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尋梅》(精選8篇)
《踏雪尋梅》 篇1
課題
教材分析:
這首歌意境高雅,運用了強弱對比,連音與斷音對比,附點與非附點音符對比等表現手法。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多注意曲譜,加強示范。
學情分析:
學生學唱歌曲,應注意正確地唱好斷音,多作一些帶有斷音的發聲練習,并體會斷音與連音唱法的對比。體會不同情緒情感的表達,對歌曲的學唱將有很大幫助。
教學目標 :
(1) (1) 指導學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動地演唱
(2) (2) 鞏固學生對2/4、3/4、4/4拍的理解和運用;培養演唱二聲部曲譜的能力。
(3) (3) 通過欣賞《抗敵歌》和《卡農歌》,激發愛國主義感情,感受二部輪唱的效果。
教學重點、難點:
歌曲中的斷音是歌曲教學的重點。后半拍起的樂句是本課教學難點 。
教學準備:
小卡片(斷音記號)、錄音機、磁帶。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二.發聲練習:
3/4 30 20 10 ︱ 30 20 10 ‖
mi mi mi ma ma ma
學生保持正確姿勢做斷音練習。
三.三.節奏游戲:
放的錄音,學生用打擊樂器伴奏。
四.四.導入 新課
1. 1. 簡介歌曲,放錄音。
全歌洋溢著騎驢賞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響叮當”用斷音來表現,生動地描繪了驢兒頸上的小鈴聲。
學生欣賞歌曲,想象一幅畫面,并把它畫下來。
2. 2. 歌曲教學:
(1) (1) 齊讀歌詞。
(2) (2) 理解“霽”就是雪后放晴。“壩橋”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橋。
(3) (3) 再次欣賞歌曲。
(4) (4) 學唱歌曲。難點處跟唱。
(5) (5) 鞏固幾遍。
(6) (6) 請個別唱得好的同學獨唱歌曲。
(7) (7) 歌譜教學:聽琴聲逐句唱歌曲的譜子。整體連起來唱一遍,注意要正確的唱好斷音。
(8) (8) 全體同學唱歌曲,個別同學打擊樂器伴奏。
五.五.總結本課教學情況。
第二課時
一.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發聲練習:
3/4 30 20 10 ︱ 30 20 10 ‖
mi mi mi ma ma ma
學生保持正確姿勢做斷音練習。
三.三.固歌曲
學生唱歌曲。
四.四.導入 新課:
1. 1. 斷音記號:
學生理解加了斷音記號后的音占原音時值的1/2。
具體內容參考書本。
2. 2. 按規定拍號創作節奏短句。
具體內容參考書本。
3. 3. 歌曲
(1)學生分別用斷音和連音唱法唱歌曲,自己對比,體會不同情緒、情感的表達。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連音和斷音)生動地演唱。
五.總結本課教學情況。
第三課時
一.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合唱練習,導入 新課:
1. 1. 江蘇民歌《蟈蟈蟈》
2. 2. 介紹黃自和《抗敵歌》的故事。
學生看書,了解音樂家黃自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3. 3. 欣賞:
(1)《抗敵歌》
(2)《卡農歌》
師問:這兩首歌曲分別用什么演唱方式演唱?
生答:第一首《抗敵歌》采用混聲合唱。
第二首《卡農歌》采用輪唱的演唱方式。
4. 4. 鞏固歌曲
學生唱歌,打擊樂器伴奏。
三.總結本課教學情況。
備注
教后小記
是一首簡短而意境高雅的藝術歌曲,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讓學生多聽的方式,代替以前教師一味地教唱歌曲,學生在欣賞歌曲時,在不知不覺中就已掌握了歌曲。通過提示力度的對比,能用不同演唱方法生動地演唱歌曲。
通過欣賞《抗敵歌》和《卡農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感受了二部輪唱的效果,并且了解了音樂家黃自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踏雪尋梅》 篇2
●教材分析: 是一首音樂語言簡練、詩情畫意的大調式抒情歌曲。全曲由主導動機“3 5 ”兩音發展而成,共19小節,帶再現的二段體結構。第一樂段八小節,采用跳進、級進交替的旋律進行方式,描繪雪過天晴,臘梅怒放,歌者坐著毛驢悠然自得的經過小橋的情景;第二樂段輕快跳躍的節奏與第一樂段形成對比,最后將第一樂段第二句與第一句的素材加以緊縮,作為結束句,展現了一副色彩鮮明的水彩畫氛圍,表達了快樂幸福好時光。
●教學重難點:1、運用不同力度記號表現歌曲情境。2、用小樂器為歌曲伴奏。
●教學過程:
1.練一練。歌曲里多次使用力度記號,做有關節奏、聲音的力度變化的練習。
2.唱一唱。視唱接龍法學唱歌曲。重點力度記號的表現。
3.畫一畫。在歌曲背景的襯托下,幾位學生合作到黑板上畫一幅“踏雪尋梅”圖,其他學生用畫筆在下面描繪歌曲意境。
4.奏一奏。學生設計用打擊樂器表現歌曲。老師提供鈴鼓、雙響筒、碰鈴等三種樂器或其他,任由學生選擇、演奏、評判、比較。 例選擇:第一樂段用雙響筒,很跳躍: | |,第二樂段開始用碰鈴,好似鈴鐺聲音:x x | x x |,后面用鈴鼓,很得意瀟灑:x -(搖) | x -(搖)|,最后兩個小節齊奏。
5.背一背。激勵學生用最短的時間背唱歌曲,同桌互相比賽檢查。
