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 教學設計(精選8篇)
荔枝 教學設計 篇1
之三
作者:王麗萍
《荔枝》是新選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復興。乍看題目,文章似要介紹荔枝,細讀會發現,作者是在通過第一次買荔枝、與母親吃荔枝以及母親臨終前為母親買荔枝等幾個細節的回憶,表達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設計理念語文教學應十分重視朗讀,要還朗讀以正當的地位,而不能僅看作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對于高年級同學來說,作者要傳達的意圖也不難體會,況且,孩子們已儲備了相當的能力與經驗。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讀與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或稱參與式)進行學習。
教學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小組討論時,要求每位同學都要發言,都要傾聽同學的發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討論時,還要把組內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及答案簡要記錄在小卡片上。
2.匯報討論結果,并提出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也可將小卡片貼于教室四壁,組員對其予以介紹,其他組可要求對一些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解釋或幫助解答該組未解決的問題。通過這一過程,篩選出共性的問題,便于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下一步教學。
二、深入閱讀
教師根據上述討論的實際情況提出進一步的學習要求:
1.細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什么故事?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講講有關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嗎?課文不是在寫荔枝,而是在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從哪些語句可以體會出來?你覺得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寫得好?讀一讀,說說為什么。你能說說“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的話外之音嗎?從這篇課文中,你還了解到些什么?
2.分組討論上述問題,每組發給大白紙和彩筆,要求同學將討論結果寫到紙上。
3.展示討論成果,要求同學將討論結果貼于教室墻壁上,組內推薦一名同學向大家講述(或輪流講)。這一過程相當重要,也是對教師素質的考驗。教師要視具體情況進行必要講解,引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一些詞句,學習某些生字,糾正學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等等。
三、朗讀悟情
上一步的討論、學習,可能有點瑣碎,以至于造成孩子們對課文整體印象的模糊,因此,通過朗讀將零碎的印象整合起來,是很必要的。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同學認真體會,怎樣讀,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現出來?
2.朗讀比賽。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互相評價,互相啟發,達到對課文深層次的理解。
四、讀后反思
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本文學習的得與失。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機會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所反思,溫故而知新,有利于進一步的學習。
五、課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寫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閱讀,最好,讓他們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寫下來。
2.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寫下來。
荔枝 教學設計 篇2
------------------------------------------------------------
課文簡析
《荔枝》是新選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復興。乍看題目,文章似要介紹荔枝,細讀會發現,作者是在通過第一次買荔枝、與母親吃荔枝以及母親臨終前為母親買荔枝等幾個細節的回憶,表達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十分重視朗讀,要還朗讀以正當的地位,而不能僅看作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對于高年級同學來說,作者要傳達的意圖也不難體會,況且,孩子們已儲備了相當的能力與經驗。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讀與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或稱參與式)進行學習。
教學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小組討論時,要求每位同學都要發言,都要傾聽同學的發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討論時,還要把組內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及答案簡要記錄在小卡片上。
2.匯報討論結果,并提出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也可將小卡片貼于教室四壁,組員對其予以介紹,其他組可要求對一些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解釋或幫助解答該組未解決的問題。通過這一過程,篩選出共性的問題,便于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下一步教學。
二、深入閱讀
教師根據上述討論的實際情況提出進一步的學習要求:
1.細讀課文,想一想:
課文講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講講有關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嗎?
課文不是在寫荔枝,而是在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從哪些語句可以體會出來?你覺得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寫得好?讀一讀,說說為什么。
你能說說“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的話外之音嗎?
從這篇課文中,你還了解到了些什么?
2.分組討論上述問題,每組發給大白紙和彩筆,要求同學將討論結果寫到紙上。
3.展示討論成果,要求同學將討論結果貼于教室墻壁上,組內推薦一名同學向大家講述(或輪流講)。這一過程相當重要,也是對教師素質的考驗。教師要視具體情況進行必要講解,引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一些詞句,學習某些生字,糾正學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三、朗讀悟情
上一步的討論、學習,可能有點瑣碎,以至于造成孩子們對課文整體印象的模糊,因此,通過朗讀將零碎的印象整合起來,是很必要的。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同學認真體會,怎樣讀,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現出來?
