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會活動《不開心的小樹》之《做個受歡迎的人》(通用4篇)
大班社會活動《不開心的小樹》之《做個受歡迎的人》 篇1
一、設計意圖在我們的幼兒園里總有一些不開心的臉蛋,在我們的教室里總有一兩個離群的孩子,在我們的身邊總有家長感嘆“這孩子就怕生”。新《綱要》里幼兒教育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是生存的基礎、做人的基礎、做事的基礎和終身學習的基礎這樣的理念早已熟記在心,可怎樣才能落實綱要精神,引導我們的孩子有開朗的個性,自尊自信、交往合作的能力等等?于是我根據主題“開心一刻”中的《不開心小樹》設計了《做個受歡迎的人》這一活動方案。我以故事《不開心小樹》為指引,通過從一棵總是皺著眉、板著臉的不開心小樹變成一棵開心樹這樣一條主線的引導,讓幼兒認識不開心是怎么樣的,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如何通過自己的調整(而不是借助于外力)讓自己開心、開朗起來。二、教學方案活動目標:
1、知道總是不開心的人會受冷落,樂觀、開朗的人會受人歡迎。2、學習正確地表達自己的心情,嘗試進行自我情緒調控。活動準備:1、心情樹葉人手一份2、開心樹和不開心樹各一棵3、幼兒不開心時刻ppt|4、課前游戲“撓癢癢”活動過程:(一)導入 剛才我們玩了撓癢癢的游戲,你們的心情怎么樣?(開心、真開心、非常開心)(二)第一次選擇:1、有兩棵樹,你們想跟他們一起去玩一玩嗎?(教師帶幼兒繞兩棵樹一周),請你選擇一棵喜歡的樹,并坐在它前面的椅子上。)2、交流:為什么你喜歡這棵樹?它們有什么不一樣?(三)第二次選擇:(關于這兩棵樹還有一個故事呢)1、教師講述故事“不開心小樹”,現在你還是喜歡原來那棵樹嗎?為什么?2、交流:為什么你喜歡開心樹,不喜歡不開心樹?(總是不開心,皺著眉、板著臉的人是不會受別人歡迎的,總是笑瞇瞇樂觀開朗的人受歡迎。)3、請小朋友再次變換位置。(聽了這個故事后你喜歡哪棵樹?并坐到它前面的椅子上)(四)情感遷移(教師講述故事下半段:不開心樹每天都不開心,朋友們都不找它玩了,蚯蚓繞過不開心樹到開心樹下松土,小鳥也繞過不開心樹,到開心樹上唱歌,怎么辦?不開心樹也著急了?)1、如果你是不開心樹你怎么辦?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受大家歡迎的人。(改變自己)2、情境游戲:幫不開心樹變開心,(請幼兒幫不開心樹想一個辦法讓它變開心成為一棵受歡迎的樹,并將開心樹葉送給不開心小樹。)這樣不開心樹也慢慢變開心了,大家又都重新喜歡它了。(五)情緒聯想ppt。1、人總會遇到不高興的事,說說平時遇到不開心的事。2、看看他們怎么了(播放ppt),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讓它變成開心的事? 三、課后反思:1、在活動中,我設計了兩次自由選擇活動,第一次僅憑兩棵小樹的外形特征,第二次通過理解故事內容來選擇。這樣的兩次選擇,孩子們經過兩種認知的碰撞,經驗內化后成為自己的行動——他們真切地體會到經常皺著眉、板著臉不開心的樣子,就不會受到朋友們的歡迎,會變得越來越孤單,于是紛紛選擇了開心樹,達到了我預設中的目標。2、選擇性地修改教材,根據活動預設的需要,我刪掉了故事的后半段(不開心樹在冬天晚張開樹枝迎接小雪花,讓自己成為了一棵受歡迎的樹,也使自己成了一棵開心的樹。)將這一過程設計成為幼兒設置一個問題情境“怎么樣才能讓不開心樹成為一棵受大家歡迎的開心樹?”通過孩子們想辦法,并要求將每一個辦法對小樹說出來,然后給小樹貼上綠色的笑葉子。這一打破常規的環節體現了幼兒的主動性,也使我從幼兒的回答中了解了孩子們的認知經驗,孩子們原先認為可以通過別人的幫助來讓小樹變得開心起來(這是幼兒的原有經驗),但通過教師的引導,知道了小樹必須得靠自己讓自己開心起來,所以思維有了指向性,而且為小樹想辦法的過程恰恰就是自身經驗的拓展,為自己以后的情緒調控提供了經驗。我覺得這一環節設計得比較成功。但是孩子說得不多(辦法不多),體現出教師的這個指向違背了孩子們原有的思維定勢,要孩子隨著這個方向發散思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我課前沒有預測到這一點,沒有做到充分的準備,導致我在活動中沒有能力為孩子提供更多或更好的支架而匆促收場。