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歌》教學設計(精選3篇)
《媽媽的歌》教學設計 篇1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
大家好!這次我說課的內容是第五課《媽媽的歌》。本課的五件音樂作品都反映了少年兒童對媽媽深切的愛。通過分析,我決定分三課時完成本課教學。第一課時為欣賞《媽媽之歌》初學《唱給媽媽的搖籃曲》,第二課時為欣賞《魯冰花》、《小白菜》,學唱《唱給媽媽的搖籃曲》,及另外內容安排至第三課時。今天,我想就本課的第一課時的教學向大家詳細地談一談。
首先,我想對這教材內容說說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欣賞歌曲《媽媽之歌》是我國納西族民歌,她通過母子兩人的對話,表達了母親對孩子的志愛和期望以及孩子深情的回報。歌曲的歌詞樸實無華,母子之情溢于字里行間。旋律婉轉起伏,寬廣綿長,充分表現了母子之間真摯的情誼。演唱歌曲《唱給媽媽的搖籃曲》曲調寓意深刻,它通過一個平日生活的側面,生動地描繪了孩子對媽媽的一片深情和孝順之心。這兩部作品的主題相同,是對孩子們進行“愛”的教育的好材料。
二、教學目標
綜合教材內容及其他教學要素,我認為可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聆聽歌曲《媽媽之愛》,了解女聲、童聲的演唱特點。感受音樂中母子之間真摯的情誼。
2、能基本學會唱歌曲《唱給媽媽的搖籃曲》,從中體會到孩子對媽媽的深情和孝順之心。
3、通過系列實踐活動,教會學生懂得母愛之偉大,自己應該懂得回報和付出。
其中教學重點、難點設定為:通過聆聽和學唱歌曲,了解女聲、童聲的演唱特點。感受音樂作品內涵,懂得母愛的偉大。
三、教學理念及教法、學法的選擇
新課標提出:音樂課應以“學生發展為本”,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加強音樂實踐與創造。同時還強調了課堂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相互融合與滲透。鑒于以上理念,我決定采用參與——體驗、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學模式,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努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感受和表現音樂,從而促進學生發展。教學過程追求動靜結合、張馳有度,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再有,本課的編創等實踐活動穿插于各個教學環節中,唱中有創,動唱結合;聽中有創,邊聽邊動,自始自終都鼓勵學生的創新與實踐。
那么到底要怎樣使我的音樂課堂成為學生享受音樂美的圣殿呢?我決定這樣安排教學過程:
四、教學流程及相關考慮:
一)組織教學
師生在《世上只有媽媽好》的音樂聲中,邊唱歌曲邊走進教室。師生問好之后,老師直接揭示本課的主題“愛”!
音樂課堂應該有一個美的開始,在這個環節中,師生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進教室,就是為了能一個與本課教學主題相披襯的氛圍。使孩子一進入教室就能感受到“愛”的幸福!
二)主題討論,欣賞《媽媽之愛》
1、老師組織學生圍繞著“愛”,說說身邊愛自己的人!鼓勵學生用具體的事例來說一說。
2、老師引出《媽媽之歌》,隨機運用課件介紹納西族民族的風土人情及特色音樂。
3、出示歌詞,誦讀歌詞,組織學生討論歌曲所反映的內容是什么?學會區分哪段是媽媽唱的?哪段是孩子唱的。
4、初聽音樂,感受音樂旋律的美感以及音樂中母子之情的深厚。
5、再聽歌曲,感受女聲、童聲的音色的基本特征。
6、再次復聽,請學生跟著輕輕哼唱,深深體驗母子的深情。
讓孩子有所感悟,不是單靠學生一味地聽音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發自內心的感受,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較長時間的“說說愛自己的人”。有了親身的體驗,感受歌曲的內涵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另外,我還運用課件,向孩子們展現了納西民族的風土人情,更有效拓展了學生文化的視野!
