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教案:食物(精選5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食物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海洋動物的食物鏈,感知它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系。
2、培養幼兒大膽探索的欲望。
3、萌發幼兒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4、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活動準備】
課件、電腦、操作卡。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形式導入活動。
師:在藍藍的大海里生活者許多許多的動物。你們知道有什么動物嗎?(幼兒回答)
師:今天海洋里發生了一件大事情我門去看看好嗎?
二、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播放課件:海底世界。
幼兒交流:看到了什么?發生了什么事?它們吃什么?
三、自由探索動物間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鏈。
大班科學教案《海洋動物食物鏈》含PPT課件
四、了解食物鏈對生態平衡的重要性,萌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
1、討論:食物鏈斷后會發生什么樣的情況?
2、相互講述:海洋里沒有了鯊魚,又會發生什么事情?
3、課件演示:感知食物連對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師生小結:原來呀,食物鏈上的動物一樣都不能少,缺了一環,大海就會生病,海水就要變得又臟又臭,其他的小動物也不能生活了,而且還要危害到我們人類。
教學反思:
首先,用故事引入生物之間的敵對關系。其中的海洋食物關系顯而易見,激發了學生開始學習的興趣。而食物關系用箭頭標識,看起來雖然比較容易,但學生往往會畫錯箭頭的方向。對此,準備了幾個紅色箭頭,并著重指出板書按“誰被誰吃”的方向畫出來。
幼兒園大班教案:食物 篇2
活動目標:
1、了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及食物在人體內消化吸收的過程
2、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和衛生習慣,學習簡單的自我保護方法
活動準備:
1、PPT《食物的消化過程》
2、消化圖、各消化器官圖片
3、健康知識卡片4幅、兩張圖卡(√、×)、糖果消化棋
活動過程實錄
【設計意圖】:
現在的孩子在吃飯方面存在許多問題,有許多家長抱怨孩子不能好好進餐,孩子的健康得不到保證,原因是許多幼兒有一些不良的飲食衛生習慣,如:邊玩邊吃、暴飲暴食、吃冷飲、吃零食等。為了使孩子們了解食物在體內消化吸收的過程,養成良好的飲食和衛生習慣,學習簡單的自我保護方法。
【活動過程】:
一、完整觀看PPT,認識各消化器官的名稱
提問導入:圖片上有這么多豐盛的食物,你們想吃嗎?吃下這些食物后,猜猜他們會到哪里去呢?今天,有顆小豆子要帶我們到消化器官中去旅行,旅行之后我們就會知道吃下去的東西到哪里去了。
二、分段觀看PPT,了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1、觀察圖片——口腔
提問:①小豆子從哪里進去了?(口腔)
②放進口腔會發生什么事情?(牙齒嚼碎)
2、觀察圖片——食道
提問:①小豆子被嚼碎之后又被擠到哪里去了?(食道)
②食管長的什么樣子的?(細細長長的管子樣)
③食道有什么作用?(輸送食物)
3、觀察圖片——胃
提問:①胃像什么?(口袋)
②胃有什么作用?(進一步磨碎食物)
③小豆子在胃里看見什么了?(胃生病了)
④胃為什么會生病?
4、觀察圖片——小腸
提問:①小豆子到哪里去了?(小腸)
②小腸是什么樣子?(彎彎曲曲像個迷宮)
③小腸有什么作用呢?(吸收食物的營養)
④小豆子為什么沒有從小門出去呢?(沒嚼碎)
5、觀察圖片——大腸
提問:①長得什么樣子的呢?(又粗又短)
②大腸里都有些什么?
③大腸有什么作用?(存放食物殘渣)
④什么叫殘渣?能長時間呆在身體里面嗎?
小結:我們小朋友要定時的排便。
三、分組排圖,鞏固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1、幫助幼兒回憶毛毛身體里的消化器官;
2、幼兒分組排圖,加深印象;
3、師幼齊排圖,找到小豆子的正確旅行路線,并驗證各組排圖是否正確。
四、分為四組,健康知識討論
1、出示四張圖片,分別為:喝酒、多喝白開水、飯前洗手、吃飯說話,四個小組各討論一張圖片
2、討論好后,把好的行為貼在√下面,把不好的行為貼在×下面,每組各判斷一張圖片。
五、討論如何保護各消化器官
1、口腔——不吃滾燙的東西
2、食道——吃飯不說話、以免食物被嗆到器官
3、胃——少吃冷、硬的食物、細嚼慢咽、飯后不能馬上運動
4、小腸——多運動,加強小腸吸收能力
5、大腸——殘渣是臟的東西形成的,所以飯前便后要洗手
六、延伸活動:糖果旅行棋(棋譜上是消化器官圖)
好了,老師在教室里為大家準備了糖果旅行棋,我們一起回教室去玩吧!