作曲家劉雪庵簡介 劉雪庵(1905~1985)四川銅梁人。早年在成都美術專科學校學過鋼琴、小提琴,并學唱昆曲和作曲。1930年在上海國立音專跟肖友梅、黃自等學習作曲。先后在蘇州社教學院、蘇南文教學院、江蘇師范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任音樂教授。學生時期的作品有歌曲《飄零的雪花》、《采蓮謠》等。30年代寫了寄托自己愛國熱情的鋼琴作品《中國組曲》。抗戰前創作過《早行樂》、《何日君再來》等歌曲,但“七七”事變后也寫過《長城謠》、《流亡三部曲》之二《離家》、之三《上前線》等廣為流傳的抗戰歌曲。建國后,還根據古曲《平沙落雁》改編了鋼琴曲《飛雁》。劉雪庵先生是二十世紀中國音樂史上有影響的愛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身為作曲家,他在抗戰歌曲、藝術歌曲、鋼琴音樂、戲劇配樂、電影配樂等方面很有建樹,留下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藝術作品;身為教育家,他曾長期在國立音樂學院、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蘇南文教學院、華東師范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身為社會活動家,他積極從事各種抗日愛國活動,與郭沫若、田漢、張曙、潘孑農、賀綠汀等人共事,為中國音樂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代表作品:歌曲《長城謠》
作曲家黃自簡介 黃自字今吾,作曲家。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生于19xx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卒于上海。19xx年,黃自入北京清華學校,開始接觸西方音樂,參加學校樂隊、合唱隊,學習鋼琴和聲樂;1924年赴美國學習心理學;1926年入美國歐柏林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28年入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29年畢業,獲得音樂學士學位,畢業作品管弦樂序曲《懷舊》曾在學院演出,這是中國作曲家創作的第一部交響音樂作品;1929年回國后任教于滬江大學;1930年任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作曲理論教授兼教務主任;1931年起創作了多首抗戰歌曲,如《抗敵歌》、《旗正飄飄》等;1934年與蕭友梅等人創辦《音樂雜志》;1937年辭去教職,專事編寫專業教材。他倡導音樂創作走民族樂派的道路,探索音樂的民族風格。他的音樂創作以聲樂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嫻熟,表現情感細膩,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主要作品有管弦樂序曲《懷舊》,弦樂《都市風光幻想曲》,清唱劇《長恨歌》,合唱曲《抗敵歌》、《旗正飄飄》,歌曲《九一八》、《熱血》、《南鄉子》、《花非花》、《點絳唇》、《玫瑰三愿》、《天倫歌》等。他還主持并實際參與編寫了《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材》(共6冊)。
《踏雪尋梅》 篇3
課題
踏雪尋梅
教材分析:
《踏雪尋梅》這首歌意境高雅,運用了強弱對比,連音與斷音對比,附點與非附點音符對比等表現手法。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多注意曲譜,加強示范。
學情分析:
學生學唱歌曲《踏雪尋梅》,應注意正確地唱好斷音,多作一些帶有斷音的發聲練習,并體會斷音與連音唱法的對比。體會不同情緒情感的表達,對歌曲的學唱將有很大幫助。
教學目標 :
(1) (1) 指導學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動地演唱《踏雪尋梅》
(2) (2) 鞏固學生對2/4、3/4、4/4拍的理解和運用;培養演唱二聲部曲譜的能力。
(3) (3) 通過欣賞《抗敵歌》和《卡農歌》,激發愛國主義感情,感受二部輪唱的效果。
教學重點、難點:
歌曲《踏雪尋梅》中的斷音是歌曲教學的重點。后半拍起的樂句是本課教學難點 。
教學準備:
小卡片(斷音記號)、錄音機、磁帶。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二.發聲練習:
3/4 30 20 10 ︱ 30 20 10 ‖
mi mi mi ma ma ma
學生保持正確姿勢做斷音練習。
三.三.節奏游戲:
放《踏雪尋梅》的錄音,學生用打擊樂器伴奏。
四.四.導入 新課《踏雪尋梅》
1. 1. 簡介歌曲,放錄音。
全歌洋溢著騎驢賞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響叮當”用斷音來表現,生動地描繪了驢兒頸上的小鈴聲。
學生欣賞歌曲,想象一幅畫面,并把它畫下來。
2. 2. 歌曲教學:
(1) (1) 齊讀歌詞。
(2) (2) 理解“霽”就是雪后放晴。“壩橋”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橋。
(3) (3) 再次欣賞歌曲。
(4) (4) 學唱歌曲。難點處跟唱。
(5) (5) 鞏固幾遍。
(6) (6) 請個別唱得好的同學獨唱歌曲。
(7) (7) 歌譜教學:聽琴聲逐句唱歌曲的譜子。整體連起來唱一遍,注意要正確的唱好斷音。
(8) (8) 全體同學唱歌曲,個別同學打擊樂器伴奏。
五.五.總結本課教學情況。
第二課時
一.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發聲練習:
3/4 30 20 10 ︱ 30 20 10 ‖
mi mi mi ma ma ma
學生保持正確姿勢做斷音練習。
三.三.固歌曲《踏雪尋梅》
學生唱歌曲。
四.四.導入 新課:
1. 1. 斷音記號:
學生理解加了斷音記號后的音占原音時值的1/2。
具體內容參考書本。
2. 2. 按規定拍號創作節奏短句。
具體內容參考書本。
3. 3. 歌曲《踏雪尋梅》
(1)學生分別用斷音和連音唱法唱歌曲,自己對比,體會不同情緒、情感的表達。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連音和斷音)生動地演唱《踏雪尋梅》。
五.總結本課教學情況。
第三課時
一.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合唱練習,導入 新課:
1. 1. 江蘇民歌《蟈蟈蟈》
2. 2. 介紹黃自和《抗敵歌》的故事。
學生看書,了解音樂家黃自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3. 3. 欣賞:
(1)《抗敵歌》
(2)《卡農歌》
師問:這兩首歌曲分別用什么演唱方式演唱?
