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食物》教學設計(精選2篇)
《好吃的食物》教學設計 篇1
設計意圖:
根據3——6歲兒童發展與指南目標中藝術領域目標之一:通過即興哼唱、即興表演或給熟悉的歌曲來編詞表達自己的心情。這一目標達成我覺得孩子們很欠缺。所以我設計了這一節藝術活動。而《好吃的食物》是一首旋律簡單,歌詞貼進幼兒生活的歌曲,小朋友很感興趣也容易學唱。我在課堂教學中為孩子們提供有地方特設的早點圖片進行創編歌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自始至終都有幼兒根據節奏大膽的創編歌曲。
活動目標:1、體驗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
2、能有節奏的大膽嘗試歌曲創編。
活動準備:1、知識經驗準備:了解一些我們地方的小吃,熟悉歌曲《好吃的食物》。
2、物質準備:牛奶、三明治、汽水等圖片,節奏圖譜,電子琴。
活動過程:
一、 情境導入
師:小朋友們,老師今天的打扮漂亮嗎?老師啊,今天把自己變成了一位賣貨的老板娘。你們知道我是賣什么的嗎?聽聽這首歌你就知道了?(播放音樂)
師:剛才你們都聽到了什么? (出示圖片)原來我是賣小吃的老板娘啊。你們會唱這首歌嗎?我們來唱一唱.。你們愿意跟老板娘去賣早點嗎?那你們就是小老板 ,現在我們一起來一邊打節奏一邊唱好嗎?唱完后還要大聲的叫“賣早點嘞”。就會有客人來買我們的早點了
二、 仿編歌曲
1、改編歌曲
師:哎,小朋友們,你們瞧,三明治已經賣完了。那我們應該怎么唱呢?(引導幼兒填充歌詞)
2、試唱填充歌詞,提醒幼兒唱完后要大聲叫“賣小吃嘞”
師:小朋友們唱得太好聽了,冰淇淋也被別人買走了,那現在又怎么唱呢、請小朋友來幫忙想想辦法。
師:小朋友唱得太好了。引來了一個好吃鬼,這個好吃鬼一來不僅會把食物吃掉,而且會把小老板也吃掉。那現在我就是好吃鬼,我一來,小老板就都得藏起來哦!好吃鬼來啦!
師:現在燒餅也賣完了。誰來給我想想辦法。(讓小朋友自己填充)
三、嘗試創編
師:哎呀,生意太好啦!因為有小老板們大聲的一邊唱一邊叫賣。所以很快就賣完了,現在我又做了一些早點,來看看是什么?我有一個提議,我們把這些小吃也編進歌譜里和剛才一樣一邊唱一遍叫賣。這樣就會吸引更多的客人來買我們的小吃。你們說行不行?那行。我們現在就把這些早點放進歌譜里(幼兒自由填歌譜)
師:你們要一邊看一邊想等下我們要怎樣唱哦!(試唱一邊打節奏一邊唱)
師:小朋友唱得好大聲好!你看,好吃鬼又來了。
師:小老板們真機靈,好吃鬼一個都沒抓到。
師 :小老板們表現得太棒了!那老師也來用這個歌譜編一首歌曲(播放課件一起玩游戲)
師:小朋友們快快來,圍成一個大圈圈,左跳跳,右跳跳真好玩。
四、小結。
師:音樂太神奇了,不僅可以把好吃的編成歌曲,還可以把游戲編成歌曲。那我們現在到外面一起去找找看,哪些好玩的也可以編進歌譜里。
課后反思
大班音樂活動在本次活動中遵循了以下原則:
1、 情境與游戲性交融
游戲是幼兒園的主要教學形式,本次活動以游戲貫穿始終。用幼兒熟悉喜歡的各種食物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用“好吃鬼來了”游戲激發孩子們的創編欲望。讓幼兒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與老師同伴游戲的快樂
2、 層次性和挑戰性
對于苗苗班小朋友來說創編歌曲是有挑戰性的(3——6)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中指出(4——5)歲幼兒藝術方面需達到的目的之一是能通過即興哼唱即興表演或給熟悉的歌曲編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本次活動中,我通過一個階段性目標的實現,采用層層遞進的策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大膽想象,進行藝術創造和表達,具有挑戰性的環節設計將幼兒的學習一步步推向高潮。
