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大公雞教案(精選6篇)
幼兒園小班大公雞教案 篇1
設計來源:
幼兒進餐習慣的培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為了讓幼兒能養成自覺吃飯和良好的進餐習慣,我們開展了《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講述活動。風趣幽默的故事,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能讓幼兒能從自己最熟悉的情境進入,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體驗傾聽故事的樂趣。
2、愿意與教師交流,鼓勵幼兒大膽回答問題。
3、理解詞組:東瞧瞧西看看,學習復述簡單句。
4、通過教師大聲讀,幼兒動情讀、參與演,讓幼兒感知故事。
5、初步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中語言的重復性特點。
活動準備:
幼兒餐后桌面和地面的圖片,故事圖片,故事視頻等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出示幼兒餐后桌面和地面的圖片
提問:這是哪兒啊?地上怎么這么臟呀?這是哪來的飯粒呢?
2、播放PPT,講述故事
教師:小朋友,你們平時吃飯掉不掉飯粒呀?你是怎么吃飯的?
出示小弟弟玩具,引導幼兒觀察。
教師:這個小弟弟是什么樣子的?你們猜猜他在做什么呢?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講一個小弟弟吃飯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大公雞和漏嘴巴》。
(1)看PPT講述,請幼兒回答。
教師:這是哪里呀?(院子)教師:院子里都有什么?(小房子、小籬笆、牽牛花、蝴蝶、大公雞)
(2)講述故事一、二段后提問。
教師:大公雞看見什么了這么高興?你們猜猜大公雞高興的時候會說什么?
(3)引導幼兒復述故事中的簡單句:好運氣!好運氣!今天碰到一個漏嘴巴的小弟弟!
教師:大公雞抬頭一看,看見什么了?
(4)引導幼兒觀察小弟弟的玩具,說出小弟弟的褲子上有飯粒,衣服上有飯粒,嘴巴上有飯粒。
教師:誰是漏嘴巴呀?
教師:小弟弟是怎么吃飯的'?誰能幫助小弟弟想出一個不掉飯粒的好辦法?
教師:奶奶是怎么說的?(復述詞組:東瞧瞧西看看)教師:小朋友猜一猜這一次小弟弟有沒有撒飯粒?那他是怎么吃飯的?
教師:大公雞找到飯粒了嗎?為什么?
3、從頭完整的講述故事。
提問:小弟弟真的是漏嘴巴嗎?大公雞為什么說小弟弟是個漏嘴巴?
4、結束部分。
請幼兒說說,平常在吃飯的時候怎樣才能不做漏嘴巴。
5、活動延伸。
在進餐過程中組織"不做漏嘴巴"的游戲,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教學反思:
故事教學是幼兒園在社會教育中常用的方法,這與單純的說教相比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大公雞和漏嘴巴》是一個形象生動、又極具社會教育價值的故事。《指南》中指出,幼兒的能力和習慣形成是靠日積月累的,并富有重復性的特點,生活活動是一種養成性教育,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不受時間、季節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教育。本次活動意在讓幼兒知道“漏嘴巴”是個壞習慣,同時也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幼兒園小班大公雞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幼兒初步熟悉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學習狐貍和公雞的對話以及貓和畫眉鳥的語言,并試著讓幼兒學習旁白。
2、啟發幼兒初步能用表情、動作、語調的變化進行表演,鼓勵幼兒大膽地參與表演。
活動準備
頭飾
活動過程
(一)交代任務
老師知道小朋友都想上臺為大家表演,老師也很想表演,現在老師來表演,誰來幫老師講旁白。
(二)老師表演一遍,幼兒分析、評價學習。
1、狐貍用什么樣的語言、動作騙公雞的?(狡猾的聲音)
2、怎樣才能表現出狐貍狡猾的樣子呢?
引導幼兒分析討論后小結:狐貍的聲音要尖尖的,聲音要拉長,身體要扭來扭去,眼珠子要轉來轉去。
3、公雞被狐貍捉走后,心里怎樣想的?用什么樣的聲音來向貓和畫眉鳥求救?
