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樂游戲炒豆子
四、隨琴聲采用輕、重、跳躍的方法邊唱歌邊玩游戲。
1、輕輕地玩“炒豆子”的游戲。
“小豆子說話了,它想讓小朋友輕輕地炒一炒。”
第一遍游戲后,教師提問:有的小朋友先翻跟頭,有的小朋友后翻跟頭,這樣看起來不整齊,怎么辦呢?通過討論制定游戲規則:幼兒兩兩結對,手拉手邊唱歌邊“炒豆”,學唱到“噼里啪啦翻跟頭”時,做翻身動作。
4、 重重地玩“炒豆子”游戲
“小豆子讓大家使點勁羅!”
5、 跳躍地玩“炒豆子”游戲
“小豆子可開心了,都快樂地跳起來啦。”
(采用輕、重、跳躍的方法邊演唱邊游戲,使幼兒“學中有玩,玩中有學”,愉快地投入到活動中。)
五、在“大鍋”中扮演角色進行游戲,將活動推向高潮。
1、教師扮演廚師穿圍裙,手持大鏟子說:你們是快樂的小豆子,我是快樂的大廚師,我要來炒炒你們了。(音樂起)
2、提升要求,想象不同的翻身方法
“看樣子,我的火力還不夠,豆子們都是兩個在一起翻身的,還可以怎樣翻身呢?”
6、 遷移已有民謠經驗,替代“豆子”進行游戲。
(1)教師從圍裙口袋中將紅豆、綠豆的圖片貼在自己的左臂和右臂上,說:“蠶豆、豇豆炒熟了,我還要來炒一炒“紅豆、綠豆”。
(2)根據幼兒的回答,教師再將扁豆、毛豆貼在胸前及背后,請幼兒一起來變變變,擺個有趣的造型。教師做叫喚狀:扁豆、毛豆。幼兒答:哎。游戲再次進行。
7、 自然結束
“讓我們把這個有趣的游戲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吧!”(離開活動室)
(當代教育論認為教育過程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一方面,幼兒扮演“豆子”積極參與到音樂游戲中,大膽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師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與促進者,教師扮演成“小廚師”帶著鼓勵自覺不自覺地把期望傳遞給幼兒,這樣幼兒游戲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得到充分的發揮,也將活動推向了高潮,同時和第二環節起到了前呼后應的作用。
【教學反思】
1. 注意教的定位,在幼兒學習中扮演著多元角色
教師要尊重兒童,在平等的師幼關系中支持兒童的發展。為此,教師必須按照《綱要》的基本要求,對自己角色定位進行調整。在幼兒的主動學習中,教師絕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或裁決者,更不是機械的灌輸者或傳授者,而應是多元的角色。如良好的師幼互動環境的創設者。簡單的用顏料在地上畫一個圈就是一個“大鍋”;互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如孩子將“豆子”抬進教室,教師就隨機互動“呦,頭上都冒汗了,我幫你擦擦汗吧”“你抬的是什么呀”等等;兒童發展的支持者、促進者、指導者,幼兒游戲的合作者。如在活動中,我把自己融入到孩子們當中,扮演成大廚師,與幼兒扮演的“豆子”零距離接觸,讓孩子感受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整個活動有滋有味,情緒飽滿。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如此定位,幼兒的主動學習才有機會形成。
2. 注意教的時機,應善于引發幼兒認知沖突
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抓住這個時機,使幼兒能發現問題并產生解決問題的內在愿望,明確幼兒學習新經驗的要求動機,同時對孩子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抓住問題的要害,如在幼兒學唱歌曲時,出現了這么一幕,師:你的小耳朵真靈!聽到了“翻跟頭”,那究竟有幾個“翻跟頭”呢?幼兒(猜測):有4個,有5個…師(笑):還是讓有趣的圖譜來告訴大家吧!一語道破天機,使孩子在渴望的心理狀態下,明晰事理,孩子一下子明白:噢,原來有4個翻跟頭,這樣,受到教與學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