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有用的篩子(精選2篇)
大班科學:有用的篩子 篇1
設計意圖:
在高淳的農村,逢年過節農婦用篩子篩糯米粉做點心,秋收農民在曬谷場用竹編做的大竹篩篩選稻子,這些看似平常的本土生活用具卻為我園利用鄉土資源,開發園本課程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素材。
“篩分現象”在孩子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如:茶葉包、夏天的蚊帳、家庭中的地漏以及捕魚的魚網等等。這種混合和分離的“篩分現象”普遍存在,卻極易被孩子們忽略,或有時幼兒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通過設計本次教學活動,力求讓幼兒在認識、擺弄“篩子”的基礎上,發現“篩分原理”。引發幼兒對自己生活中一些“篩子原理”現象的觀察思考,發現一些有趣的物理現象,激發幼兒不斷的科學探索興趣,逐步意識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一、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探索、發現篩子能分離大小不同混合物的原因。
2、學習用不同的篩子分離東西,發現篩孔的大小與被分離物的關系。
3、能大膽表述操作過程和結果。
二、重點和難點:
1、重點:幼兒發現篩子能分離大小不同混合物的原因
2、難點:能根據分離物的大小選擇適合的篩子。
三、活動準備
1、篩子若干個、筷子、勺子、調羹等;
2、分組操作材料:大米和紅豆混合物、蠶豆和紅豆的混合物、大米和面粉的混合物,盛分離物的塑料盤子若干
3、視頻《生活中的篩分現象》。
四、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混合物,設疑。
(1)教師出示紅豆和大米的混合物,以情景導入活動。
(師:今天,王阿姨家的小弟弟把大米、紅豆混在了一起。請我們一起想辦法幫助她,把混在一起的糧食分開。)
(師:怎樣把大米、紅豆分出來?)
(1)提問:有什么辦法能把兩樣混在一起的東西分開?幼兒自由猜想。
(2)幼兒操作,使用筷子、手抓、調羹等工具分開混合物。
(師:你們分完了嗎?用的什么方法?你覺得快嗎?)
2、初次嘗試:發現篩子能分開東西的原因。
(1)教師以帶來神奇的工具出示篩子,引導幼兒認識,知道篩子上有篩孔。
(師:你發現了篩子上有什么?這叫篩孔。如果東西放在上面就會漏下去。所以要用盤子接住漏下去的東西。)
(2)幼兒合作用篩子篩分大米和紅豆的混合物。
(3)教師及時跟進,予以啟發引導與深入。
(師:大米和紅豆分開了,請你們把它們送回家。)
(4)集中討論,請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啟發幼兒發現:比篩孔大的東西留在篩子上,
比篩孔小的東西會漏下去
(師:篩子的本領就是能又快又方便地把混在一起的東西分開。)
3、教師出示新的混合物,再次設疑。
(1)教師出示蠶豆和紅豆的混合物、大米和面粉的混合物。
(2)出示大孔篩子和小孔篩子,請幼兒比較它們的不同。
4、再次嘗試:發現篩孔與被分離物大小的關系
(1)幼兒動手操作,選擇合適的篩子分離不同的混合物。
(2)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3)教師分別使用不同的篩子來分離混合物,通過比較得出結論:
(師:要根據分離物的大小選擇適合的篩子)
5、 了解篩子的作用。
(1)在小朋友的生活中還有什么地方也能用到篩子的本領,讓我們的生活變的很方便?幼兒自由交流與討論。
(2)視頻《生活中的篩分現象》(農民用竹編做的大竹篩篩選著稻種,農婦用米籮淘洗大米,茶葉包,夏天的蚊帳,家庭中的地漏以及捕魚的魚網等),擴散幼兒的思維。
6、留下疑問,發散思考:
(1)出示大米、蠶豆、紅豆、面粉的混合物,請幼兒討論、交流如何分開。
(2)請個別幼兒來試試看。
延伸活動:
1、在科學角,放置不同大小篩孔的篩子和各種混合物,引導幼兒繼續探索和發現。
2、繼續找找生活中的“篩分現象”。
課后反思:
本次活動以引起興趣——認識了解——操作探索——發散思考——延伸活動流程進行的。首先設疑,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想辦法、操作去解決問題。當幼兒發現問題沒有解決,教師及時出示新工具——篩子,引導幼兒去認識、發現新事物的特點。然后,請幼兒操作,發現篩子的用處,教師總結。接著,教師再拋出問題,再次請孩子操作解決問題,教師總結。通過兩次操作,幼兒發現了篩子的用處。教師的總結,及時幫助幼兒獲得完整的概念印象。教師通過視頻,讓孩子了解“篩子原理”在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應用現象,有助于幼兒將獲得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鏈接。最后拋給幼兒一個問題,讓他們保持探索的興趣。整個活動,幼兒為主體,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及時跟進,過程層層遞進,不斷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讓幼兒意識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大班科學:有用的篩子 篇2
