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通用14篇)
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1
教學要求:
通過摘果子這一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中的聯系。
教學重點:減法的含義。
教學過程:
1、分果子情景創設,
。1)先讓學生同桌合作分果子,
。2)說一說,分的過程。
。3)得出算式5-2=3
3、自主探究,體驗減法
。1)認識減法算式,和”-“號。
(2)找一找,說一說身邊的減法。
3、初步嘗試
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做一做。
學生交流。
4、實踐鞏固
。1)學生先獨立完成后,小組交流,注意學生的語言表達。
。2)練一練第1題,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可用手幫助。
(3)第3、4、5,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引導發現其中的規律。
5、數學游戲,學生同桌進行。
6、小結:這節課你什么地方學的最有趣?
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活動中認識減法的含義。
2、會正確計算5以內減法。
3、能根據提供的情境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減法問題。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生能夠看圖說圖意,并能夠正確列式計算.
教學過程
一、巧設情境、激趣導入。
今天是什么日子,你們知道嗎?(中秋節)對,中秋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今天智慧老人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它呀,給每個同學都帶了禮物!請閉上你的雙眼,伸出你的小手接受禮物吧!(生閉眼睛)智慧老人給你們每人一棵智慧樹,現在讓我們的智慧樹生長、發芽(師生齊做幼芽生長動作)。很快,每個同學的智慧樹上結出了5棵智慧果,你想摘幾棵,樹上還剩幾棵?(生先擺圓片,然后指名說說自己想摘幾棵,樹上還剩幾棵)
二、探究新知,學習減法。
1.初步感受減法的含義。
課件出示課本主題圖,引導觀察,
。1)笑笑也來摘果子。能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嗎?(引導得出:樹上原來有5個果子,摘走了2個,還剩3個)
。2)師述:樹上本來有5個果子(板書: )被笑笑摘走了2個(
現在樹上還剩幾個果子呢?
。3)用手指表示笑笑摘果子的過程。
學生伸手說,老師隨學生的口述摘數5、2、3。
(4)列式。
(5)說明: 5-2=3讀作“5減2等于3”,這樣的算式叫做減法算式,中間的“-”叫做減號,表示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是多少時就要用減法計算。
。6)說說5-2=3中的5、2、3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2.鏈接生活,再次感受減法。
小組內討論說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5-2=3還可以表示什么?
三、動手操作,體驗感悟。
1、分鉛筆(師拿出5枝鉛筆,獎給剛才表現好的同學,然后請同學說說老師做了什么?如何用減法算式表示?獎一枝說一次,并請同學們說時帶手勢。)
2、分學具(生拿出自己的學具和同桌一起邊分邊說算式)
四、新知應用,解決問題。
現在讓我們用所學的知道解決幾個實際問題。(課件出示課本圖片,指名說圖意,并用算式表示。)
1、取書圖。
2、小刺猬背果子。
3、小鳥摘櫻桃。
4、小老鼠偷面包。
五、玩中體驗,加深印象。
1、鱷魚吃猴子。
。ㄓ沂直硎竞镒樱逯改髷n又放開,表示小猴蕩秋千;左手五指表示鱷魚,成扁平狀,左手向右手靠攏,并夾右手手指,表示吃猴子。邊做動作邊說:“五只猴子蕩秋千,一只鱷魚游過來,啊嗚一口吃掉它;四只猴子蕩秋千,一只鱷魚游過來,啊嗚一口吃掉它……猴子不見了,到哪去了?全被鱷魚吃光光!”,邊述邊做,完成一遍動作,然后一句一句地說,并指名說說每一句如何用算式表示?)
