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引領語文課堂──生字教學與閱讀教學在《春雨的色彩》教學中的應用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的實踐主要來自于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課堂,我們的教師大多數習慣于講解,把一篇篇文辭優美、內容生動的課文進行肢解。尤其將生字教學和閱讀教學人為地割裂,將生字音形義的掌握和課文內容的理解當作系統的語文知識進行講解。學生始終處于聽講、筆記、記憶的被動角色位置。教師講得辛苦,學生學得乏味,語文課堂沒有生命力可言。在今年的送教下鄉活動中,我選擇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中《春雨的色彩》一文,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做了一些嘗試:堅持以生字學習為基礎,以課文內容學習為平臺,以發展學生閱讀潛能為目標,以朗讀引領整個課堂,讓生字教學與閱讀教學有機整合,協調發展。現將本課教學設計及幾點感受介紹如下,與同仁分享交流。
本冊教材安排《春雨的色彩》這篇課文,編者主要想讓學生達到以下學習目標:
1、認識“線、論、趣”等11個生字;
2、會寫“你、紅、們、綠、花、草”6個生字;
3、在準確流利地朗誦課文的基礎上,感悟課文內容;
4、有運用不同方法學習生字積累詞語的愿望;
5、培養審美價值觀。時值春天,學生可在感受課文的同時,直接身臨其境,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和對春天美景的喜愛之情。學生在朗誦小鳥們天真的話語中,進入了一個多彩的世界。
教師對教材的準確定位,是確立一篇課文在語文素養發展中的權重、制定學習目標的首要環節。當然,要真正完成學習目標,關鍵還在于教學設計、學習活動的組織上。面對《春雨的色彩》這篇文辭優美,語言活潑,我不忍心將生字認寫的環節與課文的整體感知割裂開來。在全文學習中始終以讀為“經”,讓學習在讀中自主找出生字,運用不同方法學習生字,在生字認讀中激發寫字的愿望,再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朗誦活動,體味文中蘊涵的情趣。這使整堂課顯得連貫自然,趣味橫生。
一、讀中生成,自主學習生字
以教師范讀、學生試讀為切入點,讓學生在讀中生成、發現生字,運用不同的方法識記生字的音形。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總習慣把一篇課文的第一課時定為生字教學課,往往人為地將生字教學與課文內容理解分開來。為了激發學生對課文朗讀的欲望,我首先用課件展示了一首有關春雨的古詩──《春夜喜雨》和一組春雨圖,讓學生在想、聽、看中感知課文。初讀課文時,一邊讀一邊找到陌生的生字,允許學生提出本課尚不要求或被遺忘的字,在文中畫出來。再對照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讓學生在朗讀中試拼,并在課文的朗讀過程中適時呈現有關生字。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方法及個人獨特的識記方法進行生字識記。如,有的學生在原來認識的字上增加或更換偏旁組成的生字,如:是──題、林──淋、西──灑、低──底、砍──軟──歡;也有學生通過辨析與已認識的字同音的生字,來引起大家注意。如:林──淋、去──趣、言──顏。最后通過組詞成句,回到課文,體會生字出現的環境,了解用法習慣。
二、讀中感悟,理解課文內容
其實,課文的內容本身并不難理解,關鍵是讓學生感受到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讓他們學會思考,學會欣賞,特別是對“春雨”的喜愛之情能在朗讀中表現出來。為使學生達到感悟課文這一境界,根據本文內容及一年級學生生活積累的實際,可分三步來進行。
一是對春雨本身的感悟。這是朗讀好這篇課文的情感基礎。在朗讀前可先讓學生談談:你印象中的春雨是怎樣的?與夏天的雨有什么不同?再對照課文第一段中的“線”“輕輕地”“沙沙沙”,體會文中描寫的春雨的特點,再試用適當的語氣讀準這些關鍵詞。文中有一句“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這一問句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非常重要,朗讀的方式也很講究。這個問題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朗讀課文,感受文中蘊涵的道理和情趣。在小組競賽讀中,展開了自己想象的翅膀,踴躍發表個人獨到的見解。因此,這個問句中的“到底”一詞,朗讀中應注意語調的變化,要加重而婉轉,讀出“引人深思”之感。課堂上學生們在朗讀上的出色表現,超出了我的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