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個舞臺 演繹精彩——《家》的片斷教學與反思(精選8篇)
搭個舞臺 演繹精彩——《家》的片斷教學與反思 篇1
在《家》一文的導學,我著力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充分關注學生生命發展,弘揚每個學生的個性,在讀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合作中交流,在模擬表演中提高,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片斷展示]
師:誰愿意讀一讀課文的前四句話?(生讀課文)
師:這四句話,你們能讀懂嗎?
生:能。
師:讀懂了可以講給別人聽,可以讀給別人聽,也可以演給別人看。今天啊,我們就用演的方法。老師先演第1句,給你們做個樣子,大家可要仔細看,認真聽。。贸霭自祁^飾)這是什么?
生:白云頭飾。
師:(白云頭飾戴在頭上,邊說邊做白云飄動的動作)我是一朵白云,我在藍藍的天上飄來飄去,我離不開藍天,藍天就是我的家。)
師:誰是白云的家?
生:藍天是白云的家。
師:第2、3、4句請同學們自己演。誰來演?
生:我想演小魚。(戴上頭飾)我是一條小魚,我在小河里快活地游來游去,小河就是我的家。
生:我是小鳥,我在樹林里飛來飛去,把窩建在樹林里,樹林就是我的家。
生:我是種子,我生長在泥土里,沒有泥土,我就不能長大,泥土是我的家。
師:同學們演得真好!這四句寫得多美呀!讓我們來美美地讀一讀。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師:課文寫得多美啊!現在讓我們也試著個小詩人,能不能學著他的樣,也來做一回小詩人
生:竹林是熊貓的家,草原是馬兒的家,書包是文具盒的家,教室是小朋友的家……
[反思]
在這個片斷中,學生的發言可謂精彩紛呈。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思維的火花相互撞擊,相互融合,創新在求異中進行,使學生的思維向著全面、深刻的方向發展。
一、讓學生在讀中激趣
修訂版“大綱”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崩首x法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學語文的根本之法。在本斷教學中,我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安排了兩次個性化閱讀,讓學生結合平時生活中的觀察,激趣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在讀中求知,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二、供給舞臺,演中理解
低年級小學生對表演特別感興趣,我設計了小鳥、小魚、種子的角色表演,這樣的設計是建構在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弘揚了學生的個性,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學生通過說說演演,深刻理解了“樹林是小鳥的家”“小河是魚兒的家”“泥土是種子的家”的意思。這樣的創設舞臺,使課堂氣氛變靜為動,讓學生樂于參與,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調動樂的主動性,為孩子提供了說話的機會,讓孩子張開想象的翅膀,每個人都有機會說,每個人都能說,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飛躍的發展。
三、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是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最喜歡的一句詩演一演,并一起討論: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動作?這樣,同學之間互相啟發,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廣收信息,增強了主動探究的能力;大膽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大家集思廣益,形成了小組意見,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養了學生的群體意識。讓學生在創作中提高表達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四、讓學生在模擬表演中提高
模仿不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而今是在學習中有所創新。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模擬表演是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的一條有效途經。在教學中,讓學生充當“小詩人”的角色,模仿課文中的句式,進行模擬表演,大膽地表達對生活的感受。既能發揮他們的才干,又能很快促使他們進入雙向互動的語言訓練。使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往熱烈起來,為學生搭起了舞臺,弘揚學生的個性,開啟了學生思維,激發了學生觀察世界、熱愛生活的意識。
搭個舞臺 演繹精彩——《家》的片斷教學與反思 篇2
《家》這首兒童詩,通過贊美鳥兒、蜜蜂、魚兒、蜻蜓的家,過渡到贊美自己的家,使家的概念更加具體形象。主旨是寫家溫暖幸福。表達了愛家的思想感情。
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以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為出發點,以促進學生互動探究學習為基本形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體驗學習的樂趣,讓課堂充滿創造活力為最高境界。
開課伊始,和學生進行談話,通過談話,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輕松愉快地走進課文。