附故事:
食物的消化過程
嗨!大家好!我是一粒小豆子,含有豐富的營養。今天,我要到毛毛的身體里去旅行一次。瞧,嘴巴已經打開了,這里就是口腔。哇,毛毛的牙齒可真鋒利,我的朋友們一下子都變成了碎片。瞧,他們都往下走了,一會兒,我也會變成碎片往下走。哎!我怎么整個就被擠下去了。剛離開口腔,我就被擠入了一根細細長長的通道里,這就是食道。食道壁很薄,要是遇到魚刺就可能被刺破,在食道中我被一點一點地往下送。
我現在來到了一個大口袋里,這個口袋就是胃。它象一個磨子不停地動。我的朋友在這里不停地轉呀轉,磨呀磨,變得象漿糊一樣。“哎喲!是誰,身體硬梆梆的?”“是的,胃大哥。”“你怎么整個兒就下來了?”“是呀,我的小主人吃飯太快,沒把我嚼碎,就讓我下來了。”“咦,胃大哥,你身上怎么有傷口呀?你的傷口疼不疼?”“那就要怪我的小主人,平時吃東西不注意,愛吃的就吃得很多,把我撐得很難受,他一會兒吃冰冷的冷飲,一會兒又喝滾燙的開水把我搞得夠嗆。有時我很想休息一會兒,可是我的小主人又要吃零食,把東西硬塞進來,讓我不停地工作。我實在是累壞了。所以,就成了現在這樣,我生病時可難受了。”
我又來到了小腸妹妹家,小腸妹妹的家彎彎曲曲有5——7米長,邊上有許多絨毛,還有一扇扇小門。“我是小腸妹妹,歡迎你食物朋友。從我的小門出去就可到達毛毛的全身,使毛毛長高,長胖,給淘淘力量。”“我也要出去,為淘淘做點事。哎,怎么出不去?”
“喂,小豆子,到我這里來。”“好吧,你是誰?”“我是大腸姐姐。”“我身邊怎么都是臟東西,他們是誰?要到哪里去。”“他們是殘渣,他們將被排出體外。”“那我呢?”“你也會被排出體外。”“那我還沒有為毛毛做事。”“那沒辦法,因為你沒被嚼碎,不能變成營養,被身體吸收。”原來我們進入了大腸,它短粗短粗的有1.5米,負責吸收水分,存放殘渣。我出去以后,一定要把看到的告訴小朋友,讓他們養成好的飲食習慣,使他們更健康。
活動反思:
【活動小結評析】
我上的這堂課是大班的健康活動,在選材上非常接近幼兒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因此,孩子們對本次活動很感興趣。在活動中,我通過觀看視頻、動手操作、討論等方式激發了幼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幼兒傾聽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充分的調動了幼兒的多種感官;以動靜交替的方式,讓幼兒了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及食物在人體內消化吸收的過程,學習了簡單的自我保護方法和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整個活動環環相扣,以層層遞進的方式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我上的這堂課是大班的健康活動,在選材上非常接近幼兒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因此,孩子們對本次活動很感興趣。在活動中,我通過觀看視頻、動手操作、討論等方式激發了幼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幼兒傾聽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充分的調動了幼兒的多種感官;以動靜交替的方式,讓幼兒了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及食物在人體內消化吸收的過程,學習了簡單的自我保護方法和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整個活動環環相扣,以層層遞進的方式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幼兒園大班教案:食物 篇3
一、教材分析
課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第二部分用實驗方法檢驗食物的營養成分。
第三部分向學生進行營養衛生教育。
二、學情分析
本課主要通過實驗和觀察來進行教學,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食物的營養成分主要有蛋白質、脂肪、淀粉、鹽類、維生素、水等,知道營養衛生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三、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食物的營養成分主要有蛋白質、脂肪、淀粉、鹽類、維生素、水等。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初步學會用實驗方法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3、向學生進行營養衛生教育,使學生知道營養衛生的基本要求。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淀粉三種營養成分。
難點:講述各種營養成分的作用。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酒精燈,火柴,支架,鐵絲,試管,滴管,淀粉液,碘酒,淀粉,肥肉。瘦肉,熟蛋白,花生、向日葵、芝麻的種子。
2、掛圖或投影片——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學生準備:白紙,饅頭、米飯、土豆、黃瓜、白菜、蘿卜、蘋果等食物(以上食物僅供參考,只要包括含淀粉類食物與不含淀粉類食物即可,品種不限,均為少量)。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你最喜歡吃的食物有哪些?
