……鼓勵創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齊讀。取長補短,結合想象,配樂朗讀。
4、小結。用你明亮的雙眼發現更多的美。
5、作業 。
(1)、嘗試背誦。
(2)劃下你喜歡的句子,嘗試背誦。
(3)反饋。
(4)《作業 本》第4、6題。
板書:
4、背篼(圖)
生字 晚霞 美 山風、小溪、鳥 炊煙
背 篼 篇11
教案:(必備) 教學目標 1、能按“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的讀書方法學習課文。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學會7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盛”;理解14個新詞語的意思。4、能體會山里孩子童年的勤勞。 教學重難點學會“抓住課文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的讀書方法學習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設計意圖 主備教師:符慧娜輔備教師 第一課時一、揭示課題。
1、讀課題。什么是背篼呢?
2、讀第一和最后一個自然段,結合插圖說說背篼是什么?
為什么課文要用背篼做題目呢?
3、學寫“篼”字。
二、自學課文。
按五步學習法預習課文
三、檢查自學
1、同桌互查生字詞讀音。(抽查讀讀寫寫、組詞)
提出不懂的詞語全班討論。
2、把難寫的生字詞寫一分鐘。考考同桌。
3、指名輪讀課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問題。
四、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回答課后第一題。(在書上做上記號)
2、說說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3、給課文分段并說說段意。
五、鞏固練習
1、自由朗讀課文2、作業本1—3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這一單元的“學習提示”和《背篼》這篇課文的生詞,我們知道,背篼光從外表看,平平常常,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它對山里的小朋友來說,是好伙伴,好朋友,給山里的孩子帶來許多童年的生活樂趣,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還是讓我們到課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聽朗讀(第一自然段),想象畫面。
邊聽邊想象畫面,說說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2、學生談想到的畫面。
3、朗讀、背誦。
三、明確學習方法
1、剛才,我們學習了課文第一自然段,老師想和大家商量商量,接下來該怎樣學呢?誰來出出主意?
2、這一單元的學習提示教給我們什么讀書方法?
四、學習重點詞句
1、什么叫重點詞句?
2、快速默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是哪一句?
3、自由朗讀這句話,想想你讀懂了什么?
4、有沒有讀不懂的地方?(背篼里怎么盛得下童年?)
5、用贊揚的語氣讀這句話。
五、學習2-7自然段
1、我們已經找出了重點詞句,該怎樣做才能深入理解課文呢?
出示:
(1)想想課文中哪些具體事例是表達重點詞句的意思的。
(2)想象課文所描寫的情景。
(3)圍繞重點詞句想想,課文主要給我們什么啟發。
2、學習5、6自然段。
(1)自由讀這兩個自然段,將體現山里孩子勤勞的具體事例劃下來,待會兒請這樣回答:勤勞體現在_________上。
(2)學生自學,回答。
(3)按句式回答:“勤勞不僅體現在( )上,還體現在( )和( )上,更體現在( )的想法上。
(4)說說理由,為什么從這里可以看出山里孩子的勤勞。
(5)體會采藥的辛苦。
(6)指名朗讀背誦。
3、學習第7自然段。
學得真不錯,就這樣學,我們繼續研究課文。
(1)指名讀第7小節,找找“( )是勤勞的象征”
(2)誰來做做撩起圍裙一角,揩去臉上汗水和泥漬的動作。
(3)媽媽給孩子擦汗,孩子的表情怎樣?
(4)你能說說他仿佛在說什么?
(5)老師這兒有三種答案,想想,哪一種是山里孩子的回答。
a、“媽媽,瞧我多能干!”b、“媽媽,我的柴夠您燒一陣子了,明天可以不上山了吧?c、“媽、我不累,您放心!”
(6)朗讀。
4、學習第三自然段。
(1)還有哪一段寫到了媽媽,指名讀。
(2)想想媽媽怎么呼喚?
(3)真是手臂嗎?是什么?用什么比作什么?
(4)朗讀。
5、學習第5自然段。
(1)引讀。
(2)學生表演,教師朗讀。
(3)抓住描寫動作的詞背誦。
6、學習第2自然段。
(1)聽音樂。(流水聲、鳥鳴聲)
(2)誰能把聽到的音樂說出來。
(3)比較句子,朗讀指導。
小溪在嘩嘩地流著。
小溪在說著悄悄話。
小鳥在樹上叫著。
小鳥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
(4)觀看動畫,進一步體會情感。
(5)再次朗讀,邊讀邊想象描寫的畫面。
六、談啟發
1、回憶剛才學習的過程,看是否按“單元學習提示”的要求來學習。
2、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么啟發,拿自己跟山里的孩子比一比,想對山里的孩子說些什么?