2.朗讀比賽。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互相評價,互相啟發,達到對課文深層次的理解。
四、讀后反思
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本文學習的得與失。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機會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所反思,溫故而知新,有利于進一步的學習。
五、課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寫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閱讀,最好,讓他們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寫下來。
2.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寫下來。
------------------------------------------------------------
作者單位 甘肅省教材編審室
最新文章:
《2008,北京》教學設計
《秋游》教學設計
《軍神》(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釣魚的啟示》教學設計
《加了一句話》教學設計
荔枝 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學會課文中10個生字,認識“荔、棠、疤”等生字。能準確讀寫下列詞語:“工資、安慰、筋脈、剝開、妥帖、慰藉”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母親對兒孫的深厚的愛,喚起自己關愛父母的心。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體會母親的慈愛及作者思念母親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準備
1、學生搜集歌頌母親的名言和詩歌。
2、教師準備《荔枝》課件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1、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到了什么?
2、課文中重點所寫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嗎?
3、讓我們認真讀課文,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二、自學課文
1、練習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課文圍繞荔枝寫了哪幾件事?選一件說說你的體會。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認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問題。
三、交流自學
1、用按自然段輪讀的形式,互相檢查朗讀情況。
2、交流第二題,讓小組成員結合具體事例充分說出自己的感受。
3、小組討論哪件事最感人后,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4、討論解決不懂的問題。
四、全班交流討論
1、各小組同學商量一下,看你們對哪個問題解決得最好,就向大家匯報。
2、小組選派代表交流匯報。
五、識記生字,書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
1、今天這堂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六課《荔枝》,教師板書課題。
2、本課以荔枝為題,是否主要在寫荔枝,那它主要寫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借物思人,托物寄情。從荔枝想起吃荔枝一件小事,體現了母子之間深厚的感情)
3、結合第一單元習作命題談談命題的方法。
二、選舉典型,全班讀悟
1、結合具體的句子談談自己的體會,同一個句子每個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讀,那就會有不同的體會。(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
2、出示句子。
母親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蓋劃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只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舍不得吞下。
學生讀句,說說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母親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歡荔枝)
(這樣細致的動作描寫,可以體會到荔枝在母親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貴,她像對待一個小生命一樣認真細致地剝開,仔仔細細地欣賞,像個孩子一樣高興,也可以說體會到了母親對荔枝的一種無比的喜愛,母親仿佛看到了兒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別的高興。)
三、自選內容,全班交流品讀
站在荔枝攤前,腳挪不動步
(表現出作者對年近70 歲的老母親的拳拳孝心)
每個沙果都顯得晶光透亮,沾著晶瑩的水珠,果皮上紅的紋絡顯得格外清晰。
(母親買處理的沙果一事,可以看出生活的困苦和母親的勤儉。)
(這樣的細節描寫可以讓我們體會到老母親為了讓兒子吃上水果,只能去買處理水果,而后又認真地細致地付出極大的耐心和勞苦,才將那些劣質的、別人不愿吃的沙果變得如此漂亮。)