2.手指操
(1)對數。5 的組成。(師:我出1,生:我對4,1+4=5、4+1=5)
。2)手指減法(只用一個手的五指,一同學打手勢,同桌用減法算式表示。)
(3)學生獨立完成課本五指減法圖上的內容。
六、談談收獲、總結全課。
1、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生:我知道身邊有許多減法問題。師:那你知道我們身邊的哪些問題可以用減法來解決?生:比如拿走了,還剩下……你們的收獲的確很大。我們以前就知道,把兩部分合并成一部分,求總數是多少,用加法計算;今天我們又明白了,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一部分是多少,用減法計算。)
2、找找在你的周圍,哪些問題可以用減法來解決,跟同學們說一說。
七、板書設計。
摘果子
5 - 2 = 3 讀作:5減2等于3
減號
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3
大班體育活動《摘果子》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主要練習幼兒原地縱跳觸物,就是要縱跳才能摘到果子,并在活動要學習分工合作,所以對幼兒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大班幼兒的跑、跳能力進一步提高,平衡性、協調性等身體機能也有所提高。
本次活動的活動目標是練習原地縱跳觸物,獲得一定的縱跳能力。并且學習分工合作,積極參與創作游戲場景工作。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體驗合作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是幼兒能在摘果子的過程中感受縱跳的動作技能,了解助跑起跳的基本動作。學會下蹲擺臂起跳來摘果子。
本次活動我為幼兒準備了磁性“水果”若干,障礙物若干,保護墊一塊。結合實際活動,進行如下反思。
一、活動準備
1、提前準備活動材料,并擺放在合適位置。
2、結合實際,選擇適宜的活動環境。
活動前考慮到幼兒需要助跑縱身起跳摘物,結合本園實際情況,決定在隔壁空教室進行本次活動。將磁性“水果”置于黑板上,黑板前方放一塊保護墊,防止幼兒摘物時與墻面發生正面碰撞。
二、活動過程
1、熱身活動應充分有效,有一定趣味性。
結合活動內容縱跳,主要發展腿部力量。所以在熱身活動時我著重腿部熱身,用車輪跑、深蹲起跳等方式進行熱身,在達到熱身目的的同時提高了幼兒運動的熱情。
2、尊重循序漸進原則,由易到難的原則。
通過設置障礙物、提高“水果”高度來體現活動的層次性。
3、注重課堂常規的培養。
體育活動中幼兒非常容易興奮,從而出現在活動中不能很好地聽從教師的命令。教師在活動中應時刻抓好常規這一環節,引導幼兒遵守課堂紀律,才能使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
4、安全前提下的動作發展。
在活動中,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在安全范圍內充分發揮幼兒的興趣及信心,帶領他們完成動作,學習完整的動作技能。強調縱跳動作的深蹲和擺臂。
5、師幼互動,共同領會動作技能。
教師讓幼兒自己講述動作技能,及時提醒并幫助其改正。利用示范法和分解法幫助幼兒理解動作,共同努力達到學習技能的目標。
6、重視放松活動。
放松活動是體育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應該重視每一次的放松活動。本次活動最后讓幼兒品嘗自己摘下的果子,在放松的同時得到滿足感。
三、個人評析和收獲
幼兒對體育活動非常感興趣,教師應該投其所好,在注重習慣和常規培養的同時,把握好核心技能,分層次地鍛煉幼兒的技能,這樣,幼兒就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體育活動的魅力,從而全身心得到滿足。
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4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節"摘果子". 本單元,是在認識了10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加減法,主要內容為10以內減法的學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習 5以內的減法.教材通過摘果子的情境,將具體的現實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5-2=3,為以后10以內減法及更大數的減法學習做準備.根據數學課程及學生的實際情況,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在具體的活動與情況中,初步體會減法的數學含義,認識減法.
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減法,能用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初步感知減法與生活的聯系,在運算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初步體會減法的含義,能正確計算5以內減法能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正確計算5以內減法,并運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在黑板上列兩個式子3+2,4+1,準備5個蘋果,然后叫兩名同學來做題,做對的可以吃到蘋果以資獎勵.
二,探究新知:
(1)讓班內的其他同學看5個蘋果,然后拿走兩個,讓同學們回答還剩下幾個,教師在黑板上列式子.
(2)講出減號的意義.
(3)讓學生說說是如何想的.
三,做練習:
(1)教師引導學生讀題,思考.
(2)讓學生獨立試做.
(3)教師給班級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4)全班匯總.
(5)教師總結并布置作業.
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5
一、說教材
《摘果子》一課是北師大版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第26頁、27頁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創設情境,初步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知道加減法計算的需要,從而產生學習加減法計算的動機和興趣,在具體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結合本課教材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著眼于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實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技能目標:使學生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并會讀寫減法算式,認識“-”號。
2、過程性目標:能夠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具體情境感知減法的含義,通過觀察與操作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
3、情感性目標: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從而使學生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
二、說教法
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啟迪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并在教學過程中豐富和發展他們的個性品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在教學中著眼于人的整體發展,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體體現在:
1、情境創設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基礎之上,教師應提供具體情境,設計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在本課中,我創設了一個“摘果子”的生活情境,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學好數學的愿望。
2、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通過形式多樣的練習來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并發展學生智力的一種方法,課堂上我針對知識點以及一年級學生持續性差,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年齡特征,設計了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于一體的多種形式的練習,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中鞏固新知識并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3、實踐作業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也就是說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鼓勵學生觀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數學問題能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去解決。這樣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把數學知識轉化為日常生活有用的東西,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
三、說學法
新課程倡導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都能獲得成功,最大限度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終生受益,達到“教是為了最終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節課我主要用以下幾種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新知識。
1、探究學習法
探究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方式,數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發現、領悟、探索、交流、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課堂上,我為學生留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擺,用心地想,盡情地說,在活動中感受數學、體驗數學,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想法,讓學生敢想、敢說,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發揮了個性特長,為培養學生創新智能打下了良好基礎。
2、直觀操作法
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是動手操作,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從中感悟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本節課在演示摘蘋果的過程以及完成“做一做”第1題時,學生利用學具通過擺一擺、練一練進一步理解減法的含義。
四、說程序
。ㄒ唬﹦撛O情境,激趣導入
通過問題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
導語: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
秋天到了,樹上的果實成熟了。今天,卓老師帶你們去摘果子,你們高興嗎?
