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受“奇妙”──《看電視》教學理念與思路
我在教《看電視》一課時,決定嘗試一下“探究式學習”的理念與思路:
一、背景
我先讓學生自主探討課文,然后讓學生分別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希望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探究,從看似平淡的生活畫面“看電視”中理解出作者的意圖體會親情。然而,這堂課并沒有取到意想中的效果。許多同學并沒有從“換頻道”的過程中體會到博大的親情,有的甚至嘲笑“奶奶”不喜歡看電視。
二、發(fā)現(xiàn)問題
受到這次打擊,我對探究式學習產(chǎn)生了懷疑,一年級的孩子,有能力自主探究嗎?
三、解決辦法
經(jīng)過課后的一番思索,我感受到學生之所以不能夠領(lǐng)會課文的意義,原因在于他們平時生活中對于親情體察得不夠敏銳,因此體會不到看電視的“奇妙”之處,親情只停留在端茶送傘的層面上。而我們要引導學生的,正是學習教材中各位作者對生活、對人生的那種更加敏銳的觸角,更加細膩的觸覺,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體驗,用心去捕捉,用心去積累。
于是,我在上第二課時前,先布置給學生一項特別的家庭作業(yè):觀察家里人最喜歡看什么節(jié)目?你家每天看什么節(jié)目的時間最多?
第二天,孩子們將自己觀察的內(nèi)容在課堂中交流出來,聽著孩子們的介紹,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們真正的體會到了親情。
四、反思與啟示
是的,一個沒有認真觀察過生活,沒有細心感受過生活的人怎能品味出語文學習的樂趣呢?的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要讓學生理解課文,就首先要讓學生理解生活的有關(guān)主題。在自主理解生活的基礎(chǔ)上,再來探究作者在課文中如何解讀生活的這一側(cè)面。
由此,我認識到,要讓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不是憑空就可以一上來就做的。探究式學習有一個基礎(chǔ)和前提,那就是學生自己對生活、對人生已有的敏銳體察、真切感受、深入思考和解讀。只有在這個基礎(chǔ)上,在這個平臺上,學生才有能力、有根基來開展自主探究。
因此我通過這次實驗,也是通過這次探究,得到的新的認識是:學生自己對生活已有的敏銳體察、真切感受、深入解讀,是探究的重要基礎(chǔ)之一。這可以說是我個人行動理論的發(fā)展與完善吧。
點燃想象之花 優(yōu)化識字教學──《看電視》的教學案例
河南省濟源市梨林實驗小學 馮小琴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這段話充分說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但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教學中,如果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就能點燃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火花,促使其展開豐富的想象。
【教學案例】
在教學《看電視》一課時,為提高識字效率,我一改以往挑重點字詞逐個分析的教學方法,和盤托出文中要求認識的生字:
奇 精 賽 蹈 卻 掉 音
師:你最喜歡哪個字,為什么?
生1:我最喜歡“音”字,因為我喜歡上音樂課。
生2:我最喜歡“奇”字,因為我喜歡看動畫片《哪吒傳奇》,我喜歡小英雄哪吒。
生3:我喜歡跳少兒拉丁舞,我最喜歡舞蹈的“蹈”。我給大家表演一段,可以嗎?
師:好,掌聲鼓勵!
另一學生說道:老師,我不喜歡“精”字,因為《金剛葫蘆娃》里有蛇精,它專干壞事,我們都很討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