在新課的教學中,通過不同目的的多次讀文,不僅掃除了閱讀障礙,而且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為后來的感悟打下基礎。
讓學生對讀書方法、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把學習的權力和空間還給學生,為學生自主學習、發展提供了空間,激活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富有實效的小組學習,使學生不但學會了思考,而且學會了與他人合作。
在學生初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選擇喜歡的詩句讀,我采用多種形式指導朗讀,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體驗,自然形成語感。
課近尾聲,通過“幫小主人找家”的游戲,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氣氛中學習,激發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
在本課教學后,我感覺到,在對課堂生成性知識的引導上做的不夠,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深入思考。
搭個舞臺 演繹精彩——《家》的片斷教學與反思 篇3
《家》教學反思
《家》是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能把握兒童詩的特點,并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我認為做得比較成功的有兩點:
一、體驗閱讀,讀中見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家》一課,我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樹林里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游;……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溫馨、快樂。
二、句式遷移,突破難點
兒童詩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運用。《家》這課中句式是“(什么)是(誰)的家”,我進行了兩次遷移。一是在學習課文第二句“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過句式的拓展練習使學生對于我們和祖國關系的感悟。二是在學完整首詩后,讓學生用此句式創編兒童詩,自由討論,合作完成。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是發自內心的自由抒發,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豐富閱歷,積淀對語文內涵的感悟。自我感覺不足之處,學生總是太活躍,我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是有些不足,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夠精煉到位,感情投入不夠。
課堂因提問而精彩——《家》教學反思
在聽了低年級老師講的蘇教版第一冊《家》的教學過程中,同學們讀了“藍天是白云的家,樹林是小鳥的家,小河是魚兒的家,泥土是種子的家。”就有同學舉手提問了。
生問:“老師,藍天不光是白云的家。”
師:“哦?那你說藍天還是誰的家?”
生接著說:“我覺得藍天還是太陽的家。”
師:“你的想象真豐富,不錯可以這么說。”
這下激發了其他同學的想象,他們也積極的舉手發言。
生:“我說樹林還是小兔的家。”
生:“我覺得樹林也是小鹿的家。”
生:“樹林還是老虎的家。”
……
生:“我說小河,小河也是小蝦的家。”
生:“泥土也是麥苗的家。”
……
看著一張張因為動腦思考變得紅通通的小臉,看著一雙雙閃著智慧火花的明亮的眼睛,我由衷地欽佩這位老師的教學水平。
是的,學生能夠透過書本,緊密結合自己的直接經驗,獨立思考,對教科書自我解讀,充分發表自己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這樣一個過程是多么不簡單哪!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不同的學生對同一語言文字的理解會有不同,沒有正確與否的絕對標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學科應該是開放的,問題答案完全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承認多種答案的正確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運用自已的知識、生活經驗去主動體驗語言文字的內涵,正是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能力的過程。
承認多種答案的合理性還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學生創造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殊不知想象是人進行創造活動的必要因素,它在兒童的學習和思維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常常抱怨現在的學生想象力太差。曾經有多家權威機構對中國人的想象力進行測試,統計結果都顯示:中國人的想象力與年齡成反比。隨著年齡的增長,想象力哪兒去了?我們教育工作者還是應該從自身的教學中去找找原因。“地是方的,天是藍的……”在課堂上,在考試中答案總是唯一的,與標準答案略有出入,學生享受到的便只有一個大紅*。對于想象力的發展來說,“自由”是最重要的因素。這種自由包括時間上、空間上、行為上、思維上等多方面的自由。讓學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發表自已的意見。但現實中,部分教師缺乏問題意識、民主意識的情況比比皆是,一個出格的提問會引來不屑一顧的眼神,一個離奇的想法會引來劈頭蓋臉的批評。孩子慢慢失去了提問的興趣與能力。為了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而使學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培養,失去了創造力,這將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多些疑問又何妨,不是每個問題都需要答案,多些答案又何妨,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獨特的視野、美麗的幻想、探索的欲望是人類生命中最美麗的花朵,也是語文學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最高境界。
