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蟈和蛐蛐(精選6篇)
蟈蟈和蛐蛐 篇1
蟈蟈和蛐蛐
[教材分析]這首歌曲調幽默詼諧,具有北方戲曲的演唱風格。整首作品以蟈蟈和蛐蛐吹牛皮這一事件為主線,以幽默的故事情節引起幼兒演唱欲望。幼兒通過活動,不但能了解北方戲曲的演唱風格,還能獲得表現力、創造力和社會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由于這首歌的歌詞較長,演唱風格又是孩子們不常接觸的戲曲類型,因此要分三個課時來進行,我本次執教的是第二課時。
[活動目標]
1、體驗和表現出蟈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點和得意神情。
2、了解北方戲曲拖長腔、回環的特點,并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3、懂得不能隨便說大話的道理。
[活動準備]
1、幼兒事先學會與教師分角色朗誦歌詞
2、歌曲原聲帶和伴奏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朗誦歌詞導入
教師與幼兒一起有節奏的朗誦歌詞。
二、欣賞歌曲,了解歌曲的風格
完整聽音樂一遍,提問:這首歌有趣嗎?
哪個地方有趣?[拖長腔、兒化音]
跟我們以前學的歌有什么不一樣?[聽起來像唱戲]
三、學唱歌曲
1、提問:這首歌是不是從頭到尾一直都在唱呢?[教師范唱,幼兒找出并學唱歌曲中說白的兩句話]
2、提問:蟈蟈和蛐蛐在介紹自己時是怎么唱的?[幼兒學唱前四句,并總結出前三句旋律一樣,第四句的音低下去]之后分角色演唱第一段。
3、提問:吹牛皮是什么樣子?[幼兒模仿吹牛皮時得意的樣子]之后換角色演唱。
4、提問:蟈蟈和蛐蛐吹牛皮的時候誰來了?大公雞是怎么把他們吃下去的?[幼兒學唱最后一段]
四、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1、小結學唱歌曲部分。
2、完整演唱一遍,要求要把歌詞唱清楚。
3、自己選擇角色演唱一遍,要求表現出得意神情。
五、游戲中提升經驗
1、教師扮演大公雞,幼兒扮演蟈蟈和蛐蛐,進行游戲。
2、討論:吹牛皮有什么不好。
3、小結:以后都不做吹牛皮的人。
蟈蟈和蛐蛐 篇2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模仿兒化發音及角色的音調,嘗試用不同動作來表現兒歌內容。
2.在聽、說、看、演、玩中感受體驗京韻兒歌幽默詼諧的獨特韻味。
3.懂得不能隨便說大話的道理。
活動準備:
PPT課件錄音頭飾道具若干雙響筒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了解兒歌中角色的稱呼。
1.聽蟈蟈和蛐蛐叫聲,引起幼兒的關注。
師:小朋友,你們有沒有在草地上玩過呀?
師:聽聽看,這是什么聲音呀?(蟈蟈錄音,同時出示PPT國畫背景)這是什么聲音呀?
