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館》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水族館》教學設計 篇1
設計思路:
這節課選自上海音樂出版社二年級第二學期第二單元第四課,主要教學內容是聽賞樂曲《水族館》,并用各種方式進行感受、表現,同時簡單了解作曲家圣桑及其《動物狂歡節》組曲。樂曲《水族館》是法國作曲家圣桑的著名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的第七段小曲。樂曲采用小行板,曲調平穩柔和,表現出水底世界的奇幻和神秘。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學生除了學會用自已的心智去聆聽音樂外,還要學會用各種方式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這堂課中,無論是聽聽、講講、看看、畫畫、奏奏、創創,都給予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描述自已對音樂的感受,并通過相互交流,用各種方式積極的表達,分享各自的快樂,使思維更活躍、更豐富,以加深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學內容:
聽賞:《水族館》
教學目標:
1、通過聽賞《水族館》,感受樂曲所描寫的水底世界的奇妙幻境,激發學生勇于發現、探索海洋奧秘的情感,同時樹立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
2、通過聽、講、看、畫、奏、創等方法,啟發學生積極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想象樂曲所描繪的五彩斑斕的水底世界。
3、引導學生聽辨樂器的音色,感受樂曲中不同音色的樂器所描繪的不同意境,并用動作來表現海底動植物的形象。
教學重難點:
1、聽辨樂器的音色,熟悉樂曲中的音樂主題,感受音樂中不同音色樂器所描繪的各種水中動植物輕盈、透亮、隨波蕩漾的形態。
2、體會主題旋律的特點,并運用各種形式進行表現。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聽音樂律動進教室
2、師生問好
二、聽賞:《水族館》
(一)導入
1、談話法導入(讓學生描述海洋世界看到的各種水底景象。)
2、聆聽樂曲中的音樂主題片斷
讓學生猜猜樂曲中的演奏樂器,并說說其音色特點,感受不同樂器的音色所描繪的不同意境,并即興用肢體動作表現。
(二)感知學習
1、初聽樂曲
讓學生感受樂曲的情緒,用線條或色塊來表示,并展開豐富的想象,聽后進行交流討論。
2、復聽樂曲
(1)讓學生邊看海底世界的圖畫或影視,邊隨著音樂律動,模擬各種水中的動植物,感受音樂所描繪的各種水中動植物輕盈、透亮、隨波蕩漾的形態。
(2)讓學生選一種印象最深的動物或植物畫一畫,然后把它組成一幅海底世界長卷。
(三)創編
1、學生根據樂曲的旋律,分組自選合適的樂器伴奏或模仿演奏
2、創設情景,配上道具、搭建造型分角色表演
3、有興趣的學生可以為樂曲編上簡單的故事
設計說明:
本環節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讓學生把對音樂的體驗及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以新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培養生生間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師的啟發是關鍵,教師恰到好處的引導,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個環節的創編內容可根據時間有選擇性地進行,在學生分組表演完,可別忘了師生評價這一環節,這是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四)拓展
1、讓學生查找、收集有關法國作曲家圣桑的生平、作品,用各種形式來簡單介紹。
2、簡單了解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
3、聆聽其它描寫海洋世界的音樂作品 如:《水草舞》
設計說明:
通過學生查找、收集有關資料,讓他們了解法國作曲家圣桑及他的著名代表作《動物狂歡節》,聆聽其它描寫海洋世界的音樂作品來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開闊他們的眼界。本環節可以作為課后拓展作業,下節課進行交流;也可以是上節課已經布置完成,本堂課進行交流、反饋。
三、總結
1、從樂曲的情緒上,或從不同的演奏樂器、不同的音色上讓學生知道能表現出不同的意境
2、從環保的角度考慮,讓學生從小樹立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
3、從激發情感的角度,去鼓勵學生勇于發現、探索海洋奧秘的情感
說明:
總結的方式可由教師按照課的安排自行設計,可以從以上三方面來進行,關于讓學生樹立保護海洋環境意識這點教師可以通過觀看一段影片片斷,啟發學生說一說。
音樂欣賞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積極地描述自已對音樂的感受呢?這是值得我們教師好好動腦筋研究的一個問題。教師要允許學生按自已的“水平”去想象,因為音樂想象決不拘泥于具體的某一事物,而是每一個人在聆聽過程中對作品的再創造。由于這首樂曲逼真的模仿力很容易把學生帶入想象的意境,于是我通過說、聽、猜、動、畫、創、演等方法展開教學,并根據班級學生的能力,配上道具、樂器,搭建造型等加以渲染和表達,從而很好地對音樂作品進行感受和理解。
由于每個班的孩子存在著不同的差異,我應該靈活的、選擇性的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教學環節中的內容進行教學,在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上要合理、恰當,切忌將每個環節都走過場。尤其是創編環節,二年級的學生能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就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根據學生已有的現狀提出合理的建議,在下節課中完善;還有在學生跟著音樂進行表演等分組活動中,一定要調控好教學常規,避免學生吵鬧,沒要求的進行活動。