抓住課堂生成 提高教學機智——《家》教學反思
今天帶著孩子共同學習了這首優美的小詩《家》。文章精湛,短小,只有兩句話組成。早自習就帶領孩子們初讀了文章,字詞上面沒有太多令人擔憂的地方。只有幾個輕聲尤其要注意,我也在事先帶著他們讀了幾個來回。“我們是”有兩個輕聲,反復的在強調,“魚兒”、“種子”這幾個詞,孩子們也基本都會。因此,課堂上的識字環節對學生來說難度并不大?墒,如果老師備課的時候把這首小詩的詩意看成那么簡單,那就錯了。教完這節課,又讓我反思了教學中的幾點不足,以待思考和改進:
一、備課備進學生心里
今天,當我提出一個問題:“藍天為什么是白云的家?”,賈銘俁先說因為藍天非常的大,然后季坤小朋友又起來作答,他從科學的角度闡釋了為什么天空中會有白云,白云是怎么形成的。他的回答讓我對他刮目相看,說的非常全面,以至于我一時也沒能回過神來,只能讓全班孩子一起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藍天為什么是白云的家?孩子們真的懂了嗎?可能在季坤說完,很多孩子還是云里霧里的并不能真正理解。藍天為什么是白云的家?僅僅是因為藍天上有白云在飄嗎?對于我們班那么多愛問為什么的小腦袋來說,也許許老師在課堂上僅僅給他們看幾張圖片,說幾句優美動聽的話,想讓他們理解“家”的含義,他們還不能滿足。季坤今天的這個回答,真是讓我恍然大悟,確實,這個問題是我事先沒有預設到得呀!是我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他們的課外知識非常豐富,他們有時甚至會語出驚人,竟然說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內容,怎么招架,怎么應對,怎么樣讓全班孩子在課堂這一生成下有所啟示。如果,老師事先備足了課,備課能備進孩子的心里,這時就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養分,讓他們每個人的目光都被老師提供的營養給吸引過來。抓住學生的目光,備課備進學生的心里。
二、抓住課堂生成,給孩子更多機會
在帶領孩子理解“藍天和白云的家”時,我花費了過多的時間,給孩子看了好幾幅圖,目的是讓學生理解白云在藍天自由自在飄蕩的自在,從而理解“家”的真正含義。我發現,孩子們在看第一幅圖時很專注,他們可能被蔚藍的天空和白云給吸引住了,但是后來我又連續給孩子們看了幾幅圖,看圖的時候全都是我一個人在說,卻忽略了他們的感受。看來,課堂上,老師對于問題的理解替代了學生的理解和回答,剝奪了學生說話的權利是不可取的。而在理解“小河是魚兒的家,泥土是種子的家”這兩行時,我也沒有給孩子更多說的機會。其實,這里也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點,老師應該抓住時機訓練孩子說話與表達的能力。
三、提高教學機智
今天的課堂出現了“小插曲”,一個女孩子在讀句子“藍天是白云的家”時反復的讀了3遍,還是沒有讀準,把“白”讀成了第3聲。這時,我聽見班級里有幾個小調皮已經在下面按捺不住偷偷的學著她讀了,于是接著,很多男孩子聽見了,都一邊學著一邊偷樂,貌似在嘲笑這個讀錯的小女孩。我看著她,發現當時的她特別緊張,眼淚已經在眼眶里打轉了,我還在鼓勵她再讀讀,可是下面的笑聲更大了。這時,我卻說:你們別笑了,都要哭了!我很無心的話,在我看來很正常的一個種處理方式,沒想到卻換來女孩的一聲哭泣,她的眼淚流了下來,男生笑的更樂了……
哎,怎么會這樣。看來,是我說錯了。一句話,卻激化了女孩想哭的欲望。
機智不夠,教學的機智不夠……
多思考,多實踐,實踐出真知。。
搭個舞臺 演繹精彩——《家》的片斷教學與反思 篇4
《家》是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能把握兒童詩的特點,并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我認為做得比較成功的有兩點:
一、體驗閱讀,讀中見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家》一課,我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樹林里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游;……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溫馨、快樂。
二、句式遷移,突破難點
兒童詩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運用!都摇愤@課中句式是“(什么)是(誰)的家”,我進行了兩次遷移。一是在學習課文第二句“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過句式的拓展練習使學生對于我們和祖國關系的感悟。二是在學完整首詩后,讓學生用此句式創編兒童詩,自由討論,合作完成。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是發自內心的自由抒發,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豐富閱歷,積淀對語文內涵的感悟。自我感覺不足之處,學生總是太活躍,我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是有些不足,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夠精煉到位,感情投入不夠。
搭個舞臺 演繹精彩——《家》的片斷教學與反思 篇5
語言活動詩歌《家》的反思
活動實錄片段:
老師:小朋友們,你們有家嗎?
