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友誼 三、四課時(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第十冊第七課友誼(第三、四課時)
教學內容 表演歌曲《手拉手》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唱好二聲部合唱《手拉手》,從和諧的音色中享受友誼給我們帶來的樂感。
2、情感目標:師生性、生生情,人間最珍貴的是友誼。通過學習主題鮮明、情緒熱烈的《手拉手》,讓我們進一步體驗友誼永存。
3、能力發展目標:進行兒歌歌曲創作活動,表達對老師的情誼。
教學分析
歌曲《手拉手》
這是一首曲調歡快活潑、充滿朝氣的少年兒童歌曲。歌曲表現了同學之間的友情和真情,熱情地頌揚了歡樂的友誼。歌曲采用4/4拍,大調式,曲中每樂句中“0ⅹⅹ、ⅹⅹⅹ”切分音的運用很有特點,使得曲調活潑跳躍,富于動感。句中伴以拍手聲熱烈地渲染了歌曲歡樂的氣氛,表達了兒童們為創造一個充滿友愛、溫曖的世界的美好愿望。歌曲以六度大跳進入合唱部分(8小節),在曲調上采用了重復的手法,配以襯詞“啦啦啦”使同學間歡樂的友誼這一情緒得以進一步地抒發。第29-33小節又以齊唱形式、重復的音調出現,末句旋律逐漸向上推進形成高潮,最后結束在高音“1”主音上。
教學重點
唱好二聲部合唱《手拉手》,從和諧的音色中享受友誼給我們帶來的樂感。
教學難點
進行兒歌歌曲創作活動,表達對老師的情誼。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無論是何種表演形式,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歌曲的內涵。對有了一定識譜和表演基礎的五年級學生來說,表演的豐富性可以更好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并照顧到全面,有的學生擅長演唱,有的學生擅長伴奏,有的擅長舞蹈等等。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表演《手拉手》
1.從文明禮貌習慣導入。
設問:人與人表示友好、友誼、友愛等,最常用的是什么動作?
2.聆聽范唱:
(1)說說這首歌講些什么內容?
(2)這首歌在節奏上有什么特點?哪一種節奏型出現很多次?你能拍擊一下嗎?
3.學唱歌曲。
(1)在教師指導下學唱第一樂句曲調(第1—6小節),注意樂句的完整性,注意切分節奏。學唱時,讓學生用2/4拍指揮圖式劃拍,把握住節奏。
(2)學生自學第一樂段的第二、第三樂句。在自學前,教師先范唱這兩樂句曲調,并要求學生聽辨這兩個樂句的曲調與第一樂句的關系(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以提高學生分析、聽辨的能力。
(3)在能流暢地唱好第一樂段的曲調的基礎上學唱第二樂段。
(4)第二樂段的二聲部并不難學。因8小節的合唱實質上是兩個4小節的重復。可以讓學生自學,在合成時教師注意調整兩個聲部的音準與和諧。接著的單聲部比較簡單,學生能視唱。
(5)完整地、以稍快的速度、有朝氣地唱好全曲調。
(6)填上歌詞以熱烈的情緒演唱歌曲。
4.表演歌曲。
(1)按歌譜上要求,在第一樂段長音處加上集體拍手。
(2)讓學生自選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其基本音型為“ⅹⅹⅹ”,在歌譜上有色塊處用“ⅹⅹⅹⅹⅹⅹ0ⅹⅹ”節奏,以烘托熱烈的氣氛。
(3)有條件的班級,可用豎笛、口風琴為歌曲伴奏。
(4)編創設計一組舞蹈動作為歌曲伴舞或排成表演唱。
三、創作動作:為兒歌譜曲
1.讓學生熟讀兒歌,能有感情地背誦。
2.創作好第一句歌詞的曲調,反復詠唱體驗,在自己滿意的前提下,唱給周圍的同學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