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教學反思
二、從生活情感啟發(fā)詩的情感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唱。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是想念家鄉(xiāng)的時候,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xiāng)的誰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兄弟姐妹。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課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于是我又問他們:你們也有過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嗎?什么時候最想?學生的話題打開了,這樣他們也明白了詩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時,我讓他們再去讀一讀詩。最后,我問他們,你覺得你讀懂了哪一句或哪一個詞,于是所有的詩意都在孩子們的嘴中被解釋,此時我的教學目的也達到了,也讓學生明白了讀書不僅僅只是會讀,還要讀會些什么。
沒想到這節(jié)課有了這么多意外的收獲,感謝我的學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潛力,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體驗也嘗試。
《靜夜思》之教學反思
古詩《靜夜思》,人們早已耳熟能詳。哪怕是一年級的孩子,也把它背得滾瓜爛熟。
面對這樣熟悉的古詩,咱們做老師的還有什么可教給一年級孩子的呢?
首先,應花精力突破識字的難點。
新教材要求孩子識記的字特別多。《靜夜思》一文因詩文短小,生字不算多,但也有10個。如何讓孩子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詩中字詞的認識上呢?因為孩子們自以為已經(jīng)很熟悉課文,就擺出得意驕傲的神態(tài),不愿再細聽老師的引導,只一味唧唧喳喳地炫耀自己背誦的本領(lǐng)。其實,他們也就只能這么小和尚念經(jīng)般瞎背一通而已,其間還有不少字音是不正確的,不少生字是不認識的。這時,組織孩子評價他人讀音的缺陷,一起討論生字的字形,就能找到他們對于古詩的新鮮感。
詩中三拼音較多,又大多是帶“ang”的后鼻音,讀準確還不是很簡單的事。所以得在這些三拼音的朗讀上下工夫。另外,采用孩子們喜歡的識字方法進行識字教學,亦能激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進一步掌握古詩的內(nèi)容和含義。
其次,引導孩子們感受古詩所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仍然是熟詩教學的必要目標。
面對一年級的孩子,如果教者光采用深入分析和煩瑣講解的方法,則事倍功半。所以一定要憑借優(yōu)美的音樂和詩意的畫面,采用一年級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引導他們體會時,也要貼近孩子們的生活,避免空洞的說教。
如:說到李白思念家鄉(xiāng)的時候,孩子們的感觸還是不深,因為從他們眼光中流露出來的仍是一臉的茫然,讀起詩來也充滿了笑意。這時,我就問:
“你離開了爸爸、媽媽,會怎樣?”
“我會擔心的。”一孩子說。
“你擔心什么?”
“我擔心媽媽是不是平安。”
“那李白離開了家鄉(xiāng),離開了親人,也會怎么樣?”
“也會牽掛家人的。”孩子們一致認為。
“他又會牽掛什么呢?”我追問。
“他牽掛媽媽的老毛病有沒有再犯。”
“他牽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不好。”
“他牽掛家里的田地有沒有獲得大豐收。”
……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回答。
再讀古詩,感情出來了。集體讀,指名讀,孩子們都已沉浸在濃濃的思念之情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