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有
老師:那你們知道小鳥、蜜蜂、小魚、有家嗎?
幼1說:我看到過小鳥的家,小鳥的家在樹上。
幼2搶著說:我家墻上的瓦縫里也有鳥窩。
幼3說:小河是小魚的家。
幼4說:小河是烏龜、蝦還有螃蟹的家。
幼5說:花兒是蝴蝶和蜜蜂的家。
活動反思:
此次活動,我采用了直觀教學法、提問談話法、討論法,并用肢體表現模仿小鳥飛、蜜蜂飛、蜻蜓飛,使幼兒在寬松愉快的語言交往環境下充分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通過直觀教學法結合多次欣賞,使幼兒更好的掌握詩歌的內容;通過談話法幫助幼兒理解詩歌中的優美語句,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討論法讓幼兒自由發揮想象力和思維力,更好的體會詩歌的意境,為仿編詩歌打下了很好的鋪墊。根據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教學原則,通過小鳥的家、蜜蜂的家、魚兒的家、蜻蜓的家,讓幼兒聽聽看看講講做做,引導幼兒仿編詩歌,達到了教學目的。
不足之處: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時,應多多讓幼兒去感受去體會,教師應多引導、多提示、多模仿,深深的去體會詩歌的畫面美和語言美。
2.在仿編詩歌時,大多數幼兒都能理解,但作為教師應兼顧到個體差異,多關心、多幫助、多鍛煉那些口語表達能力差的幼兒。
搭個舞臺 演繹精彩——《家》的片斷教學與反思 篇6
課前準備:板書好課題--5、家,張貼好掛圖在黑板。課前歌唱歌曲
一、情境導入
導入語:昨天我們學習了第五課--家,認識了幾個詞寶寶,大家還認識它們嗎?
1、教師逐一出示白云、小鳥、魚兒、種子,讓學生集體朗讀,讀后就隨手粘貼在黑板上,教師要注意引導魚兒、種子要讀輕聲。
2、教師指著粘貼的四個詞說:這四個小家伙很調皮,偷偷跑出來玩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知道它們的家在哪里嗎?下面,請大家打開書本讀一次課文。
3、大家知道它們的家在哪里了吧,老師請四位同學把它們送回家(每組一個代表吧),同時讓四位同學上黑板把詞語卡片貼到掛圖相應位置。
4、讓四位同學站在講臺排成一列(最好按課文順序),然后讓學生用句式“什么是誰的家”說一說,老師在學生練說時相應出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
5、教師小結:這四位同學說的得真好,其實把你們的話寫下來連在一起,就是一首優美的小詩,多媒體出示課文第一句。
6、大家都知道:藍天是、樹林是、小河是、泥土是、---教師引讀前四行詩。
二、精讀訓練
1、這四行詩你最喜歡哪一行?請你把它找出來,同桌之間美美地讀一讀,邊讀邊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給學生時間
2、讀后評議:隨機提問學生,你最喜歡哪一行,請大膽地讀出來,教師相機指導讀音。在學生讀準每行后,教師隨機提問引導解析。
第一行:為什么說藍天是白云的家?看看窗外,藍天上的白云怎么樣?
