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同齡人團體,做學生傾訴的對象
然而這只是成人的一相情愿。發展心理學認為人既有生存、安全的要求,也有交往、愛和尊重(被認可)的要求。一個人的成長既需要同齡人團體之間的認可,因為同齡人團體是人進入社會的必經之路;也需要教師和家長的認可,因為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中生存,必須接受人們所遵從的價值判斷。但教師和家長的泛道德化判斷常常會挫傷學生的自主性和開拓精神,阻礙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無法進行自我調節。學生常被教師和家長牽著走,久而久之,他們便產生不知方向的恐懼感,對自己不負責任。這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和家長與學生存在著關系上的不對等,它既有長幼有序的文化傳統,又有知識、地位的不平等,而追求升學率的實用主義更不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和人格。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師認識學生時的暈輪效應(知覺定勢、先入為主),交往中的刻板效應(以固定的概念去交往)和情緒效應(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和不好的心理狀態帶到交往中),評價時的人際知覺(用他人對學生的觀念影響自己對學生的評價)和心理投射(能夠正確看待自己卻不能客觀評價學生)。使得師生之間的傾聽和應答發生錯位。我們可以看到,在現實中,盡管我們把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為追求,但師生關系天然的不對等依然會發生錯位。這種錯位主要表現在這三個方面:1、知識至上是學校、老師的目標。如果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統一,就會影響學生的發展,教師常常會用一些方法懲罰那些知識程度較低的學生。學習好守紀律的學生才是好學生。2、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興趣。教師常常利用自己的霸權地位訓斥甚至侮辱學生,把學生當作試驗用的小白兔小白鼠,看重自己的觀察認識,不理會學生的生命體驗。3、注重發展學生干部,以學生干部控制學生,傷害其他學生,使其感到不安全,偏愛好學生。有的學生便利用同齡人團體抵抗教師。這時,教師和學生的交往發生了困難。
我們知道,人是在交往中得到發展。前蘇聯學者格羅斯曼在《生存與命運》一書中說:“對友誼的渴望為人的本性所固有……絕對強有力的人不需要友誼,這樣的人只能是神。”教師對學生的交而不往,視而不見,以及家長對學生的高期望值,就會把學生所有的交往欲望都寄托在同齡人團體上。每個人都有依賴感。安全感的缺失和情感交流的無著,兒童心理斷乳所造成的孤獨,學生交往時對形成的同齡人團體的依賴自然代替了對父母的依賴,甚至父母的偶像地位也受到威脅。習慣于仰仗權威的人們通常總是放棄自我,一旦權威消失了,面對價值的“真空”人們又不免茫然惆悵、困惑和焦慮。這時,那種世紀末的“精力充沛但又充滿厭倦,年紀輕輕但又老氣橫秋,前途無量但又那兒也不想去”(雷鐸《戰爭三章》)的慵懶和疲憊,無聊和惡作劇,放縱和任性,叛逆和不合作,享樂主義和玩世不恭,代替了學校和老師給予學生的價值取向。代溝和反社會化由此產生,同齡人團體的影響便取代了學校老師家長的影響。因為:
1、同齡人團體形成的無意性和影響的無意性。共同的感情經歷的人碰到一起,組合是無意的,組合起來的活動也帶有無意性和隨意性。在團體中,每個人都有絕對的自由,他們不需要向團體中的其他人承諾什么,也不用可以去學習什么。
2、興趣性原則。他們由相同的興趣愛好走到一起,共同的興趣愛好又使他們的交往如魚得水。同齡人團體通過群體的活動補償社會在活動中的不滿足,使人充實而滿足。
3、自由選擇,平等相處。團體對個人的接納是自由選擇的。群體的活動大多是無意識的、突發的。盡管有一個非正式的領袖,但人與人是平等的。人感到愉悅和安全。這種團體不同于家庭社會團體,沒有硬性的規章制度。
4、打破禁忌。他們無所顧忌的根據興趣談論自己喜歡的事或社會上、學校不許談的事,如生死、戀愛、性、政治等等。
這種團體,滿足了人的社會需要。個人可以確切的知道自己在同伴中有幾個知己,并從“社交”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得到安全,交流情感。既然父母和老師不能滿足學生交往的需要,不能成為學生傾訴的對象,同齡人團體只能是他們的首選。何況不乏積極向上的個人和積極向上的團體,他們可以從團體中學會許多諸如合作、理解、同情、自主、服從、個性化的品質。但是“全球的精神沒落是如此地迅速發展,以致于所有民族都正處于滅亡的危機之中。” (何新《“先鋒”藝術與近現代西方文化精神的轉移》)各種媒體上充斥的是紙醉金迷及時行樂,“在上個世紀末所形成的悲觀和絕望的情緒依然籠罩著世界。‘古典’的理性精神徹底地衰落了,隨之而起的是在這種精神中所蘊含的理想和價值的式微。經過幾度挫折、困頓和毀滅性打擊之后,……中國當代學生中雖然不乏反傳統、反理性、反規范的斗士,但在探求和吶喊聲中卻減少一種雄強、高亢、激昂的主旋律……”(王斌、趙小鵬《當代神話永恒的轉圣者》)學生同齡人不可避免的存在者幼稚、消極、無知和破壞。這就要求:
1、教師能夠團結班級中的每一個成員而不僅僅是班干部。教師應了解自己在班級中扮演的角色,他不僅發動指導評價學習,起監督、輔導、決策作用;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是學生模仿的對象。他不僅是課堂的管理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應該是人際關系的調解員,能夠公平及時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矛盾。
2、教師能夠成為學生的傾訴對象,平等地與學生交流。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心理咨詢師,關心學生的恐懼心理、靦腆心理、孤獨情緒。他要能夠解除學生的社交恐懼、學習恐懼和考試恐懼,促使學生善于與人交往,幫助學生找到一個比較可靠的宣泄口或者成為學生的宣泄口,使學生感受到愛和安全。
3、教師能夠擺正自己的角色地位,不因外界干擾而迷失自我。教師應該是助人為樂的榜樣,善于指導學生,發現學生的潛力,為學生提供各種方便;應該是學者,用自己對某一專業的興趣來影響學生,成為學生心目中的英雄;應該如學生的父母一樣真心關愛學生的成長,對學生熱情,但不必如父母般溺愛學生以致限制學生的發展;應該有勇于改錯的勇氣,能夠理直氣壯地給學生講解,不帶著疑惑去課堂;應該敢于行使制度賦予的權力,進行組織、宣傳和鼓動。
這時我們回頭看前邊提到那個似乎是品行不好道德不高的女生,她并不是真的品行不好,而是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可靠的宣泄口。在學習的重壓下,為了減輕學習負擔,尋找一個輕松愉快的交往場所,這個處于追求新奇的年齡的女生,在大眾傳媒和世俗的影響下,進入一個消極的同齡人團體,走向了學校教育的反面,走想了反社會的一邊。如果我們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所在,不是一味枯燥的說教和嚴厲的指責,而是耐心傾聽她心中的壓抑、苦悶、煩惱和焦慮,引導她參與健康的社會活動,加入積極向上的同齡人團體,幫助她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她一定還是曾經的那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