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來客人了》幼兒園大班教案(精選2篇)
《我家來客人了》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設計背景
新年了,家里來客人了,剛好爸爸媽媽不在家,只有自己在家看電視。
活動目標
1、學會運用禮貌用語,知道簡單的待人接物。
2、初步培養幼兒有禮貌的行為。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5、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重點難點
1、重點:掌握禮貌用語以及簡單的待人接物禮儀;
2、難點:如何正確使用禮貌用語,怎樣待人接物。
活動過程
1、由教師向幼兒描述活動的情景以及活動要求,準備好道具:桌椅,茶杯;
2、選出兩名小朋友,一個扮演在家的小朋友,一個扮演客人;
3、客人來了,敲門,小朋友開門詢問來者(注意禮貌),把客人迎進來,請客人坐下,倒茶,然后打電話給父母,說明情況,請父母盡快回來。(老師在旁邊進行引導)
1、在備課過程中對活動內容、教學理論、幼兒學習方法的理解還不夠透徹。
2、對活動過程的反思:
⑴對幼兒發展的反思,進行簡單的禮儀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⑵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活動的設計參與面較小,在引導中國語急躁;
⑶對師幼互動的反思,在活動過程中,師幼互動環節太少了。
3、對活動效果的評析。通過活動,基本上幼兒都能掌握簡單的禮儀。
4、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讓小朋友當主人,我來當客人,這樣既增加了師幼互動,又使得活動的開展有序。
《我家來客人了》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一、活動內容:
好東西要分享
二、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
2、培養幼兒與他人友好相處的能力
3、引導幼兒理解朋友之間好東西要分享的道理,學習分享的經驗。
4、能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談話,體會與同伴交流、討論的樂趣。
5、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理解朋友之間好東西要分享的道理。
難點—現實生活中分享好東西
四、活動方式:
集體教學
五、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學得人際交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物質準備—教師與自己朋友的合影、幼兒自制的剪紙窗花,折紙作品。家長在家為幼兒講故事《小主人和小客人》。
六、活動過程:
一、導入
提問:你有朋友嗎?他(她)是誰?
二、展開
1、教師出示與朋友的合影,介紹自己的好朋友,并講一講自己和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2、與幼兒討論:什么叫做朋友,和朋友在一起應該怎么樣,知道朋友要好東西一起分享。
3、請幼兒介紹一下自己自制的剪紙窗花,折紙作品,幼兒之間相互交流。
4、幼兒自由結伴交換物品進行分享(注意引導幼兒能和更多的小朋友進行分享,體會分享的樂趣)
5、請幼兒說一說與朋友分享有什么感受?
三、結束
請小朋友在今后的學習、游戲、生活中遇事要多謙讓、與朋友友好相處,分享快樂。
教學反思:
在整個說課的過程中,從一開始準備我覺得自己還是挺認真的,我沒有按照一般的要求的去設計這節課,我以為這會是好的,沒想到這卻成了偏題,說實話有一點兒傷心,不過這是第一次嘛,而且我覺得應該是我在設計的課中并不能體現我的想法,所以老師們就更不能理解了,只是會覺得我設計的課偏題了,這對于我來說是一個經驗教訓:在還沒有把課說好的情況下就不要去一昧的講究新穎,這樣反而會弄巧成拙,不但不能表達自己的本意可能還會很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