《水族館》教學設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語詞與律動感應曲式。
2、初步學習看曲式圖譜,運用樂器敲奏。
3、運用塑料袋進行音色探索。
4、能根據音樂的速度,變換動作速度。
5、在對唱的過程中注意傾聽同伴的聲音,及時接唱。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感應曲式。
活動難點:音效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奧爾夫音樂VCD碟一張、掛圖P2、鼓和吊镲各一個、水中生物圖卡若干、銅碰鐘、飄帶、啦啦彩球、紗巾、水袖、塑料袋(均與幼兒人數相等)。
音樂分析:
這首樂曲選自《動物狂歡節》中的水族館。整首樂曲優美愜意,曲式為A間A間B尾。在主奏樂器——鋼片琴晶瑩剔透如流水般的音色中,猶如許多海洋生物在游泳、嬉戲。間奏是一組漸漸下行的音階,猶如魚兒在吐著泡泡玩耍。
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導:正當玩得開心時,滋滋小蜜蜂飛來了,他也想玩泡泡。
(二)肢體造型:泡泡造型
幼兒發表各種泡泡的造型,老師伴奏幼兒隨音樂做泡泡造型的律動。
1、鼓聲:泡泡造型律動/泡泡房子、泡泡車、泡泡蝴蝶、泡泡魚……
2、吊镲:變換泡泡造型。
(三)故事引入:水族館里,魚兒也吐著泡泡玩游戲……
(四)語詞與律動:水底世界
1、水底生物律動模仿扮演。
全班分四組,以各式道具裝扮。如:飄帶章魚、啦啦球水草、沙巾水母、水袖金魚……
2、語詞與律動
。1)各組隨音樂扮演水中生物練習。
。2)配詞律動:學水中生物游泳、吹泡泡。
、貯段語詞:我是一條金魚,我是一條金魚,水中世界多么美麗實在真有趣
、陂g奏:下行律動/由上而下滾轉雙手。
、跙段語詞:泡泡吹得好高,泡泡吹得好高,吸,吹,吸,吹,拍拍,拍拍×2次。
④最后一句:下行律動/由上而下,站起轉圈,拍泡泡結束。
。ㄎ澹﹫D形感應曲式:A—間奏—A—間奏—B—尾奏
1、老師畫出曲式圖譜,并教唱語詞。
。1)A段:畫樂句/隨音樂唱詞畫出短、短、長線條。
。2)間奏:下行泡泡。
。3)B段:旋律高低泡泡。
(4)尾奏:下行泡泡。
2、依序排列圖卡出現順序。
3、銅碰鐘
。1)A段語詞:唱詞并用銅碰鐘敲奏語詞節奏。
。2)B段語詞:同上。
。3)間奏和尾奏:銅碰鐘隨音樂強弱演奏拍子。
(六)音色探索:小魚吹泡泡
1、塑料袋音色探索。如:揉、捏、抓、拍……
2、塑料袋氣球
(1)音樂A段:以塑料袋當魚,舞動游泳。
。2)音樂B段:轉緊封口,以泡泡魚做律動。
。3)間奏和尾奏:模仿小魚游泳律動,感應高低旋律。
活動反思:
在暖身部分的泡泡造型環節中,我利用故事引導來激發孩子的創造欲。故事情節設計故事引導:出示掛圖P1、P2,引導孩子們講述—:“寶寶吹了泡泡耳環、泡泡水晶床送給了蝴蝶小姐,蝴蝶小姐很開心。小蜜蜂滋滋聽說了這事兒,讓也想擁有一件泡泡禮物。你們猜,小蜜蜂滋滋喜歡怎樣的泡泡禮物呢?”
暖身活動的泡泡造型讓孩子們在熱身的同時,也為“水底生物律動模仿”環節做鋪墊。律動模仿讓孩子們又掀起一個創造的小高潮,(第一遍音樂)海星、海馬、鯊魚、螃蟹、金魚、海蛇、水母等海洋生物在海底開舞會,孩子們都用肢體動作表演自己喜歡的海底生物。
配詞律動環節(幼兒圍圈坐)
第一小組按備課環節進行:三遍音樂完成。第一遍音樂,老師邊做律動邊默唱;第二遍音樂,幼兒起立隨音樂邊唱語詞邊做律動;第三遍音樂,是加強第二遍音樂的內容。出現情況:默唱時,老師夸張的表情和嘴型十分吸引幼兒,可是第二遍音樂就讓孩子們邊唱邊玩有點牽強,因為孩子們還沒有掌握語詞,使得孩子們只顧做律動而不注意語詞了。與我設想的效果有所出入。第二小組活動時,我在第二遍音樂的形式上做了調整:幼兒坐著,隨音樂跟著老師邊唱語詞邊做律動。這樣一來,孩子們有了第一遍音樂的仔細傾聽、觀察和第二遍音樂的配詞、律動,幼兒對整首樂曲的曲式有了大概的了解。第三遍音樂的律動表演就順手多了。
由于配詞律動環節孩子已經初步熟悉語詞,所以在圖形感應曲式環節,孩子們邊跟老師唱邊看老師畫圖譜,對曲式的掌握上就事半功倍了。
《水族館》教學設計 篇3
設計意圖:
音樂欣賞在我班還是一個薄弱環節,如何選擇活動內容激發幼兒的興趣事關重要,所選樂曲既要貼近幼兒生活,為幼兒所理解,又要讓幼兒感受到旋律的美,能夠激發幼兒想象力、創造力。海底世界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小朋友對海底世界充滿了好奇,充滿了想象。法國圣桑的名曲《水族館》旋律優美,結構簡單,我想通過啟發能讓幼兒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有趣的海底世界,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因此我選擇此樂曲開展欣賞活動。
活動目的:
1、欣賞樂曲,感受舒緩與輕快、活潑的不同音樂性質。
2、嘗試用多種方式(語言描述、身體動作、線描等)進行音樂表現。
3、通過游戲,體會與同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音樂。
2、白色圖畫紙一張、記號筆一把。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欣賞音樂,初步感受音樂。
師:小朋友你們好!今天將欣賞一首非常好聽的音樂,請小朋友安靜、用心地聽,老師很想聽聽你們聽了這首音樂有什么感覺?
1、安靜欣賞音樂一遍,啟發幼兒說說對音樂的感受。
。1)同伴之間交流對音樂的感受。
師:請小朋友跟旁邊的伙伴說說你聽了這首音樂有什么感覺?
給予幼兒自由表達審美感受的平臺,通過讓幼兒第一遍完整欣賞相互交流,表達對音樂的初步感受。
(2)請個別幼兒說說對音樂的感受。
師:請告訴老師你聽了這首音樂有什么感覺?
幼:聽了這首音樂感覺很舒服
幼:聽了這首音樂我好像看到仙女在飛。
幼:聽了這首音樂想跳舞。
幼:聽了這首音樂想轉圈圈……
幼:聽了這首音樂我覺得好像很可怕,似乎里面有魔鬼。
幼:也有英雄在里面。
通過提問,支持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同時也激發其他幼兒的審美想象。
二、通過欣賞,感受和表現兩種不同的音樂性質。
師:小朋友你們對音樂的感覺真好!那這首音樂的旋律有沒有變化?在哪里發生了變化?我們再來聽聽看。
1、完整欣賞音樂一遍,讓幼兒能初步感受音樂的變化。
師:這首音樂的旋律有沒有變化?有什么變化?
