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q x》片斷賞析
師:剛才看到同學們討論得非常熱烈,有的打手勢,有的編兒歌,老師真高興。誰愿意把你的好辦法告訴大家?
生1:我們小組是編的兒歌:看見四兄弟,仔細看清楚,左上半圓q,右上半圓p,左下半圓d,右下半圓b。
生2:我們小組是用手勢記憶的,(伸出雙手,五指并攏,食指和拇指彎曲成圓。)左手向上b,右手向上d,左手向下p,右手向下q。
生3:我們組是這樣記的:b和d肚頂肚,p和q頭碰頭。
生4:也可以這樣記:d和b背靠背,q和p背靠背。
……
師:同學們真善于動腦筋,能想出這么多好辦法!現在,你覺得哪一種辦法最好,你就用哪一種辦法來記憶。
總評:
這兩個教學片斷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從孩子的認知規律出發,變“告訴”為“引導”,學生變“接受”為“發現”,落實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自主性,體現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點評:(武悅英)
上面兩個教學片斷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趣味性
漢語拼音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識字、學習普通話和查字典的基礎。但低年級學生學習漢語拼音時往往會感到枯燥乏味,特別是要在短時間內記憶那些形似易混的字母,掌握一些拼音規則,困難就更大。吳老師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拼音教學寓于活動和游戲中,通過講故事、表演、動手擺一擺等形式,讓學生感到拼音學習很輕松、很快樂。
2、自主性
在教學中,教師轉變角色變“給”為“導”,不是直接“給”學生知識,而是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動腦親歷學習過程,去領悟、去分析、去總結,從而得到知識。如:j、q、x與ü組成音節時ü上兩點省寫的規則,教師沒有直接去告知,而是讓學生從故事中去領悟出來,發現這個規則,這種學習是一種積極的、自主的。再如區別“b、d、p、q”幾個聲母的教學,教師沒有一味的去講解它們的不同之處,而是讓學生在動手擺擺的過程中去區分,學生經歷了這種分析、比較的過程之后,“b、d、p、q”的不同之處會深深的印在腦海中,并且以后再碰到這樣的問題,也會動手、動腦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