三)初學《唱給媽媽的搖籃曲》
1、 師生談話,引導孩子去思考媽媽的愛。回憶學過的搖籃曲,唱一唱,再次感受“母愛之偉大”。
2、從“報恩”引出歌曲《唱給媽媽的搖籃曲》,學習歌詞內容,說說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3、請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深情地誦讀歌詞。
4、初聽歌曲: 請孩子們積極展開想象,說一說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5、再聽范唱,請學生邊做推搖籃動作邊輕聲哼唱。
這一個環節由于時間的關系,所以只是處理成“初學”狀態。通過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深情地誦讀歌詞,聽音樂想象音樂的意境,邊動作邊哼唱等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多方位、多感官地感受到“愛”的內涵,逐步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表現能力、想象力。
《媽媽的歌》教學設計 篇2
一、教材分析
欣賞歌曲《媽媽之歌》是我國納西族民歌,她通過母子兩人的對話,表達了母親對孩子的志愛和期望以及孩子深情的回報。歌曲的歌詞樸實無華,母子之情溢于字里行間。旋律婉轉起伏,寬廣綿長,充分表現了母子之間真摯的情誼。演唱歌曲《唱給媽媽的搖籃曲》曲調寓意深刻,它通過一個平日生活的側面,生動地描繪了孩子對媽媽的一片深情和孝順之心。這兩部作品的主題相同,是對孩子們進行“愛”的教育的好材料。
二、教學目標
綜合教材內容及其他教學要素,我認為可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聆聽歌曲《媽媽之愛》,了解女聲、童聲的演唱特點。感受音樂中母子之間真摯的情誼。
2、能基本學會唱歌曲《唱給媽媽的搖籃曲》,從中體會到孩子對媽媽的深情和孝順之心。
3、通過系列實踐活動,教會學生懂得母愛之偉大,自己應該懂得回報和付出。
其中教學重點、難點設定為:通過聆聽和學唱歌曲,了解女聲、童聲的演唱特點。感受音樂作品內涵,懂得母愛的偉大。
三、教學理念及教法、學法的選擇
新課標提出:音樂課應以“學生發展為本”,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加強音樂實踐與創造。同時還強調了課堂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相互融合與滲透。鑒于以上理念,我決定采用參與——體驗、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學模式,借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努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感受和表現音樂,從而促進學生發展。教學過程追求動靜結合、張馳有度,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再有,本課的編創等實踐活動穿插于各個教學環節中,唱中有創,動唱結合;聽中有創,邊聽邊動,自始自終都鼓勵學生的創新與實踐。
那么到底要怎樣使我的音樂課堂成為學生享受音樂美的圣殿呢?我決定這樣安排教學過程:
四、教學流程及相關考慮:
一)組織教學
師生在《世上只有媽媽好》的音樂聲中,邊唱歌曲邊走進教室。師生問好之后,老師直接揭示本課的主題“愛”!
[音樂課堂應該有一個美的開始,在這個環節中,師生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進教室,就是為了能一個與本課教學主題相披襯的氛圍。使孩子一進入教室就能感受到“愛”的幸福!]
二)主題討論,欣賞《媽媽之愛》
1、老師組織學生圍繞著“愛”,說說身邊愛自己的人!鼓勵學生用具體的事例來說一說。
2、老師引出《媽媽之歌》,隨機運用課件介紹納西族民族的風土人情及特色音樂。
3、出示歌詞,誦讀歌詞,組織學生討論歌曲所反映的內容是什么?學會區分哪段是媽媽唱的?哪段是孩子唱的。
4、初聽音樂,感受音樂旋律的美感以及音樂中母子之情的深厚。
5、再聽歌曲,感受女聲、童聲的音色的基本特征。
6、再次復聽,請學生跟著輕輕哼唱,深深體驗母子的深情。
[讓孩子有所感悟,不是單靠學生一味地聽音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發自內心的感受,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較長時間的“說說愛自己的人”。有了親身的體驗,感受歌曲的內涵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另外,我還運用課件,向孩子們展現了納西民族的風土人情,更有效拓展了學生文化的視野!]
三)初學《唱給媽媽的搖籃曲》
1、 師生談話,引導孩子去思考媽媽的愛。回憶學過的搖籃曲,唱一唱,再次感受“母愛之偉大”。
2、從“報恩”引出歌曲《唱給媽媽的搖籃曲》,學習歌詞內容,說說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3、請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深情地誦讀歌詞。
4、初聽歌曲: 請孩子們積極展開想象,說一說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5、再聽范唱,請學生邊做推搖籃動作邊輕聲哼唱。
[這一個環節由于時間的關系,所以只是處理成“初學”狀態。通過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深情地誦讀歌詞,聽音樂想象音樂的意境,邊動作邊哼唱等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多方位、多感官地感受到“愛”的內涵,逐步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表現能力、想象力。]
四)主題延伸
1、老師引導學生去想想,自己是不是也該為媽媽做點什么?
2、以“我為媽媽做什么”自由選擇
a為媽媽唱一首歌 b為媽媽背一首詩c對媽媽說一句話d為媽媽做一件事 e其它
[在這個環節中,我特意設計了“我為媽媽做什么”的自由選擇習題,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展現個性的舞臺,還能使學生感受到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拓展了學生思維。另外,這一環節的設計,也能促使學生去關注自己身邊的“愛”,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本課的主題“愛”]
五)組織下課
師生互道再見。在《唱給媽媽的搖籃曲》的歌聲中,離開教室。
(音樂教學的功能決不僅僅體現在一堂課上,讓孩子們在充滿著愛的旋律聲中離開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學生把課堂上所感悟到的,帶到教室外,帶進自己的生活,使音樂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服務!)