幼:強弱
幼:快慢
《水族館》分為四部分A B A* B*段,其中A和A*段旋律舒緩、優美。B和B*段給人以輕快、活潑的感覺。兩段音樂的性質明顯不同,
第二次完整欣賞,教師通過語言的啟發引導幼兒感受不同音樂的性質。從幼兒的回答中我發覺只有少數幼兒能感受出音樂性質的變化,其他幼兒還停留在對音樂的審美想象里。
2、教師隨著音樂旋律配上簡單的圖譜,使幼兒進一步理解和感受音樂的旋律變化。
。1)師:在老師的心理還想用有趣的線條來表現這首音樂的變化。小朋友也伸出小手跟老師畫一畫,一起再來感受音樂的變化。
。2)師:從這張圖譜可以看出音樂的變化,在樂句舒緩的時候老師畫的波浪線怎么樣?(波浪畫的比較慢,比較大)音樂變得輕快活潑的時候老師畫的波浪線又是怎么樣?(波浪畫的快、密)
借助圖譜,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隨著音樂的節奏變化畫波浪線來感受音樂性質的變化,然后再引導幼兒直觀感受圖譜波浪的幅度變化,通過聽覺和視覺的體驗使幼兒很快就領悟音樂性質的變化。
3、通過圖譜分樂句欣賞,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和肢體動作表現兩種
不同性質的音樂。
師:小朋友當聽到舒緩音樂的時候,你會用什么動作來表現?(幼兒自由的表現)
師:隨著音樂的變化,音樂突然變得輕快活潑起來,那小朋友會用什么動作來表現。(鼓勵幼兒想用什么動作表現,就用什么動作表現。要求幼兒認真聽音樂,隨著音樂的變化動作也要發生變化。)啟發幼兒用語言描述和肢體動作進一步感受旋律A B A* B*段式音
樂舒緩、優美和輕快、活潑的性質。有的幼兒用小鳥飛的動作來
表現對音樂的感受,有的幼兒用小魚游的動作來表現對音樂的感受,有的幼兒用翻滾的動作來表現對音樂的感受…
三、通過欣賞課件,向幼兒介紹作品的名稱、內容。
1、教師向幼兒介紹作品的名稱、內容。
師:你們知道這首音樂的名稱嗎?作者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故
事?原來這首音樂是法國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圣桑的作品,他天天到水族館去觀察,看到小魚們快活地在水草邊游來游去,快活地嬉戲,覺得很美,就譜寫了這首優美動聽的音樂,名字就叫“水族館。
2、播放課件,讓幼兒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有趣的水族館。
。1)師:我們隨著這美妙的音樂也來感受一下美麗的水族館吧!
。2)師:感覺怎么樣?
幼:很漂亮。
師:在音樂很舒緩的時候看到小魚是什么游的?
幼:慢慢地游
幼:很舒服地游。
師:音樂變得輕快活潑時小魚變得怎么樣?
幼:游的很快。
幼:很著急的樣子。
師:它們想干嘛去?
幼:想找食物吃。
幼:想玩游戲……
通過視頻,音樂與圖像結合讓幼兒感受作者創作音樂作品時用心靈體驗到的水底世界里優美的意境。
四、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有趣的水族館;顒釉跉g快的氣氛中自然結束。
(1)師:美麗的“水族館”還有什么東西會跟著音樂動起來?
幼:水草、章魚、螃蟹……
。3)師:我們現在就變成水族館里的東西隨著這美妙的音樂自由自
在地表現。記住要隨著音樂的變化來表現動作。
再次請幼兒欣賞音樂,用肢體動作表現對水底世界的審美感受和審美創造。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提供音樂、頭飾等讓幼兒進一步熟悉和表現音樂。
《水族館》教學設計 篇4
活動目標:
1、感應曲式A-A-B。
2、學習戲劇表演。
3、熟悉曲子《水族館》、了解作者。
4、嘗試仿編歌詞,樂意說說歌曲意思。
5、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活動準備:
水底生物的圖片、水袖、紗巾、飄帶
活動過程:
1、圖卡介紹水中生物。
你們去過水族館嗎?(海底世界)看到了哪些小動物??
2、配詞律動。
小金魚最喜歡干什么?游泳怎樣游?吹泡泡怎樣吹?(學一學)
教師整首演唱歌曲,并和孩子一起表演。(不配樂)
3、聽音樂學唱歌曲。
全體聽音樂,學習歌曲。
邊學唱歌曲,邊表演律動。
4、看動畫片:課件《水族館》。
請大家來看動畫片。(邊出示圖片邊唱歌)
介紹{:||}反復記號。
嘗試演唱歌詞。(不配樂)
5、替換語詞和律動。
剛才我們說了,水族館里有很多的小動物,那除了金魚還可以唱我是一條?
幼兒嘗試演唱第一句。
6、全曲律動扮演。
要求:所有的魚類都要到水中游玩,大鯊魚只能在“泡泡吹得好高”的時候出來,其余的小魚要逃跑,“吸---吹”的時候,小魚把大鯊魚哄走。
7、介紹曲子名稱、作者。
圣!秳游锟駳g節》之《水族館》
8、幼兒操作
幼兒聽著音樂節奏,給不完整的圖譜畫上泡泡。
活動反思:
通過故事引導,在圖譜、律動的啟示下,孩子們很快掌握了曲式。在活動中,孩子們傾聽音樂時的專注及參與游戲的熱情,讓我再次感受到了奧爾夫音樂教學的魅力—它緊緊地抓住了孩子們好動、愛玩的天性,讓孩子們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下主動地學習。
在進行律動表演中,我發現孩子們表演得很投入∶歌唱的聲音低低的,行動非常謹慎,像怕碰破了水中泡泡一樣。那情景就像一幅寧靜的水中畫面?勺屛沂剂喜坏降氖牵郝蓜颖硌輨偨Y束,一個孩子輕喘著氣,拍著胸口說:“老師,這音樂好嚇人吶!”“你感覺到什么了呢?”我趕緊問到!昂孟笪页恋搅撕5滓粯印!保ㄟ@孩子對間奏的感受較強。)“我感覺得像是一只大鯊魚游來要咬我!币粋孩子插嘴道,一些孩子聽到了紛紛在一旁作大鯊魚咬小魚的動作!白屛覀儊磉吢犚魳贰⑦呁娲篚忯~的游戲好嗎?”看到孩子的興趣很高,我趕緊向他們提議!昂茫 、“好!”“可是變成了大鯊魚后,歌詞怎么唱呢?”在我的啟發下,很快地一股新的語詞出現了:我是一條鯊魚,我是一條鯊魚,我的肚子餓了,我要吃小魚。(間奏)由上自下四處找小魚。段這邊許多小魚,這邊許多小魚,追——抓,追——抓,抓抓抓抓。(最后一段)追著一群小魚逐漸遠去。在分配好角色后,我又組織孩子邊聽音樂,邊唱邊玩“大鯊魚來了”的游戲,孩子們在游戲中表現得更加熱情投入。(我想這與學前班孩子年齡較大,喜歡刺激性游戲性有關) 活動結束后,我進行了反思:雖然我組織的這一次活動,因節外生枝而沒有按教師用書上的活動流程來進行。但一想到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在教育過程中,輕松愉快、積極主動地學習。
《水族館》教學設計 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樂曲的ab結構,及樂曲優美輕快地特點
2.嘗試用優美的肢體動作表現音樂的變化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活動
1.師: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好!你們看,今天我們來到了一個這么美的地方,在這里我們將一起欣賞一首非常美妙,非常動聽的音樂,你們想不想聽?現在我們一起來聽一下!