第二行:什么是樹林?為什么說樹林是小鳥的家呢?讀了這一行,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第三行:小河是魚兒的家引導學生想象,假如說我們的教師就是清清的小河,你就是一條小魚兒,你會在可愛的家里做些什么呢?(適時討論)帶著想象再讀這一句,相信你會讀得更好。(小組賽讀)
第四行: “泥土是種子的家”。教師描述:春天,陽光暖暖地照著泥土,小種子醒來了。它伸伸小腿,生根了;它伸伸手臂,發芽了。在泥土的懷抱里,它慢慢地長大,長成花,長成草,長成樹木和莊稼。我們再一起來讀讀這一句。
3、教師小結:你看,其實每一行詩的背后都藏著一幅很美的畫,只要你用心地去讀,去感受,你就會發現這美。請大家閉上眼睛,帶著想象,再次來讀這一句。
三、突破難點
過渡語:白云、小鳥、魚兒、種子都有自己的家,咱們大家也有一個共同的家,我們的家在哪兒呢?請大家自由讀最后兩行詩。
1、指名讀、小組讀,教師相機指導。
2、誰知道什么叫祖國?
3、你知道我們祖國叫什么名字?
4、聯系第一句,老師引讀藍天、樹林、小河、泥土、,引導學生理解“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
5、討論:為什么說祖國是我們的家?引導理解沒有國就沒有家,國家富強了,我們就能是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比如現在免費讀書,我們要樹立遠大理想,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就建設做出貢獻。
6、讓我們再次來讀一次這一句。
四、句式遷移
1、指名朗讀整首詩,教師相機提問:藍天還是誰的家?樹林還是誰的家?小河還是誰的家?泥土還是誰的家?相機滲透德育教育。
2、學做小詩人:現在請四人小組合作,用“什么是誰的家”的句式每人說一句話,小組作出一首詩。
3.小組交流。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完以后告訴大家你最喜歡哪個詩句。組織進行簡單評議。回家把你們小組作的詩句背給爸爸媽媽聽,或者請爸爸媽媽和你們一起再作一首這樣的詩,好嗎?
五、指導背誦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一首小詩,它的題目就是---家,你們會讀了嗎,讀書時一定注意姿勢,注意停頓和連貫,下面聽老師讀一讀。
2、試試看,能不能不看書,把這首詩背給你的同桌聽聽?給學生活動時間。
3、邊欣賞畫面邊背誦,會背的站起來一起背。
4、不會背的同學也站起來跟著背。
六、總結課堂
1、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誰的家,她們的家分別在哪里呢,要求學生用課文向我們介紹了、的家,它們的家分別在、句式回答。
2、教師小結: 這首詩用了打比方,把藍天,樹林,小河,泥土當成了白云,小鳥,魚兒和種子的家。它們有了自己的家,生活多么幸福!我們也有自己的家,那就是偉大的祖國,我們在祖國的懷抱里長大。
3、讓我們一起歌唱祖國吧,全體站起來歌唱。
七、課外延伸
1、請小朋友用畫畫出你想象中的可愛的家。
教學反思:
1、在培養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
2、在教學過程中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用句式“什么是什么的家”說一句話,激發了學生興趣,培養了說話能力。
3、老師與學生在課堂上互動性較好,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很好落實。
4、在指導讀書方面還停留在表面,學生還有唱讀現象,今后需要更耐心的引導。
搭個舞臺 演繹精彩——《家》的片斷教學與反思 篇7
在聽了低年級老師講的蘇教版第一冊《家》的教學過程中,同學們讀了“藍天是白云的家,樹林是小鳥的家,小河是魚兒的家,泥土是種子的家!本陀型瑢W舉手提問了。
生問:“老師,藍天不光是白云的家!
師:“哦?那你說藍天還是誰的家?”
生接著說:“我覺得藍天還是太陽的家。”
師:“你的想象真豐富,不錯可以這么說。”
這下激發了其他同學的想象,他們也積極的舉手發言。
生:“我說樹林還是小兔的家!
生:“我覺得樹林也是小鹿的家!
生:“樹林還是老虎的家!
