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本文以韻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講述了四種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而且語言活潑,富有童趣,讀起來瑯瑯上口。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3個字。認識兩個偏旁“蟲、目”。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狀以及青蛙冬眠的特點。
教學理念:采用比賽、趣味評價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熱情。
學情分析:
1、這是一篇富有兒童情趣的朗朗上口的韻文,作者以生動活潑的兒童語言,講述了一群小畫家在雪地上畫畫的故事,學生一般比較喜歡讀。
2、在內容方面,由于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竹葉、梅花、楓葉、月牙”這些自然物學生雖然熟知,但與動物腳印之間的聯系似乎還有一段思維的距離,因此教師應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加以啟發引導。
教學策略: 圖文結合,分角色朗讀,自主評價。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設計意圖:教師以“不用不顏料不用筆”畫畫導入,讓學生觀察教師畫的像什么?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析文
(一)齊讀課文。
邊讀邊想:雪地里來了多少小畫家?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問題讀課文, 讓學生讀得更有針對性,讀得扎實有效。]
(二)學習一——三句話。
1.雪地里來了這么多小動物,書上用了一個詞,是哪一個?
讀第三句。(一群)
學生讀一、二、三句。
2.用“一群”說一句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說的能力。]
3.教師指導讀出高興的語氣。
[設計意圖:課文的第一句運用了反復的手法,“下雪啦,下雪啦”讀這一句時,前一個短句語音稍低,后一個則高一些,方能表現激動喜悅之情。教師通過讓學生與學生間的朗讀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到激動喜悅之情。]
4.小畫家是誰?
(三)學習第四、五句。
自學提示:小畫家畫了什么?怎么畫的?
1.小組討論學習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獨立學習;在合作中學會合作;在探究中學會解決問題。]
2.匯報
3.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教學, 拉進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4.連一連,說一說,動物的腳印像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竹葉,梅花,楓葉,月牙”的實物展示和動手操作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
過渡:它們畫得這么好,所以也叫它們是“雪地里的小畫家”.它們是怎么畫的啊?畫得這么棒.
5.學習“不用不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
6.多樣化朗讀4、5句
[設計意圖: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充分的朗讀,能幫助學生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進行語言積累。]
過渡: 小畫家畫畫多美啊,畫得多開心!愛湊熱鬧的青蛙怎么沒參加呢?
。ㄋ模⿲W習六、七句。
指導朗讀
三、拓展
會冬眠的小動物還有哪些?
[設計意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強語文學科與科學學科的綜合。]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雪地里的小畫家》,知道了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四個小畫家的腳趾的不同特點及青蛙冬眠的習性。平時我們要注意多觀察,這樣才能知道更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