生答:第一首《抗敵歌》采用混聲合唱。
第二首《卡農歌》采用輪唱的演唱方式。
4. 4. 鞏固歌曲《踏雪尋梅》
學生唱歌,打擊樂器伴奏。
三.總結本課教學情況。
備注
教后小記
《踏雪尋梅》是一首簡短而意境高雅的藝術歌曲,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讓學生多聽的方式,代替以前教師一味地教唱歌曲,學生在欣賞歌曲時,在不知不覺中就已掌握了歌曲。通過提示力度的對比,能用不同演唱方法生動地演唱歌曲。
通過欣賞《抗敵歌》和《卡農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感受了二部輪唱的效果,并且了解了音樂家黃自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踏雪尋梅》 篇4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小學音樂《踏雪尋梅》說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冬天的故事》中的《踏雪尋梅》一課。
[教材地位和作用]
《冬天的故事》是這學期的最后一個單元,教學時間正值元旦和新春佳節來臨前夕。安排的內容主要著眼于人與自然,選擇的作品動靜結合,活動設計應體現情趣性。旨在驅散嚴冬的寒冷,增加學生音樂的感受積累,從作品的創作手法、表現手法多樣化的比較中發展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力。
本單元可分四課時來完成,本課將安排在第一課時進行,是以《踏雪尋梅》歌曲教學為主、采用《冬天的故事》進行導入的一堂新授課。
[教材分析]
童聲合唱曲《冬天的故事》為帶再現的三部曲式,一、三樂段為2/4拍,抒情、柔美,表現冰天雪地的美景,第二樂段為3/4拍,歡快、跳躍,描繪了孩子們在冰天雪地里盡情嬉戲,玩耍的情景。
《踏雪尋梅》為帶再現的二段體,是一首短小精煉、意境高雅的藝術歌曲。表現了騎驢賞花、怡然自得的情緒。四次“響丁當”用斷音來表現,生動地描繪了驢兒頸上的小鈴聲。整首歌曲風格統一,旋律與歌詞的配合恰到好處,唱起來十分流暢、親切。歌曲中運用了強與弱、連音與斷音、附點與非附點等多種對比表現手法,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深刻地領悟和表現歌曲的意境。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理念和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出發,制定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情感目標:
*通過演唱《踏雪尋梅》,感受歌曲高雅的意境,能對歌曲表現的畫面展開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對冬天產生濃厚的興趣。
2、知識目標:
*用輕快活潑、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表現騎驢賞花、怡然自得的情緒。
*認識斷音記號,正確地掌握斷音的演唱方法。
*能根據力度記號對歌曲進行力度的處理。
3、方法目標:
*運用隨手可得的生活用品與口技模擬自然界的音響。
*學生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添加合適的前奏和尾聲,培養學生的探索與創造力。
[教學重點]
1、能用輕快活潑、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踏雪尋梅》。
2、認識斷音記號,正確地掌握其演唱方法。
3、四個“響叮當”處的演唱及處理。
4、用合適的音響為歌曲伴奏。
[教學難點]
1、弱起句的正確演唱。
2、“騎驢”和“好花”這兩個一字多音處音高節奏的準確把握。
3、歌曲中大量休止符的正確演唱。
[教師教法]
音樂是富有情感的藝術,又是最講究形式結構的藝術,他們都能誘發兒童天然的審美沖擊與興趣,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創設一些美的情境,運用形式多樣的方法促使孩子們在充分的體驗中既得到情感的熏陶,又獲得方法、技能的領悟。
本節課中我以激發興趣為突破口,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音樂,體驗美感。具體的教法有:
1、情景導入法
2、預設懸念法
3、談話討論法
4、節奏律動法
5、圖譜示意法
6、對比演示法
[學生學法]
