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工作
(4)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積極體現家長、幼兒的參與性,同時注意廢物利用。
(5)環境創設能體現出班級的特色和教育意義。
2.觀察記錄:
(1)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觀察內容選擇記錄方法,注意個案觀察記錄和全面觀察記錄相結合。
(2)觀察記錄客觀、公正,應避免可能有的偏見。
(3)充分觀察并完整即時記錄事件發生的情景,并及時作相應的反思。
(4)對觀察結果記錄的描述應客觀具體,不帶主觀評價。
(5)記錄的結果應及時整理或反饋給家長,以便于調整計劃,生成新課程。
(6)保教人員及時根據觀察記錄作幼兒個案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與家長共同商量教育對策。
3.家園聯系:
(1)能隨時以電話方式聯系。采用多種方式如電話、手機及網絡平臺能及時與家長溝通聯系。
(2)每半個月定期更換家園聯系欄內容。根據需要及時進行小調整。
(3)每月以書面形式如《幼兒成長檔案》或《幼兒成長記錄冊》與家長交流。
(4)每學期采用不同方式對每位幼兒進行家訪。(或:通過家長接待日、網上溝通等多種形式,保證一對一和每生家長交流20-30鐘。)或:入園前必須普訪一次,每學期根據需要有計劃重點家訪。
(5)每學期召開一次班級小型的家長會。
(6)每學(期)年承擔一次家長開放日活動,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
(7)對于上級指令需配合的情況“如預防手足口病”等,及時以《告家長書》的書面形式通知家長配合。
(8)每學年初完成新生和插班生的家訪工作,并做好家訪記錄。
(9)各班根據實際情況成立家長委員會,利用休假日開展園外親子活動。
(10)平時根據工作需要隨時與家長交流溝通,并做好約訪、交流工作記錄。
二、幼兒園教師教學常規
(一)教學計劃
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制訂學期教學計劃、周計劃和集體教學計劃。
1.學期教學計劃的內容包括:班況及幼兒發展情況分析、學期教學總目標、學期教學工作重點、落實教學計劃的具體措施、教學進度安排等。
2.周計劃的內容包括:本周主題目標、各領域達成目標、行為習慣培養目標、家長工作重點、區域環境創設、每日活動安排等內容。周計劃安排應遵循動靜交替的原則,將自主活動與集體活動有機結合,考慮每日活動的多樣性,各領域活動的均衡性。
3.集體教學計劃應包括:活動名稱、活動目標、活動重難點、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延伸等。游戲活動計劃要明確游戲目標與過程要求,區域活動和幼兒自選活動還要明確主要觀察點與指導點。
(二)教學預案
1.認真鉆研《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教材,根據綱要精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1)掌握各領域教學的總體目標和教學原則。
(2)了解教材編排體系、編寫意圖、知識結構、各年齡班教學目標和基本內容;明確所任年齡班教材的主題教學目標和具體要求。
(3)認真閱讀教學參考書,做好必要的書頭批注。
2.在個人熟悉教材的基礎上,積極參與集體備課,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探討疑難問題。
3.從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出發找準教學起點和重難點,把握教學容量、梯度和時間分配,科學而全面地制定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三維教學目標,形成有班級特色的預案。
4.課前準備好相關教具和學具,熟悉所教內容,做到兒歌能熟練背誦,故事能脫稿講述,歌曲能熟練彈唱,科學實驗、操作練習事先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