……
生:“我說小河,小河也是小蝦的家。”
生:“泥土也是麥苗的家!
……
看著一張張因為動腦思考變得紅通通的小臉,看著一雙雙閃著智慧火花的明亮的眼睛,我由衷地欽佩這位老師的教學水平。
是的,學生能夠透過書本,緊密結合自己的直接經驗,獨立思考,對教科書自我解讀,充分發表自己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這樣一個過程是多么不簡單哪!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不同的學生對同一語言文字的理解會有不同,沒有正確與否的絕對標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學科應該是開放的,問題答案完全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承認多種答案的正確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運用自已的知識、生活經驗去主動體驗語言文字的內涵,正是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能力的過程。
承認多種答案的合理性還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學生創造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殊不知想象是人進行創造活動的必要因素,它在兒童的學習和思維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常常抱怨現在的學生想象力太差。曾經有多家權威機構對中國人的想象力進行測試,統計結果都顯示:中國人的想象力與年齡成反比。隨著年齡的增長,想象力哪兒去了?我們教育工作者還是應該從自身的教學中去找找原因!暗厥欠降模焓撬{的……”在課堂上,在考試中答案總是唯一的,與標準答案略有出入,學生享受到的便只有一個大紅*。對于想象力的發展來說,“自由”是最重要的因素。這種自由包括時間上、空間上、行為上、思維上等多方面的自由。讓學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發表自已的意見。但現實中,部分教師缺乏問題意識、民主意識的情況比比皆是,一個出格的提問會引來不屑一顧的眼神,一個離奇的想法會引來劈頭蓋臉的批評。孩子慢慢失去了提問的興趣與能力。為了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而使學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培養,失去了創造力,這將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多些疑問又何妨,不是每個問題都需要答案,多些答案又何妨,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獨特的視野、美麗的幻想、探索的欲望是人類生命中最美麗的花朵,也是語文學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最高境界。
搭個舞臺 演繹精彩——《家》的片斷教學與反思 篇8
教材分析:
《家》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凝練,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們應把握兒童詩的特點,并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家》第二課時,我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與多樣的讀書形式,在讀中想象畫面,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句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再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展現詩歌語言文字的美。
2、結合有機的想象說話,創編小詩的訓練,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溫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愛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 、借助于畫面,通過邊讀邊想的方法,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2 、通過看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祖國”、“樹林”這兩個生詞,理解最后一句話的意思,培養學生 3、能展開合理想像,學會模仿編詩,培養創造力。
4、學會本課2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有感情地朗讀,理解“祖國就是我們的家”的意思。
教學準備:課件、《娃哈哈》歌曲、“學做小詩人”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第五課,指板書:《家》。
。ǔ鍪井嬅婧驮~:藍天、白云、樹林、小鳥、小河、魚兒、泥土、種子)畫面上的這些詞語朋友你還認識嗎?誰來念一念?瞧,一個詞兒就是一幅畫。我們讀的時候要是能邊讀邊想象這樣的畫面,讀出詞的韻味來,這才是最棒的。誰愿意再來試試?我們一起來讀吧!
。ㄆ饰觯禾K霍姆林斯基說:要培養兒童對詞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要使學生像對待音樂那樣對待詞的音響!形象地說,學生應當成為詞的音樂家,珍視詞的正確、純潔和優美。開頭的設計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既是復習生詞,又配以圖畫,讓學生更直觀地在頭腦中再現形象,讀出詞的韻味,從而培養學生的詞感。)
2、 通過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能幫他們找到自己的家嗎?(在黑板上貼詞卡)他們都回到了自己的家,真高興呀!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首小詩吧。
二、 理解感悟,指導朗讀
你們想到白云、小鳥、魚兒、種子的家里去看一看嗎?那我們先來讀讀第一句,也就是前四行。聽清老師的要求:這一次讀,小朋友要做到:邊讀邊想。(板書)每讀一行,你的頭腦中就仿佛出現了什么樣的圖畫?帶著這種想像用你的表情你的動作你的聲音,再把句子美美地讀讀。練一練吧!