揭示課題:摘果子
。ǘ┳灾魈剿鳎@取新知
1、學生演示摘蘋果
在黑板上畫一棵果樹,再貼上5個蘋果教具。(這是課前準備好的教具)
指生到前面演示摘蘋果。
。ㄋ梢噪S意摘。假設他摘了2個蘋果。)
2、學生說摘蘋果的過程
3、列出算式
板書:5-2=3 5-3=2
4、認識“-”號
5、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
。ㄈ┒鄻泳毩,鞏固新知
1、生擺5個圓片,再拿走4個,還剩幾個?
(邊擺邊說,并列出一道算式:5-4=1)
2、擺4個圓片,隨意拿走幾個,然后列出一道算式。
。ㄍ希
3、教科書第26頁“做一做”的第2題。
。ㄗ寣W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再組織交流,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四)拓展延伸,回歸生活
1、請學生找一找身邊的減法問題。
引導學生說出“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就可以用減法來計算。
2、游戲:找朋友
今天卓老師給大家請來了3位動物小朋友,你們想認識它們嗎?他們是老虎哥哥、兔子姐姐、孤貍弟弟。他們的手上都拿著張數字卡片:分別是2、3、4。請其它小朋友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們的算式卡片。請先口算出算式的得數,再去找相對應的動物小朋友。
(學生在音樂《找朋友》中開始游戲)
。ㄎ澹┤n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嗎?
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體會減法的含義并且能夠應用.
2.使學生能夠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是本小節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學生能夠看圖說圖意,并能夠正確列式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一)出示圖片:金魚圖和綿羊圖
1.請你根據圖意列式
2.教師總結
(1)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問題;
(2)當我們需要把兩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需要用加法計算;
(3)兩個數相加,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他們的和不變.
(二)教師設疑
我們知道把兩部分合并在一起我們用加法計算;如果我想:從總數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我們該怎樣計算呢?
二、學習減法
(一)看圖自主理解減法含義
1.出示圖片:主題圖
。1)請你自己想一想,這幅圖什么意思?
。2)小組內說一說
(3)你知道怎樣解答嗎?
2.全班討論
3.教師小結
當我們從總數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時,我們用減法計算.“-”記做減號.
從5個里面減去2個,還剩3個,寫作:5-2 =3
(二)反饋
1.出示圖片:做一做1
2.出示圖片:做一做2
3.出示圖片:小刺猬拿蘋果
。ㄈ┬〗Y
當我們需要把兩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需要用加法計算;當我們從總數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時,我們用減法計算.
三、練習
。ㄒ唬┏鍪緢D片:手指圖
(二)出示圖片:小鳥摘果子
(三)出示圖片:老鼠做數學
四、小結
今天我們接觸了減法,你知道什么時候運用減法進行計算嗎?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嗎?
探究活動
成雙配對
游戲目的
1.鞏固5以內加減法的含義.
2.使學生能夠熟練計算5以內的加減法.
游戲準備
將所有5以內的加減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
游戲過程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
2.組長任意說一個5以內的數字,其他學生就從口算卡片中拿出得數等于組長所報數字的口算卡片.
注意:口算卡片不能重復使用.如組長說“4”,第一次可以拿出“3+1”這個卡片;第二次組長再說“4”的時候,可以拿“2+2”“5-1”等等,但是不能再拿“3+1”這個卡片
3.每次第一個拿出卡片的學生獲得獎勵(小紅花,小星星等等),最后獲得獎勵最多的學生就是優勝者.