3、教具的制作需更完善,兩組椅子擺放時各組應多放幾把,不能幼兒每人一把,這樣使第一次選擇許多幼兒都選擇了開心樹,選擇不開心樹的小朋友是因為那邊椅子坐不下了,無奈才坐這邊的,有的坐在不開心樹這邊卻說不出原因。4、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要上完整。第三個環節請小朋友幫不開心小樹想辦法時我沒有進行及時的小結,使幼兒的新經驗沒有得到提煉。 附:故事:不開心小樹 山坡上有兩棵樹,一棵長得枝葉繁茂,另一棵卻長得又瘦又小。風兒輕輕吹過,開心樹抖動著樹葉笑嘻嘻地說“舒服舒服,真舒服。”不開心樹皺著頭說:“討厭別碰我。”天上下起雨,開心樹伸開樹枝笑嘻嘻地說:“解渴解渴,真解渴。”不開心樹板著臉孔說:“又下雨了,真計厭。”小朋友來玩了,開心樹搖晃著腦袋笑嘻嘻地說:“歡迎歡迎,歡迎小朋友。”不開心樹嘟嘟囔囔地說:“吵死了,快走開。”不開心樹總是皺著眉,板著臉,大家都不愿意理它了,蚯蚓繞過它去給開心樹松土,小鳥也飛過它到開心樹上去唱歌。
大班社會活動《不開心的小樹》之《做個受歡迎的人》 篇2
細節描述:
細節一:孩子們,你們有沒有過不開心的時候,為什么你們會不開心呢?(小朋友搶了我的玩具;小朋友們不讓我跟他們一起玩;爸爸媽媽兩個人吵架的時候,我也不開心;小朋友們把我搭的玩具弄壞了;其他小朋友把我新買的玩具給弄壞了。)對呀,每個人都會有不開心的時候,這里有一顆小樹,它也有不開心的時候,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它為什么會不開心吧。
細節二:講述故事第一部份,問孩子們,你們喜歡開心小樹還是不開心小樹呢?為什么?(開心小樹,因為它總是微笑著對每一個人;開心小樹,因為它對每個人都很好;開心小樹,我喜歡笑)那有沒有誰喜歡不開心小樹呢?(沒有)為什么不喜歡它呢?(它一直很不開心;它老是皺著眉頭;我喜歡笑,不喜歡不開心;誰來了它都會說討厭)對呀,不開心小樹這樣對它的朋友們,最后不開心小樹沒有了沒有,真孤單啊!
細節三:你想做一個開心的小朋友還是不開心的小朋友?(開心的)假如你遇到了不開心的事,你怎么樣讓自己開心呢?(如果別人搶了我的玩具,我就當借給他玩的,這樣就開心了)對呀,換種思想,就會非常地開心(如果明天拿了我的新玩具,我就讓媽媽再買一個,這樣就開心了)
評價分析:
在本次活動的三個細節中,都讓孩子們回答了同一個問題,你喜歡開心還是不開心,什么事情讓自己不開心,怎么樣讓自己從不開心變到開心。從孩子們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們還處于自我相像的階段,基本上說的都是自己要玩的玩具,只有個別幼兒說到了爸爸媽媽的問題。當然我們從孩子們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不管是哪個孩子都喜歡開心的樣子,都喜歡笑臉,不喜歡板著臉的小朋友或其他的人。
所思所悟:
在本次活動中通過理解故事內容,引導幼兒能用完整連續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學會讓筷的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而且知道不開心的人大家都不喜歡,開朗開心的人會有更多的好朋友。
本次的教學活動個人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對于孩子們的回答也非常的滿意,可以看得出來有些孩子的思想已經開始在慢慢地成熟。
大班社會活動《不開心的小樹》之《做個受歡迎的人》 篇3