二、理解、感受音樂
1.播放音樂,教師做優美的動作
2.播放視頻
3.幼兒模仿小魚游,音樂舒緩時候小魚怎么游,音樂輕快的時候,小魚怎么游。
4.提問:
1)聽到緩慢的音樂時,水草會怎么動呢?
2)隨音樂的變化,音樂變快水草怎么動?
6.小結:這段音樂有時很慢,聽上去很優美,有時很快,聽上去輕松愉悅。優美的音樂表現的是水草慢慢生長的畫面,而輕快的音樂則是各種海底生物游來游去的畫面。
三、播放音樂,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之前,我給孩子們豐富了關于海底世界的一些經驗,比如海中有什么,海里的生物怎樣“游泳”等。當孩子們和我一起進入了神奇的水底世界,和水草小魚玩起了快樂的游戲時,大部分的孩子都能不錯的模仿,有的化身“水草”在那自由擺動,有的變成“小魚”來回穿梭,還會不時的冒出幾個小泡泡。但是在活動中,我也發現,雖然孩子們能夠說出很多種海底的生物,但是在模仿上面還是有一定的困難,比如我們班模仿大鯊魚的亮亮,他的大鯊魚就和小魚一樣,沒有可怕的樣子,也沒有鋒利的牙齒,整個一呆萌狀。
《水族館》教學設計 篇6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音樂活動《水族館》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活動目標
1、通過語詞與律動感應曲式。
2、初步學習看曲式圖譜,運用樂器敲奏。
3、運用塑料袋進行音色探索。
二、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感應曲式
活動難點:音效探索活動
三、活動準備
奧爾夫音樂VCD碟一張、掛圖P2、鼓和吊镲各一個、水中生物圖卡若干、銅碰鐘、飄帶、啦啦彩
球、紗巾、水袖、塑料袋(均與幼兒人數相等)。
四、音樂分析:
這首樂曲選自《動物狂歡節》中的。整首樂曲優美愜意,曲式為A間A間B尾。在主奏樂
器——鋼片琴晶瑩剔透如流水般的音色中,猶如許多海洋生物在游泳、嬉戲。間奏是一組漸漸下行
的音階,猶如魚兒在吐著泡泡玩耍。
五、隊形
幼兒用軟墊半圓形就坐。
六、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導:正當玩得開心時,滋滋小蜜蜂飛來了,他也想玩泡泡。
(二)肢體造型:泡泡造型
幼兒發表各種泡泡的造型,老師伴奏幼兒隨音樂做泡泡造型的律動。
1、鼓聲:泡泡造型律動/泡泡房子、泡泡車、泡泡蝴蝶、泡泡魚……
2、吊镲:變換泡泡造型。
(三)故事引入:水族館里,魚兒也吐著泡泡玩游戲……
(四)語詞與律動:水底世界
1、水底生物律動模仿扮演。
全班分四組,以各式道具裝扮。飄帶章魚、啦啦球水草、沙巾水母、水袖金魚……
2、語詞與律動
(1)各組隨音樂扮演水中生物練習。
(2)配詞律動:學水中生物游泳、吹泡泡。
①A段語詞:我是一條金魚,我是一條金魚,水中世界多么美麗實在真有趣
、陂g奏:下行律動/由上而下滾轉雙手。
、跙段語詞:泡泡吹得好高~,泡泡吹得好高~吸~吹~,吸~吹~,拍拍拍拍2次。
、茏詈笠痪洌合滦新蓜/由上而下,站起轉圈,拍泡泡結束。
(五)圖形感應曲式:A---間奏—A---間奏---B---尾奏
1、老師畫出曲式圖譜,并教唱語詞。
(1)A段:畫樂句/隨音樂唱詞畫出短、短、長線條。
(2)間奏:下行泡泡。
(3)B段:旋律高低泡泡。
(4)尾奏:下行泡泡。
2、依序排列圖卡出現順序。
3、銅碰鐘
(1)A段語詞:唱詞并用銅碰鐘敲奏語詞節奏。
(2)B段語詞:同上。
(3)間奏和尾奏:銅碰鐘隨音樂強弱演奏拍子。
(六)音色探索:小魚吹泡泡
1、塑料袋音色探索。如:揉、捏、抓、拍……
2、塑料袋氣球
(1)音樂A段:以塑料袋當魚,舞動游泳。
(2)音樂B段:轉緊封口,以泡泡魚做律動。
(3)間奏和尾奏:模仿小魚游泳律動,感應高低旋律。
《水族館》教學設計 篇7
活動目標:
1、熟悉樂曲的旋律,了解樂曲的ab結構。
2、會用身體各部分的扭動動作來表現水草的生長,感受段音樂的優美流暢,大膽創編不同的魚游動作,表現段音樂的纖巧輕快。
3、進一步體驗與同伴交往的愉快心情。
活動重難點:
會分辨音樂做相應的動作,大膽創編不同的魚游動作和水草動作。
活動準備:
請有條件的家長帶孩子去參觀水族館;磁帶錄音;海洋世界的vcd;小魚和海草的頭飾。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欣賞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好看的vcd,我們一起來看看。(播放vcd)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許多魚,魚兒在水中游等)這么多漂亮的魚在游,你覺得小魚的心情怎么樣?我們也來學學小魚游吧。(在座位上簡單的動一下)海洋里還有什么呢?(水草、)
二、完整欣賞音樂,初步了解音樂結構。
師:小朋友做的動作真不錯,有個外國叔叔也很喜歡這個海洋,所以寫了一首樂曲,把你們看到的都寫進去了,我們來聽聽,想想,這個音樂告訴我們一件什么事?