再聽聽看,是什么聲音呀?(放蛐蛐錄音)喲,你們都聽出來了,是什么聲音呀?哦,蟋蟀,是嗎?我們來看看,(出示蟈蟈、蛐蛐圖片),是誰呀?這是誰?(蟈蟈)這是?(蟋蟀)。哎,我們南方人呢叫它叫蟋蟀,北方人呢,叫它叫蛐蛐兒。叫什么?(蛐蛐兒),對。2.看國畫風格的圖片,認識蟈蟈和蛐蛐小哥倆兒。
師:今天呀,蟈蟈兒和蛐蛐兒來了,你們看看他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誰來說說看。(根據小朋友說的,出示PPT)如果小朋友說到顏色不同,就在PPT的表格中出現不同顏色,如果說到大小,就出現大小標記。誰大呀,誰小?蟈蟈大,用……蛐蛐小,用小標記來表示。蟈蟈大,我們叫它哥哥,蛐蛐小,我們叫它弟弟。
二、在看看、找找、說說中學習兒歌前半部分,發現并體驗兒歌的獨特韻味。
1.教師在節奏鼓點中,表演兒歌前半段,引發幼兒學習愿望。
師:這小哥倆兒呀,今天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下面請聽陸老師來說一段。我是蟈蟈兒,我是蛐蛐兒,我是哥哥,我是弟弟。南山坡守著那塊青草地兒,吃飽了肚皮就吹牛皮兒。好不好玩,想不想再聽一遍?這一遍呀,小朋友可要聽仔細了,聽聽看陸老師講的時候,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挺好了。我是蟈蟈兒,我是蛐蛐兒,我是哥哥,我是弟弟。南山坡守著那塊青草地兒,吃飽了肚皮就吹牛皮兒。
2.共同尋找兒歌的特點,模仿兒歌里有趣的發音、動作。
師:聽到了哪些?什么時候吹牛皮兒呀?(吃飽了肚子就吹牛皮兒,出示PPT5)剛才小朋友有沒有聽到,陸老師在念的時候,吹牛皮兒,我把舌頭卷起來了說的,誰來說說看的。這是北方人說話的習慣,他們會把最后一個音,用舌頭卷起來。吹牛皮兒。(請兩個幼兒模仿一下)
①發現帶兒化音詞眼,模仿體驗北方人說話的特點。
老師:還有哪些地方也有這個兒化音?(守著那塊青草地兒)還有呢?
看圖譜整體說
②發現動作夸張有趣,表現對應角色的典型動作。剛才呀,陸老師在念的時候,還怎么樣了?(引導幼兒說出動作夸張)我做了什么動作,做了哪些動作?
③發現角色發音不同,嘗試發出有粗細輕重區別的音色。
師:蟈蟈和蛐蛐兒講的聲音一樣嗎?怎么不一樣了?誰大呀?誰小呀?蟈蟈的聲音大,粗粗的,響響的,蛐蛐的聲音小,小小的,細細的。
3.用兒化音、動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兒歌,在說說做做中感受京韻兒歌的趣味性。師:那我們要不要來一次?想不想來一次,看著這圖譜來。幼兒集體表演。
剛才我發現這只蟈蟈的聲音很響的,這邊的蛐蛐聲音細細的,我一下子就分清楚了,誰是蟈蟈,誰是蛐蛐兒。想不想再來一次。剛才我還聽到他說的兒化音特備棒。吹牛皮。這一次要把動作、表情、兒化音、聲音的高低,都要念出來,再來念一次。
三、在聽聽、玩玩、演演中學習兒歌的后半部分,大膽表現哥倆吹牛的語言和動作,體驗兒歌幽默詼諧的風格。
1.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來解釋吹牛的含義,為后半部分兒歌內容作鋪墊。
這小哥倆兒呀吃飽了肚皮就在南山坡上吹牛皮兒,猜猜看,他們會怎么吹?誰吹的,要把它講出來。你真牛。蛐蛐會吹些什么?你來吹吹看。這小哥兩呀真能吹,他們到底在吹些什么呢?想不想聽一聽?
2.聽錄音,感知兒歌的句式結構。
這小哥兩呀,能不能吹?真厲害,那我們小朋友有沒有聽仔細呀?