學生的學習需要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降低學習的難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這節課,孩子們將在聽、唱、動、創造中反復感受歌曲的情緒及意境美。他們將通過以下方法展開學習:
1、視覺圖像法
2、聯想想象法
3、模仿伴奏法
4、對比聽賞法
5、模擬演唱法
6、合作討論法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鋼琴、三角鐵、碰鈴、保鮮袋、可樂瓶
2、學生座位的擺放(車廂式)
[教學過程]
一、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針對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我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五個環節:
一、冬天的故事
二、冬天的聲音
三、冬天的歌聲
四、冬天的音樂會
五、冬天的暢想
1、首先我運用情境導入法,播放童聲合唱《冬天的故事》,展示一組冬季的風光圖,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沖擊感受冬天的美。“隨著冬爺爺一起敲開冬天的大門。”
2、隨后出示無音樂的畫面:雪過天晴,白雪皚皚,紅梅怒放,問:“畫面中描繪的是什么?”生各抒己見后,師小結:“梅花傲雪斗艷,凌寒獨開,這是一種多么可貴的精神,它們為沉寂的冬天增添了一抹艷色,一片生機。”
3、隨后出現兒童騎驢由遠到近的畫面:“看,誰來了?”引導學生說出:“一個小朋友騎著毛驢悠哉悠哉地賞花(或者賞雪)來了。”
4、通過以上這種預設懸念法,談話討論法,漸漸引出自然界音響的模擬。
二、冬天的聲音
這一環節我將引導學生通過說一說、聽一聽、猜一猜、比一比、練一練的方法,探索自然界中冬天的各種音響。運用隨手可得的生活用品與口技進行模擬。為后面歌曲的二度創作,作好鋪墊。
(一)說一說
1、首先問學生:“這么美的畫面,似乎缺了點什么,缺什么呢?”學生會說:缺少聲音,太安靜了。
2、引導學生討論后得出:
可能會有:呼嘯的寒風、樹枝上的雪花“簌簌”抖落的聲音、小毛驢的腳步聲、驢脖子里的鈴鐺“叮當”作響、小朋友的歌聲、風吹樹枝的聲音……
(二)聽一聽
1、隨后讓學生閉目聆聽音響,運用聯想想象法,享受音畫結合帶來的美感。
師在一塊預先準備好的小幕布后演示:
又是一個冬天的早晨,太陽露出了紅通通的笑臉,下了一整夜的大雪終于停了,風兒推開冰雪的窗簾,我們看到了,看到了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朵朵梅花在白雪的映襯下格外鮮艷。寒風仍是“x- x- 呼呼”(可樂瓶吹氣)地刮著,雪花“x x x x 簌簌簌簌”(揉搓保鮮袋)像棉絮似地從梅枝上輕輕地抖落,小毛驢歡快地奔跑過來。“ 咯噠咯噠 咯噠 咯噠”(口技,無力度變化),驢脖子上的小鈴鐺發出了清脆悅耳的聲響,“ x0 x0 x0 x0 ”(敲擊碰玲),腳印串串,雪地上盛開出朵朵的白梅來,一朵接著一朵……
(三)比一比
待學生猜出創造音響的方法后,老師單獨用口技表演驢蹄聲,(師表演,力度漸強漸弱),學生通過對比的方法,感受驢子由遠及近的音響變化。
(四)練一練
1、在教學過程中,用這種激勵性的語言及時給予表揚:“你們真是有一雙超級靈敏的耳朵!”再次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與熱情。
2、師生合作,自己動手來演繹,感受大自然奇妙的音響。
三、冬天的歌聲
(一)揭示課題后,簡單介紹歌曲的詞、曲作者。
(二)完整聆聽歌曲范唱。
1、感受歌曲的情緒及意境美。
2、讓學生說一說歌曲的情緒:比較歡快的、悠閑的、怡然自得的……
3、再次聆聽老師范唱,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的是哪些樂句,自主選擇學唱的順序。(在課件中我制作了多個熱區域鏈接,便于學生自主選擇)
(三)下面是分段學習歌曲環節。
在此環節我將著眼于解決歌曲的重難點:
1、當學生選擇第一樂段時
*按節奏跟老師分句讀歌詞,同時解決其中的生辟字“霽ji”和“壩橋”的讀音及詞意。
*用模唱法分句學唱歌詞。重點解決兩個附點處的演唱:
*在休止符處采用“向外張望、聞花香、聽鈴聲”節奏律動的方法,來解決本句的難點。
師演唱:雪霽天晴朗(向外張望),臘梅處處香(聞花香),騎驢壩橋過,鈴兒響叮當(聽鈴聲)。
*用畫弧線的方法解決“驢”的音高
*最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動作完整地跟琴唱一唱。
2、當學生選擇四句“響叮當”時,這樣安排:
*請學生說說此情此景中小毛驢的鈴當聲,應該是怎樣的?