。ㄆ饰觯禾K霍姆林斯基說:“在小學里,你要教會所有的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邊讀邊想象畫面是指導低年級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的有效手段。
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別恩研究發現:學生生獲得信息的總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38%的聲調加55%的面部表情。學生朗讀時所表露出來的表情、動作、聲調都體現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及進入課文意境的程度,是一種融會貫通的呈現。引導學生用表情、動作和聲音朗讀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從學生朗讀的“聲”和“形”中得到反饋信息。)
。ㄒ唬⿲W習第一行。
1. 出示第一句。
指名讀。說說你在讀時頭腦中想象到了什么樣的圖畫?
2.是啊,碧藍碧藍的天空中飄著朵朵潔白的云彩,多美呀!(出示藍天白云圖畫)假如現在你就是這片白云,在藍天上慢慢地飄呀飄呀,你會有什么感覺?你能帶頭這樣美好的感覺把這句詩讀好嗎?指名讀,評價。
3、是呀,藍天給白云帶來了無窮的快樂和溫暖。不管白云變成什么,也不管白云飄到哪里,白云永遠都生活在藍天的懷抱中,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藍天是白云的家”。
。ǘ⿲W習第二行
1.白云的家真美,那小鳥的家呢?出示第二行,你來讀。說說你腦海中想到的畫面。(出示畫面)瞧,那么多棵樹在一起,我們就可以叫它“樹林”。一棵棵大樹為小鳥遮風擋雨,小鳥在樹林里飛來飛去,你聽,他們在嘰嘰喳喳的說話呢!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ㄆ饰觯簝和姷恼Z言精煉,意象簡單,使得詩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教者充分利用這一空白,在第二行和第三行的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對文本的獨特感受,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發揮自由的聯想去填補,欣欣然走進詩的意境。)
2.對呀,小鳥在樹林里真快樂呀!樹林真是小鳥離不開的家!把小鳥的快樂讀出來,誰來試試?
3.齊讀。
。ㄈ⿲W習第三行
1.出示第三行:第三行誰能讀好它?你為什么會讀得這么好聽呢?
2.再指名一人來讀,并說說。
同學們想想,假如小魚離開了小河,會怎樣呢?
3、(出示圖)是呀,魚兒一離開水,就沒有了自由,甚至沒有生命,只有在水里,在小河里,魚兒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成長。小河是魚兒離不開的家呀!誰再來讀好這一行?
3.把自己想象成一條可愛的小魚,再讀讀這一行,相信你會讀得更好。我們一起來吧。
(四)學習第四行
1.出示第四行:范讀。現在我們的教室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你們就是一顆顆小種子。讓我們來做做種子發芽的動作,好嗎?“種子種子快快長,種子種子發芽了!”
2.這棵種子長得最高, 你為什么長得這樣快?靠的是什么?
3.出示圖畫。哦,原來你的成長離不開泥土這個家。你喜歡你的家嗎?那就來夸夸你的家吧。
4.春天,陽光暖暖地照著泥土,小種子醒來了。它伸伸小腿,生根了;它伸伸手臂,發芽了。在泥土的懷抱里,它慢慢地長大了。我們再一起來讀讀這一行。
。ㄆ饰觯航處焺撛O情境,學生表演時擁有真切的情感體驗,充分感受到種子離不開泥土,入情入境,從而達到與作者、教材情感的共鳴。)
5.你看,其實每一行詩的背后都藏著一幅很美的畫!只要你用心地去讀,去感受,你就會發現這樣的美。讓我們連起來讀讀這四行詩!
。ㄎ澹⿲W習五、六行
1.白云、小鳥、魚兒、種子都有自己的家,小朋友你有自己的家嗎?能不能介紹介紹你自己的家?
2.小朋友說起自己家的時候,都有說不完的話,老師從你們高興的小臉上看出來了,我們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個幸福溫暖的“小家”。我們在家里生活的又輕松又自在,還有爸爸媽媽疼,爺爺奶奶愛,多幸福呀!其實,我們每天上學的地方也是我們的家,(出示學校圖片)你們知道嗎?我們呀,還有一個共同的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你知道他的名字嗎?
