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教學實錄
教師走進了課程意識的誤區(qū)。認為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就可以不遵循語文的規(guī)律,語言訓練內(nèi)容與語言訓練的形式就可以機械的割裂開來,用“花樣翻新”的形式,替代閱讀教學的實質(zhì),例如:
師:讓我們坐上時代的列車,穿過時光,回到哪個時代的花園去看看。
生:(全體學生拿著小旗搖動做開火車狀)
師:你們來到花園了嗎?看到了什么?
生:來到了,看到司馬光掉進水缸里了。
師:你們的心情怎么樣?誰能表演一下?
生:(三名同學到前面表演——害怕、哭泣。)
師:誰還能表演?
生:(表演)
師:表演得怎么樣?
生:好。
……
生:讀“司馬光……一下砸破了”
師:誰能到前面表演?
生:表演。
師:哪個詞表演出來了?
生:“舉”、“使勁”、“砸”。
師:這幾個詞怎么讀?
生:讀。
師:誰還能表演?
(一生讀,一生表演)
師:表演得怎么樣?
生:他的表演,沒有把缸砸破?
師:誰還能表演?
生:表演。
課堂中幾次出現(xiàn)讓學生表演,然而,這樣的表演是不是真正的訓練了思維,獲得了體驗。學生是不是通過表演就生成了情感?如果認為表演是必要的,那么語言規(guī)律的感悟、積累、訓練又在什么時候?qū)嵺`呢!是的,語文主張多元的感受,多種形式的體驗,但感受與體驗建立的基礎(chǔ)是什么呢!我們不能因為了課堂教學的“熱鬧”“活躍”,而不顧語文教學的實質(zhì)去建構(gòu)“浮躁”的教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