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仰天湖小學 田麗華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童話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的,兩條線索齊頭并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這一環節的。
一、抓明線
從課題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這一動畫畫面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是怎樣找的?結果怎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聽錄音范讀課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層次。
二、引暗線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據鯉魚、烏龜的指點找到媽媽的,我接著提問:小蝌蚪找到媽媽后,媽媽對他們說了一句什么話?他為什么說:“你已經長成青蛙了”引導學生回頭去找每一小節的首句,再將學生的回答通過多媒體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學生開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同時,身體外形怎樣變化的,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暗線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望島小學 苗婧雯
當學生剛接觸到新課文的時候,總是非常感興趣。怎樣有效利用第一課時學生的新鮮感、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課的開始我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看見過蝌蚪的同學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同學就會邊看圖邊說出很多關于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學生多讀課外書。
在學生說了很多關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勵孩子們進行朗讀比賽,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說后讀,把學生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在朗讀了第一段課文后,我用富有童話韻味的語言引導,“小蝌蚪們在水里快活地游玩著,有一天他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就決定去找自己的媽媽了。我們一起跟著他們去找好嗎?”
孩子們津津有味地開始了“尋找蝌蚪媽媽”的歷程──朗讀。
讀著讀著,他們就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小蝌蚪們原來是在快活地游來游去,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媽媽了呢?”“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可為什么小蝌蚪看見烏龜就去叫媽媽,烏龜的嘴巴并不寬啊!”
孩子們能提出這么多的問題,說明他們已經沉浸在課文里,思維活躍,作為一個探究者的角色在積極的學習了。這也讓我非常佩服孩子們的眼力,這是一群多么愛動腦筋而可愛的孩子啊。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并沒有馬上給他們答案,而是順水推“舟”,讓學生繼續讀課文,然后在小組討論,看看能不能自己解決這些問題。不能解決的再一起來全班討論。結果學生都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時,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媽媽;而當小蝌蚪看見烏龜,是因為他們太想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從哪里看出來呢?“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媽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