設計意圖 : 在我們的幼兒園當中每個班級都有很多幼兒每天都過得開開心心,但也有個別孩子總是郁郁寡歡。一方面是性格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有些孩子體會不到冷落別人的感受,或是不會進行自我情緒調控。所以我根據主題進度設計了這個活動:讓幼兒體驗:不開心的人會受冷落,開朗的人會有更多朋友,我們要開開心心地過好每一天。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不開心的小樹》讓幼兒體驗不開心的人會受冷落,開朗的人會有更多朋友。2、學習用適當的方式轉換自己的消極情緒。活動準備:臉譜:開心小樹、不開心小樹各一活動過程:一、教師出示表情小樹引出課題。師:今天我們大班來了兩位客人,請小朋友們猜一猜它們的名字。出示表情小樹,幼兒分別和開心小樹、不開心小樹打招呼。引題:今天,開心小樹和不開心小樹想和我們小朋友一起聊天、一起玩、一起動腦筋,你們歡迎嗎?可是不開心小樹最近老是不開心,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不開心小樹和開心小樹一起長在山坡上,風兒輕輕一吹……”(引入故事開頭部分)二、引導幼兒嘗試將消極情緒向積極情緒轉換(師講故事到“又小又黃的樹葉,又細又瘦的樹枝。”)1、為什么不開心小樹會沒有朋友呢?(因為它整天皺著眉頭)請小朋友學一學不開心小樹的樣子,學一學開心小樹的樣子。朋友們都到哪里去了?小結:所以我們小朋友要做一個開心的人,開心的人有很多朋友,大家都喜歡他。不開心的人大家都不要理他。,2、幫助小樹轉換情緒,讓幼兒感受幫助別人的快樂。師:誰愿意想想好辦法讓不開心小樹開心起來?你們幫助小樹,現在你們的感覺怎么樣啊?其實幫助別人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3、自身情緒轉換,初步學習自我情緒調節你平時有不開心的事情嗎?怎樣讓自己的不開心的心情好起來?教師小結:不開心其實也不是一件壞事,我們生活當中有很多不開心的事,關鍵是你怎樣把自己不開心的心情變成開心的心情。不開心時,可以獨自呆一會兒,也可以跟別人說說自己不開心的原因,或者睡一覺,看看書,聽聽音樂等等這樣很快就沒事了。插入:小朋友們,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不開心的時候唱唱歌,跳跳舞,心情也會好起來的。三、“不開心”向“開心”轉化。1、剛才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說的非常好,但有的小朋友不開心時就生氣、板著臉、有的還會打人、吵鬧。老師有個建議:我們一起來制定一張“開心”把表格,它貼在墻上,小朋友經常看到它,相互之間經常監督,不開心的心情就會慢慢少下去了。2、將幼兒的創作上墻,集體將表格的內容閱讀一遍。結束活動師:小朋友真聰明,我們一起帶著不開心小樹到別的班級去,把我們今天想到的好辦法告訴他們! 附:故事:不開心的小樹山坡上有棵不開心的小樹,它和很多開心小樹長在一起,風兒輕輕地吹過,開心小樹抖動樹葉笑嘻嘻地說:“舒服舒服,真舒服。”天上下起雨,開心小樹伸開樹枝笑嘻嘻的說:“解渴解渴,真解渴。”小朋友們到樹林里來玩,開心小樹搖晃著腦袋,笑嘻嘻的說:歡迎,歡迎,歡迎小朋友。只有不開心小樹天天皺著眉頭,不開心,風兒吹來,它皺著眉頭說,別碰我,討厭。”下雨了,它板著臉孔說:“又下雨了,真討厭。”小朋友來玩,他嘟嘟嚷嚷的說:“吵死了,快走開。”它每天都不愉快,每天都開心不起來。不開心小樹皺這眉頭,板著臉,大家都不愿意去它那里,蚯蚓繞過不開心小樹,去給開心小樹松土,小鳥飛過不開心小樹,到開心小樹上面去做窩,唱歌。一棵棵開心小樹每天都在長大,密密的綠葉,粗粗的樹枝,不開心小樹總是長不大,又小又黃的樹葉,又細又瘦的樹枝。“為啥大家都不喜歡我?”不開心小樹著急起來。冬天的晚上,小雪花從天上飄下來,開心小樹捧住小雪花,讓他們落在自己的樹葉上,樹枝上,月光下的開心小樹披滿著雪花,真漂亮!不開心小樹也想讓自己變得漂漂亮亮的,它使勁伸開樹枝,張開樹葉,去捧住小雪花,咦!不開心小樹的眉頭不皺了,臉也不板了,小雪花象蝴蝶一樣飄過來打扮不開心小樹,樹上停滿了,又停到它的腳下。天亮了,小朋友都出來玩,看見停滿雪蝴蝶的銀色小樹最漂亮,大家都到那里去打雪仗,滾雪球,還在那里堆了一個最大最大的雪人,那么多小朋友都過來玩,玩的那么開心,不開心小樹很快活。不開心小樹再也不皺眉頭了,板著臉,他也長起來,樹葉變得綠綠的,樹枝變得粗粗的,小鳥來做窩,蚯蚓來松土,大家都喜歡他。山坡上沒有了皺著眉頭、板著臉的不開心小樹,都成了開心小樹。 