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活動:最后一個蘋果
一、活動背景:漫畫是來源于生活的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其魅力征服過無數觀者的心。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有幽默感的人一定是個有魅力的人。” 而本次活動選材就來自于德國漫畫大師卜勞恩一幅幅小巧精湛、閃爍著智慧之光的漫畫。不同年齡的人欣賞的角度不同,理解不同,那么他的感悟也會不同。我試著借助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的畫面、具有感染力的音效,與孩子一起來體驗一下其中的幽默。
二、活動目標:
1. 欣賞漫畫,在觀察畫面的基礎上講述自己對漫畫的理解。
2. 嘗試用一些幽默的動作和表情來體驗漫畫的詼諧和風趣。
三、活動準備:
1. 多媒體課件、電腦、電視機。
2. 人手一份小圖片2、3、4。
四、活動過程:
(一)導入,引起活動興趣。
1. 課件“父”,看看這是誰?
小結:這個人長得很有趣,胖胖的身體、密密的胡子、翹翹的眉毛,頭上卻一根頭發也沒有。
2. 課件“子”,看看這又是誰呢?長得怎樣?
小結:瘦瘦的身體,小小的臉,頭上的頭發多是挺多的,但是太亂了,很夸張。
3. 猜猜他們是什么關系?(父與子)(評析:活動導入,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兩個人物形象的夸張、幽默,讓幼兒感受到漫畫的有趣,大大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二)師幼共同欣賞漫畫前半部分。
1. 課件“蘋果樹”。
(1)圖上有什么?這棵蘋果樹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樹上只有一個蘋果)(2)如果父子倆出去玩,看見了這棵蘋果樹,會怎么做?(摘、采)2. 課件“搖樹”。
(1)他們用的什么辦法?(搖樹)(2)他是怎么搖的?(使勁、用力、屁股撅得高高的)(3)爸爸屁股撅得高高的,兩只手緊緊地抓住樹干,拼命使勁地搖,我們一起來學學。(課件:音效)(4)爸爸在使勁搖樹的時候,兒子站在邊上想什么呢?
(5)誰來把這幅圖上發生的事講一講。
(6)爸爸花了那么大的力氣,蘋果掉下來了嗎?有什么好辦法?
(評析:單幅出示圖片,提出的問題既靈活又嚴謹,引導孩子細致觀察,不斷豐富講述內容,逐步掌握有條理的講述方法。并鼓勵孩子用不同的語言,如肢體語言、表情語言等來表達。)(三)幼兒自主欣賞,交流漫畫中間部分。
1. 父子倆接著還會想什么辦法呢?桌上有第2、3、4、5幅圖片,請你們每人選一張仔細地看一看,認真地說一說,還可以夸張地演一演。
2. 幼兒自由選擇,老師巡視觀察,參與傾聽。
3. 交流:
(1)討論畫面“用拐杖扔”。
①幼兒個別講述。
②小結:這次是兒子想的辦法,把拐杖扔向了蘋果,打算把蘋果打下來,可是拐杖沒有碰到蘋果,卻砸到了爸爸的頭上,砸得爸爸腿都別到一起,腦袋暈呼暈呼的。(音效)(2)討論畫面“勾”。
①幼兒個別講述。
②小結:爸爸吱溜吱溜爬上了樹,用拐杖去勾蘋果,我們來學學,勾,勾,再勾,再勾,勾勾勾。太累了,勾到了嗎?(音效)(3)討論畫面“用鞋扔”。
①幼兒個別講述。
②小結:爸爸脫下鞋扔蘋果,猜猜會發生什么事?
(4)討論畫面“勾鞋”。
①看看砸到了蘋果嗎?瞧,這只鞋子怎樣啦?
②爸爸在干什么?(跳著勾鞋子),兒子在旁邊又在想什么呢?
(評析:當孩子有了一定講述的經驗與方法時,人手一份圖片,充分鼓勵孩子對自己手中圖片進行自主觀察、自主講述和交流表述,孩子在笑聲中觀察講述自己的,因為好笑著急的去講給別的孩子聽,加劇了這種急于互相表達講述的欲望,自然有效地促進了孩子相互間的學習交流和合作學習。)(四)師幼共同欣賞漫畫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