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7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三單元“摘果子”一課。
一、說教材
本課是學生學習減法的開始,學生對減法的含義體會不深。教材從學生日常生活入手,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及必要性。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因此,我根據教學要求,學生特點確定教學目的為:
知識目標、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
在具體情境和活動中,體會減法含義;能正確列出并讀出算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與語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具: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二、說教法
本課我采用觀察操作,練習,討論多種方法交*進行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減法含義。
三、說學法
學生本課中通過觀察操作,提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對減法的理解。
四、說教學流程
根據數學“創境——探究”教學模式,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ㄒ唬⿵土暅蕚,創設情境
l 在這一環節,我充分利用“摘果子”這一情境!扒锾焓秦S收的季節,園,自然過子里的果子成熟了,蘭蘭提這籃子來摘果子。她請我們一起去,你們說好嗎?那我們出發吧!這樣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渡到第二階段。
(二)探究新知,總結規律
首先讓學生看圖觀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蘭蘭摘走幾個?還剩幾個?教師引導學生講圖意提問題,這樣即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問題能力,又為以后學習減法應用題打下基礎。接著指名列式計算,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己讀算式,認識減號。為了加深對減法的理解,我問:“你是怎樣知道
還剩3個果子?為什么用減法算?”學生對減法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我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尋求不同解法。
為使每個學生對減法含義的理解,建立在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同桌擺鉛筆的小練習。一人說另一人擺。最后我引導學生: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與減法有關,你能舉例說明嗎?讓學生找找身邊的減法,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再進行小結質疑:蘭蘭見到同學們學得這樣好高興得忘了剛才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誰能告訴她?如果沒有問題進行第三街段。
(三)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練習是發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練習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1看圖填算式。讓學生對本課知識點進一步掌握。2算一算檢查學生離開圖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3到5題也是看圖計算。其中4,5題答案會有不同的結果,只要學生解釋合理,我都給予肯定。為了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我設計第6題是比較大小。這道題我采用同桌合作學習,讓學生通過互相幫助合作解決困難,讓他們每個人都產生成功的喜悅,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游戲“摘果子”讓孩子們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結束本節課。
。ㄋ模┤n總結,強化新知
一堂課的結束,要讓學生明確所學的知識,建立知識網絡。我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這節課我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自主感受,協調發展。力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使課堂教學優質高效。
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8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探索的習慣及能力。
在本節課中,我的提問過于瑣碎,呈現一問一答的情形,雖然問題都是學生在回答,但實際上還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并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學生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建立。
課堂上,應提出一些具有更大活動空間的問題,我的教學課件可以訂正為:我演示摘果子的過程,邊做邊用手勢提醒學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摘下了幾個,還剩下幾個,問“你看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組內再說一說!边@樣就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余地,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探索的空間。
上述案例,究其原因,就是我害怕學生討論不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加以牽引,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讓其大膽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真知。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取過程。
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9
二、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律動,能按音樂節奏協調地做動作。
2.加深對秋天的認識,體驗水果豐收的喜悅。
三、教學準備:
秋天豐收的圖片、錄音機、磁帶。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能按音樂節奏協調地做動作。
難點:創編動作。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講解示范法、圖示法等。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幼兒活動設計意圖一、出示圖片。
圖片上是什么季節?你從哪里看出來?認真的欣賞圖片,說說自己的理解。引導幼兒感受圖片,并能將自己的觀察發現表達出來。二、引導幼兒感受音樂。
1.教師:請你們聽一聽,聽到這段音樂,你們有什么樣的感覺?
2.教師:那么你們聽到這段音樂想做些什么事情呢?認真的傾聽音樂,說說自己的理解。引導幼兒感受音樂,并能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三、引導幼兒理解音樂。
1.出示圖片:圖上畫的是什么季節?你從看出來的?你們想不想一起和老師來邊聽音樂邊摘果子?
教師:那么你們聽了這段音樂,你是怎么摘果子的呢?
引導幼兒介紹自己摘果子的動作,和幼兒一起學習好的動作1.教師:老師聽了這段音樂,心里面也覺得非常開心,你們想不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先請你們來猜一猜,好不好?
2.因為秋天到了,果園里的果子都成熟了,叔叔阿姨們來不及摘果子,想請你們來幫忙摘果子,聽摘果子的音樂響起來啦,你們想不想一起和老師來邊聽音樂邊摘果子?先猜測一下為什么老師聽了這段音樂會很開心。通過猜測活動以及老師講述自己的感受,引導孩子更好的理解音樂。四、聽音樂學習律動。
1.教師示范、講解動作要領,如:手腕的轉動、踵趾步等。
2.鼓勵幼兒創編動作,表現果園豐收景象。(幼兒隨音樂在座位旁邊練習踵趾小跑步,教師適時地給予語言提示。)幼兒隨音樂練習摘果子的動作。
能手腳協調地隨音樂做動作。嘗試創編動作。采用教師講解、示范的方法讓幼兒學習摘果子動作,并鼓勵幼兒自己創編。五、結束活動。
在集體摘果子的情景中結束活動。跟著音樂集體摘果子。在輕松愉快地集體摘果子氛圍中結束活動
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能過“摘果子”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及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掌握5以內的減法計算。
2、能理解圖意,并能根據圖意提出數學問題,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解決問題。
3、在豐富有趣的童話世界和真實生動的情境中,產生自主學習,共同探究的強烈欲望及對數學的濃厚興趣。
教具準備:課件、五個小蘋果(紙剪成)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復習五以內的加法)
師:小朋友們,我們來做個游戲好嗎?
生:好!
師:好,請小朋友們把右手拿出來,你們看看我們一只手有幾根手指呀?
生:五根。
師:對了,那要是我出兩根手指,你們要出幾根才是合起來是五根呢?
生:三根。(生邊說邊用手比出三)
師:那我出一根呢?
生:四根
師:那要是我出四根呢?
生:一根。
師:要是我一根也不出呢?
生:那我就要出五根。
師:那我出五根。
生:那我就不出。
師:小朋友們,好了不起,反映真快!我們的手除了可以做這個游戲,還可以做很多的事。今天我們這節課,我們就來活動活動自己的雙手。
二、創設情境,共同探究
1、故事引入
(出示課件:一棵蘋果樹,上面結了五個果子)
師:甜甜家有一棵蘋果樹,每到秋天就結滿了許多又大又紅的蘋果。這天,甜甜家來客了,她應該怎么做呢?
