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瓶牛奶》教學設計(北師大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p79—80。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探索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加法。
2.借助擺小棒、撥計數器的直觀操作活動,初步感知計算方法的多樣性,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并理解“湊十”的計算策略和“滿十進一”進位的計算道理。
3在具體的計算中,同時養成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用“湊十法”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滿十進一”的進位道理。
教學準備:小棒、課前預習單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體會“10”。
1.出示兩組口算題(一組得數是10,一組是10加幾),用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快速說出得數。
2.通過讓學生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復習“湊十歌”和“10加幾就是十幾”。
3.出示兩題生活問題“買鉛筆”和“買橡皮擦”,再次體會“10”。
3.師引出:這個“10”很有意思,生活中經常用到它。
4.展示課前的作業單:用你喜歡的圖形表示“9+1”。
師小結:看來,計算的時候,我們可以數數的方法,也可以用畫圖,還可以用擺小棒的方法哦。
(設計意圖:設計得數是10的加法和10加幾就是十幾的兩種練習題,進一步體會“10”,為學生的數學思考找到了生活經驗的支撐,尊重以學生的原有認知和生活經驗出發,為本課時9加幾的計算方法——“湊十法”做好鋪墊,同時把數學中的10與生活中的10建立聯系,體會方便、簡便。)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談話引入: 笑笑家也在超市里買了2盒牛奶,每盒都是10瓶的,喝了幾天后,我們來看一看第一盒有幾瓶?第二盒呢?
2.學生試著提出問題,教師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一共有幾瓶牛奶?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借助情境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達到課標中提出的“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的第一學段的目標。)
三、動手操作,理解算理。
(一)列式解決問題:一共有幾瓶牛奶?9+5=14
(二)動手操作,驗證9+5=14。
1.擺小棒
方法一:數出來的,9根接著往下數,10,11,12,13,14,一共有14瓶牛奶。
方法二:從5根小棒里拿出1根和9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
方法三:從9根小棒里拿出5根和5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
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說出“湊十”的過程,讓多個學生說,如學生說不出來,出示課件的示范,再引導學生說。適時拋出疑問:①為什么要從5里拿出1和9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2,拿出3呢?②為什么要從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6,拿出7呢?
2.引導學生明確:湊成10再加上零散的比較好算。
3.教師小結:看來數學知識和生活中的事情聯系得真的很緊密。
4.梳理過程,掌握“湊十法”。
通過回顧擺小棒的過程,梳理出兩種“湊十”,對比哪種更簡單。
(三)借助計數器,理解“滿十進一”。
1.教師談話引出笑笑想用計數器算出9+5=?,可是遇到了問題。
2.結合課件展示,進一步明確:9個珠子和5個珠子不能都放在個位,①個位滿十,變成十位上的一個珠子,②十位上原來沒有珠子,現在有了1個珠子。③十位上的1個珠子和個位上的4個珠子合起來就是14,所以9+5=14。
3.對比方法,理解算理。
教師引導學生對比擺小棒得出的“湊十法”和撥計數器都是要做到10個一就是1個十,也叫做“滿十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