課后反思:本次活動遵循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在新《綱要》和《指南》的引領下,讓孩子們在看一看,想一想,聽一聽,說一說,畫一畫的寬松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避免了單一單板的言語說教,這是本次活動的亮點。而且在整個活動中我一直保持著快樂的情緒,感染著孩子們,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孩子們也一直在快樂的壞境中學習著。以故事為內容的社會活動很容易向語言活動轉化,那么在活動中我始終抓住活動的目標,通過故事讓孩子明白不開心的人會受冷落,開朗的人會有更多朋友。再讓孩子通過看、想、聽、說親身感悟開心小樹和不開心小樹,最后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進行提升,讓幼兒自由選擇將不開心的事轉換為開心的事并用繪畫形式表現出來,讓幼兒體會創作的樂趣和滿足感。但在最后環節讓幼兒提升心情轉換經驗的繪畫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無從下手。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是前面“說”的不夠多,沒有擴散幼兒的生活經驗,所以為后一個繪畫環節的鋪墊不夠,導致繪畫對孩子們來說比較抽象,這個問題將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予以注意和改進。
大班社會活動《不開心的小樹》之《做個受歡迎的人》 篇4
本月在園廳進行了本學期的第四次青年教師展示課,這次我執教的是大班語言活動《不開心的小樹》。在本次活動中,我仍然存在著不足,但也收獲了很多。
故事《不開心的小樹》是一則好聽且有趣的童話故事,故事語言優美,以一棵不開心的小樹貫穿全文,講述了一棵長在很多開心小樹堆里的不開心小樹是怎么從整天皺著眉頭,板著臉的不開心情緒,慢慢變成一棵開心小樹的。故事將開心小樹和不開心小樹擬人化,巧妙的加入了一些小樹說的話,能更直觀的感受到兩顆小樹不一樣的情緒,深深吸引著孩子們。
設計意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情緒,有些孩子遇到什么事情都是開心的,即使是不開心的事情也總能把它變成開心的事情,而也有一部分孩子總是郁郁寡歡,不管遇上任何事情都不開心。本次活動,就是讓幼兒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知道不開心是怎么樣的,會有什么樣的結果,應該如何讓自己開心快樂起來,應讓自己少一些郁郁寡歡的心緒,多一些“陽光燦爛”的時刻。
我將本次語言活動的目標設計為:1. 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學會用不
一樣的語氣來表達開心與不開心的心情。2. 知道總是不開心的人會受冷落,開朗的人會有更多的朋友,做一個開心的孩子。
我將本次活動設計成四個環節:
一、導入部分,認識開心小樹和不開心小樹
1.師:今天我們又要在這里上課,你們開心嗎?(開心)
2.出示“開心的小樹”師:這是一棵開心的小樹,你們知道它遇上什么事情會開心嗎?出示“不開心的小樹”,師:這是一棵不開心的小樹,猜猜這棵不開心的小樹遇到了哪些不開心的事情?
3.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呢?我們來聽一聽故事《不開心的小樹》。
反思:開頭通過問幼兒“在園廳上課開心嗎?”這個問題來導入,讓他們先進入開心的狀態中,然后想象一下兩棵不同情緒的小樹遇到了什么事情,以此來勾起他們對故事內容的好奇心,帶著究竟是一個什么故事的思考,順利引出故事《不開心的小樹》
二、講述故事前半段,感受大家都不喜歡不開心小樹的原因
1.結合ppt圖片,講述故事第一部分。
2.提問:①風兒輕輕吹過的時候,開心小樹會怎么樣呀?那不開心的小樹它是怎么說的呢?
②下起雨來了,開心的小樹會怎么樣呀?那不開心的小樹它是怎么說的呀?
③瞧,小朋友到樹林里去玩,開心小樹又是怎么做,怎么說的?而不開心的小樹是怎樣說的呀?
(引導幼兒一起學一學開心的小樹與不開心小樹的神情與說話的語氣)。
3.你們喜歡開心的小樹嗎?為什么?那你們喜歡不開心的小樹嗎?為什么?