3.看圖幫助了解對白含義,借助動作提示兒歌內容,表現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樣。
分角色聽,出示PPT。A:蟈蟈吹了些什么呀?這個蟈蟈呀可真能吹,這么多動物,恐龍啊,老虎啊,大象啊,都歸他管,叫它朝東,他不敢朝西,你覺得他現在是什么樣的感覺?誰來把蟈蟈驕傲、得意的動作表演一下的?叫它朝東他不敢朝西,這個動作要怎么做?想不想把蟈蟈這個吹大牛的話一起來表演一下
小蛐蛐可不甘示弱啦,他也要來吹吹大牛啦。(出示蛐蛐吹牛錄音)聽明白了嗎?小蛐蛐也厲害了,他說了些什么話呢?(他們個個都稱我為皇帝)小朋友,你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嗎?皇帝是誰呀?誰來告訴我?皇上是古時候最有權力的人,是不是?還聽到什么有趣的?誰來稱我為皇帝,我們一起來把小蛐蛐得意的神情表演出來。
4.分角色練習對話,在呼應表演過程中進一步熟悉兒歌的內容和動作。
教師帶上蟈蟈頭飾,:看,我現在就是蟈蟈,你們就是蛐蛐兒,我們來打個招呼,老弟呀(老哥呀)老弟呀(老哥呀)那我來了啊“……”小朋友“……”
我現在是,(蛐蛐),你們就是(蟈蟈)同上。
四、語言、聲音、節奏、動作、頭飾配合完整表演兒歌,體會并大膽表現京韻兒歌的趣味性
1.戴頭飾兩兩結對表演兒歌,拍手打節奏欣賞同伴的表演。
看,陸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這么多的蟈蟈和蛐蛐,想不想來?請蛐蛐做這一邊,蟈蟈做這一邊。這邊是蟈蟈老哥……來打聲招呼,想不想來表演一下。這邊是南山坡,來,一個蟈蟈對一個蛐蛐,有沒有準備好。好,來。(打節奏)
我喜歡這只蛐蛐,他把動作都做出來了。提要求,再來表演。
這小哥牛皮可吹大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怎么了?(出示PPT公雞)教師表演最后一段。
發生了什么事情呀?一只大公雞……原來呀,說大話、愛吹牛皮可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們小朋友平時能不能說大話。
蟈蟈和蛐蛐 篇3
[活動目標]
1、體驗和表現出蟈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點和得意神情。
2、了解北方戲曲拖長腔、回環的特點,并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3、懂得不能隨便說大話的道理。
[活動準備]
1、幼兒事先學會與教師分角色朗誦歌詞
2、歌曲原聲帶和伴奏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朗誦歌詞導入
教師與幼兒一起有節奏的朗誦歌詞。
二、欣賞歌曲,了解歌曲的風格
完整聽音樂一遍,提問:這首歌有趣嗎?
哪個地方有趣?[拖長腔、兒化音]
跟我們以前學的歌有什么不一樣?[聽起來像唱戲]
三、學唱歌曲
1、提問:這首歌是不是從頭到尾一直都在唱呢?[教師范唱,幼兒找出并學唱歌曲中說白的兩句話]
2、提問:蟈蟈和蛐蛐在介紹自己時是怎么唱的?[幼兒學唱前四句,并總結出前三句旋律一樣,第四句的音低下去]之后分角色演唱第一段。
3、提問:吹牛皮是什么樣子?[幼兒模仿吹牛皮時得意的樣子]之后換角色演唱。
4、提問:蟈蟈和蛐蛐吹牛皮的時候誰來了?大公雞是怎么把他們吃下去的?[幼兒學唱最后一段]
四、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1、小結學唱歌曲部分。
2、完整演唱一遍,要求要把歌詞唱清楚。
3、自己選擇角色演唱一遍,要求表現出得意神情。
五、游戲中提升經驗
1、教師扮演大公雞,幼兒扮演蟈蟈和蛐蛐,進行游戲。
2、討論:吹牛皮有什么不好。
3、小結:以后都不做吹牛皮的人。