生:摘果子給他們吃。
師;對!小朋友們真有禮貌,知道對待客人要熱情有禮貌,我們來看看甜甜是怎么做的?(課件:甜甜拿著籃子摘走了兩個)
生:甜甜摘走了兩個蘋果。
師:對,小朋友們觀察的很仔細,那我們看圖提一個數學問題。
2、看圖提問題,列出減法
生:樹上原來有5 個蘋果,甜甜摘走了2個,樹上還剩下幾個?
師;從5 個蘋果中摘下2 個,就是從5個里面去掉2 個,在數學上就用減法來計算。(師板書:5-2=3)中間這個符號短短的一橫就是減號,讀作五減二等于三,表示有五個蘋果,摘走了二個,還剩三個!3”就是我們要求的問題的答案。
3、擺一擺,說一說,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
師:現在我們也來摘蘋果,請小朋友們把你們的小蘋果拿出來。我們每個人都有五個蘋果,摘走2 個該怎么拿?還剩幾個?(學生動手演示,幫助理解5-2=3的含義)
師:如果剛才甜甜摘走了4個,又該怎么拿?還剩幾個?
生邊演示邊說:拿走4 個,還剩一個。(板書:5-4=1)
師:如果你是甜甜,你想摘走幾個?
生:一個(板書:5-1)
師:還剩幾個?
生:四個(5-1=4)
師:你還想怎么摘?
根據生回答分別板書:5-3=2,5-5=0(哪個同學說到愿意摘下五個,可以對此生進行表揚,“你真大方,愿意把五個蘋果都摘去招待客人”)
師:要是客人沒有來呢?一個蘋果也沒有摘。
生:5-0=5
4、如果遇到這樣的題,該怎么做?
師:如果樹上只有四個蘋果了,你愿意怎么摘?
方法同上。相機板書:4-1=3,4-2=2,4-3=1,4-4=0,4-0=4
師:如果樹上只有三個蘋果了呢?
3-1=2,3-2=1,3-3=0,3-0=3
師:要是家里只有兩個蘋果了,有爸爸、媽媽和你在家,你怎么辦?
生:給爸爸媽媽吃。
師:啊,你們真有孝心,那2-2=0。
師:可是爸爸媽媽,都很疼愛你們,他們也舍不得吃,留著給你吃,兩個蘋果你吃了一個,還有幾個?
生:一個(2-1=1)
師:剩下最后一個蘋果了,你們都舍不得吃,放在家里腐爛了,沒有用了,多可惜呀。那1-1=0
三、講故事,提數學問題(練習題)
師:(課件出示圖片)這里有幾幅圖,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數學問題。(指一名學生提問,再找其他的學生解決問題)
1、生:我的桌子上有3本書,爸爸拿走了2本,還剩幾本書(3-2=1)
我的桌子上有3本書,爸爸拿走了幾本,桌子上還剩下一本?(3-1=2)
2、生:桌子上有4個蘋果,小刺猬看到了很想吃,就用自己身上的刺背走了一個,桌子上還剩多少個?(4-1=3)
桌子上有4個蘋果,小刺猬背走了幾個,桌子上還剩下3個?(4-3=1)
3、生:有一只小鳥在找媽媽,它飛呀飛,口渴了,這時它看了一棵果樹,上面有4個果子,它就叼走了兩個,樹上還有幾個?(4-2=2)
四、游戲中練習五的減法
扳手指的游戲
師:一只手有五根手指,扳下一根,5-1=4還有四根沒有動。扳下幾根,有四根沒有動(5-4=3)
師:板下二根,5-2=3,有三根沒有動。扳下幾根有三根沒有動,5-3=2
師:五根手指,有根沒有動,我扳了幾根?
生:一根。
師:現在有四根直立著的,我又扳了幾根,只有三根直立著?
生:一根
師:由三根變成二根呢?由二根變成一根呢?
小結:每次都只扳了一根手指。(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系)
五、總結
今天,我們動手摘了很多蘋果,也認識了“減法”這個新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只要我們仔細的觀察。回家后,把你從身邊發現的數學減法問題說給你的家長聽,考考他們,好嗎?