*讓學生用對比法選擇一條更適合的鈴鐺聲,表現歡快而又輕巧的情緒。
*學生選擇后介紹斷音記號。
*師生一起探討四句“響叮當”的力度處理,用漸強來表現了驢子由遠及近,跟琴演唱加以鞏固。
3、當學生選擇最后一句時,如下安排:
*直接跟老師跟琴唱一唱,讓學生找出最難唱的地方。
*用圖譜示意法解決“好花”的一字多音。用聞花香的身勢解決弱起樂句的難點。
4、最后用輕快活潑、富有彈性的聲音有感情有表情完整跟琴跟伴奏演唱,用以上所有提出的要求多次加以鞏固。
四、冬天的音樂會
此環節充分運用合作討論的方法,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及時捕捉學生的創作靈感,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
具體操作如下:
1、首先用這樣的話來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冬天萬物凋零,萬籟俱寂,顯得格外清冷,讓我們點燃創新的火花,為蕭條的冬天奉獻一場熱熱鬧鬧的音樂會好嗎?”
2、學生展開小組討論,設計合適的方案。
3、然后讓學生分組匯報。
4、師生共同探討方案的可操作性,指導學生練習。并為表現好的學生頒發不同顏色的音樂會入場券。
*伴奏演員用樂器為歌曲簡單伴奏。
*歌手們加上合適的力度記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配音演員用可樂瓶,塑料袋,口技為歌曲加上前奏和尾聲。
5、再次環節以后,老師參與創作,提出新的建議。
*用回聲法處理四句“響叮當”。(師示范)以豐富歌曲的情緒性。
6、最后完整地配樂演繹歌曲。
五、冬天的暢想
1、出示俗語:“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讓學生一起讀一讀。
2、師小結:這皚皚的白雪,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觀賞的美景,更為來年的豐收打下了基礎,還為大家提供了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撬的好處所。來,讓我們坐上冬爺爺的小雪橇一起去采集更多,更精彩的冬天的故事吧!
3、生在《踏雪尋梅》音樂聲中律動走出教室。
《踏雪尋梅》 篇5
教材分析:
《踏雪尋梅》這是一首意境高雅的藝術歌曲,歌曲表現了騎驢賞花、怡然自得的情緒。四次“響叮當”用斷音來表現,生動地描繪了驢兒頸上的小鈴聲。歌曲為帶再現的二段體,其中b段的第二樂句是a段的第二樂句變化再現,b段的動也采用a段第一樂句的開頭。因此,整首歌曲風格統一,旋律與歌詞的配合也恰到好處,唱來十分流暢、親切。由于時代的不同,歌曲的主人公與當代學生的生活情趣相距甚遠,因此在歌曲新授前先嘗試進行了欣賞教學,使學生對黃自極其作品的創作年代背景有所了解,歌曲的意境格調也更易讓學生接受。歌曲短小精煉,運用了強弱對比、連音與斷音對比、附點與非附點的對比等多種表現手法。在教學中還嘗試設計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來豐富拓展歌曲的表現力,使學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深刻地領悟和表現歌曲的意境
教學目標:
1、學習用輕快活潑、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踏雪尋梅》。注意斷音記號的演唱,感受斷音和連音的區別。
2、能用適當的力度來演唱歌曲,特別是掌握漸強和漸弱的演唱。
3、為了使歌曲演唱的更有韻味,能用簡單的二聲部合唱處理歌曲。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能在歌曲演唱的過程中熟練處理力度記號。
2、歌曲中出現的難點節奏和前八分休止節奏的演唱。
教學準備:鋼琴、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學習歌曲《踏雪尋梅》。
1、導入: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小詩,詩的名字叫《踏雪尋梅》,想聽老師來朗誦一下嗎?
生:想!
師:好,那聽老師來朗誦一遍,聽的時候,請大家想象一下,這首詩描繪了一副怎樣的畫面。
(老師把《踏雪尋梅》的歌詞以詩歌的形式展現,老師再有感情的朗誦一遍)
音樂第八單元《踏雪尋梅》教案生:我仿佛看到了雪后初晴,臘梅花開,有個小朋友騎著毛驢去賞花,小毛驢脖子上的鈴鐺發出了叮當叮當的聲音。
師:同學們描繪的真好,現在詩情畫意都有了,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樂韻,讓我們一起來聽一下這幅美妙的畫面所創作的歌曲《踏雪尋梅》。
2、欣賞歌曲。
師:這首詩是音樂家黃自于三、四十年代創作的歌曲《踏雪尋梅》的歌詞,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遍這首歌曲。
(出示歌譜,并播放課件欣賞歌曲)
師:請大家說說聽完歌曲后的感受,哪些地方你覺得很難?