蟈蟈和蛐蛐 篇4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模仿兒化發音及角色的音調,嘗試用不同動作來表現兒歌內容。 2.在聽、說、看、演、玩中感受體驗京韻兒歌幽默詼諧的獨特韻味。 3.懂得不能隨便說大話的道理。 活動準備: ppt課件 錄音 頭飾道具若干 雙響筒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了解兒歌中角色的稱呼。 1.聽蟈蟈和蛐蛐叫聲,引起幼兒的關注。 師:小朋友,你們有沒有在草地上玩過呀? 師:聽聽看,這是什么聲音呀?(蟈蟈錄音,同時出示ppt國畫背景)這是什么聲音呀? 再聽聽看,是什么聲音呀?(放蛐蛐錄音)喲,你們都聽出來了,是什么聲音呀?哦,蟋蟀,是嗎?我們來看看,(出示蟈蟈、蛐蛐圖片),是誰呀?這是誰?(蟈蟈)這是?(蟋蟀)。哎,我們南方人呢叫它叫蟋蟀,北方人呢,叫它叫蛐蛐兒。叫什么?(蛐蛐兒),對。2. 看國畫風格的圖片,認識蟈蟈和蛐蛐小哥倆兒。 師:今天呀,蟈蟈兒和蛐蛐兒來了,你們看看他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誰來說說看。(根據小朋友說的,出示ppt)如果小朋友說到顏色不同,就在ppt的表格中出現不同顏色,如果說到大小,就出現大小標記。誰大呀,誰小?蟈蟈大,用……蛐蛐小,用小標記來表示。蟈蟈大,我們叫它哥哥,蛐蛐小,我們叫它弟弟。 二、在看看、找找、說說中學習兒歌前半部分,發現并體驗兒歌的獨特韻味。 1. 教師在節奏鼓點中,表演兒歌前半段,引發幼兒學習愿望。 師:這小哥倆兒呀,今天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下面請聽陸老師來說一段。我是蟈蟈兒,我是蛐蛐兒,我是哥哥,我是弟弟。南山坡守著那塊青草地兒,吃飽了肚皮就吹牛皮兒。好不好玩,想不想再聽一遍?這一遍呀,小朋友可要聽仔細了,聽聽看陸老師講的時候,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挺好了。我是蟈蟈兒,我是蛐蛐兒,我是哥哥,我是弟弟。南山坡守著那塊青草地兒,吃飽了肚皮就吹牛皮兒。 2. 共同尋找兒歌的特點,模仿兒歌里有趣的發音、動作。 師:聽到了哪些?什么時候吹牛皮兒呀?(吃飽了肚子就吹牛皮兒,出示ppt5)剛才小朋友有沒有聽到,陸老師在念的時候,吹牛皮兒,我把舌頭卷起來了說的,誰來說說看的。這是北方人說話的習慣,他們會把最后一個音,用舌頭卷起來。吹牛皮兒。(請兩個幼兒模仿一下) ①發現帶兒化音詞眼,模仿體驗北方人說話的特點。 老師:還有哪些地方也有這個兒化音?(守著那塊青草地兒)還有呢? 看圖譜整體說 ②發現動作夸張有趣,表現對應角色的典型動作。剛才呀,陸老師在念的時候,還怎么樣了?(引導幼兒說出動作夸張)我做了什么動作,做了哪些動作? ③發現角色發音不同,嘗試發出有粗細輕重區別的音色。 師:蟈蟈和蛐蛐兒講的聲音一樣嗎?怎么不一樣了?誰大呀?誰小呀?蟈蟈的聲音大,粗粗的,響響的,蛐蛐的聲音小,小小的,細細的。 3. 用兒化音、動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兒歌,在說說做做中感受京韻兒歌的趣味性。師:那我們要不要來一次?想不想來一次,看著這圖譜來。幼兒集體表演。 剛才我發現這只蟈蟈的聲音很響的,這邊的蛐蛐聲音細細的,我一下子就分清楚了,誰是蟈蟈,誰是蛐蛐兒。想不想再來一次。剛才我還聽到他說的兒化音特備棒。吹牛皮。這一次要把動作、表情、兒化音、聲音的高低,都要念出來,再來念一次。 三、 在聽聽、玩玩、演演中學習兒歌的后半部分,大膽表現哥倆吹牛的語言和動作,體驗兒歌幽默詼諧的風格。 1. 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來解釋吹牛的含義,為后半部分兒歌內容作鋪墊。 這小哥倆兒呀吃飽了肚皮就在南山坡上吹牛皮兒,猜猜看,他們會怎么吹?誰吹的,要把它講出來。你真牛。蛐蛐會吹些什么?你來吹吹看。這小哥兩呀真能吹,他們到底在吹些什么呢?想不想聽一聽? 2. 聽錄音,感知兒歌的句式結構。 這小哥兩呀,能不能吹?真厲害,那我們小朋友有沒有聽仔細呀? 3. 看圖幫助了解對白含義,借助動作提示兒歌內容,表現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樣。 分角色聽,出示ppt。a:蟈蟈吹了些什么呀?這個蟈蟈呀可真能吹,這么多動物,恐龍啊,老虎啊,大象啊,都歸他管,叫它朝東,他不敢朝西,你覺得他現在是什么樣的感覺?誰來把蟈蟈驕傲、得意的動作表演一下的?叫它朝東他不敢朝西,這個動作要怎么做?想不想把蟈蟈這個吹大牛的話一起來表演一下 小蛐蛐可不甘示弱啦,他也要來吹吹大牛啦。(出示蛐蛐吹牛錄音)聽明白了嗎?小蛐蛐也厲害了,他說了些什么話呢?