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小刺猬摘果子,從“想摘果子”到“想辦法摘到果子”,整個情節生動有趣,畫面形象鮮明,很能調動小班幼兒閱讀的興趣。故事中對“小刺猬請小猴來幫忙,小猴幫助小刺猬摘果子”的情節刻畫,深刻體現了同伴間“互幫互助”的友愛之情,有利于小班幼兒情感教育的滲透,能讓幼兒在觀察、模仿、體驗中感受友愛互助的快樂。活動目標:1.了解小刺猬從“想摘果子”到“想辦法摘到果子”的整個情節過程;2.學著仔細觀察圖片,愿意說說小刺猬和小猴的對話,體驗同伴間互幫互助的快樂。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紙蘋果兩個,切開的蘋果每人一塊,音樂;顒舆^程:一、導入師:小朋友,你們愛聽故事嗎?今天宣老師帶來了一個故事《摘果子》(播ppt1)二、觀看多媒體課件,了解故事情節。1.了解故事前半部分。1)看ppt2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看到的內容。師:圖上有什么?(一棵蘋果樹,樹上掛滿了許多又大又紅的蘋果)2)看ppt3-4,引導幼兒說說小刺猬發現蘋果樹會怎么做。誰來了?它想做什么?3)看ppt5,引導幼兒觀察小刺猬在干什么讓幼兒模仿小刺猬踮腳的動作,體驗夠不著的感受。小刺猬想到了什么辦法?它為什么摘不到蘋果? 4)鼓勵幼兒為小刺猬想辦法。請你來試一試,怎樣才能摘到蘋果?2.了解故事后半部分1)看ppt6,引導幼兒思考小刺猬想了一個什么辦法。 小刺猬干什么了?它是怎樣跑開的?從哪里看出來?2)看ppt7-8,鼓勵幼兒想象小刺猬和小猴之間的對話。小刺猬找誰幫忙了?它會對小猴說些什么? 3) 看ppt9,引導幼兒觀察小猴是怎么幫助小刺猬的。教師和幼兒分別扮演小猴和小刺猬,體驗摘蘋果的快樂。(師幼玩摘蘋果的游戲)4)看ppt10,模仿小刺猬和小猴一起吃蘋果的畫面,體驗獲得成功、共同分享的喜悅。3.結合ppt,完整地回顧整個故事。三、品嘗蘋果。端出準備好的蘋果,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大家共同品嘗蘋果的美味。
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12
活動目標:1.了解小刺猬從“想摘果子”到“想辦法摘到果子”的整個情節過程。
2. 學著仔細觀察圖片,愿意說說小刺猬和小猴的對話,體驗同伴間互幫互助的快樂。
活動準備:1.大蘋果樹一棵,樹上長滿蘋果;框子一個。
2.大圖書或ppt;小猴頭飾或手偶一個;小刺猬胸飾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以刺猬媽媽的口吻導入:小刺猬們,媽媽帶你們去草地上玩吧!教師帶領幼兒邊念兒歌邊進入活動室。(小刺猬,刺兒多,草地上,背果果。香果果,甜果果,啊嗚啊嗚吃果果。)
二.游戲:摘果子
1、 出示大蘋果樹!靶〈题,看看前邊有什么呀?”引導幼兒數一數蘋果樹上的蘋果,并學說:蘋果樹上有許多蘋果。
重點: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話來說:蘋果樹上有許多蘋果。
2、 引導幼兒想辦法摘蘋果
樹上有這么多蘋果,你們想不想去摘呀?那去摘摘看吧!
提問:(1)、你剛才是用什么方法來摘蘋果的?你摘到了嗎?
。2)、你為什么摘不到蘋果呢?請誰來幫忙好呢?
。ǹ商崾居變河幸环N小動物爬樹很厲害,可以很容易的摘到樹上的蘋果。)
3、出示小猴的家。引導幼兒有禮貌的請小猴幫忙。學說:小猴,你能幫我摘蘋果嗎?
4、和小猴一起摘蘋果,并將蘋果放到框子里。
提問:小猴是怎么摘蘋果的啊?我們和小猴一起說:一個一個摘下來。
重點:提醒幼兒,要謝謝小猴的幫忙。
三.閱讀大圖書
1、 小刺猬們喜歡摘果子嗎?老師把摘果子這件事寫在了一本圖書里,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 教師帶領幼兒完整閱讀圖書。
。1)、(出示第一幅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說說小刺猬發現蘋果樹會怎么做。
重點:豐富幼兒詞匯,如高高的,大大的等。
。2)、(出示第二幅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小刺猬在干什么,從哪里看出來小刺猬摘不到蘋果,小刺猬為什么摘不到蘋果,讓幼兒模仿小刺猬墊腳的動作,體驗夠不著的感受。
。3)、(出示第三幅圖片)小刺猬在干什么呀?從哪里看出來的?
重點: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中的動線,知道小刺猬在很快的跑步
。4)、(出示第四幅圖片)小刺猬去請小猴幫忙,它會對小猴說什么呢?
重點:鼓勵幼兒想象小刺猬和小猴之間的對話,如:“小猴,你能幫我摘蘋果嗎?”、“好的,小刺猬,我來幫助你。”等。
。5)、(出示第五幅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小猴是怎么幫助小刺猬摘蘋果的。
重點:學說:一個一個摘下來。
。6)、(出示第六幅圖片)小刺猬和小猴在干什么了?他們開心嗎?從哪里看出來的?
