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找汗
1.從整體入手,感知課文的結構。
(1)放課文的朗讀錄音,學生看著書,聽著錄音,心中跟著默讀。檢查自己是否讀準了字音;同時用筆標畫出自然段號。(意圖: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眼、耳、腦,三位一體。)
(2)一共有幾個自然段?(9個)全班一同訂正,看看是否掌握了自然段的概念。
(3)請9位同學分別讀課文的每一個自然段。(意圖:用讀書的方法讓學生聽清每個自然段的始末。)
2.按段落推進,感知課文的層次。
(1)讀第1自然段。
①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小花貓在找汗。因為它看到人的頭上有汗,自己的頭上沒有汗,它不知道這是為什么,所以就去找汗了。隨著問題的解答,教師在黑板上給“誰找”“為什么找”畫上“√”表示這個問題已經解決。)
②問:小花貓都跟誰去找汗了呢?(老牛、小馬、黃狗、小豬)
(2)學習2~9自然段。
①課文的哪幾個自然段分別講了這些內容呢?(意圖:讓學生有目的地讀文,感知段與段之間是有聯系的,但是不要講給學生,只要學生能知道幾段分別講了誰的什么事就可以了。)
②同桌兩個人為一個小組,選擇其中一次找汗的過程先讀一讀,再按下面的要求說一說。投影顯示以下內容:
誰向誰找汗?
你知道了什么?
小花貓有什么表現?
③全班匯報學習情況。
按學生學習的順序逐一進行。(教師和學生一起傾聽學生的發言。聽誰說得最清楚。)
3.再回到整體,感悟課文的結果。
(1)問: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呢?
(2)填空練習:小花貓在那里沒有找到自己的汗。
小花貓在找到自己的汗。
(四)朗讀課文,引發探索。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你了解了什么知識?(知道了老牛的汗在鼻子上;小馬的汗在身上;黃狗的汗在舌頭上;小豬和小花貓的汗在腳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