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班開展刺繡活動小結
這樣以一個紋樣連續、重復的進行創意裝飾,符合大班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和需求。在圖案結構上,已熟練地采用對稱、平衡、分割、連續、放射、重疊、聯結、分離、組合等方法。當幼兒在重復的繪畫,創新的搭配時,幼兒常能迸發出異想不到的紋樣、圖畫創新。正是這樣,我發現傳統的民間文化有著全新的生機,原來民間工藝、民間文化可以離我們的孩子如此之近。
在進行紙板銹制之初,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簡筆畫繪于硬紙板之上,再在圖畫上均勻的打上規律的小孔,再將毛線與牙簽用膠帶粘連在小孔上進行針法的粗淺練習。幼兒可以在其上練習粗淺針法,同時又可以與過去的美術經驗相練習。從而使民間工藝的實踐活動不是空中樓閣,能夠循序漸進,有易有難。在對刺繡有了簡單認識,對針法有了初步感受后,我們就嘗試著讓幼兒在紗窗上進行刺繡。
隨著在個性的不同發展少數幼兒在紗窗刺繡熟練后,更能在布上實現刺繡的完整的刺繡活動。大部分幼兒可以在紙板上進行刺繡,大約四分之二的幼兒可以在窗紗上進行刺繡,大約四分之一的幼兒能夠在繡布上進行刺繡,其中一半的幼兒能夠自行繪制圖樣,并能獨立的進行完整的布上刺繡的活動。不少幼兒對刺繡過程很投入,也很感興趣。在區域活動中,諸多幼兒紛紛想要進入美工區進行刺繡活動;但很多幼兒不能獨立的進行紙板刺繡,起針和收針需要家長或教師提供幫助。隨著刺繡活動的不斷推進,幼兒對于刺繡的了解便有了極強的親身體會,也多方面的推進幼兒對針法學習。除了引導幼兒進行圖樣的設計和銹制外,還有融合入幼兒社會活動帶領幼兒了解刺繡文化,民間紋樣和圖案的文化故事。不但使幼兒會繪制圖樣還能夠了解其思想內容。
隨著刺繡活動日益融入幼兒生活。幼兒從對刺繡的陌生到成為一日活動的的一部分。從一開始的拒絕入手、無從入手到現在的一些孩子主動參與興趣十足,甚至一些男孩子繡制的作品還要優于女孩。
民間工藝滲透進了幼兒一日活動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著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提高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同時也為我國的民間工藝發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