1、播放音樂,讓幼兒傾聽樂曲。
師:覺得這首音樂好聽嗎?有沒有特別的地方?(一會快一會慢),你猜音樂慢的時候會講什么呢?快的地方呢?(教師引導幼兒說出水草、小魚。)
2、再次播放音樂,引導幼兒邊聽音樂邊看教學掛圖,了解a段音樂是水草在生長,b段音樂是小魚在游來游去探望水草。
師:老師把音樂畫了出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圖譜)慢的音樂用水草表示,快的音樂用小魚表示。我們再聽一遍。
三、分段欣賞音樂,創造性的進行表演。
1、幼兒欣賞a段音樂,鼓勵幼兒做出各種優美、舒展的動作,表現水草不同姿態的生長動作。
師:水草會水中會怎么動呢?針對個別幼兒的優美的動作讓其他幼兒來模仿、學習。
2、幼兒欣賞段音樂,鼓勵幼兒創造性的表現小魚游水與水草游戲的動作。
師:小魚在水中會怎么游?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游泳姿勢:快游、慢游、上下游、倒退游等。
3、樂曲結束時,啟發幼兒用動作與水草告別。
四、完整的聽音樂做游戲
1、教師與幼兒一起隨音樂做動作。
2、幼兒分角色進行游戲,扮水草角色的幼兒可找合適空間隨意站立,小魚可移動位置游動。
師:老師幫你們準備了很多的小魚和水草頭飾,請小朋友自己選擇頭飾扮演角色,水草們要分開站,小魚也要找到一顆自己喜歡的水草藏好。(一定時間后老師進行檢查,看看幼兒是否找到了空的地方站好)我們一起來聽音樂看著圖譜游戲吧!
活動結束:
今天我們真開心,和小魚小草一起做游戲,等等我們去操場在游戲。
《水族館》教學設計 篇8
活動目標:
1.欣賞樂曲,感受舒緩與輕快、活潑的不同音樂性質。
2.嘗試用多種方式(語言描述、身體動作、線描等)進行音樂表現。
3.通過游戲,體會與同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
重點:欣賞樂曲,感受舒緩與輕快、活潑的不同音樂性質。
難點:嘗試用多種方式(語言描述、身體動作、線描等)進行音樂表現。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音樂。
2.白色圖畫紙一張、記號筆一把。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欣賞音樂,初步感受音樂
師:小朋友你們好!今天將欣賞一首非常好聽的音樂,請小朋友安靜、用心地聽,老師很想聽聽你們聽了這首音樂有什么感覺?
安靜欣賞音樂一遍,啟發幼兒說說對音樂的感受。
1.同伴之間交流對音樂的感受。
師:請小朋友跟旁邊的伙伴說說你聽了這首音樂有什么感覺?
2.請個別幼兒說說對音樂的感受。
師:請告訴老師你聽了這首音樂有什么感覺?
二、通過欣賞,感受和表現兩種不同的音樂性質
師:小朋友你們對音樂的感覺真好!那這首音樂的旋律有沒有變化?在哪里發生了變化?我們再來聽聽看。
1.完整欣賞音樂一遍,讓幼兒能初步感受音樂的變化。
師:這首音樂的旋律有沒有變化?有什么變化?
幼:強弱
幼:快慢
2.教師隨著音樂旋律配上簡單的圖譜,使幼兒進一步理解和感受音樂的旋律變化。
。1)師:在老師的心理還想用有趣的線條來表現這首音樂的變化。小朋友也伸出小手跟老師畫一畫,一起再來感受音樂的變化。
(2)師:從這張圖譜可以看出音樂的變化,在樂句舒緩的時候老師畫的波浪線怎么樣?(波浪畫的比較慢,比較大)音樂變得輕快活潑的時候老師畫的波浪線又是怎么樣?(波浪畫的快、密)
3.通過圖譜分樂句欣賞,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和肢體動作表現兩種不同性質的音樂。
師:小朋友當聽到舒緩音樂的時候,你會用什么動作來表現?(幼兒自由的表現)
師:隨著音樂的變化,音樂突然變得輕快活潑起來,那小朋友會用什么動作來表現。(鼓勵幼兒想用什么動作表現,就用什么動作表現。要求幼兒認真聽音樂,隨著音樂的變化動作也要發生變化。
三、通過欣賞課件,向幼兒介紹作品的名稱、內容
1.教師向幼兒介紹作品的名稱、內容。
師:你們知道這首音樂的名稱嗎?作者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原來這首音樂是法國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圣桑的作品,他天天到水族館去觀察,看到小魚們快活地在水草邊游來游去,快活地嬉戲,覺得很美,就譜寫了這首優美動聽的音樂,名字就叫“水族館。
2.播放課件,讓幼兒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有趣的水族館。
(1)師:我們隨著這美妙的音樂也來感受一下美麗的水族館吧!
。2)師:感覺怎么樣?
通過視頻,音樂與圖像結合讓幼兒感受作者創作音樂作品時用心靈體驗到的水底世界里優美的意境。
四、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有趣的水族館。活動在歡快的氣氛中自然結束
(1)師:美麗的“水族館”還有什么東西會跟著音樂動起來?
