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8的分解與組成》教學反思
為了讓大班幼兒能在小學有效學習數的分解與組成知識,幼兒園的大班教材就已經安排了數的分解與組成內容,其中第一學期是5以內數的分解與組成,第二學期安排的是6至10這5個數的分解與組成,這也與《3至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大班幼兒數學認知目標要求相符的。
第一學期大班的幼兒已經學習過了5以內各數的分解與組成,對于數的分解與組成,他們也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盡管以往教學數的分解與組成時,所用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但還是發現,活動過程與方法都有些機械,不夠靈活,所以本次活動前我用心思考:如何以游戲的方式來增強活動的趣味性,如何用操作來引發幼兒思維的活動?
去年10月份,我在園內公開課時,執教了《4的分解與組成》,活動結束后,大家一致認為我的設計非常好,就是沒有給幼兒提供記錄單。所以在后來的數的分解與組成活動中,我都給孩子們提供了記錄單。本次在執教8的分解與組成時,我課前為每組幼兒準備了一張大的記錄單和8個蘋果圖片及提前畫好的一棵蘋果樹。
參照教學用書中的活動設計,先學習8的組成,運用“結蘋果”的游戲,幼兒很快也很順利完成了活動任務,效果良好。在運用游戲“摘蘋果”來學習8的分解時,我指名兩個幼兒來進行“摘蘋果”,其活動目標就是要求幼兒知道8具體能分成幾和幾,兩名幼兒上臺后,拭目以待,老師一聲令下,“摘蘋果”開始了,結果是a摘了4個,b也摘了4個,這樣就把8分成了4和4,幼兒記錄后,重新換幼兒,游戲繼續進行,通過6輪游戲后才發現,8能分成4和4,出現了4次,8能分成5和3出現了2次,而8能分成1和7及其他情況均未出現,這是因為,每個幼兒都不想落后,都想在活動中表現自己,他們的能力相當,所以摘下的蘋果數總是相差不多,如果用這種游戲方法可能很難完成活動任務,而且效果不佳,此刻,我機靈一動,打算重新考慮游戲方法,對幼兒說:“這個游戲經常出現重復現象,我們不玩了。”于是在美工區,拿來兩個可比克的盒子,取來8根水彩筆,指名幼兒來分,告訴幼兒,每次分的要和別人的不一樣,很多幼兒的常規思維就是等分,首先是8能分成4和4,接下來,就有幼兒將彩筆分成了5和3,當然也有重復的分法,但是通過引導幼兒觀察,就會發現重復,于是掌握了規律的幼兒就在前面幼兒分的基礎上,直接將一個盒子里的水彩筆,取出一支,放在另一個盒子里,幼兒們一邊探究,一邊分,一直將8的7種分法全部分完,并正確記錄了下來,在此時,我依舊用鼓勵的口氣說:“趕快開動腦想想,還有別的分法嗎?”就在其他小朋友還在思考怎樣分時,c突然舉起了手說:“老師,老師,我還有分法。”我以為他肯定是慌張,弄錯了,就給他一個機會:“你說吧!”“8可以分成8和0,8可以分成0和8”,他一口氣說完,很是自豪。于是我表揚他:“你真是個愛動腦子的聰明的孩子!”
最后在填寫記錄單時,對于填寫的順序我作了引導和指導,讓幼兒按照順序進行了填寫,通過本次活動,讓我想到了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