(他們個個都稱我為皇帝)小朋友,你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嗎?皇帝是誰呀?誰來告訴我?皇上是古時候最有權力的人,是不是?還聽到什么有趣的?誰來稱我為皇帝,我們一起來把小蛐蛐得意的神情表演出來。 4.分角色練習對話,在呼應表演過程中進一步熟悉兒歌的內容和動作。 教師帶上蟈蟈頭飾,:看,我現在就是蟈蟈,你們就是蛐蛐兒,我們來打個招呼,老弟呀(老哥呀)老弟呀(老哥呀)那我來了啊“……”小朋友“……” 我現在是,(蛐蛐),你們就是(蟈蟈)同上。 四、 語言、聲音、節奏、動作、頭飾配合完整表演兒歌,體會并大膽表現京韻兒歌的趣味性 1. 戴頭飾兩兩結對表演兒歌,拍手打節奏欣賞同伴的表演。 看,陸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這么多的蟈蟈和蛐蛐,想不想來?請蛐蛐做這一邊,蟈蟈做這一邊。這邊是蟈蟈老哥……來打聲招呼,想不想來表演一下。這邊是南山坡,來,一個蟈蟈對一個蛐蛐,有沒有準備好。好,來。(打節奏) 我喜歡這只蛐蛐,他把動作都做出來了。提要求,再來表演。 這小哥牛皮可吹大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怎么了?(出示ppt公雞)教師表演最后一段。 發生了什么事情呀?一只大公雞……原來呀 ,說大話、愛吹牛皮可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們小朋友平時能不能說大話。
蟈蟈和蛐蛐 篇5
本資源推薦人:洪嘯音樂教育網友 媚眼如絲
本教學設計:吉林省長春市第五十二中學小學部 宋鎣螢
教學年級:小學五年級
一、教學內容
《蟈蟈和蛐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音樂教材(人民音樂出版社)第十冊第六單元京韻中的一首歌曲。
二、目標與策略
1.遵從“音樂以審美為核心”的理念,以聆聽為主,從體驗入手,使學生能夠簡單的了解京劇,同時學會演唱京韻兒歌。
2.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充分利用本課幽默但具寓意的歌詞及教師的表演唱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認識蟈蟈和蛐蛐,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
3.以合作學習為主要的模式,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4.充分體會國粹藝術的傳承價值,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
三、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
(二)新課教學
師:我看得出來,同學們今天學習狀態非常的好,下面老師想請同學們來辨別一下我帶來的兩幅圖片。(出示兩幅圖片)
誰知道這兩只小昆蟲分別是什么?
生:(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
師:這兩只小昆蟲十分相像,就像一對小兄弟。綠色的這只叫蟈蟈,褐色的這只學名蟋蟀,我們北方人叫它蛐蛐。它們棲息在房間地頭,吃莊稼的根、莖、果實,是危害農作物的害蟲。
現在同學們就來聽一聽這小哥倆在干什么?
(教師表演歌曲《蟈蟈和蛐蛐》)
生:體會歌曲的演唱情緒及演唱特點。
師:同學們,這首歌曲的演唱情緒是什么樣的,你們覺得這首歌曲的演唱風格和我們以往學習的兒童歌曲有什么區別?
生:詼諧、幽默;像京劇。
師:同學們的感受能力非常好。《蟈蟈和蛐蛐》這首歌曲就是將京劇元素和兒童歌曲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首京韻兒歌。那現在誰能告訴老師京劇的演唱有什么特點?
生:回答不出來。
師: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首京劇的著名唱段《蘇三起解》。(教師播放)(課件出示京劇的形成、主要唱腔、主要伴奏樂器、發音特點。)
生:認真聆聽、感受、了解。
師:教師播放歌曲《蟈蟈和蛐蛐》。
生:帶著剛了解的知識再次欣賞、感受,并可輕聲哼唱。
師:如果把這首歌曲按演唱情緒變化劃分段落,該怎樣劃分?