學生經過討論,自己總結出歌曲的難點。
3、出示旋律并學習:
(1)用聽唱法重點練習剛才學生提出的難點。
(2)分句練習,跟琴自學歌譜。
(3)有感情的朗讀歌詞,自己填入歌詞演唱歌曲。(同樣難點樂句,用聽唱法反復演唱)
(4)把斷音記號重點練習下,曲中四次“響叮當”上方加了什么音樂加號?為什么要加?怎樣生動地來演唱?——加了斷音記號,表現驢兒清脆活潑的鈴聲。要唱得短促跳躍,力度作漸強,表現驢兒由遠走近的清脆的鈴聲。
音樂第八單元《踏雪尋梅》教案
(5) 復習力度記號,在幾個樂句上添加合適的力度記號,請學生進行選擇填充,并說說用這些力度記號表現了怎樣一副情景。
音樂第八單元《踏雪尋梅》教案
(6) 把填充完整的歌曲再次演繹一遍,注意歌曲中的斷音記號,力度記號。
4、完整地演唱歌曲。
采用多種演唱形式來鞏固歌曲,讓學生體會歌曲的意境。
5、拓展練習
在完全掌握歌曲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二聲部合唱,最后一個樂句加一個聲部進行練習。一半學生唱旋律聲部,另一半學生用“響叮當,響叮當”的旋律作為第二聲部進行伴唱,感受和聲的魅力。
音樂第八單元《踏雪尋梅》教案
三、下課
《踏雪尋梅》 篇6
[教學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冬天的故事》中的《踏雪尋梅》一課。
[教材地位和作用]
《冬天的故事》是這學期的最后一個單元,教學時間正值元旦和新春佳節來臨前夕。安排的內容主要著眼于人與自然,選擇的作品動靜結合,活動設計應體現情趣性。旨在驅散嚴冬的寒冷,增加學生音樂的感受積累,從作品的創作手法、表現手法多樣化的比較中發展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力。
本單元可分四課時來完成,本課將安排在第一課時進行,是以《踏雪尋梅》歌曲教學為主、采用《冬天的故事》進行導入的一堂新授課。
[教材分析]
童聲合唱曲《冬天的故事》為帶再現的三部曲式,一、三樂段為2/4拍,抒情、柔美,表現冰天雪地的美景,第二樂段為3/4拍,歡快、跳躍,描繪了孩子們在冰天雪地里盡情嬉戲,玩耍的情景。
《踏雪尋梅》為帶再現的二段體,是一首短小精煉、意境高雅的藝術歌曲。表現了騎驢賞花、怡然自得的情緒。四次“響丁當”用斷音來表現,生動地描繪了驢兒頸上的小鈴聲。整首歌曲風格統一,旋律與歌詞的配合恰到好處,唱起來十分流暢、親切。歌曲中運用了強與弱、連音與斷音、附點與非附點等多種對比表現手法,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深刻地領悟和表現歌曲的意境。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理念和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出發,制定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情感目標:
*通過演唱《踏雪尋梅》,感受歌曲高雅的意境,能對歌曲表現的畫面展開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對冬天產生濃厚的興趣。
2、知識目標:
*用輕快活潑、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表現騎驢賞花、怡然自得的情緒。
*認識斷音記號,正確地掌握斷音的演唱方法。
*能根據力度記號對歌曲進行力度的處理。
3、方法目標:
運用隨手可得的生活用品與口技模擬自然界的音響。
學生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添加合適的前奏和尾聲,培養學生的探索與創造力。
[教學重點]
1、能用輕快活潑、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踏雪尋梅》。
2、認識斷音記號,正確地掌握其演唱方法。
3、四個“響叮當”處的演唱及處理。
4、用合適的音響為歌曲伴奏。
[教學難點]
1、弱起句的正確演唱。
2、“騎驢”和“好花”這兩個一字多音處音高節奏的準確把握。
3、歌曲中大量休止符的正確演唱。
[教師教法]
音樂是富有情感的藝術,又是最講究形式結構的藝術,他們都能誘發兒童天然的審美沖擊與興趣,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創設一些美的情境,運用形式多樣的方法促使孩子們在充分的體驗中既得到情感的熏陶,又獲得方法、技能的領悟。
本節課中我以激發興趣為突破口,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音樂,體驗美感。具體的教法有:
1、情景導入法
2、預設懸念法
3、談話討論法
4、節奏律動法
5、圖譜示意法
6、對比演示法
[學生學法]
學生的學習需要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降低學習的難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這節課,孩子們將在聽、唱、動、創造中反復感受歌曲的情緒及意境美。他們將通過以下方法展開學習:
1、視覺圖像法
2、聯想想象法
3、模仿伴奏法
4、對比聽賞法
5、模擬演唱法
6、合作討論法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鋼琴、三角鐵、碰鈴、保鮮袋、可樂瓶
2、學生座位的擺放(車廂式)
[教學過程]
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針對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我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五個環節:
一、冬天的故事
二、冬天的聲音
三、冬天的歌聲
四、冬天的音樂會
五、冬天的暢想
下面我將結合教法和學法具體地闡述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一、冬天的故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精彩的導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點燃他們求知的火花,使我們的教學得心應手。
《踏雪尋梅》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黃自生平,能感知其藝術歌曲的風格;
2、學會歌唱歌曲《踏雪尋梅》,體會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風格韻味。
3、為歌曲即興創作陪襯聲部,主動參與音樂表現。
重點與難點: 1、為歌曲即興創作陪襯聲部; 2、體會歌曲情韻。 教學準備: 課件、鋼琴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媒體播放音樂《送別》,引入課堂
二、導入 師:剛才我們聽到的這首歌曲《送別》是《城南舊事》中的插曲,這首二、三十年代的老歌是用一首歌曲的曲調,由李叔同填詞而成的。在這個時代,我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黃自。 多媒體出示黃自照片及簡介。他創作了大量的既古典又有西洋風格的音樂作品。
三、新授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踏雪尋梅》就是這種風格的歌曲。
1、媒體出示歌詞,播放音樂,學生想象意境;
2、提問:聽了這首詞,你想到了什么樣的畫面?你的心情怎樣呢?