大班科學:有用的篩子
一、活動背景:
我班幼兒愛提問,可發現問題后又缺乏探索精神,遇到問題不肯深究,常常這個來問:“為什么”,那個來問“為什么”。我覺得:大班幼兒不但應該發現問題,更應該掌握解決問題的本領——探索。因此,我設計了此活動,以激發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二、過程實錄:
(一)活動目標:1、自己動手嘗試了解篩子的作用,發現篩孔的大小與被分離物的關系。2、對探索活動產生興趣。(二)活動準備:1、 操作臺上準備:(1)黃豆與芝麻混和物1份,小勺、鑷子、筷子、中孔篩子各1(2)米和面粉、綠豆和玉米、蠶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空盆2個,篩孔不一的篩子3個2、為幼兒準備:(1)各種工具2人1份,芝麻和黃豆混合物及空碗每人1個(2)中孔篩子10個 (3)每2人1個托盆,內裝:米和面粉、綠豆和玉米、蠶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空盆3個,篩孔大小不一的篩子3個3、錄像2段,內容為:(1)建筑工地上,工人們用篩子挑選細沙(2)農村里,農民用篩子篩出干凈的稻谷(三)活動過程1、談話,引出課題(1)師:今天,老師不小心把一盆芝麻大翻在黃豆里了。(出示混合物)現在,我想請小朋友幫我一個忙:把芝麻和黃豆分開。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工具,(一一出示工具)有勺子、鑷子、筷子、篩子。隨便你用哪一種方把它們分開,分別放在兩個碗里,看誰分得又快又好。評析:設置問題請幼兒回答,有效地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2、初次嘗試:發現篩子的作用(1)師: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分完了嗎?幼a:我用勺子把黃豆舀出來,還沒分完。 幼b:我是用筷子把黃豆夾出來的,還沒分完呢。(2)師:誰已經分完了?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鞏固詞:篩子)請用篩子的幼兒進行示范,然后大家都來嘗試。評析:此環節通過幼兒自己的嘗試、比較,發現了篩子能分離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3、二次嘗試:發現篩子為什么能把東西分開(1)師:你知道篩子為什么能把東西分開嗎?(幼兒邊操作邊討論)(2)師:你覺得用篩子分東西有什么好處?幼a:很快。 幼b:很方便。評析:此環節<br><p></p>幼兒在操作、討論中得出篩子能分開東西的原因:篩子上有許多篩孔,它能把比孔小的東西漏下去,比孔大的東西留在上面,這樣就把兩樣東西分開了。4、三次嘗試:發現篩孔與被分離物大小的關系(增置物品操作:每2人米和面粉、綠豆和玉米、蠶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篩孔大小不一的篩子3個) (1)師:這些東西你們是不是用一種篩子來分的? (2)師:米和面粉你是用哪種篩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嗎?我們來試試。教師演示用大孔的篩子分,結果兩樣東西都漏了下去。(3)師:為什么會這樣?幼:米和面粉都比篩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4)師:蠶豆和面粉你是用哪種篩子分的?用別的行嗎?教師演示用小孔篩子分,結果兩樣東西都留在上面。(5)師:為什么會這樣?幼:蠶豆和赤豆都比篩孔大,所以都漏不下去。評析:此環節通過教師的演示,使幼兒明白了分東西時要選擇合適的篩5、四次嘗試:選擇合適的篩子來分師:再請小朋友把這些東西用合適的篩子來分一遍,看誰分得又快又準確。評析:幼兒通過選擇合適的篩子來分離混合物,從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6、觀看錄像,了解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師:在日常生活中,篩子還有很多用處呢,你們有沒有看到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播放錄像)(四)活動延伸:把三樣、四樣東西混在一起,請幼兒想辦法分開。三、活動評析:科學活動《有用的篩子》改變了以往單純教與學的形式,將知識傳授與探索活動相結合,淡化了教與學的界限,使幼兒真正成為了活動的主人。遞進式的活動環節使幼兒“跳一下,夠得到”,從而獲得了成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