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研活動帶來的反思
新學期伊始,一種新的教育模式融入英語課堂——Honey bird,五大流程貫穿教學活動始終,使活動注入了新的血液,近日,在美樂蒂東北地區教導處主任Lisa 老師的指導下,我園組織教師舉行了英語教學活動,并對此進行了教學研討,現有以下體會,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注重幼兒的聽力與表達,是培養幼兒學習英語興趣的源泉
無論對于哪一個階段的幼兒,讓其學會知識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培養其興趣。因為有了興趣,結果才會事半功倍。對此,我園針對此現象制定聽力“三部曲”,通過早、中、晚餐前,餐后以音像資料為主,利用動聽的音樂、對話、精彩的動漫激發幼兒對英語的興趣,長時間的熏陶,孩子們開始喜歡英語,并掌握了大量的英文兒歌、歌曲、故事、游戲等。同時在一日生活中,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日常用語交流以及教師基本的全英式教學不僅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傾聽的環境,也間接的檢測了幼兒的聽力。因為幼兒喜歡聽、能聽懂,便有了表達的欲望。在師生交流和幼兒交流中,孩子們感受到一種成就的快樂,這種快樂又促使幼兒去認真傾聽、有意識表達。這說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
二)準確的教育目標定位,是教育活動的靈魂所在
可以說,教育目標的準確定位,是教師對班級幼兒年齡段以及每一個幼兒透徹了解的反饋。對于大班的幼兒,聽、說、讀、寫比例均衡,但是“寫”,不僅僅是指簡單的單詞書寫,還包括正確的書寫姿勢、合理的書寫內容。中班的幼兒聽、說、讀比例大,只是有滲透的書寫。小班幼兒注重聽、說的練習。但整體目標細化到每一節課的活動時,教師則應做到節節相連、環環相扣,才會在長時間的狀態下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郝巖峽老師在組織活動時,不僅在有效的時間里讓幼兒掌握新的單詞和句型,還用自身的熱情引發幼兒大聲地說、快樂的說,簡單的紙張工作,不僅給幼兒提供多種形式的復習機會,同時也為幼兒的個體差異提供了便利。
三)教育板塊的合理化安排,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
《綱要》中明確指出:在教育活動中,幼兒是主體地位,教師是主導地位。此次活動中,教師真正的體現了和幼兒之間的關系。例如:趙宇航老師在教育活動中,游戲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幼兒復習、識別、再認單詞。曹娜老師在與幼兒交流以后,引導幼兒之間進行問候交流。張揚老師通過“誰不見了”的游戲,吸引幼兒的注意,引導幼兒在尋找和記憶的過程中加深對單詞的印象……
四)有意識的課程整合,體現了教育活動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枯燥的圍繞一個單詞或句型展開活動,翻來覆去的咀嚼簡單的內容,效果并不良好。在使用新教材以來,教師充分發揮五大流程功效和音樂的結合,課程合理整合,不僅豐富了教育內容,也促進了幼兒多方面的發展。例如:劉平秀老師在對幼兒進行“snail tiger”單詞學習時,不僅通過圖文讓幼兒認識蝸牛和老虎以及它們的英文名字,而且通過游戲和樂曲結合,讓幼兒即鞏固對單詞的再認,還通過節奏的快慢、大聲小聲讓幼兒了解蝸牛慢慢爬、老途重重走等?梢姡绻處煻甲鲆粋有心人,每一節活動對幼兒來說都是一種享受!
此次教研活動,給予大家一個全新的教育模式,在過程當中,五大流程充分發揮功效,每一個參與活動的孩子都是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開心的、愉快的、與同伴在一起和教師融洽的互動著,回想著孩子的笑聲,我有一種莫名的安慰,為孩子也為我的老師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我們的英語教育會越來越適合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