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姑娘教學反思
課后的交流會上,有老師對此環節引出了討論的問題:“如果我們在課堂遇到了學生要求‘再來’時,老師要不要‘再來’?”
是啊,作為師者,要不要“再來”?
我想,這個問題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不是“要”或“不要”就能包涵一切的。
首先,孩子的好奇心是永無止盡的,如果每一個要求我們都一一滿足的話,那么我們的課堂將會無限延伸,紀律和教學內容將大大受影響,沒有良好的課堂環境,學生獲取知識的效率自然大打折扣。我們不難想象這個畫面:學生興奮異常,小手林立,聲音此起彼伏;老師滿臉通紅,力圖“扭轉局面”。在平時教學中也不難看到這個畫面。文吉吉先生在《課堂教學的本質與好課的評價問題》一文中提出:"教學需要‘交往’、‘溝通’、‘對話’,但‘教’絕非一個‘交’字了得。"是的,我們追求的"民主、平等"的課堂并不意味著教師的“棄權”。
但是,如果一個老師只關心課堂教學任務是否得以完成,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心靈關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這同樣也是不可取的。這樣的老師,只能是為“教學”而“教學生”,不是為“學生”而“教學”。
那么,到底要不要“再來”呢?我想,應該是視學情而定。如果是學生的良性要求,教師可以滿足,并且借機加以延伸拓展,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如果教師不加以選擇,一味跟從,這喪失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作為“引導者”、“幫助者”的角色地位,學習的互動就無法凸顯出來。
我們的教學在課程改革中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學方法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敖虩o定法”,鄧小平說過:“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同樣的,”能夠讓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課,就是好課”。做為教師,我們惟有不斷反省自我、總結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讓自己成為一條會唱歌的魚,帶領著孩子們游弋在新課程的浪潮中,把課堂教學變成快樂的知識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