四.結束環節
1、(出示封底圖片)小刺猬又要去哪里呢?原來森林里下了一場大雨,很多果子都掉到地上了,小動物們想要請小刺猬去幫他們背果子,小刺猬就急忙跑去幫助小動物了。我們小刺猬也出發去幫助小動物們吧。
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13
一、背景與導讀:
“摘果子” 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三單元“加減法(一)”中第26-27頁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5以內的加法的意義和算法后,第一次接觸5以內的減法,重在讓學生理解減法的意義、減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和計算方法,是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減法打好基礎的重要一課。因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積累和經歷了大量的減法事實,在教學時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減法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體會減法的含義。同時,應讓學生通過有效的數學活動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1)學生體會減法的含義,認識減號,會讀、寫減法算式,初步建立減法的模型;
。2)尋找和總結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口算被減數是5以內的減法。
2.過程性目標:
。1)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圖意;
。2)培養學生初步的交流意識,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減法的含義,初步建立減法的模型。
二、教學片段與反思:
片段一 課前談話,復習舊知。
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秋季)。對了,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果園里的果子都成熟了,今天,老師將帶領你們到果園陪笑笑一起去摘果子,你們高興嗎?好,要想到果園,必須闖過下面兩關才能進入,你們有信心嗎?
第一關:我擺你說:教師擺教具,點生說出所表示的加法算式。
第二關:我能行。直接說結果:3+2= 1+3= 2+2= 1+4= 1+1= 2+3=
[ 教學反思:通過談話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有探求知識的欲望,設計闖關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復習鞏固前面的5以內數的加法知識,加深對加法意義的理解。]
片段二 探究新知:
1、引入分果子情景并解決問題:
師:我們順利闖過了關,可以陪笑笑到果園摘果子了,請小朋友們把書輕輕地翻到第26頁。
師:看看最上面的圖,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一說圖上有多少個蘋果嗎?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
生:樹上有5個蘋果,可以用數字5來表示。(師板書:樹上有5個蘋果)
師:再請看第二副圖,你能用完整的話說說圖上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嗎?
生:笑笑摘走了2個蘋果,樹上還有3個蘋果。(師板書:摘走2個,還有3個。)
師:還有誰能完整的把情景圖表示的意思說出來?
生:……
師:你們能用學具把剛才笑笑摘果子的過程擺出來嗎?
生在下面活動,教師巡視。
師:有哪個同學愿意用老師的教具來擺擺?(點學生擺,師生觀察,并評判。)
師:你們能不能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來表示剛才的過程?
生:可以
師:好,那請小朋友們趕快行動用你們喜歡的圖形來表示。
師:有哪個同學到前面來畫。(點生板演后,師生一起觀察評判)
師:我們通過看圖,自己擺學具,還有畫自己喜歡的圖形來表示笑笑摘果子的過程,都知道了樹上有5個蘋果,摘走了2個,還有3個。有誰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呢?
生1:5—2=3 生2:5—2=3 ……
師:剛才很多同學都提到了用5—2=3這個算式來表示,算式中的5,2,3在圖中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生:5表示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2表示摘下來的2個蘋果。3表示樹上還剩3個蘋果。
師:誰能指著圖再給大家說一說?
生:5表示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2表示摘下來的2個蘋果。3表示樹上還剩3個蘋果。
[設計意圖:明確算式中各數表示的意義,幫助學生理解減法的意義。]
師:我們如果把算式中的3當作一個問題來問別人,應該怎么問呢?
生1:還有幾個? 生2:還剩幾個蘋果?……
師:如果我們把前面的樹上有5個蘋果,摘走2個這兩個條件加上的話,就是一個數學問題了,有誰能完整的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呢?
生1:樹上有5個蘋果,摘走了2個,還有幾個?
生2:樹上有5個蘋果,摘走了2個,還剩幾個蘋果?
……
師: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解決你們所提的這個數學問題的呢?
生:減法。
師:今天,我們重點研究的就是——減法。(板書:減法)我們來認識一位新朋友:減號。(板書:減號)伸出手來和老師一起寫一個減號——短短的一橫。一起讀5—2=3( 板書:5減2等于3)
師:假如你是笑笑,你準備摘幾個果子?應該怎樣列算式?
生1:我準備摘3個,還剩2個,用5—3=2來計算。
師:他所列的算式中的5、3、2表示什么意思?
生:5表示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3表示摘下來的3個蘋果。2表示樹上還剩2個蘋果。
生2:我準備摘1個,還剩4個,用5—1=4來計算。
師:他所列的算式中的5、1、4表示什么意思?
生:5表示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1表示摘下來的1個蘋果,4表示樹上還剩4個蘋果。
生3:我準備摘4個,還剩1個,用5—4=1來計算。
師:他所列的算式中的5、4、1表示什么意思?
生:5表示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4表示摘下來的4個蘋果,1表示樹上還剩1個蘋果。
師:有摘5個蘋果的嗎?那該怎么列式呢?
生:5-5=0
師:有摘走6個、7個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不能摘走6個、7個?
