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轉盤》教案(精選2篇)
《好玩的轉盤》教案 篇1
稿 本次科學活動結束后,總的來說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這次活動的成功依賴以下幾方面: 一是選材從幼兒的興趣入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總轉動現象很多,很多幼兒愛玩陀螺,就是生活中的物件,他們也常拿來隨意轉動,這說明幼兒對物體轉動是感興趣的,在課堂上幼兒的積極性很高再次證明選材是成功的。二是活動目標制定科學、明確,內容緊扣目標,幾個環節緊密相連,一個環節解決一個問題,教學環節清晰,探索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我始終將目標明確手心,在整個活動中,引導幼兒主動探索,感受并體驗科學發現的樂趣,并獲得相關經驗,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任。三是教學設計遵循了幼兒的年齡,符合〈綱要〉精神,讓幼兒在玩中學,但不是草坪式的嬉戲,這節課成地把幼兒無疑獲得的經驗轉為了有意的科學探索。難點突破輕松有效。四是活動中我的教態親切,整個活動中幼兒都是愉快的,師幼關系融洽,作為幼兒探索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我是車工女工的。五是我對幼兒的探索沒有輕易介入,所以幼兒探索的方法不會雷同,這有益于幼兒自由無拘束地探索。 活動中也有不足之處,教師駕馭幼兒、駕馭語言的能力有待提高,語言不夠精煉,這都將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學習提高。
《好玩的轉盤》教案 篇2
轉動這一現象常見于我們的生活,對于孩子們也并不陌生,他們隨手拿起身邊的物品使之轉動便會開心不已,他們的游戲簡單而快樂。而陀螺、轉盤更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綱要》指出“教育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為此我選擇并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好玩的轉盤》,我試圖將幼兒生活中的無意探索變為有意探索,并在科學探索和生活實際之間建立初步的聯系,使幼兒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探索無處不在。 大班的孩子對于陀螺、轉盤都有了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單純地做一做轉盤、玩一玩轉盤已不能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因此,教材上原定位為美術的活動,我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發展需要改為一項科學活動。并定了以下三個活動目標:1.通過體驗、感受,讓幼兒理解轉動,并區別滾動。2.一道幼兒探索使物體轉起來的方法。3.引導幼兒在比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是幼兒了解影響物體轉動的一些因素,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圍繞這幾個目標我將一道幼兒在玩中探索、發現,并從中獲得更多、更新、更有利于發展的有益經驗。 《綱要》指出“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要盡量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從而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及探究欲望,逐漸增強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在第一環節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寬松、自由、快樂的學習氣氛——讓幼兒在學陀螺轉的過程中把經驗回放,并自然地 進入了學習。在第二環節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如碗、繩子、筆、筷子、光盤、易拉罐、塑料球等,它們質地不同,形狀各異,又是孩子們在生活中使用過玩過的,但這些熟悉的材料我要求幼兒要同一種玩法——幫助它們轉起來,這是個具有挑戰性的要求,這正符合了讓幼兒跳起來才夠得著的目標制定原則。這一環節緊扣上一環節中幼兒經驗的重現。因此,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點“探索使物體轉起來的方法”就水到渠成。第三環節我為幼兒提供了對比材料:紅色圓心穿孔的圓片、綠色偏離圓心穿孔的圓片及火柴。由于在第二環節中幼兒將學會借助筷子使光盤轉起來、用繩子使紙圈轉起來等經驗,用火柴、圓片做轉盤對于幼兒來說就會輕而易舉,因此我將請幼兒每人做兩個轉盤并挑選一個跟別人比賽,這使天性好勝的幼兒必然認真對待兩個轉盤的條血案。本次活動的難點“引導幼兒通過比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了解影響物體轉動的一些因素”就迎刃而解了。科學源自生活,最終服務生活,所以在延伸活動中我不僅讓幼兒拿出自己的轉盤比賽,還將讓幼兒在生活中尋找轉動。在整個活動中,我將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自己定位為幼兒探索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我將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幼兒感興趣的方式開展活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調動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情感、態度、能力、知識、學習方法等多方面得到發展。我相信幼兒定能在快樂的課堂氣氛中獲得有益他們身心發展的經驗,為他們今后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