幼兒討論后小結:公雞很著急、很害怕,聲音要喊的越來越大,貓和畫眉鳥才聽得見。
4、公雞不聽話,一次一次地被狐貍捉走,貓和畫眉鳥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幼兒討論后,學習貓、畫眉鳥和公雞的對話。
[反思:此環節充分體現了幼兒啟發性和創造性原則,啟發幼兒進行思考,啟發鼓勵幼兒創造性的表現狐貍、公雞的語言和動作。運用分析、討論法引導幼兒積極地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
(三)請個別幼兒帶上頭飾表演,幼兒集體配旁白。
(四)活動延伸
今天小朋友們觀看了表演,你們喜歡表演嗎?如果大家都來表演,我們的道具又不夠,怎么辦呢?(小朋友討論)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大膽地讓幼兒對故事中“狐貍、公雞、貓和畫眉鳥”的語言進行分析、評價的嘗試,讓幼兒在相互討論中,加深對故事情節以及角色對話的理解和掌握。通過相互對比,最終討論出符合角色特點的語言和動作進行表演,大膽地刻畫角色的形象,為后面的表演做好鋪墊。
活動的最后提出問題引發幼兒思考,沒想到小朋友表現出對制作道具有很強烈的欲望,于是決定下次活動讓幼兒自己來制作表演道具。
幼兒園小班大公雞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能抓住雞的神態,畫出一只神氣的大公雞。
2.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物體的習慣和分析物體特征的能力。
3.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美術的自信心,養成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分析
1.編寫思路。
“大公雞,真美麗;大紅冠子花外衣;一搖一擺多神氣,每天催我早早起。”孩子們一聽這首兒歌,就能想到威武的公雞形象。
公雞是常見的家禽之一,形體較大,有肉冠和肉髯,頸上有尖狹長羽,體羽多為黑色,有金屬光澤,尾羽長。每日早晨喜歡啼叫,喜好爭斗。公雞與人的關系密切,因為形體美麗而惹人喜愛。早在幼兒園里,學生就已經畫過公雞,所以,在頭腦里對公雞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
本課編寫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觀察和了解公雞的特征和生活習性,并適當地進行夸張變形,創作出特征明顯的神氣的公雞形象。在這里,我們首先要明確公雞的基本形和變化形的結構畫法,一旦心領神會,就可以舉一反三畫出各種變化動作:回頭的、抬頭的、低頭的,向左的、向右的,還可以畫出大的.、小的以及不同顏色的公雞。
在創作時,教師應該告訴學生不必拘泥于公雞的真實面貌,只要抓住公雞的特點就行。把公雞的大形畫好后可以分別添加細節,培養學生先整體后局部的觀察和表現方法,引導學生可以把感受突出的部分適當夸張地表現出來,如雞冠、尾巴、腳爪等。
古往今來,公雞備受人們的喜愛。古時認為,雞頭部有冠為文;足有距為武;敢于敵斗為勇;見到食物相呼為仁;夜間按時報曉為信,具有五德,所以認為是德禽。“雞”同“吉”又是諧音,含有吉祥之意,故認為是吉祥之物。在傳統國畫中,常見畫家將雞和柿子畫在一起,取名——百事多吉;又如將雞和荔枝畫在一起,曰“大吉大利”。
有畫家借公雞來抒發自己的憤慨之情,以此來喚醒廣大群眾,指出光明在前莫失信心,如徐悲鴻的《風雨雞鳴》。
2.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鼓勵學生畫出自己的感受,提高他們的繪畫技能。
難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抓住公雞各部位的特征,表現出公雞神氣的樣子。
三、教學設計
●方案一
課前準備
(學生)繪畫的常規用具、有關雞的圖片、玩具
(教師)課件、范作及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1.猜謎揭題。
(1)聽聽(雞叫的)聲音,猜猜是什么動物。請兩名學生上臺在黑板上畫出它們的形象。
(2)揭題:《神氣的大公雞》。
2.欣賞提問。
(1)出示課件,欣賞、評述各種公雞的圖片。
(2)提問:從外形上看公雞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3.小組分類研究。
(1)每組自主選擇雞的一部分,研究雞神氣在哪里(但每個部分至少有一個組研究)。
(2)提示:頭——頂上有鋸齒狀的大紅肉冠,眼睛圓圓的,嘴又尖又利,嘴下有肉髯,特別威武。頸——長又圓,長滿了美麗的羽毛。身子——胖又肥,背上有短短的翅翼,滿身披著美麗的羽毛。尾巴——特別美麗,尾巴上的羽毛特別長,顏色豐富多彩。腳——金黃的色彩,粗短有力,腳上生爪。
(3)每組選代表交流,組員補充。
4.聽聽圖畫里的聲音。
(1)首先讓學生觀看徐悲鴻的《風雨雞鳴》和陳大羽的《雄雞圖》,提問:“這兩幅畫中有什么景物?”“它們會發出什么聲音?”“誰能模仿這種聲音?”
