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小池》、《所見》教學設計
3. 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六、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聯系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
七、拓展:詩中寫的牧童捉到蟬了嗎?
八、書寫生字
1、示范指導:這節課,還有幾個生字朋友,我們要會寫。(粉筆演示,重點指導“林”,木字作為偏旁,一捺改為一點,注意點的位置。)
2、自由練習書寫。
3、集體評議:引導學生觀看一個小朋友的字,觀察他哪兒寫得好?如果把哪一筆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復習鞏固 背古詩《所見》。
2.說說下面幾個詞語的意思。
振 欲 捕 鳴 閉 口 立
3.(出示美麗的大自然的圖片。)同學們,看看這大自然吧,萬物總是那么和諧的相處,使大自然如此的美麗。從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詩人用他們的筆來贊美過大自然的萬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小池》(板書:2小池)
4.介紹作者:這首詩是唐朝的楊萬里寫的。
二、指導看圖,初讀課文
1.出示圖片,說說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樹陰、幾片生機盎然的荷葉、幾只小小的錯蜒)(板書:泉眼、細流、樹陰、小荷、蜻蜓)小池美嗎?美在哪里?(指導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2.詩人是怎么描寫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讀讀詩吧。不認識的字,請拼音朋友幫幫忙。
3.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4.檢查自讀情況。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讀全詩,老師正音。
5.同桌合作,試讀課文。檢查字音,糾正讀錯了字音。
6.全班齊讀。
三、指導朗讀,體會詩意
1.指導一、二句。
(1)指名讀詩的一二句。
(2)看課件。老師配樂說: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見。
(3)這么寧靜的景色,我們該怎么讀呢?(聲音要輕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學生自由練讀。
(5)指名讀。
(6)男女比賽讀。
2.指導朗讀三、四句。
(1)看課件。老師配樂說:荷葉剛剛從水面露出一個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頭了。)
(2)哪位同學知道,這是描寫什么季節的池塘?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葉和蜻蜓,而荷葉才剛剛露出尖尖角,說明這是剛到夏天的時候)
(3)多么細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斷,竟然被細心的詩人觀察到了。如果你是詩人楊萬里,此時你會怎樣來吟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呢?
(4)指名反復讀。這首詩語言清新活潑,描寫動靜結合、情景交融,適合反復吟詠想象,加深體會。教學中應以讀為主,讀出詩情畫意。指導朗讀時可參考下列提示讀出節奏: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5)全班朗讀。
3、有感情的朗讀整首古詩。
四、老師范讀,想像詩境
1、老師配樂范讀,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一幅小池圖。
2、指名說想像到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揮,可以和詩中的一樣,也可以聯想更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