4.怎樣才能讓不開心的小樹變得開心起來呢?我們來想想辦法。(與幼兒一起創編故事)
反思:運用分段講述故事的形式,讓幼兒對故事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第二個環節中,我一共提了五個與故事有關的問題,前三個問題主要是想讓幼兒一起學一學開心小樹與不開心小樹遇到事情時,說話用的不一樣的語氣。但這個過程處理的不是很好,幾乎每個問題提的方式都是一樣的,“風來了,開心小樹是怎么說的?不開心小樹是怎么說的?下雨了,開心小樹是怎么說的,不開心小樹又是怎么說的?小朋友來玩,開心小樹是怎么說的?不開心小樹又是怎么說的?”整個提問過程毫無新意,毫無趣味性。在請幼兒學習開心小樹與不開心小樹說話的語氣上也沒有處理好,教師的語言引導還做的不夠,應該引導幼兒想象如果自己是一棵開心的小樹或者不開心的小樹,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你的心情是怎么樣的,你會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說。而不是用簡單的幾句話:“能不能說的更舒服些,更解渴些……”這些話容易使幼兒扭曲教師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太注重讓幼兒學說故事中一樣的話,忽視了讓幼兒自己發揮,“教”的痕跡過于明顯。課后我吸取了其他老師的建議,在這三個問題的處理上,可以請幼兒上來表演開心小樹與不開心小樹,通過角色扮演來更好的達到目標1的要求,效果可能會更好。
還有最后一個第二個問題,請幼兒說說喜歡開心小樹與不開心小樹的原因,應強調為什么不喜歡不開心小樹,以此能更好的達到目標2的要求,讓幼兒明白,不開心的人會被人冷落,開心的人才會被很多人喜歡。
三、 講述故事最后部分,知道不開心小樹是怎么變得開心起來的
1.結合ppt圖片,教師講述故事最后一部分。
提問:①不開心的小樹為什么會伸開樹枝去捧住小雪花呢?(不開心的小樹也想讓自己變得漂漂亮亮的)。
②雪花落到不開心小樹身上,它變得怎么樣了呀?
③小朋友們看到不開心小樹這么漂亮,都來到它那里去玩,它感覺怎么樣?
④不開心小樹變得開心以后,大家都會怎樣對它呢?
2.教師小節,完整出示ppt,教師帶領幼兒將故事完整的講述一遍。
反思:故事最后一部分就是不開心小樹變成開心小樹的過程。這個環節我一共設計了四個問題,但是在執教過程中這四個問題的設計答案都相似,可以將這幾個問題合起來問,在這個過程中結束時,我還加了句小節語:“你看,當不開心的小樹變得開心以后,大家就都很喜歡它了。我們也一樣只要我們每天都開開心心的就會有很多朋友都喜歡我們。”當小節語講完之后,再次帶領幼兒講故事完整的講述一遍,由于這個故事較長,再加自己沒有經驗,生怕會超時,所以語速有點快,使部分幼兒跟不上我的節奏。經課后反思,知道語速一定不能太快,太急。
四、 一起做個每天都開心的孩子
1.聽了這個故事后,你想做一個開心的孩子還是做一個不開心的孩子?
2.如果幼兒園放學了,所有小朋友都被接回家了,就只有你還沒接回去,你會不開心嗎?說說理由。
3.如果別的小朋友拿了你的玩具在玩,你會開心還是不開心?為什么?
4.如果你在商場里看見一樣自己很喜歡的玩具,很想買。可是媽媽說,家里玩具已經很多了,不要再買了。你會不開心嗎?為什么?
5.教師總結:遇到任何不開心的事情,我們都要想辦法變成開心的事情,就像故事中不開心的小樹一樣,它最終變成了一棵開心的小樹,就會被所有人喜歡了。
反思:活動的最后一個部分也就是延伸開來的部分,設計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還是問了鞏固這個活動的所要達成的目標,尤其是情感上的目標。在幼兒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的過程中,讓幼兒說說自己是怎么將不開心的事情變成開心的事情的。有部分幼兒會答非所問,達不到我設計這些問題所想要的初衷。尤其是最后一個問題,很多幼兒都跑題了,使得感覺這個問題是多余的。課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知道老師提出的建議是這些假設性的問題都不要提,直接問幼兒有沒有遇到過不開心的事情,后來你是怎么解決的,讓它變成一件開心的事情的。讓幼兒共同交流,共同分享。以此來鞏固本次活動的情感目標。
總之,我自身的教學水平還需不斷的提高,還需精心研究教學活動過程,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在活動中,自身的語言處理,對幼兒的回應還需慢慢推敲,我想,如果要做好這一點,就得平時多看書,多與孩子們交流,這樣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