2、談話:為什么人每天要吃各種食物?
3、講述:人所以每天要吃食物,是因為食物中含有人體需要的營養。那么人體需要哪些營養?這些營養有什么作用?它們主要含在哪些食物中?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食物的營養。
(二)新授
1、指導學生認識人體需要的營養
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呢?
(出示課件)
2、指導學生檢驗食物的營養成分
(1)講解:怎么知道某種食物含有什么營養?有的營養成分可以看出來或嘗出來,例如食鹽,水。而蛋白質、淀粉、脂肪和維生素,我們既看不出來,又嘗不出來,那我們怎么知道呢?你覺得應該怎么辦?
(2)學習檢驗蛋白質的方法
1講述:瘦肉、蛋白(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在支架上掛一根鐵絲,將瘦肉、煮熟的蛋白鉤在鐵絲上,用火燒(先燒瘦肉,再燒蛋白),聞一聞有什么氣味。
2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小結:在燒瘦肉和蛋白時,有一股特別難聞的、像燒雞毛一樣的氣味,這是蛋白質燃燒時特有的氣味。所以,我們可以用燒、聞味的方法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較多的蛋白質。
(3)學習檢驗脂肪的方法
1講解:肥肉、花生米和向日葵的種子,含有很多脂肪。
把肥肉用力在白紙上抹,把芝麻、花生、向日葵的種子放在白紙上劃或用鉛筆壓,觀察白紙上有什么?用手摸一摸這個地方有什么感覺?然后把白紙拿起來對著亮光照,觀察紙有什么變化。
2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小結:把含有脂肪較多的食物在紙上劃、壓,紙上會留下油跡。油跡和水跡不同,顏色發淡黃,不容易干,摸著油乎乎的,容易透光。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較多的脂肪。
(4)學習檢驗淀粉的方法
1講解:下面我們來學習檢驗淀粉的方法。家里做菜時常用到淀粉,這是從含淀粉多的食物中提煉出來的。我們用這種淀粉加水,制成淀粉液,裝在試管中;用滴管往淀粉液中加入2-3滴碘酒,將試管搖晃幾下,觀察有什么現象?
自然教案-食物的營養
2演示實驗
3教師小結:實驗說明,淀粉遇碘酒可以變成藍色。這是淀粉特有的性質,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較多的淀粉。
(5)檢驗常見的食物中哪些含有淀粉
1講述:下面,我們來檢驗一下自己帶來的這些食物,哪些含有淀粉?(檢驗蘿卜、蘋果、土豆等食物時,需要把它們切開再滴碘酒。)
2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6)教師小結:對食物營養成分的檢驗是一門科學,只有通過實際檢驗,才能確定各種食物中含有什么營養成分,含量多少,以便更好地搭配食物。
3、向學生進行營養衛生教育
(1)談話:對照課本第63頁的圖說一說,各種營養成分多含在哪些食物中?
(2)討論:
1有沒有哪種食物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沒有)
2人體生長發育需要多方面的營養,而沒有哪種食物能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那么我們吃飯時應該注意什么?(吃多種食物,不偏食。)
3一開始同學們說了很多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如果喜歡吃的食物就多吃,不喜歡吃的食物就不吃,這好不好?為什么?
4有人認為吃的營養越多身體越健康,這種說法對不對?為什么?(還可以結合學生實際,補充一些討論題。)
(3)教師小結:為了保證身體健康,必須注意營養衛生。第一,吃的食物要多樣化,合理搭配營養,不偏食,不挑食,不然就會因為缺少某種營養而得病。第二,進食要適量,吃的太少會得營養不良癥,吃的太多也會得病,例如肥胖癥。
(三)鞏固應用
1、講述: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關于食物的營養的知識
2、提問:
(1)人體需要哪些營養?
(2)怎樣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質、脂肪、淀粉?
(四)板書設計
19 食物的營養
蛋白質、水、鹽類——構成人體的材料
食物的營養 淀粉、脂肪——人體的能源
維生素——增強抵抗力
檢驗方法:
蛋白質——用火燒 脂肪——劃或壓 淀粉——滴碘酒
七、課后小記
《自然教案-食物的營養》
自然教案-食物的營養
幼兒園大班教案:食物 篇4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簡食物鏈中的動植物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系。
2、知道自然界中幾種常見的食物鏈。
3、培養幼兒大膽探索的欲望。
4、萌發幼兒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6、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課件、動植物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根據課件講述故事,激發幼兒興趣。
1、故事里一開始有誰?后來來了誰?發生了什么事?
2、故事里面誰最厲害?為什么?
