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宇與拼音(四)登鸛雀樓
所在班級情況及學生特點分析:大部分學生課堂聽講認真,積極回答問題。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和培養,學生在識字、朗讀、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已有了一定的發展,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的能力,養成了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但由于學習年齡特點,注意力保持時間短,易分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多用激勵性語言,采用多種形式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
教材分析: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遠望所見及其深刻的感受,激發人們積極進取。第一、二句,描繪黃昏夕陽西下時,山河蒼茫壯闊的美麗景色。用“依”和“盡”來表現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的狀態;后兩句寫所見的壯麗山河,抒寫詩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遠”的深刻哲理,也賦予上兩句景物描寫更豐富的內容。全詩畫面寬廣,景色壯麗,具有闊大雄渾的氣勢。詩中的哲理,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努力,不斷追求進步,人生的境界才會不斷擴展升華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教學難點分析: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借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后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么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千里目 望遠
一層樓 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