(3)師:我們現在就變成水族館里的東西隨著這美妙的音樂自由自在地表現。記住要隨著音樂的變化來表現動作。
再次請幼兒欣賞音樂,用肢體動作表現對水底世界的審美感受和審美創造。
《水族館》教學設計 篇9
第二單元 音樂童話
第四課 聽——《水族館》
教案出處:上海教育資源庫集體備課
【設計思路】
這節課選自上海音樂出版社二年級第二學期第二單元第四課,主要教學內容是聽賞樂曲《水族館》,并用各種方式進行感受、表現,同時簡單了解作曲家圣桑及其《動物狂歡節》組曲。樂曲《水族館》是法國作曲家圣桑的著名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的第七段小曲。樂曲采用小行板,曲調平穩柔和,表現出水底世界的奇幻和神秘。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學生除了學會用自已的心智去聆聽音樂外,還要學會用各種方式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這堂課中,無論是聽聽、講講、看看、畫畫、奏奏、創創,都給予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描述自已對音樂的感受,并通過相互交流,用各種方式積極的表達,分享各自的快樂,使思維更活躍、更豐富,以加深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學內容】
聽賞:《水族館》
【教學目標】
1.通過聽賞《水族館》,感受樂曲所描寫的水底世界的奇妙幻境,激發學生勇于發現、探索海洋奧秘的情感,同時樹立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
2.通過聽、講、看、畫、奏、創等方法,啟發學生積極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想象樂曲所描繪的五彩斑斕的水底世界。
3.引導學生聽辨樂器的音色,感受樂曲中不同音色的樂器所描繪的不同意境,并用動作來表現海底動植物的形象。
【教學重難點】
1.聽辨樂器的音色,熟悉樂曲中的音樂主題,感受音樂中不同音色樂器所描繪的各種水中動植物輕盈、透亮、隨波蕩漾的形態。
2.體會主題旋律的特點,并運用各種形式進行表現。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聽音樂律動進教室
2.師生問好
二、聽賞:《水族館》
。ㄒ唬⿲
1.談話法導入(讓學生描述海洋世界看到的各種水底景象。)
2.聆聽樂曲中的音樂主題片斷
讓學生猜猜樂曲中的演奏樂器,并說說其音色特點,感受不同樂器的音色所描繪的不同意境,并即興用肢體動作表現。
(二)感知學習
1.初聽樂曲
讓學生感受樂曲的情緒,用線條或色塊來表示,并展開豐富的想象,聽后進行交流討論。
2.復聽樂曲
。1)讓學生邊看海底世界的圖畫或影視,邊隨著音樂律動,模擬各種水中的動植物,感受音樂所描繪的各種水中動植物輕盈、透亮、隨波蕩漾的形態。
(2)讓學生選一種印象最深的動物或植物畫一畫,然后把它組成一幅海底世界長卷。
設計說明:本環節通過聽覺、視覺和動覺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積極地描述對音樂的感受。復聽音樂的環節可以兩者相結合,在聽音樂選一印象最深的動、植物畫一畫的過程中,可根據自己班級的特點,讓班里個別有美術特長的學生進行;也可由教師事先準備一些剪貼畫,讓學生聽聽、貼貼。一定要體現音樂性,不要變成美術課,還要注意學生的常規。
(三)創編
1.學生根據樂曲的旋律,分組自選合適的樂器伴奏或模仿演奏
2.創設情景,配上道具、搭建造型分角色表演
3.有興趣的學生可以為樂曲編上簡單的故事
設計說明:
本環節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讓學生把對音樂的體驗及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以新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培養生生間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師的啟發是關鍵,教師恰到好處的引導,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個環節的創編內容可根據時間有選擇性地進行,在學生分組表演完,可別忘了師生評價這一環節,這是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ㄋ模┩卣
1.讓學生查找、收集有關法國作曲家圣桑的生平、作品,用各種形式來簡單介紹。
2.簡單了解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
3.聆聽其它描寫海洋世界的音樂作品 如:《水草舞》
設計說明:
通過學生查找、收集有關資料,讓他們了解法國作曲家圣桑及他的著名代表作《動物狂歡節》,聆聽其它描寫海洋世界的音樂作品來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開闊他們的眼界。本環節可以作為課后拓展作業,下節課進行交流;也可以是上節課已經布置完成,本堂課進行交流、反饋。
。
三、總結
1.從樂曲的情緒上,或從不同的演奏樂器、不同的音色上讓學生知道能表現出不同的意境
2.從環保的角度考慮,讓學生從小樹立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
3.從激發情感的角度,去鼓勵學生勇于發現、探索海洋奧秘的情感
說明:
總結的方式可由教師按照課的安排自行設計,可以從以上三方面來進行,關于讓學生樹立保護海洋環境意識這點教師可以通過觀看一段影片片斷,啟發學生說一說。
【教學反思】
音樂欣賞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積極地描述自已對音樂的感受呢?這是值得我們教師好好動腦筋研究的一個問題。教師要允許學生按自已的“水平”去想象,因為音樂想象決不拘泥于具體的某一事物,而是每一個人在聆聽過程中對作品的再創造。由于這首樂曲逼真的模仿力很容易把學生帶入想象的意境,于是我通過說、聽、猜、動、畫、創、演等方法展開教學,并根據班級學生的能力,配上道具、樂器,搭建造型等加以渲染和表達,從而很好地對音樂作品進行感受和理解。
由于每個班的孩子存在著不同的差異,我應該靈活的、選擇性的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教學環節中的內容進行教學,在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上要合理、恰當,切忌將每個環節都走過場。尤其是創編環節,二年級的學生能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就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根據學生已有的現狀提出合理的建議,在下節課中完善;還有在學生跟著音樂進行表演等分組活動中,一定要調控好教學常規,避免學生吵鬧,沒要求的進行活動。
《水族館》教學設計 篇10
活動目標:
1、能用正確的呼吸及歌唱方法,能較流暢的吟唱出歌曲。
2、利用身體動作表現出歌曲中連唱及跳唱的演唱形式。
3、感受優美的旋律,在故事的陪襯中,進入歌曲所表達的音樂情景。
活動準備:
光碟《夢之船》《水族館》
活動重點及難點:
表現出歌曲中連唱及跳唱的演唱形式。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進行氣息發聲練習
1、伴隨優美的旋律進入故事情景(幼兒在活動室門口等候,音樂響起)
(教師旁白)在一個幽靜的湖邊,有一只美麗的天鵝帶著她的寶寶們,正在輕輕的拍著她們的翅膀,慢慢的跳著舞,因為這個夜晚實在是太美了。
2、根據提示進行氣息練習
“啊,這的空氣太清新了,讓我們好好享受的深呼吸吧。(三次)
3、示范講解進行發聲練習
重點示范連唱和跳唱的演唱方法。
二、學唱歌曲,借助角色扮演,引出歌曲——《夢之船》,整體范唱歌曲。
“你們看那是什么?”
“我是夢之船,你們愿意上船,跟我到水族館去嗎?”(教師旁白)
“愿意”!
“小天鵝們,夢之船在航行時會遇到水流平穩和顛簸的時候,看看自己能在歌中感覺到嗎?讓我們出發吧!”
