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分組教學有必要嗎?
今天在信息技術K12論壇上,看到苗逢春博士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及:在我國信息技術教學研究方面,存在集體無意識支配下的群體作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難以承受太多教學方法標簽之“重”及教研根基不穩之“輕”。的確,我們在總結自己的教學案例或寫教學論文時,已經習慣于給自己的教學貼上諸如“任務驅動”、“合作學習”等形形色色的標簽。有時候,我們似乎并沒有真正領會“課標”的精神,也很困惑:到底怎樣的一節課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現在大家經常提到活動引領或小組合作等,于是我們就刻意地在教學中去使用。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是好事,合作學習對于學生的發展也的確非常有好處,問題是:應該什么時候用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我在上課時,在引入新課階段安排學生去搜索“雷鋒的生平事跡”時,就設計了分小組來完成。但是課后去想:這樣分組有什么意義?如果不能達到目的,還不如不分,不要硬往這樣的方法上*。后來,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確沒有多大意義。于是,我放棄了分組的方法,效果反倒更好些。有的好課,看起來很平實,沒那么花哨,沒貼上時髦的標簽,但是在吃透“課標”的基礎上,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們在做一節課時,的確需要踏踏實實去研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而不能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