(二)結合課件,了解動植物間的食物鏈關系。
1、出示故事里的動植物圖片。猜一猜它們有什么關系?誰被誰吃掉?
2、請幼兒排一排它們之間的關系。
小結像這樣一個吃一個,好像一條鏈子的關系,我們叫它食物鏈。
(三)了解動植物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1、動物們你吃我我吃它,多殘忍。它們中你最討厭誰?為什么?
2、假如沒有了其中的一個動物或植物,會發生什么事呢?猜一猜。
3、在大自然中,你覺得誰最厲害?(人類)為什么?人類的什么行為會造成動植物的減少呢?(如過量捕殺動物;過度砍伐樹木等)
4、討論為了保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我們應該怎么做?你有什么好的建議?(教育幼兒愛護環境,愛護動物)
5、發散思維,講述其它的食物鏈。如海里的食物鏈。
(四)游戲誰餓了
1、幼兒自由選取角色,根據音樂做動作。
2、音樂停止,請扮演相關植物鏈角色的幼兒根據食物鏈的關系迅速手拉手蹲下。
教學反思
首先,用故事引入生物之間的敵對關系。其中的食物關系顯而易見,激發了學生開始學習的興趣。而食物關系用箭頭標識,看起來雖然比較容易,但學生往往會畫錯箭頭的方向。對此,準備了幾個紅色箭頭,并著重指出板書按“誰被誰吃”的方向畫出來。
其次,著重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具體說活動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正確理解食物鏈的構成。通過對“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成語的收集,學生知道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多種多樣,普遍存在。通過觀察和閱讀第 45 頁的文字,組織討論,學生知道食物鏈上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及作用;知道食物鏈的源頭在植物,終點是兇猛的動物。第二層,建立食物網的概念。畫食物鏈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但在一定的生活區域里給形象的生物畫,很容易畫亂。為了減少盲目性,引導學生從綠色植物開始一直找到兇猛的動物結束。
幼兒園大班教案:食物 篇5
一、活動背景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為孩子的飲食也越來越富有營養,但依然有許多家長抱怨孩子不能好好吃飯,孩子的健康不能得到保證,原因是許多幼兒有一些不良的飲食衛生習慣,如不吃早飯、大量喝飲料、吃冷飲、不定時大便等。為了使孩子們明白食物在體內消化吸收的過程,養成良好的飲食和衛生習慣,學習保護自己的健康,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二、活動目標
1、了解人體消化食物的過程。
2、養成講衛生的習慣。
3、初步了解人體奧妙,對人體感興趣。
三、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食品、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四、活動過程
(一)引起探索興趣
師我們每天都要吃東西,那么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呢?
食物在人體中是怎樣旅行的,經過了哪些地方?
(第一次完整地看課件整體演示)
提問食物的旅行,先經過哪里,再經過哪里,最后經過哪里?
(第二次完整地看課件整體演示)
(二)通過課件局部演示
進一步知道食物旅行的過程,并初步了解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的作用,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1、食物旅行的第一站是什么地方?
食物在我們的口腔里有什么變化?怎么會的呀?
(引導幼兒在吃食品的過程中,相互觀察感受)
2、牙齒的作用真大,我們應該怎樣來保護牙齒?
3、經過口腔后,食物到哪里去旅行了,它是通過什么到胃里的?
(引導幼兒在喝水的過程中,感覺食管的作用以及在人體的位置)
4、食物在胃里,會發生什么變化?怎么會的呀?(豐富詞蠕動)
胃就象一個口袋,胃的蠕動是為了把口袋里食物磨得更細, 更爛,便于人體消化。
5、小朋友想一想,如果這個口袋里裝的食物太多了,會有什么后果呢?你以前有沒有遇到過胃不舒服呀,怎么會的?生活中我們要注意些什么?怎樣來保護胃?
不要吃太燙的食物,吃飯要定時定量,飯前飯后都不能做劇烈的運動,食品的種類也要豐富,還不能吃太多的冷飲和零食等等。
6、剛才食物的旅行經過了口腔、食管、胃、它又要旅行了,下一站是哪里呢?(引導幼兒了解小腸的作用)
小腸就像一個加工廠,把食物的營養都吸收了。
7、最后食物要到哪里去旅行呢?(引導幼兒了解大腸的作用)
食物廢渣進入大腸,最后排出人體
(三)應用練習判斷食物是在哪里旅行進一步了解口腔、胃、小腸的作用
通過幼兒操作排列圖片,復習鞏固食物旅行的過程
(四)拓展激發幼兒愛科學,長大探索科學的欲望
在我們人體,除了食物的旅行,還有許多秘密,只要我們認真學本領,長大一定能探索到更多的人體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