母親端上茶來,笑吟吟順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經意,然后回過頭來對客人說:“快嘗嘗荔枝吧!”說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親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體會到母親處處為兒子著想,盡管那盤沙果是她買的,她就勢端了下去,留給兒子買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兒子的尷尬,維護了兒子的自尊心。這兒也可以體會到了母親的機智。)
母親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親臨終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顆荔枝,都給了她心愛的太饞嘴的小孫子吃了。
(母親臨終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體會到母親把舍不得吃的、最愛吃的荔枝都給了兒子和孫子,那種殷殷的舔犢深情。)
(還可以體會到作者因母親臨終前不能吃上荔枝,而產生的深深的遺憾和無法彌補的痛楚。)
(也可以說是因小孫子的年幼無知,給父親留下了終生的遺憾。)
四、隨文小練筆
1、根據課文結尾“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體會作者飽滿的情感,在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幾句作者沒有說出的話。
(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而我慈愛的母親卻再也看不到、嘗不到荔枝了。我真希望在另一個世界里,也有鮮嫩的荔枝,讓母親好好地享受一番。)
2、學生交流小練筆。
五、語言積累,布置作業
1、把你最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2、摘抄喜歡的詞句。
板書設計:
6、荔枝
借物思人
母親-----------------------------“我”
托物寄情
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
荔枝 教學設計 篇4
《荔枝》教學設計
目 錄
一、 教學內容分析
二、 教學目標
三、 教學重、難點
四、 教學對象分析
五、 多媒體設計
六、 教學過程設計
七、 課件結構圖
八、 教學流程圖
九、 教學反思
《荔枝》教學設計
府谷縣高石崖學校 白霞
一、材內容簡析:
《荔枝》一文以荔枝為線索貫穿全文,贊揚了母親的偉大,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念念不忘母親的恩情。本文描寫十分細膩感人,如寫母親洗沙果的事時,一方面寫出了母親勤儉樸實、節約持家的優秀品質,另一方面也寫出了母親對兒子無比關愛的品質,字里行間包含著對母親的贊美、熱愛與懷念之情。再如母親第一次吃荔枝時,課文細致地描寫了她的動作,從中可以體會到母親對荔枝的喜愛,還可以體會到母親看到荔枝,就猶如看到了兒子的一片孝心,心里特別的高興。再如,課文寫母親利用上茶的機會端走沙果的事情,體會到母親時時處處為兒子著想,盡管那盤荔枝是她自己買的,她把它就勢端走了,自然地消除了兒子的尷尬,維護了兒子的自尊心。還體會到了母親的機智。在課文中,這樣描寫細致的地方有很多,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細微處,抓住一些重點詞句與段落讓學生讀讀想想,讀讀悟悟,深刻地領會文章中母子之間深厚的感情。
二、 教學目標:
1、 識教育學點
⑴ 認識“挪、謀、輩、脈、剝、妥、貼、籍、償、饞”10個生字及新詞。
⑵ 理解課文內容。
2、 能力訓練點
⑴ 自主學習能力
⑵ 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能力。
3、 德育滲透點
滲透尊敬老人、孝順父母的教育。
4、 美育滲透點
了解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課文內容。
2、難點: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
四、 教學對象分析:
本案例教學主要面向的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學生注意力大約保持30分鐘左右,自我調節以及控制能力都相對還比較差,注意力也比較容易分散,學習往往從興趣出發。
五、 媒體設計:
1、荔枝的相關文本資料、圖片:(成熟的荔枝、去皮后的荔枝、荔枝核)
2、生準備好有關荔枝的文本資料。
3、師:設計好8張與荔枝相關的幻燈片。
4、師:準備好手提電腦。
序號
媒體內容
媒體類型
媒體作用
使用方法
占用時間
媒體來源
1
幻燈片
引出今天的課題
點擊播放
1分鐘
教師自制
2
封面
幻燈片
引出今天的課題
點擊播放
1分鐘
教師自制
3
圖片
幻燈片
了解荔枝
點擊播放
2分鐘
教師自制
4
字
幻燈片
掌握知識點
點擊播放
3分鐘
教師自制
詞
幻燈片
掌握詞匯量
點擊播放
3分鐘
教師自制
句
幻燈片
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感情
點擊播放
5分鐘
教師自制
問題
幻燈片
理解課文內容
點擊播放
10分鐘
教師自制
六、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
設計思想
創
設
情
景
播放教師準備好的荔枝幻燈片
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則謎語,請大家猜猜這是種什么水果?圓圓的身子紫色殼,甜中帶酸汁多多。
在學生初步了解荔枝的基礎上,讓學生猜測一下課文會寫些什么呢?聯系以往學過的寫物文章來回答這個問題。教師做具體引導。
在初讀課文后,檢查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
學生邊看屏幕上的內容,邊思考謎語的答案
學生合作學習,交流經驗。
看投影屏幕,認讀生字詞,理解詞語意思。
線型演示幻燈片
誘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
鞏固基礎知識
學
生
探
索
思
考
問
題
本課以荔枝為題,你認為是否真的在寫荔枝?如果不是,那它主要寫的是什么?