@唱歌曲《夢之船》邊唱邊表現水流平穩和顛簸(第一遍)
教師配以身體動作進行范唱。重點學習連唱和跳唱的演唱方法
@分段表現平穩和顛簸(第二遍)
提示幼兒用身體動作感受連唱和跳唱的音樂表現形式
@幼兒集體演唱,重點指導幼兒用不同的聲音表現連唱和跳唱的方法
“夢之船,還要行駛一段就到了,讓我們繼續行駛吧!”(第三遍)
“夢之船,要你們唱出好聽的歌聲才會開門,你們試試吧!”(第四遍)
“門開了”!
三、律動:《水族館》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水族館”(老師旁白)
“我是小水草,我們一起來跳舞吧!”(放音樂—水族館)
四、結束活動
“當-叮當,”“呀,不好了,時間已經到了,夢之船要關門了,我們要抓緊時間回去了。來一個跟著一個上船,唱著《夢之船》離開教室。
《水族館》教學設計 篇11
《水族館》是二年級的一節欣賞課,我在課中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讓他們自由的發揮。因為音樂欣賞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積極地描述自已對音樂的感受呢?這是值得我們教師好好動腦筋研究的一個問題。教師要允許學生按自已的“水平”去想象,因為音樂想象決不拘泥于具體的某一事物,而是每一個人在聆聽過程中對作品的再創造。由于這首樂曲逼真的模仿力很容易把學生帶入想象的意境,于是我通過說、聽、猜、創、演等方法展開教學,并根據班級學生的能力,配上道具、樂器,搭建造型等加以渲染和表達,從而很好地對音樂作品進行感受和理解。
由于每個班的孩子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并且在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上做到了合理、恰當,摒棄了將每個環節都走過場的形勢。尤其是在創編環節中,由于二年級的學生能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就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所以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現狀進行教學,提出了合理的建議,讓他們進一步完善。通過教師的評價,激勵學生將自己的表演更大膽的表現出來,從而獲得愉快的體驗。
《水族館》教學設計 篇12
目標:
1、感受柔和、優美與輕快、活潑的不同音樂形象。
2、嘗試用多種方式(語言描述、身體動作)表現小魚和水草的不同形象。
3、嘗試拓展對音樂形象的想象和遷移。
準備:
1、錄有《水族館》的音樂磁帶、錄音機。
2、小魚頭飾若干,教師自制水草若干。
過程:
一、完整欣賞樂曲,了解樂曲名稱和主要內容,感受兩段不同性質的音樂。
1、安靜欣賞音樂。提問:小朋友,你聽了這個曲子,你感覺自己到了一個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幼兒自由想象)
2、教師介紹樂曲名稱、主要內容,再完整放送音樂。
3、請幼兒談談對音樂的感受,發現音樂的變化。
二、分段欣賞、感受和表現音樂:
1、欣賞A段音樂。提問:這段音樂的旋律是怎么樣的?你仿佛看見小魚和水草在干什么?
2、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水草在舞蹈,小魚在游……
3、欣賞B段音樂。提問:這段音樂和前面一段音樂聽上去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聽了這段音樂,你覺得小魚和水草會發生什么事情?
4、請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對音樂的感受:水草和小魚在玩,捉迷藏,說悄悄話……
三、分角色在樂曲中進行表演。
1、聽音樂,教師進行情境講述。
2、女孩子扮演水草,男孩子扮演小魚,根據情境聽音樂進行表演。
3、《水族館》說課材料:
音樂教育建立在音樂藝術基礎上,是在幼兒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進行的。與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樣,要促進幼兒在得、智、體、美等方面得到發展!毒V要》中指出: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幼兒所容易理解的。所以我選擇了音樂欣賞——《水族館》。在方案設計上我重點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1、在教育目的上,為孩子提供了滿足他們需要的經驗,刺激他們在各領域的發展。如:用聽覺感受音樂形象,用肢體來嘗試表現小魚和水草的不同形象,通過想象使思維擴散,對音樂進行豐富的聯想……在活動中,幼兒存在著個別差異,所以在制定目標時我是梯形設計式的,由易到難。
2、在教育內容上,我是按照他們的年齡特點再結合他們的發展水平的基礎上來選擇音樂的。在平時的音樂活動中,我發現孩子的表現都是從他們的本能出發的,追求自然、游戲性和趣味性,所以在內容的設計上采用由淺到深、由具象到抽象,動靜交替的過程。幼兒對魚和水草是很熟悉的,所以這個內容的選擇我認為孩子比較容易理解,也比較容易表現。
3、在教學方法上,我屏棄了過去一味的示范、講解、模仿等老套的教學手段,而積極采用了感受體驗、情感陶冶、操作嘗試、綜合運用等方法,努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另外,我在活動中添進了一些道具和頭飾,希望讓幼兒通過親身的感受去真正地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避免為孩子提供自己的范例或指導性意見,而是鼓勵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然后鼓勵他們大膽地去感受、去探索、去表現。
4、在教學過程上:我采用:欣賞——發現,感受——體驗,操作——嘗試,即興——創作的過程,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本班孩子的水平,由易到難逐步進行。
《水族館》教學設計 篇13
活動目標
1.積極參與活動,能與同伴一起游戲,體驗合作的快樂。
2.用身體動作表現水草的舞動和小魚的游動,發展創造力和表現力。
3.初步熟悉樂曲旋律,了解優美流暢與纖巧輕快的不同音樂性質,通過水草和小魚的游戲表現音樂。
活動準備
1.幼兒準備:已欣賞過有關水族館的影碟,豐富有關水族館的經驗。
2.教師準備:多媒體、錄音機、磁帶及相關道具。
活動過程
1.聽音樂,和幼兒玩游戲入場。
2.完整欣賞音樂,初步感受音樂的旋律和節奏。
3.播放音樂,借助多媒體進一步感受音樂。
4.分段欣賞音樂,引導幼兒理解音樂中的不同形象。
。1)欣賞表現水草形象的音樂,啟發幼兒用舒展、優美的身體動作表現水草的舞動。
。2)欣賞表現小魚形象的音樂,啟發幼兒用纖巧、輕快的動作表現小魚的游動。
。3)欣賞音樂的結束部分,啟發幼兒嘗試表現小魚和水草共同游戲的快樂情境。
5.分角色、運用道具完整地聽音樂表現。
活動提示
1.在活動第一個環節中,教師和幼兒玩的游戲規則為:老師做動作,孩子不做動作;孩子做動作時,老師不做動作。老師牽著朋友一起做動作,孩子也牽著朋友一起做動作。同時教師注意,自己做動作時,音樂為A段;孩子做動作時,音樂為B段;與朋友一起合作做動作時,為音樂的結束部分。
2.在活動中教師選用的道具可以是色彩鮮艷的紗巾,也可以是皺紋紙。
3.提請家長配合:家長可帶孩子一起了解更多的有關水生植物和動物的知識,豐富孩子的相關知識經驗。
《水族館》教學設計 篇14
設計思路:
本活動選取了與樂曲緊密聯系的水草和小魚作為代表,以小草生長和
小魚探望的情節幫助幼兒學習樂曲結構,以情節交替推進幫助幼兒學習
動作,整個設計渾然一體,結構嚴謹。
活動準備:
1、圖譜、節奏卡
2、光碟、dvd
活動目標:
1、熟悉樂曲的旋律,通過游戲了解樂曲結構和各段音樂的性質;
2、嘗試用身體各部分的扭動和手臂不同方位的動作表現樂曲形象;
3、學習用身體動作及面部表情表達對同伴的關心,體會與朋友交往的
愉悅心情。
4、創想水草和小魚的造型,開心的跳一跳
活動過程:
一、熱身活動(要求教師精神飽滿)
二、問好
三、定向(語言的導入,創設情境,聽到音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覺?是關于誰的故事?)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聽音樂嗎?你聽過什么樣的音樂?今天老師給小朋
友們帶來了一首非常好聽的音樂樂曲,請小朋友們聽一聽.