3、 自主性和有效性
每一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麗的種子,幼兒稚嫩的動作和表情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整個活動都鼓勵幼兒用不同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和表現形式,讓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有以前的被動學唱改為我想唱、我敢唱,充分體現了幼兒自主學習的理念,讓幼兒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最大的發展。
《好吃的食物》教學設計 篇2
活動目標:
1.熟悉歌曲的旋律和節奏。
2.嘗試用各種樂器進行演奏。
3.體驗配樂時的快樂。
活動重點:熟悉歌曲的旋律和節奏。
活動難點:嘗試用各種樂器進行演奏。
活動準備:食物卡片若干,棒鈴和碗勺若干,紅薯、雞蛋羹、蛋撻實物。
活動過程:
1.出示實物,導出主題。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有帶了魔術盒,大家猜猜我會變出什么神奇的東西來呢?
(小朋友猜,老師變魔術變出食物。)
師: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你們有吃過這些食物嗎?(讓部分幼兒品嘗食物,強化幾種不常見事物的名稱。)
2.出示圖片,認識更多食物。
師:剛我們品嘗的食物的名稱還記得嗎?來我們一起看看是不是這幾種食物?(老師出示圖片,并貼在白板上。)
師:小朋友們覺得老師的魔術盒還會不會變出更多的食物呢?(從盒子里拿出歌詞相關的圖片,讓幼兒說名稱。老師把圖片按順序貼好。)
師:今天我們不但會說這些名稱,我們還要把它們唱出來,想不想挑戰一下?
3.熟悉歌曲的旋律和節奏。
(1)熟悉歌曲的旋律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首好聽的歌曲,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師?這首歌里唱的是什么?原來都是我們這上面的好吃的呢!
(2)按節奏打旋律。
師:我們一起跟著歌曲來打節奏。(帶幼兒唱歌并拍手打節奏,感知3/4拍的強弱。)
4.引導幼兒用樂器進行演奏。
(1)根據旋律,引導幼兒選擇樂器。
師:我這里有兩種樂器,都是什么?我們該怎么安排樂器?
(2)展示圖譜,引導幼兒用樂器演奏。
師:大家看著圖譜再根據自己選擇的樂器試試吧!
(3)帶領幼兒進行表演。
師:這次我們一起邊唱邊表演吧!
教學反思:本次活動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打擊樂對于幼兒來說比較陌生。而且人多的班級并不好操作,所以在公開課做這樣的嘗試是比較冒險的。活動中我對幼兒比較陌生的食物都用實物來做了強化轉移,對于歌詞的記憶也做了圖譜,讓幼兒一看就一目了然。所以熟悉旋律的部分就變得簡單了。后面的用樂器伴奏部分依然使用了圖譜來輔助,而且在伴奏時老師有用樂器帶領幼兒來表演,降低了幼兒的難度。但是本次活動有很多的不足。在感知3/4拍的方面做得不好。課前有設計在幼兒熟悉旋律后帶領幼兒拍節奏來感知強弱,因為怕時間來不及所以課上對這一環節輕描淡寫的帶過了,以至于后面的表演幼兒的強弱感不強。而在樂器選擇方面因為班級人多,再怕課堂難以控制,所以用了課前提前根據幼兒單純的喜好進行了選擇并讓其藏好。在后面的伴奏部分幼兒在老師的帶領下看著圖譜進行了表演后讓幼兒有一個交換樂器表演的環節讓幼兒感知了不同的節奏。而且,因為時間的關系,本次的活動結束的比較匆忙,部分幼兒的掌握并不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