課文不是寫荔枝,而是圍繞荔枝寫我與母親之間的幾件事情,那么寫了哪幾件事情?
小組進行討論,交流然后匯報討論結果,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
線型演示幻燈片
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拓
展
練
習
通過我們對課文的了解,你覺得她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就是這一位母親,把愛全部奉獻給子女的母親,離作者而去了,給作者留下了深深的遺憾和無可彌補的痛楚。看到作者這樣的母親,我們不禁會想起自己的母親,此時此刻你最想為母親做的是什么?
學生合作探究學習
學生思考
線型演示幻燈片
拓展知識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小
結
同學們,通過學習這篇課文,讓我們體驗到了母愛的偉大,也讓老師體會到了同學們對自己母親的敬愛之情。今后,老師希望大家
線型演示幻燈片
七、課件結構圖:
封面
謎語
拓展練習
板書
八、 教學流程圖:
開始上課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觀看
圖片
提出
問題
教師組織
導入新課內容
教師組織
學生質疑
小組合作學習
提出新問題
探究學習
學生質疑
教師引導
巡回指導
傾聽匯報
課堂評價
結束本課
教師組織
九、教學反思
《荔枝》這篇課文是圍繞荔枝寫了我與母親之間的幾件事,反映了母親對兒孫的深厚的愛,表達我深切懷念母親的思想感情。在教學后我認識到了以下幾點
1、閱讀文本,認識母愛。原定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去認識母愛,他們通過對課文的閱讀,以及教師的講解,模模糊糊地認識母愛是這樣的。然而由于他們的年齡和閱歷,讓他們無法從情感上去理解。我們的教學活動就此結束,似乎也不能算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然而這是多么遺憾!
2、走向生活,感受母愛。我根據學生的困惑讓他們為自己的媽媽做一件事,孩子們很懂事,有的買梨,有的買話梅,有的打氣……他們無一例外地得到了母親的贊許,感受到了自己的母親同作者的母親一樣會為了孩子的孝心而高興。其實這樣的事,每天都在孩子們的身邊發生,可是孩子們往往忽視,這個作業讓學生認真地感受了母親對自己的愛。當學生看到母親贊許的眼神、幸福的表情,他們對母愛的感受深了一層。
3、文本生活相結合,理解母愛。學生親身感受了母愛,再回到文本,他們發現原來母愛就是這樣的,天下的母親都是這樣的。原來的困惑消失了,他們終于理解了文本,理解了天下的母親。這樣的理解就不再僅僅是對語言文字的表面解釋,而是透過語言文字,聯系生活實際,認同了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真正的來自內心深處的共鳴。
4、憑借語言,贊美母愛。如果在學生理解了母愛后,就此打住,那么,這將是不倫不類的課,既像語文課,又像思品課,學生在語文素養上的進益會很小。我提供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說,讓學生依憑口頭語言表達思想情感,拓展學生的思維。
荔枝 教學設計 篇5
之二
作者:朱敏豐
教材分析:
《荔枝》一文以荔枝為線索貫穿全文,贊揚了母親的偉大,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念念不忘母親的恩情。本文描寫十分細膩感人,如寫母親洗沙果的事時,一方面寫出了母親勤儉樸實、節約持家的優秀品質,另一方面也寫出了母親對兒子無比關愛的品質,字里行間包含著對母親的贊美、熱愛與懷念之情。再如母親第一次吃荔枝時,課文細致地描寫了她的動作,從中可以體會到母親對荔枝的喜愛,還可以體會到母親看到荔枝,就猶如看到了兒子的一片孝心,心里特別的高興。再如,課文寫母親利用上茶的機會端走沙果的事情,體會到母親時時處處為兒子著想,盡管那盤荔枝是她自己買的,她把它就勢端走了,自然地消除了兒子的尷尬,維護了兒子的自尊心。還體會到了母親的機智。在課文中,這樣描寫細致的地方有很多,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細微處,抓住一些重點詞句與段落讓學生讀讀想想,讀讀悟悟,深刻地領會文章中母子之間深厚的感情。
一、教學目標
1、學會課文中10個生字,認識“荔、棠、疤”等生字。能準確讀寫下列詞語:“工資、安慰、筋脈、剝開、妥帖、慰藉”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母親對兒孫的深厚的愛,喚起自己關愛父母的心。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體會母親的慈愛及作者思念母親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準備
1、學生搜集歌頌母親的名言和詩歌。
2、教師準備文中插圖。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1、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到了什么?