3、朗讀詩:《山娃子》
歸來了,山娃子,
帶著一身的汗水、泥漬,
帶著一路的雨露、晚霞,
歸來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
山風、小溪、鳥兒,是您親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
是您夢的小徑。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著一座大山,
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第三課時 一、復習檢查
1、出示句子:
小溪發出輕輕的流淌聲。
小溪對他說著悄悄話。
2、提問:這兩句話都是寫什么?它們的表達方法與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深化重點
1、齊讀開頭和結尾兩個自然段。
2、出示句子:
(1)背篼里盛著滿滿的柴禾。
(2)比較異同:
相同點:都是說背篼里盛著東西
不同點:前一句寫了作者看到的事實,是平實的記敘,后一句寫了作者的聯想從“一次”聯想到“許多次”,是指整個童年辛勤地背柴禾,點出背柴禾的象征意義。
(3)體會感情。從“領悟”到“贊揚”。
(4)感情朗讀。
三、朗讀訓練
1、要求:
第一段要用親切、輕快的語調來讀。
第二段要用親熱、歡樂的語調來讀。
第三段用領悟、贊美的語氣來讀。
2、自由練讀。
3、指名讀、評議。
四、分段練習,指導背誦。
(用“首詞引背法”指導背誦)
五、總結課文
這篇課文,我們抓住重點句“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來讀讀,想想,這樣,一個可愛的山村孩子的形象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他那勤勞、樸實、忠厚的美德,讓人喜歡,受到人們的贊揚。
六、課堂練習 隨機:體驗山里孩子的情感,“平時同學們在家里會做些什么家務活?”把自己平時的勞動介紹給大家。 1、 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可讓學生一遍遍的讀,并邊讀邊表演。2、 試著寫寫美妙的詩句(如:上學、放學、去外婆家等) 課后反思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其中大部分是情感的對話而這種對話的作用就在于加深體驗,有所感悟,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積淀自身良好的情感素養。教學這一課時,我總覺得這篇課文描寫的是“山里孩子”,如何讓我們平原學生去體驗山里孩子的情感呢?教學中我問:平時同學們在家會做什么家務活?引導學生把自己平時的勞動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在同山里孩子比較時,飽含著對自己無比的喜愛之情贊美著山里的孩子……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背篼》是一首非常優美的散文。“他加快了腳步,拐過……繞過……走過……跨過……走進……”。我帶著孩子們一遍遍地讀著,同學們被其中精確的動詞所感染,他們邊讀邊演。于是,我引導孩子們:“你覺得在平時生活中會用到這些動詞嗎?我們也試著寫寫美妙的詩句,好嗎?”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寫下了上學、放學、去外婆家等情景3、文本是例子,人生才是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在教學《背篼》一時,分析教材時我想:能否讓一個文本真正成為孩子學習、生活的范本,真正起到指導學生生活的作用,唯有教師創造性的利用文本,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為了達到這一點,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充分感悟,體驗文中不同的情感,文中的“朋友之情、爺孫之情、母子之情”紛紛浮出文面,接著借助表演、聯系生活等方法,讓學生走出文本,升華感悟,形成認知,從而達到指導生活的目地。
背 篼 篇12
閱讀理解,是語文學習過程中最常見的考核題型。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內容,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題速度,需要我們在反復完成閱讀習題中積累和磨練。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背篼》閱讀答案,相信同學們完成后會有收獲。
《背篼》
黃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舊來了。他背著滿滿一背篼柴禾。他背著五彩的晚霞,他背著大山紿他的慷慨饋贈,他背著自己用勞動換來的收獲。
山風一路上梳理著他蓬亂的頭發;山溪一路上對他說著悄悄沾;鳥兒們一路上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
村子,炊煙裊裊升起,飄過了林悄。他知道,那是媽媽高高揚起的手臂,在呼喚自己。
他加快了腳步,拐過一道彎,繞過一道坎,走過一截窄窄的田埂,跨過小石橋,走進了村子,走進了自家的小院。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輕輕呼出--口氣兒,掏出一掉鳥蛋,笑著,給了圍上來的鄰家小弟弟。
他拿著幾個紅紅的山柿子,放在門檻上坐著的小妹妹手上。
他把一小捆藥材交給爺爺,托他明兒去鎮子里換幾個錢--他想自己積攢下學期的學費哩。
然后,他溫馴地讓媽媽撩起圍裙一角,揩去汗涔涔小臉上的泥漬。
他抬起頭,抿著小嘴徽微笑。
哦,在山里,打柴的孩子,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背篼閱讀題:
1、根據上下文寫出下列問語的意思。
蜿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饋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慷慨”的近義詞是 ( )
A、大方 B、健康 C、氣派 D、繁多
3、“大山的慷慨饋贈”是指( )
A、山風,晚霞 B、勤勞 C、山路 D、柴禾等
4、他“背著五彩的晚霞”寫的是什么情景?
5、文章用什么來比喻“媽媽高高揚起的手臂”?
6、打柴的孩子背篼里有些什么?
7、填空:
短文描述了_________的情景,贊揚了_________的品質。
《背篼》參考答案::
1、小路彎彎曲曲的延伸。贈送。
2、A
3、D
4、太陽下山的情景
5、裊裊的炊煙
6、柴禾,鳥蛋,山子,藥材
7、山里孩子歸來的情景,贊揚了山里孩子勤勞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