3、(多媒體出示)敘情景,配合情景畫面
4、學唱歌曲(解決難點)
四、激勵表現:
1、 歌曲處理:討論、互評、集體評議 2、 即興創作
五、 拓展、延伸 聽賞黃自的作品《抗敵歌》,并由此延伸開,讓學生搜集更多關于黃自的資料,為接下來的欣賞課做準備。 在音樂聲中結束課堂。
《踏雪尋梅》 篇8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小學音樂《踏雪尋梅》說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冬天的故事》中的《踏雪尋梅》一課。
[教材地位和作用]
《冬天的故事》是這學期的最后一個單元,教學時間正值元旦和新春佳節來臨前夕。安排的內容主要著眼于人與自然,選擇的作品動靜結合,活動設計應體現情趣性。旨在驅散嚴冬的寒冷,增加學生音樂的感受積累,從作品的創作手法、表現手法多樣化的比較中發展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力。
本單元可分四課時來完成,本課將安排在第一課時進行,是以《踏雪尋梅》歌曲教學為主、采用《冬天的故事》進行導入的一堂新授課。
[教材分析]
童聲合唱曲《冬天的故事》為帶再現的三部曲式,一、三樂段為2/4拍,抒情、柔美,表現冰天雪地的美景,第二樂段為3/4拍,歡快、跳躍,描繪了孩子們在冰天雪地里盡情嬉戲,玩耍的情景。
《踏雪尋梅》為帶再現的二段體,是一首短小精煉、意境高雅的藝術歌曲。表現了騎驢賞花、怡然自得的情緒。四次“響丁當”用斷音來表現,生動地描繪了驢兒頸上的小鈴聲。整首歌曲風格統一,旋律與歌詞的配合恰到好處,唱起來十分流暢、親切。歌曲中運用了強與弱、連音與斷音、附點與非附點等多種對比表現手法,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深刻地領悟和表現歌曲的意境。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理念和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出發,制定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情感目標:
*通過演唱《踏雪尋梅》,感受歌曲高雅的意境,能對歌曲表現的畫面展開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對冬天產生濃厚的興趣。
2、知識目標:
*用輕快活潑、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表現騎驢賞花、怡然自得的情緒。
*認識斷音記號,正確地掌握斷音的演唱方法。
*能根據力度記號對歌曲進行力度的處理。
3、方法目標:
*運用隨手可得的生活用品與口技模擬自然界的音響。
*學生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添加合適的前奏和尾聲,培養學生的探索與創造力。
[教學重點]
1、能用輕快活潑、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踏雪尋梅》。
2、認識斷音記號,正確地掌握其演唱方法。
3、四個“響叮當”處的演唱及處理。
4、用合適的音響為歌曲伴奏。
[教學難點]
1、弱起句的正確演唱。
2、“騎驢”和“好花”這兩個一字多音處音高節奏的準確把握。
3、歌曲中大量休止符的正確演唱。
[教師教法]
音樂是富有情感的藝術,又是最講究形式結構的藝術,他們都能誘發兒童天然的審美沖擊與興趣,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創設一些美的情境,運用形式多樣的方法促使孩子們在充分的體驗中既得到情感的熏陶,又獲得方法、技能的領悟。
本節課中我以激發興趣為突破口,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音樂,體驗美感。具體的教法有:
1、情景導入法
2、預設懸念法
3、談話討論法
4、節奏律動法
5、圖譜示意法
6、對比演示法
[學生學法]
學生的學習需要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降低學習的難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這節課,孩子們將在聽、唱、動、創造中反復感受歌曲的情緒及意境美。他們將通過以下方法展開學習:
1、視覺圖像法
2、聯想想象法
3、模仿伴奏法
4、對比聽賞法
5、模擬演唱法
6、合作討論法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鋼琴、三角鐵、碰鈴、保鮮袋、可樂瓶
2、學生座位的擺放(車廂式)
[教學過程]
一、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針對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我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五個環節:
一、冬天的故事
二、冬天的聲音
三、冬天的歌聲
四、冬天的音樂會
五、冬天的暢想
1、首先我運用情境導入法,播放童聲合唱《冬天的故事》,展示一組冬季的風光圖,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沖擊感受冬天的美。“隨著冬爺爺一起敲開冬天的大門。”
2、隨后出示無音樂的畫面:雪過天晴,白雪皚皚,紅梅怒放,問:“畫面中描繪的是什么?”生各抒己見后,師小結:“梅花傲雪斗艷,凌寒獨開,這是一種多么可貴的精神,它們為沉寂的冬天增添了一抹艷色,一片生機。”
