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教學設計及理念
一、教材簡析
《畫》是人教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課文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和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山水相映,鳥語花香的美感。課文以“畫”這個謎底為中心,抓住山水畫的形象特征展開描述,圖文對應,妙趣橫生。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通過誦讀詩歌,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低年級閱讀教學是母語教育起步階段的一項重要內容,她要求:“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美。”本人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并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閱讀教學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閱讀的樂趣”。力爭讓課堂充滿情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發展的主人。
三、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4個漢字。認識兩個偏旁春字頭和豎心旁。
2、了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首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練習朗讀,認字。
難點:了解詩句和畫的關系。
五、教學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六、教學過程
一、誦讀兒歌,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從開學到現在,我們學過不少兒歌,讓我們一起來背誦其中的一首:“《猜一猜》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這首兒歌是個謎語,誰知道謎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謎語詩,學完課文,你們一定能猜出謎底。
意圖:由學生已知的謎語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課文,同時又為本課猜出謎底作了鋪墊。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認讀生字
1、出示課文。教師播放優雅的古典音樂,范讀課文。
(想不想像老師這么讀?不過,這首詩帶了些生字朋友,我們得先認識他們才行啊!)
2、方法多樣,學習生字。首先,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每一個字的字音,遇上不認識的字就請拼音朋友幫忙拼一拼,多讀幾遍。在此基礎上,用同桌互讀,抽卡片讀,開火車讀等多種方法鞏固讀音。交流記字方法。玩讀字卡。
a 解決生字讀音
遠和無 整體認讀音節
聽、聲和驚 是后鼻韻母
聲、春、人是翹舌音
b 交流記字方法
遠、近和還都有走之兒,遠和近它們是意思相反的詞(上和下 黑對白 左對右)
驚是豎心旁加上北京的京
c 游戲鞏固
玩讀字卡
3、練習朗讀課文。要求把詩句讀正確、通順。
意圖:通過多種方式練讀,交流識記辦法,提高認字能力與質量。把詩句讀準確、流利。初步感受詩歌的韻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