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故鄉》與《鼓浪嶼之波》整合的教學反思(精選2篇)
《大海啊,故鄉》與《鼓浪嶼之波》整合的教學反思 篇1
歷時一個多月的大比武終于結束了。這次比賽共分三輪:理論考試、說課和上課,每一輪都很重要,且競爭都很激烈。所有參加這次比賽的老師,都很辛苦,都不容易,大家都很用功!
就總體而言,我覺得,最后一輪——上課的要求最高,壓力最大。所有上課老師事先不知道年級、內容、班級,只在當天給半天時間準備,還沒有外界的幫助,完全*自己完成。
我們高年級組的上課內容是第十冊的第六單元,其中《大海啊,故鄉》是一首歌曲,《獻給鼓浪嶼》的音樂因為教學音響沒有提供,用《鼓浪嶼之波》來替代,要求欣賞。現就自己備課、上課的情況進行一下總結和思考:
1、首先整堂課必須確定一條主線,一切活動要圍繞這條主線開展。在反復聽了這兩首作品,進行了慎重的思考后,我把主題定在“思鄉“上。思鄉包括很多,如:個人思念家鄉,思念祖國,思念母親等等,當然也包括中國臺灣的華夏兒女思念大陸。
2、 因為我們不允許接觸學生,所以我們對學生的情況沒有一點點了解,這給我們的備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上課的時候我才發現,學生已經會唱這首歌了,如果我們再“教”一遍的話,對學生來說沒有什么提高,也不能激起師生的熱情,所以臨時改變,我把重點放在處理歌曲上,著眼點就在一個“情”字。“歌起于心”,我想讓學生學會用心唱歌,動情的唱歌。不管是欣賞、誦詞、哼唱還是歌唱,我都激發出了學生的激情,找到了他們和作品的共鳴點,自感效果不錯。
3、另外,我還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滲透、貫穿了一些樂理知識,如:三拍子的指揮圖勢、力度記號的理解與運用等等,讓學生既能毫不費力的掌握,又讓他們覺得一點兒也不枯燥。
比賽已經結束,結果并不是最最重要的,但參賽的整個艱苦歷程我自己體會最深,并將對我今后的工作起著推動和促進作用。
末了,必須寫下我這次參賽的最重要的心得:臨死飽佛腳式的突擊用功成效甚微,要想比賽時成竹在胸、高人一籌還須“功在平時 ”!
《大海啊,故鄉》與《鼓浪嶼之波》整合的教學反思 篇2
每一次參加比賽,不管結果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我總會收獲很多。所以這次上課,我的心態還算不錯,我想我還是挺享受這個比賽過程的。
比賽之前,我考慮了很多問題:如何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如何與陌生的學生問好;如何在短時間內做好上課的教具;如何抓住學生的興趣;在不了解學生現有水平的基礎上,如何掌握備課的尺度:太難,學生接受不了就會降低學習興趣,太簡單的話,課堂實效差……最關鍵的,在備課時,我始終考慮:我的學生在這節音樂課之后有什么收獲。 這些思考如果光*半天時間來解決是遠遠不夠的,我想更多的是依賴平時的積累。
《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學生比較熟悉,但要唱好也不容易。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活動來進行課堂教學:
1.教師表演唱《鼓浪嶼之波》,應征孩子們的音樂伙伴。[組織教學,拉近師生距離,并導入到本課的情感主線]
2.學生配樂詩朗誦《獻給鼓浪嶼》[激發學生的情感,還可以起到練聲的作用]
3.聽范唱《大海啊,故鄉》,抓住速度,節奏,情緒等要素分析樂譜。[鍛煉學生聆聽音樂,分析音樂的能力]
4.引導學生找出最具典型的節奏。進行節奏練習。
5. 學唱歌曲,學生找出自己唱得不太滿意的地方,師指導改善歌唱方法。[以情導聲,意在聲先,以氣連聲,高音低唱]
6.在鄭緒嵐演唱的《鼓浪嶼之波》中總結下課。[感受歌曲意境,學生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
我認為課堂氛圍還不錯,學生上課也很投入,特別是最后演唱《大海啊,故鄉》時,我能感受到歌聲中流露的情感。我想,我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最后也融入到音樂中去了,這節課,我很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