2、課文中重點所寫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嗎?
3、讓我們認真讀課文,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二、自學課文
1、練習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課文圍繞荔枝寫了哪幾件事?選一件說說你的體會。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認真思考后仍不能理解的問題。
三、交流自學
1、用按自然段輪讀的形式,互相檢查朗讀情況。
2、交流第二題,讓小組成員結合具體事例充分說出自己的感受。
3、小組討論哪件事最感人后,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4、討論解決不懂的問題。
四、全班交流討論
1、各小組同學商量一下,看你們對哪個問題解決得最好,就向大家匯報。
2、小組選派代表交流匯報。
五、識記生字,書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
1、今天這堂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六課《荔枝》,教師板書課題。
2、本課以荔枝為題,是否主要在寫荔枝,那它主要寫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借物思人,托物寄情。從荔枝想起吃荔枝一件小事,體現了母子之間深厚的感情)
3、結合第一單元習作命題談談命題的方法。
二、選舉典型,全班讀悟
1、結合具體的句子談談自己的體會,同一個句子每個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讀,那就會有不同的體會。(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
2、出示句子。
母親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蓋劃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只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舍不得吞下。
學生讀句,說說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母親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歡荔枝)
(這樣細致的動作描寫,可以體會到荔枝在母親的眼里是格外的珍貴,她像對待一個小生命一樣認真細致地剝開,仔仔細細地欣賞,像個孩子一樣高興,也可以說體會到了母親對荔枝的一種無比的喜愛,母親仿佛看到了兒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別的高興。)
三、自選內容,全班交流品讀
站在荔枝攤前,腳挪不動步
(表現出作者對年近70 歲的老母親的拳拳孝心)
每個沙果都顯得晶光透亮,沾著晶瑩的水珠,果皮上紅的紋絡顯得格外清晰。
(母親買處理的沙果一事,可以看出生活的困苦和母親的勤儉。)
(這樣的細節描寫可以讓我們體會到老母親為了讓兒子吃上水果,只能去買處理水果,而后又認真地細致地付出極大的耐心和勞苦,才將那些劣質的、別人不愿吃的沙果變得如此漂亮。)
母親端上茶來,笑吟吟順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經意,然后回過頭來對客人說:“快嘗嘗荔枝吧!”說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親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體會到母親處處為兒子著想,盡管那盤沙果是她買的,她就勢端了下去,留給兒子買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兒子的尷尬,維護了兒子的自尊心。這兒也可以體會到了母親的機智。)
母親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親臨終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顆荔枝,都給了她心愛的太饞嘴的小孫子吃了。
(母親臨終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體會到母親把舍不得吃的、最愛吃的荔枝都給了兒子和孫子,那種殷殷的舔犢深情。)
(還可以體會到作者因母親臨終前不能吃上荔枝,而產生的深深的遺憾和無法彌補的痛楚。)
(也可以說是因小孫子的年幼無知,給父親留下了終生的遺憾。)
四、隨文小練筆
1、根據課文結尾“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體會作者飽滿的情感,在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幾句作者沒有說出的話。
(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而我慈愛的母親卻再也看不到、嘗不到荔枝了。我真希望在另一個世界里,也有鮮嫩的荔枝,讓母親好好地享受一番。)
2、學生交流小練筆。
五、語言積累,布置作業
1、把你最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2、摘抄喜歡的詞句。
板書設計 :
6、荔枝
借物思人
母親-----------------------------“我”
托物寄情
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
荔枝 教學設計 篇6
之一
甘肅省教材編審室 田永豐
課文簡析
《荔枝》是新選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復興。乍看題目,文章似要介紹荔枝,細讀會發現,作者是在通過第一次買荔枝、與母親吃荔枝以及母親臨終前為母親買荔枝等幾個細節的回憶,表達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十分重視朗讀,要還朗讀以正當的地位,而不能僅看作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對于高年級同學來說,作者要傳達的意圖也不難體會,況且,孩子們已儲備了相當的能力與經驗。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讀與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或稱參與式)進行學習。
