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學生
學生是教師教學的對象,教師的教學方案能否最終順利實施,教學方法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尤其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只有在了解了學生學習能力、思想、情感、性格、愛好和家庭背景的前提下才能很好地完成英語教學。在平時的課堂提問中要想取得最佳效果就必須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征。比如上高一(上)英語第十單元“The sounds of the world”時,這一單元講授的內容是音樂,我在請學生談音樂時就先請對音樂不太感興趣的同學先說再請對音樂較有興趣的同學談,這樣就能保證課堂上每位學生都能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讓不太懂音樂的學生能開口說又不使他們尷尬,使對音樂較有興趣的同學能一吐為快,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常常會有分組討論,要確保分組討論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征。在分組時我盡可能保證每組學生中學科能力及興趣的平衡,性格動靜的搭配。這樣在進行小組討論時每個組里性格較靜的學生會在性格較活潑的學生帶動下參與討論,也能使各組的綜合實力相差不大。于是每組學生都有參與的欲望,使有的討論不至于冷場,又能達到每位學生都能開口的目的。在此我仍以高一(上)英語第十單元為例。在該單元的教學中我設置了一個將流行音樂和搖滾音樂作比較的討論環節,在小組討論時我請性格比較活潑的學生組織討論;請英語功底較好的同學充當記錄員,記錄小組成員所討論的內容;而對音樂較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確保小組討論的內容有一定的深度;再請語言語調較好的學生代表小組向全班匯報。于是這堂課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比較小型且難度不大的討論中我會讓性格較內向的學生來主持小組討論,讓英語功底不太好的同學充當記錄員,讓語音語調一般的同學代表小組向全班匯報,以保證教學計劃得以順利完成的同時讓學生的有鍛煉能力的機會且讓他們完成任務后有一份成功的喜悅。
在平時講評試卷時我發現當教師講評像單項選擇題時,學生會用心聽講,但在講評完型填空和閱讀理解時下面的學生就開始自顧自地討論,因此講評的效果總是不太好。根據這一現象我在講評完型填空和閱讀理解時也會運用到分組討論法。這就更要求各組學生學習能力大小和學習成績好壞的合理搭配。我先向學生公布正確答案,然后講解我認為較難的題目,剩下的題目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這樣那些較差的學生的一些淺顯的題目就可以由成績一般的學生解決,相對難的題目由好學生解決,我則在各小組之間解答各小組討論后仍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果有多個組都存在同一問題就在全班解答,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果也節省了講評時間還使教師自己更加輕松。
由于現在的學習壓力太大有些學生甚至出現了一些心理疾病,針對這樣的學生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安排這樣的學生和心地善良熱心的學生同桌或同組,使他們沒有孤獨的感覺,讓他們在比較溫情的環境中,受到快樂孩子的潛移默化。
千萬別讓這樣的學生有被教師忽視的感覺,因此在提問時別忘了他們,但是不要給他們太大的壓力,把較容易的問題留給他們,讓他們有一定的成就感。
在批改試卷時,適當地提高他們的作文分數,使他們在班上的排名有所提前。在輪到他們向全班同學朗讀作文時,事先幫他們把文章改好,讓他們念完文章后其他同學有一種刮目相看的感覺。這些都能使他們更有信心。
在圣誕節、元旦或生日時寫一張賀卡給他(她),讓他(她)知道自己其實很優秀,很可愛,同時也讓同學關注他們。
我相信通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慢慢地把他們變成陽光少年。
只有關注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因此關注學生是英語教學成功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