3.出示“祖國”,我們祖國的叫什么?
小朋友看,祖國的形狀就象一只昂首高歌的雄雞。
4.播放《娃哈哈》音樂。你們可以坐在座位上欣賞音樂和圖片,也可以站起來邊表演邊欣賞,老師特別希望有同學愿意到臺上來表演給大家看。誰愿意來?
祖國有壯觀的海上日出,遼闊的原野,巍峨的高山,蜿蜒的長城,雄偉的天安門廣場,你覺得我們的祖國怎樣啊? 用一句話來贊美我們的祖國吧。
5. 是啊,祖國真美,就像剛才《娃哈哈》里唱的一樣,像個美麗的大花園。我們小朋友呢,就像祖國大花園里一朵朵可愛的花。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祖國的懷抱里,就象小鳥在樹林,魚兒在小河里一樣。此時此刻,你想對祖國說點什么?
讓我們大聲地說——“我們是祖國的花朵”, “祖國就是我們的家”;讓我們自豪地說——;讓我們幸福地說——,讓我們驕傲地說——讓我們挺起胸昂起頭,再來放聲齊讀------
。ㄆ饰觯捍颂幗虒W推向了一個高潮!教師從自己的小家到學校再引到祖國這個大家,通過引領學生觀看祖國風光圖片,說贊美祖國的心里話,激發起學生的切身體驗,再深情地集體朗讀,學生的情緒完全被感染了,內心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迸發出來,融匯在朗朗的讀書聲中。)
6、 熟讀成誦。能背出來嗎?好,愿意背的小朋友站起來,讓我們一邊想象一邊來背,好心嗎? 老師給你們配上音樂。
。ㄆ饰觯赫麄教學從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背誦積累,水到渠成,配上音樂,讓每一個學生都盡情展示自己的朗讀和體驗,情感得以升華。)
三、 學做小詩人
1. 根據你平時的發現,你還知道誰是誰的家?說話練習:_____是_____的家。
(剖析:老師著力從天上、地下、動物、植物、生活用品等不同的側面引導學生想象,激發學生觀察世界、熱愛生活的意識,促使學生思維的火花相互撞擊,相互融合,創新在求異中進行,使學生的思維向著全面、深刻的方向發展。)
小朋友,其實我們也能做詩人呢!只要把小朋友說的兒歌有順序地寫下來,就編成了一首完整的兒歌了。拿出老師課前發的卡片,我們都來做一回小詩人。一小組四個人合作完成,比一比,哪一組創編的又快又好。評點。
。ù蟮厥鞘偷募遥菰桥Q虻募遥呱绞蔷G樹的家,大海是輪船的家,天空是云朵的家,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夜空是星星的家,森森是小鹿的家。草原是馬兒的家,大海是浪花的家。沙灘是貝殼家。教室是桌椅的家。)
(剖析:在教學中,讓學生充當“小詩人”的角色,由說過渡到寫,模仿課文中的句式,練習創編小詩,為學生搭起舞臺,弘揚學生的個性,開啟學生思維,大膽地表達對生活的感受,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豐富閱歷,積淀對語文內涵的感悟。小組合作完成的形式既節約了時間,也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群體意識。)
四、指導寫字:土、子 1 . 先學“土”字。仔細觀察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說說看,你發現了什么?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什么? 2、利用課件演示“土”字筆順,師范寫,生描紅。 3、同法學習“子”,注意“子”的最后一筆“橫”要長些。 4 、學生在《習字冊》上練習寫生字:土、種、子。師巡視指導,提醒書寫姿勢。 5、利用投影展示學生寫字作業,師生評價。
。ㄆ饰觯鹤R字、寫字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一節成功的低年級語文必少不了寫字的指導。此環節扎實有效,重視寫字的興趣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并倡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字形,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識字能力。)
附板書: 藍天 白云 樹林 小鳥 小河 魚兒 家 泥土 種子 祖國 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