教學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小組討論時,要求每位同學都要發言,都要傾聽同學的發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討論時,還要把組內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及答案簡要記錄在小卡片上。
2.匯報討論結果,并提出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也可將小卡片貼于教室四壁,組員對其予以介紹,其他組可要求對一些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解釋或幫助解答該組未解決的問題。通過這一過程,篩選出共性的問題,便于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下一步教學。
二、深入閱讀
教師根據上述討論的實際情況提出進一步的學習要求:
1.細讀課文,想一想:
課文講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講講有關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嗎?
課文不是在寫荔枝,而是在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從哪些語句可以體會出來?你覺得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寫得好?讀一讀,說說為什么。
你能說說“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的話外之音嗎?
從這篇課文中,你還了解到了些什么?
2.分組討論上述問題,每組發給大白紙和彩筆,要求同學將討論結果寫到紙上。
3.展示討論成果,要求同學將討論結果貼于教室墻壁上,組內推薦一名同學向大家講述(或輪流講)。這一過程相當重要,也是對教師素質的考驗。教師要視具體情況進行必要講解,引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一些詞句,學習某些生字,糾正學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 三、朗讀悟情
上一步的討論、學習,可能有點瑣碎,以至于造成孩子們對課文整體印象的模糊,因此,通過朗讀將零碎的印象整合起來,是很必要的。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同學認真體會,怎樣讀,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現出來?
2.朗讀比賽。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互相評價,互相啟發,達到對課文深層次的理解。
四、讀后反思
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本文學習的得與失。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機會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所反思,溫故而知新,有利于進一步的學習。
五、課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寫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閱讀,最好,讓他們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寫下來。
2.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寫下來。
荔枝 教學設計 篇7
《荔枝》是新選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復興。乍看題目,文章似要介紹荔枝,細讀會發現,作者是在通過第一次買荔枝、與母親吃荔枝以及母親臨終前為母親買荔枝等幾個細節的回憶,表達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十分重視朗讀,要還朗讀以正當的地位,而不能僅看作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對于高年級同學來說,作者要傳達的意圖也不難體會,況且,孩子們已儲備了相當的能力與經驗。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讀與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或稱參與式)進行學習。
教學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小組討論時,要求每位同學都要發言,都要傾聽同學的發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討論時,還要把組內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及答案簡要記錄在小卡片上。
2.匯報討論結果,并提出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也可將小卡片貼于教室四壁,組員對其予以介紹,其他組可要求對一些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解釋或幫助解答該組未解決的問題。通過這一過程,篩選出共性的問題,便于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下一步教學。
二、深入閱讀
教師根據上述討論的實際情況提出進一步的學習要求:
1.細讀課文,想一想:
課文講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講講有關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嗎?