3、隨后出現兒童騎驢由遠到近的畫面:“看,誰來了?”引導學生說出:“一個小朋友騎著毛驢悠哉悠哉地賞花(或者賞雪)來了。”
4、通過以上這種預設懸念法,談話討論法,漸漸引出自然界音響的模擬。
二、冬天的聲音
這一環節我將引導學生通過說一說、聽一聽、猜一猜、比一比、練一練的方法,探索自然界中冬天的各種音響。運用隨手可得的生活用品與口技進行模擬。為后面歌曲的二度創作,作好鋪墊。
(一)說一說
1、首先問學生:“這么美的畫面,似乎缺了點什么,缺什么呢?”學生會說:缺少聲音,太安靜了。
2、引導學生討論后得出:
可能會有:呼嘯的寒風、樹枝上的雪花“簌簌”抖落的聲音、小毛驢的腳步聲、驢脖子里的鈴鐺“叮當”作響、小朋友的歌聲、風吹樹枝的聲音……
(二)聽一聽
1、隨后讓學生閉目聆聽音響,運用聯想想象法,享受音畫結合帶來的美感。
師在一塊預先準備好的小幕布后演示:
又是一個冬天的早晨,太陽露出了紅通通的笑臉,下了一整夜的大雪終于停了,風兒推開冰雪的窗簾,我們看到了,看到了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朵朵梅花在白雪的映襯下格外鮮艷。寒風仍是“x- x- 呼呼”(可樂瓶吹氣)地刮著,雪花“x x x x 簌簌簌簌”(揉搓保鮮袋)像棉絮似地從梅枝上輕輕地抖落,小毛驢歡快地奔跑過來。“ 咯噠咯噠 咯噠 咯噠”(口技,無力度變化),驢脖子上的小鈴鐺發出了清脆悅耳的聲響,“ x0 x0 x0 x0 ”(敲擊碰玲),腳印串串,雪地上盛開出朵朵的白梅來,一朵接著一朵……
(三)比一比
待學生猜出創造音響的方法后,老師單獨用口技表演驢蹄聲,(師表演,力度漸強漸弱),學生通過對比的方法,感受驢子由遠及近的音響變化。
(四)練一練
1、在教學過程中,用這種激勵性的語言及時給予表揚:“你們真是有一雙超級靈敏的耳朵!”再次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與熱情。
2、師生合作,自己動手來演繹,感受大自然奇妙的音響。
三、冬天的歌聲
(一)揭示課題后,簡單介紹歌曲的詞、曲作者。
(二)完整聆聽歌曲范唱。
1、感受歌曲的情緒及意境美。
2、讓學生說一說歌曲的情緒:比較歡快的、悠閑的、怡然自得的……
3、再次聆聽老師范唱,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的是哪些樂句,自主選擇學唱的順序。(在課件中我制作了多個熱區域鏈接,便于學生自主選擇)
(三)下面是分段學習歌曲環節。
在此環節我將著眼于解決歌曲的重難點:
1、當學生選擇第一樂段時
*按節奏跟老師分句讀歌詞,同時解決其中的生辟字“霽ji”和“壩橋”的讀音及詞意。
*用模唱法分句學唱歌詞。重點解決兩個附點處的演唱:
*在休止符處采用“向外張望、聞花香、聽鈴聲”節奏律動的方法,來解決本句的難點。
師演唱:雪霽天晴朗(向外張望),臘梅處處香(聞花香),騎驢壩橋過,鈴兒響叮當(聽鈴聲)。
*用畫弧線的方法解決“驢”的音高
*最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動作完整地跟琴唱一唱。
2、當學生選擇四句“響叮當”時,這樣安排:
*請學生說說此情此景中小毛驢的鈴當聲,應該是怎樣的?
*讓學生用對比法選擇一條更適合的鈴鐺聲,表現歡快而又輕巧的情緒。
*學生選擇后介紹斷音記號。
*師生一起探討四句“響叮當”的力度處理,用漸強來表現了驢子由遠及近,跟琴演唱加以鞏固。
3、當學生選擇最后一句時,如下安排:
*直接跟老師跟琴唱一唱,讓學生找出最難唱的地方。
*用圖譜示意法解決“好花”的一字多音。用聞花香的身勢解決弱起樂句的難點。
4、最后用輕快活潑、富有彈性的聲音有感情有表情完整跟琴跟伴奏演唱,用以上所有提出的要求多次加以鞏固。
四、冬天的音樂會
此環節充分運用合作討論的方法,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及時捕捉學生的創作靈感,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
具體操作如下:
1、首先用這樣的話來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冬天萬物凋零,萬籟俱寂,顯得格外清冷,讓我們點燃創新的火花,為蕭條的冬天奉獻一場熱熱鬧鬧的音樂會好嗎?”
2、學生展開小組討論,設計合適的方案。
3、然后讓學生分組匯報。
4、師生共同探討方案的可操作性,指導學生練習。并為表現好的學生頒發不同顏色的音樂會入場券。
*伴奏演員用樂器為歌曲簡單伴奏。
*歌手們加上合適的力度記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配音演員用可樂瓶,塑料袋,口技為歌曲加上前奏和尾聲。
5、再次環節以后,老師參與創作,提出新的建議。
*用回聲法處理四句“響叮當”。(師示范)以豐富歌曲的情緒性。
6、最后完整地配樂演繹歌曲。
五、冬天的暢想
1、出示俗語:“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讓學生一起讀一讀。
2、師小結:這皚皚的白雪,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觀賞的美景,更為來年的豐收打下了基礎,還為大家提供了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撬的好處所。來,讓我們坐上冬爺爺的小雪橇一起去采集更多,更精彩的冬天的故事吧!
3、生在《踏雪尋梅》音樂聲中律動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