生:劃分,并說出每段的演唱情緒。
師:教師按段落彈奏歌曲旋律。
生:逐段學習。(解決音準、節奏問題,強調旁白部分的調值)
(三)鞏固實踐
師:完整彈奏歌曲旋律。
生: 完整演唱全曲。
生:分角色演唱全曲。(男生扮演蟈蟈,女生扮演蛐蛐,老師扮演大公雞。)
師:同學們演唱得非常準確,但老師總覺得有欠缺的地方,想一想,問題出在哪里?(主要強調京韻——兒化音)
生:各抒己見,變化演唱,進行歌表演。
(四)課堂小結
師:本堂課你有哪些收獲?
生:認識了蟈蟈和蛐蛐。
知道了做人的道理。
簡單了解了京劇。
學會了一首京韻兒歌。
師: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有許多優秀的音樂人將京劇元素、現代音樂元素融合,創作出了具有時代性的優秀作品。希望我們同學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京劇這門古老的藝術發揚光大。
教師簡介
宋鎣螢
,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音樂教育專業,學士學位。現任長春市第五十二中學小學部音樂教師。教齡7年。市級骨干教師,長春市音樂教育委員會教研中心組成員。吉林省中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全能“十佳”教師獲得者;吉林省教學大賽音樂優質課(小學組)一等獎;全國少年兒童藝術大賽優秀指導教師;撰寫的論文多次獲科研成果一等獎,并發表。 ======================================課例點評本節課選材新穎,方法獨到,有三點值得借鑒:一、以審美為核心,使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活動中簡單了解了京劇及京韻兒歌的特點,使學生充分體會國粹藝術的傳承價值,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二、充分利用本課幽默但具寓意的歌詞及教師的表演唱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認識蟈蟈和蛐蛐,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三、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情感體驗,感受音樂所帶給人的精神鼓舞。美妙的音樂讓學生終身難忘。
點評人: 聞 萍 (長春市二道區教師進修學校)
蟈蟈和蛐蛐 篇6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模仿兒化發音及角色的音調,嘗試用不同動作來表現兒歌內容。
2.在聽、說、看、演、玩中感受體驗京韻兒歌幽默詼諧的獨特韻味。
【活動準備】
PPT課件 錄音 頭飾道具若干 蛙鳴筒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了解兒歌中角色的稱呼。
1.聽蟈蟈和蛐蛐叫聲,引起幼兒的關注。
2. 看國畫風格的圖片,認識蟈蟈和蛐蛐小哥倆兒。
二、在看看、找找、說說中學習兒歌前半部分,發現并體驗兒歌的獨特韻味。
1. 教師在節奏鼓點中,表演兒歌前半段,引發幼兒學習愿望。
2. 共同尋找兒歌的特點,模仿兒歌里有趣的發音、動作。
發現帶兒化音詞眼,模仿體驗北方人說話的特點。
② 發現角色發音不同,嘗試發出有粗細輕重區別的音色。
③ 發現動作夸張有趣,表現對應角色的典型動作。
3. 用兒化音、動作、不同音色表演第一段兒歌,在說說做做中感受京韻兒歌的趣味性。
三、 在聽聽、玩玩、演演中學習兒歌的后半部分,大膽表現哥倆吹牛的語言和動作,體驗兒歌幽默詼諧的風格。
1. 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述來解釋吹牛的含義,為后半部分兒歌內容作鋪墊。
2. 聽錄音,感知兒歌的句式結構。
3. 看圖幫助了解對白含義,借助動作提示兒歌內容,表現相互吹牛皮的得意和自大模樣。
4.分角色練習對話,在呼應表演過程中進一步熟悉兒歌的內容和動作。
四、 語言、聲音、節奏、動作、頭飾配合完整表演兒歌,體會并大膽表現京韻兒歌的趣味性。
1. 戴頭飾兩兩結對表演兒歌,拍手打節奏欣賞同伴的表演。
2. 教師以京韻大鼓的唱腔揭示兒歌的結局,體會幽默結局中蘊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