課文不是在寫荔枝,而是在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從哪些語句可以體會出來?你覺得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寫得好?讀一讀,說說為什么。
你能說說“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的話外之音嗎?
從這篇課文中,你還了解到些什么?
2.分組討論上述問題,每組發給大白紙和彩筆,要求同學將討論結果寫到紙上。
3.展示討論成果,要求同學將討論結果貼于教室墻壁上,組內推薦一名同學向大家講述(或輪流講)。這一過程相當重要,也是對教師素質的考驗。教師要視具體情況進行必要講解,引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一些詞句,學習某些生字,糾正學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等等。
三、朗讀悟情
上一步的討論、學習,可能有點瑣碎,以至于造成孩子們對課文整體印象的模糊,因此,通過朗讀將零碎的印象整合起來,是很必要的。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同學認真體會,怎樣讀,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現出來?
2.朗讀比賽。引入競爭機制,
讓學生互相評價,互相啟發,達到對課文深層次的理解。
四、讀后反思
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本文學習的得與失。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機會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所反思,溫故而知新,有利于進一步的學習。
五、課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寫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閱讀,最好,讓他們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寫下來。
2.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寫下來。
荔枝 教學設計 篇8
荔枝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內容,體會兒子與母親之間的深厚感情,感受體會濃厚的親情。
2、學習本課生字、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部分。
4、理解文章重點語句。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表達的深厚感情,受到關愛親人的教育。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準備:回憶與母親之間最感人的一件事,寫成文章或者邀請幾位學生的母親到場,講一講與母親的動人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揭題
1、引導學生回憶有關母愛的名言、詩歌、文章。"母愛一直是古今中外文人歌頌的主題,你還記得哪一些有關描寫母愛的文章、詩歌或者名言、歌曲嗎,說出來大家聽聽。"
2、文章《秋天的懷念》、《魯本的秘密》描寫動物母愛的《麻雀》,詩歌《游子吟》,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魯冰花》、《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常回家看看》、《媽媽的吻》、《大海啊,母親》等。
3、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有關母愛的文章《荔枝》。板書題目:荔枝
二、了解課文大意
1、自由讀課文,完成以下工作(1)熟讀課文(2)會寫課后生字。:考慮:文章以荔枝為題目,是不是主要在寫荔枝?你認為主要寫的是什么?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學生讀后可以找好朋友一起討論問題。鼓勵學生舉手回答。】
2、師:文章主要不是寫荔枝,但處處又圍繞荔枝在寫,荔枝成了文章的寫作線索。那么文章圍繞荔枝主要寫了哪幾件事情?
明確;第一次請母親吃荔枝;多年來母親把大的荔枝留給我;母親臨死前把荔枝給孫子吃。
從這幾件事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母親疼愛兒子和孫子;兒子關心孝敬母親,全文洋溢著濃濃的親情。)
3、文章幾次詳細描寫了荔枝?劃出來讀、背。
第二課時
一、品讀課文,體會深情
分組朗讀課文;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老師可作示范;指明讀最讓你感動的地方。
二、理清文章的明暗兩條線索。
師:文章以荔枝為線索,寫了我與母親之間的故事,如果說以荔枝為線索是一條明線,那么文章的一條暗線是什么呢?(學生可討論)——母子之間的感情。
三、利用補白,引起共鳴
課文結尾以一句"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嘎然而止,語句平淡而又回味無窮,你們能體會這句話的意思嗎?——簡單的一句話包含著飽滿的情感與無盡的訴說,荔枝雖然年年紅,可是母親卻再也看不見了,作者也再也看不見母親了,表明了作者對母親無限思念之情。
四、課外拓展,積累運用
1、選擇自己喜歡的細節描寫背下來。
2、了解母親節的來歷。
3、創作歌頌母親的詩歌。
五、作業:
1、幫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2、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一樣媽媽喜歡的吃的東西,親手送給她,觀察她的動作、神態,認真聽她說了些什么,然后寫在日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