生:總共只有5個,不夠摘。
[ 教學反思:教學過程的關鍵不是教師如何有效地“支配”教學,而是怎樣使師生雙方共同為教學本身所吸引,真正使教學成為有魅力的教學、好的教學。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學過程應是走向數學活動的過程,這樣師生雙方忘卻了外在的期望壓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為教學情境所吸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激發對數學的興趣,真正實現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這里的“摘蘋果”的活動都起到了這樣的作用。教師通過一步一步的有目的的引導,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主動與他人交流的習慣,還有對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思維能力的發展指導都比較到位。]
片斷3 自主探究,進一步體驗減法:
師:下面我們再來做一個活動,請同學們來看連環畫。(第26頁第2題的圖)誰能給大家講一講怎樣看連環畫?
生1:有一個點兒的是第一幅圖,有兩個點兒的是第二幅圖。
生2:看的時候要把兩幅圖的意思連起來看。
師:根據這幅圖的意思誰能給大家提出數學問題?
生1:原來有3本書,叔叔拿走2本書,我想問問大家還剩幾本書?3-2=1,還剩1本書。
師:誰能再說一說?(師板書)
師:算式中的3,2,1在圖中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生:3表示桌子上原來有3本書,2表示叔叔拿走了2本,1表示還剩的1本書。
師:請同學們看小刺猬扎蘋果的一幅連環畫。請你用圓點或小棒代替圖中的蘋果一邊擺一邊自己講講圖意。(學生自主活動)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將實物轉化成符號,再轉化成算式的抽象思維能力。]
生1:(用圓點板演擺圖)原來有4個蘋果,小刺猬偷走1個,我想問問大家還剩幾個蘋果?4-1=3,還剩3個蘋果。
生2:(用小棒板演擺圖)原來有4個蘋果,小刺猬扎走1個,我想問問大家還剩幾個蘋果?4-1=3,還剩3個蘋果。
師:誰能說一說算式中的4,1,3在圖中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生:4表示原來有4個蘋果。1表示小刺猬扎走的1個蘋果。3表示還剩下3個蘋果。
3、建立知識模型:
師:請同學們看看,在剛才的3幅圖中我們解決的都是什么問題?
生:還剩下幾個的問題。
師:我們都是用什么辦法解決的?
生:減法。
師:這些問題都用減法解決,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因為這些問題都是拿走,不是添上,所以用減法。
(師引導學生歸納并帶領學生用手勢表示:都是從原來的數量里,拿走一部分,求剩下的,所以用減法。)
師:誰能用手勢再給大家說一說?
生:都是從原來的數量里,拿走一部分,求剩下的,所以用減法。
[ 教學反思:通過引導學生再次看圖、提問、自己解決問題,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減法的意義,加深對前面的強化理解。通過將實物轉化成符號,再轉化成算式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由于有上面三個活動的學習鋪墊,再來進行提煉,建構減法的知識模型,使學生理解減法的含義,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水到渠成。學生學得輕松,容易理解。]
片段四 鞏固應用:
師:請同學們看這個算式(板書:5-4),你能舉個例子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可以用這個算式解決嗎?
生1:樹上有5個蘋果,摘走4個,還剩1個。5-4=1。
生2:今天買了2個蘋果,吃了4個蘋果,還剩1個蘋果。
生3:本來只有2個蘋果,怎么吃4個,還剩1個。
(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師:用我們目前學習的知識,2還減不了4,也就是說本來只有2個蘋果沒有辦法吃掉4個。
生4:本來有5塊磚,小偷偷走4塊磚,還剩1塊磚。5-4=1。
師:生活中最好沒有這樣的現象,如果我們幫助別人搬磚,助人為樂那多好呀!
生5:我家原來種了5盆花,死了4盆,還剩1盆。5-4=1。
[ 教學反思: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減法實例引入教學,學生會感到有感而發、有話可說;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可以使他們感受數學的樂趣,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數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可以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悟數學。]
師:請大家看看,老師這幅圖能用5-4=1這個算式表示嗎?
生:能。
師:5,4,1在這幅圖中表示什么?
生:5表示原來有5個圓點,4表示劃掉4個圓點,1表示還剩1個圓點。
[設計意圖:看算式講圖意,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減法的意義。]
一年級數學教案—— 《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要求:
通過摘果子這一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中的聯系。
教學重點:減法的含義。
教學過程:
1、分果子情景創設,
。1)先讓學生同桌合作分果子,
。2)說一說,分的過程。
。3)得出算式5-2=3
3、自主探究,體驗減法
。1)認識減法算式,和”-“號。
(2)找一找,說一說身邊的減法。
3、初步嘗試
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做一做。
學生交流。
4、實踐鞏固
。1)學生先獨立完成后,小組交流,注意學生的語言表達。
。2)練一練第1題,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可用手幫助。
(3)第3、4、5,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引導發現其中的規律。
5、數學游戲,學生同桌進行。
6、小結:這節課你什么地方學的最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