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活動《比輕重》(精選2篇)
大班數學活動《比輕重》 篇1
活動目標:
1、能正確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在此基礎上推斷三個物體之間的輕重。
2、在操作中,能用符號正確記錄出物體的輕重,并能用語言完整的表達結果。
3、感受操作活動中同伴合作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教具:皮球、鐵球、天平、卡片。
2、學具:小汽車、橡皮鴨子、積木、天平、操作記錄紙(人數一半)
活動過程:
一、 用不同的方法比較輕重
(一) 用看一看的方法比較輕重
出示兩張人物卡片,一個小孩,一個大人,比較輕重。
師:玉玉和哥哥誰輕?誰重?為什么?
總結:通過眼睛觀察,小朋友們知道了大得重,小的輕。
(二) 用掂的方法比較皮球和鐵球的輕重
師:是不是大的東西就重,小的東西就輕呢?看一看,老師手中的兩個球那個重,那個輕 ,為什么?
請個別幼兒到前面,用掂的方法,感受皮球和小鐵球的輕重,知道材料的不同也決定物體的輕重。
總結:我們還可以用掂一掂地方法來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知道了兩個物體的輕重不僅和大小有關和材料也有關系。
二、用天平稱一稱的方法來比較輕重,并學習記錄結果。
提問:除了用看一看,掂一掂的方法,還有什么更準確的方法比較輕重嗎?(幼兒討論),對了,我們還可以用秤一稱的方法來比較輕重。
1、 認識天平
師:這個稱量工具叫天平,兩端的叫托盤,是盛放所稱物品的,把兩個要比的物體放在托盤中才可以比較輕重。
2、 學習稱量,記錄輕重。
師:把皮球和鐵球放在天平上,哪個重?哪個輕?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幼兒討論)
總結:往下沉的一端說明重,翹起的一端說明輕,我們用箭頭來記錄下他們的輕重,鐵球重,用向下的箭頭記錄,皮球輕用向上的箭頭。
三、 嘗試比較三個物體的輕重
1、 出示玩具小汽車、橡皮鴨子、積木,講解操作的方法,比較出他們的輕重。
師:我們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較出他們三個玩具的輕重呢?(稱一稱)三個玩具應該怎樣稱呢?(幼兒討論)
總結:我們可以先用小汽車和鴨子比,再用鴨子和積木比,最后小汽車和積木比,把每次比較的結果記錄下來,再說一說哪一個最重,哪個最輕,并記錄下來。
2、 鼓勵幼兒自己探索比較,教師指導
師:現在請你和好朋友,兩人一組互相合作到天平前玩一玩,稱一稱,再把結果記錄下來,一定要按照記錄紙上的標記稱,記錄紙上畫什么酒稱什么。
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幼兒,提醒幼兒按記錄紙上的要求稱一稱,比一比,分配好任務一起合作完成。
四、 講解操作結果,活動小結
1、 詢問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有什么困難或者不明白之處,及時給予指導。
2、 把部分幼兒的記錄結果展示在黑板上,并請該幼兒講一講比
較的過程和結果,其他幼兒幫助檢驗一下是否正確。
3、教師引導幼兒用語言完整的講述出比較的過程和結果,先是小汽車和鴨子比,汽車重,鴨子輕;再用鴨子和積木比,鴨子重,積木輕;最后用汽車和積木比,汽車重,積木輕,汽車比鴨子和積木都重,所以汽車最重,積木比汽車和鴨子都輕,所以積木最輕。
4、用所學的推理方法,比一比圖上物體的輕重,要求幼兒用連貫完整的語言講述出過程。
大班數學活動《比輕重》 篇2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比較輕重
教學目標:
1、通過掂一掂、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
2、在活動中幫助學生體會借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
3、初步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4、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教學重點:在掂一掂、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
教學難點:體會借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
教具學具準備:教學情景掛圖;輕重大小相當的蘋果和梨各一只(梨稍小、稍重);天平一架。
教與學師生互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星期天,動物樂園里可熱鬧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都來了哪些小動物——(出示教學情掛圖)
看一看、說一說
1、有哪些小動物?它們在干什么?
2、小熊和小猴誰輕誰重?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說明: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教學情境圖,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誰輕誰重,是怎么看出來的,同時初步感受天平原理)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比較輕重。(板書課題:比較輕重)
掂一掂、比一比
1、把語文書托在一只手上,數學書托在另一只手上,同時掂一掂、比一比,語文書和數學書誰比誰輕,誰比誰重。
2、把語文書托在一只手上,另一只手上的數學書換成筆盒。再掂一掂、比一比,語文書和筆盒誰輕誰重?
(說明:在此教學環節中,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體驗由于比較標準的變化,誰輕誰重具有相對性。教師在學生回答時要注意要求學生說清楚誰筆誰輕、誰筆誰重。)
3、比一比自己的書包和同桌的書包誰輕誰重。
小結:通過用手掂一掂我們可以感受物體的輕重。
二、作交流、探究發現
教師出示大小輕重相當的蘋果和梨各一只,讓學生:
1、猜一猜:誰比誰輕、誰比誰重?
2、掂一掂:誰比誰輕、誰比誰重?
(因為兩個水果的大小輕重相差不大,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是“一樣重”、“梨比蘋果重”,也可能是“蘋果比梨重”這三種情況,由此產生矛盾。)
3、想一想:想什么辦法判斷蘋果和梨究竟誰輕誰重?
分小組討論,體會借助工具比較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在分小組討論之前,教師應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予以簡潔說明:如輕聲說話、注意傾聽他人說話等。)
4、全班交流小組討論結果。
學生的討論結果最直接的辦法是用秤稱,教師應在肯定學生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以下方法可供參考:
a、用橡皮和尺子做一個簡易蹺蹺板,一邊放蘋果一邊放梨;
b、利用一桶水,把蘋果和梨同時放進水里,看哪個下沉得快;
c、用兩根同樣長的橡皮筋綁在蘋果和梨的柄上,用手提一提,看哪根皮筋拉得長;
d、把蘋果和梨各咬一口,看哪個水分更充足……
(學生的回答是飽含童稚、豐富多彩、充滿想象與創意的。教師在此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時,應特別注意保護學生可貴的創造精神。)
5、教師用天平進行反饋驗證。
總結:剛才大家想了很多好方法,學習數學就要這樣積極思考。生活中最經常使用的比較輕重的工具就是“秤”。這是一架天平,(出示天平),我們來看看梨和蘋果究竟誰輕誰重(教師操作)。
三、形成應用,鞏固提高。
教材p21練習1和2,在學生獨立完成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評價。
四、活動總結、拓展延伸。
6、說一說,今天的數學課有什么收獲?(通過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
7、抱一抱自己最好的兩個同學,比一比他倆誰輕誰重?
8、討論:想一想“個子高的同學一定比個子矮的同學重嗎?”
【導師評語】 比較“輕重”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在比較“多少”和“高矮”之后,它是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經歷和體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內容的選取都是學生身邊的、常見的、感興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與生活體驗。本節課的教學以實踐活動為主,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并能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胡培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