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學案例與反思
【自評】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一課是首流傳非常廣的童謠。本課有兩幅圖。圖一描繪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現了童謠的意境。圖二用十個運動員和十個球幫助學生識記十個表示數字的漢字。根據修訂后的大綱精神及新教材編者的意圖,要著重抓識字教學和朗讀、背誦指導,所以教學中對詩句內容的理解則不作要求。
這首童謠節奏鮮明,韻律和諧,瑯瑯上口,富有音樂美。指導朗讀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教學時則多讀,不要求甚解,讓他們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逐漸理解。因此要力避對詞句做主動的講解。否則,不但會破壞童謠形象的完整性,損害它的藝術感染力,而且會壓抑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童謠反復吟誦,才能讀出韻味來。要讓學生通過小組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形式,使學生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消化和吸收。教師通過范讀,教給學生朗讀古詩的方法。讓學生體味到一種清新、自然的鄉村氣息,利用朗讀的律動感染學生,把學生引入其中的意境。同時根據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的特點,輔以手勢、動作。學生跟著老師一邊吟誦一邊做動作,陶醉在詩情畫意之中。
同時,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練習背誦有助于增強語感、增強記憶,可使兒童在舒緩的讀誦、細細的品味中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詞句描寫的情景,通過圖畫再現出來,就會變得具體可見,能幫助學生感受形象,進入情境。教學童謠時,出示投影的課文插圖及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情境,使整首童謠的內容變得形象化,學生的情感因素自然也調動起來了。課后可以讓學生想象童謠中的場景并且作畫,把詩中描繪的景象形象化,進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間,樂在其中。音樂往往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使人心馳神往,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想借助音樂來渲染情境。教師、學生誦讀詩歌的同時播放節奏輕快、行云流水的古箏樂曲《高山流水》來渲染氣氛、創設情境,使孩子們的情感得到升華。
然而,在教學后發現雖然朗讀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但學生在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朗讀還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沒有什么提高,分析是我的教學引導和教學即時評價不夠,沒有很好地利用圖片等手段,給學生創造意境,升華情感。
其次,教學環節設置的不夠嚴謹,使得教學過程前后承接和梯度的延伸沒有到位,今后要在教學設計上面多化心思,教學思路要清晰,目標明確,教學內容要層次分明。
在四人小組合作朗讀的環節中,流于形式,也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在今后的合作中選好組長,并且四人輪換角色,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朗讀詩中的每一句話,同時,避免爭句念的沖突。
【互評】
〖陸哲群〗
一、注意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量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陳老師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一開始陳老師就以兩個小朋友帶大家到小村莊去游玩為引子,把同學帶入詩中所描寫的情景,使其身臨其境談感受,體會詩中所描寫的意境。
二、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學生學習新知做了一個感知上的準備。對詩中所提到的煙村和亭臺,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些難理解,陳老師就出示相應的圖片,這樣學生就很快理解了,有些學生甚至談了看到圖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