當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對本課的一種設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課堂教學中去,我想還應該考慮孩子們的學情,學習的習慣、愛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樣,我認為,一堂音樂課只要能成為了孩子們享受音樂美的圣殿,就是我們教師應該追求的境界!
《媽媽的歌》教學設計 篇3
第二單元《媽媽的歌》
第二單元 媽媽的歌 課時 第一課時 備注
教學內容 1、 聽:《搖籃曲》(黎族民歌)
《搖籃曲》(舒伯特曲)
2、 唱:《大樹媽媽》
3、 我的創造:《唱唱拍拍》
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體會到母愛的偉大,了解尊敬長輩,關心他人是一種美德。
能力目標 通過角色表演,學生參加的積極性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常識有個性的創造性活動。
技能目標 學會用輕柔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并能有感情地進行表演。
課前分析 教材分析 本課所選的作品都具有“搖籃曲”風格,作品的旋律優秀流暢,輕柔抒情。
學生分析 現在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這樣的意識需要糾正。而且,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而這節課的基調是溫柔的抒情的,如何讓孩子靜靜的聆聽,輕柔的演唱呢?需要教師來運用音樂特點好好調控。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引導學生輕輕地隨著音樂的旋律搖擺,也可以閉上眼睛感受樂曲的優美意境。
2、 說說這段音樂帶給你怎樣的感受,讓你想到了怎樣的情境?
3、 聆聽歌曲,體驗情緒。]
聽《搖籃曲》(舒)
4、 用鋼琴伴奏唱旋律。
5、 聽黎族民歌搖籃曲
有啥一樣有啥不一樣呢?
二、故事導入,學唱新歌
1、 說說“大樹媽媽”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
2、 請小朋友都來扮演大樹媽媽,一邊做搖籃的動作,一邊跟著老師用輕柔的聲音讀歌詞。
3、 整體聽唱法學唱歌曲
三、分組創編,角色表演
四、聽聽唱唱,課堂拓展
1、你們還聽過或唱過那些搖籃曲。能唱給老師和同學們聽聽嗎? 1、 各抒己見
2、 來做一會回“小媽嗎”
3、 聽到歌里唱些啥?
4、 用哼名跟著旋律輕輕哼唱。一邊唱一邊閉上眼睛想象夜晚媽媽哄小寶寶入睡的情景
5、 各抒己見
6、 感受音樂,熟悉旋律
7、 熟悉歌詞,體驗八分休止符。
8、 學唱
9、分組合作編排歌表演
教學后記
單元 媽媽的歌 課時 第二課時 備注
教學內容 1、 唱:小寶寶睡著了
2、 聽:唱給媽媽的搖籃曲
3、 活動:獻給媽媽的禮物
教學目標 情感目標 感悟到母親的溫情與慈愛,懂得尊敬長輩、關愛他人是美好的品質。
能力目標 樂于參加歌表演、音樂游戲等生動活潑的音樂學習活動。
技能目標 能熟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用自己喜愛的表達方式來表現歌曲的情緒。
課前分析 教材分析 本課所選的作品都具有“搖籃曲”風格,作品的旋律優秀流暢,輕柔抒情。
學生分析 現在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這樣的意識需要糾正。而且,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而這節課的基調是溫柔的抒情的,如何讓孩子靜靜的聆聽,輕柔的演唱呢?需要教師來運用音樂特點好好調控。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用多媒體播放寧靜夜空的畫面,畫面中有月亮,白云和閉眼的小星星,也有磕睡的小蟲和小鳥。
2、 介紹歌詞,突出“睡了”,“動了”,“不叫了”,“不飛了”在此基礎上范唱。將學生帶進寧靜安祥的氣氛中去。
3、 師生接唱
4、幫助他們辨別應該用哪種方式演唱最合適。
5
5、聽《唱給媽媽的搖籃曲》
組織討論:媽媽用愛撫育我們長大,我們打算用什么來回報媽媽的愛呢?
你還知道那些贊美媽媽的歌?
向大家介紹歌曲的名字,并唱上兩句。
6、拓展活動:
獻給媽媽的禮物 1、 聆聽
2、 感受
3、 用輕輕拍手,拍腿的形式搭拍子。
4、 用哼鳴跟隨音樂,然后用整體聽唱法學唱歌曲。
5、 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