四、欣賞音樂
五、分享幼兒對音樂的感受
六、熟悉樂曲,感受音樂結構(再定向:出示圖譜、故事引導教材設定
的內容,進行結構分析和感受分析)
1、聽了音樂后你感覺心情怎么樣?你覺得它聽起來是雄壯有力的?還
是輕柔歡快的?
2、出示圖譜,介紹曲名《水族館》,讓幼兒觀察圖中都有什么?
猜一下圖中他們都在干什么?發生了什么事?
3、情境導入: 在水族館里住著一只兇猛的動物,他都很久都沒有吃到
食物了,原來是水族館的小魚和水草成為了好朋友,當它出現了,小魚
就被水草藏起來了
幼兒邊聽音樂,看著圖譜,邊說語詞
4、熟悉樂曲,介紹曲式結構。
七、隨圖譜欣賞音樂
聽音樂指圖,感受圖標和音樂關系
八、解決重難點(節奏曲式結構等)
九、創編動作,自由表現音樂。(分段聽音樂,用動作表演的方法感知
節拍強弱的規律。)
①組織幼兒觀察水草在水中隨波晃動的樣子,引導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
現水草的姿態,用身體的曲線運動來表現水草在水中優美的舞蹈。
、诮M織幼兒玩游戲“小魚和小草”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熟悉角色形象和
動作,了解游戲情節,掌握游戲規則:水草動時小魚不動,小魚動時水
草不動
、勐犚魳穾椭變悍直嫠萆L及小魚探望的音樂,初步了解樂曲結構
感受a段樂曲的柔美流暢和b段樂曲的纖巧歡快
、芊侄涡蕾p音樂聽聽做做,進一步熟悉樂曲旋律、結構,分解練習動作
1、水草慢慢長大,要求動作優美舒緩,鼓勵幼兒做出各種姿態的造型
水草生長時,有一只大鯊魚正在四處覓食。
2、小魚探望水草,啟發幼兒用不同動作表現小魚歡快的游戲
引導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與水草交往,如給水草施肥、摸摸水草、對水草
點頭等,小魚音樂出現時,大鯊魚游走。
3、老師和幼兒一起表演
4、老師和幼兒分角色表演
5、分角色完整的跟著音樂游戲
十、看圖譜集體創編動作
十一、表演創編動作(完整欣賞音樂整體感知音樂,根據音樂結構,用
即興舞蹈的方式表現對音樂的理解。)
十三、幼兒在較大的空間表演
十四、活動結束。
今天小朋友們都表現的很好,現在請你們去邀請客人老師和我們一起跟
音樂做游戲吧。
十五、活動延伸
動畫片《動物狂歡節》
《水族館》教學設計 篇15
一、活動目標
1、欣賞樂曲,感知樂曲結構,初步培養幼兒聽辨、分析樂曲的能力。
2、能運用不同的動作大膽表現,體驗參與音樂活動的愉悅。
二、活動準備
水族館音樂、圖譜、小魚道具若干
三、活動過程
。ㄒ唬┯變弘S音樂律動入室,初步感受音樂
師:“孩子們,讓我們都來做快樂的小魚,盡情地在這片大海里游一游吧!”
。ǘ┮怨适聻檩d體,感受理解音樂
1、仔細傾聽,欣賞樂曲
師:“在這片美麗的大海里,有一個非常好聽的故事。今天,老師帶來的這段音樂會告訴大家故事里都有誰,發生了什么事。”(播放音樂,幼兒完整欣賞樂曲)
提問:你覺得音樂里可能有誰?它在干什么?
2、結合圖譜,分段理解樂曲
師:傳說在海底深處,有一顆神奇、美麗的寶石,小魚們都想找到寶石,有一天,它們唱著歌快樂地出發了——
教師分別學小魚和大鯊魚的聲音唱歌:“我是一條小魚,我要找到寶石,我在水里游來游去,游得多快樂”“我是一條鯊魚,我要吃掉小魚,左邊找找,右邊找找,沒有找到!
提問:小魚和鯊魚是怎樣唱歌的?它們唱了幾次?(幼兒學唱)
3、幼兒用手指模仿小魚,隨音樂表演。
提問:這段音樂中到底有哪些小動物?大鯊魚想吃掉小魚,小魚該怎樣避險?
4、幼兒帶小魚、鯊魚道具分角色隨音樂表演。
幼兒聽音樂做小魚動作,大鯊魚出來后,小魚立即停止不動。
5、交換角色,再次隨音樂表演。
。ㄈ﹩l想象,大膽表現
提問:大海里還有哪些小動物?它們是怎樣做的?
1、幼兒模仿大海各種小動物隨音樂表演。如:“我是一只螃蟹,我要找到寶石……”
2、分角色扮演鯊魚和其他小動物隨音樂表演。
四、活動結束
孩子們,今天我們玩得真開心。剛才我們聽到的這首樂曲名字叫《水族館》,它是由法國著名的音樂家圣桑作曲,回家以后,希望你們從電腦上查一查,和爸爸媽媽一起來欣賞這首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