(2)請學生表演。
(3)老師講述兩位畫家畫公雞的歷史背景及畫面表達的意境。
5.欣賞比較。
欣賞課件中古今中外藝術品中的公雞形象,并同真實的公雞進行比較,體會藝術品之美。
6.學生創作,教師巡視指導,進行作業賞評。
7.課后研究、拓展。
收集雞的有關素材,如雞——吉——吉祥,屬十二生肖之一。
幼兒園小班大公雞教案 篇4
案例研究背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與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表演游戲是幼兒的一種游戲形式,是幼兒的一種創造性的戲劇活動,它以文藝作品為內容,以幼兒扮演作品中人物(角色)為表演手段,通過表演再現文藝作品的內容與文藝作品的情感。它是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的重要手段。兒童文學作品中鮮活而有趣的.角色是幼兒愛模仿的對象,雖語言簡單、重復.動作零碎,幼兒卻樂此不疲。為此,根據我班幼兒愛模仿,喜歡表演的特點,我選用了《金雞冠的公雞》做為表演游戲的內容。如何讓大班幼兒將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生動形象地表演出來,我進行了以下探討。
總目標
1、幼兒能大膽地用語言和動作表現文學作品,在表演中能合作表演,協商分配角色,互相化裝。
2、培養幼兒的表演欲望和自信心,樂于參加表演。
活動目標
1、通過反復地聽故事,使幼兒能記住故事的名稱、角色,理解其內容,對故事有個完整良好的印象,引起學習的興趣和愿望。
2、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能找出故事中優美的語句,并能初步理解其詞意。
3、在邊聽、邊議故事的過程中,使幼兒知道公雞因為貪吃,又愛聽恭維的話才上當受騙。
活動準備
《金雞冠的公雞》的故事圖片和錄音,公雞木偶。
活動過程
(一)、交代任務。
1、出示公雞木偶,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小朋友,你們看誰來了?(公雞)它不是一只普通的公雞,它是一只“金雞冠”的公雞。
2、介紹故事名稱。
今天老師就給小朋友講講它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金雞冠的公雞》,仔細聽聽故事里有誰?
[反思:我以出示木偶公雞的形式引題,符合幼兒的具體形象性特點,為后面活動的開展做了鋪墊。同時,向幼兒拋出問題,為此,小朋友們最想知道的是這個故事講了什么?故事里有誰?]
(二)、聽故事。
1、老師結合圖片講故事一遍后提問。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里有誰?(貓、公雞、畫眉鳥、狐貍)
2、老師再講一遍故事,講完后提問:
(1)請小朋友想想公雞被狐貍捉走幾次?
(2)狐貍每次是怎樣騙公雞的?狐貍每次騙公雞說的話一樣嗎?
老師示范狐貍第一次騙公雞和第二次騙公雞的語言,讓幼兒討論有什么不一樣?
老師示范狐貍第三次騙公雞的語言,請小朋友討論和第一次、第二次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
幼兒討論后小結:狐貍很狡猾,為了把公雞騙出來,所以三次說的話都不一樣。
(3)公雞為什么會被狐貍捉走那么多次?公雞有沒有缺點呢?
幼兒討論后小結:公雞有缺點,因為貪玩,愛聽好話,所以才受騙的。
[反思:本環節通過教師的語言示范,引導幼兒在討論的基礎上理解故事的內容和主要情節。幼兒很快地明白狐貍為什么對公雞的三次對話都不一樣,知道公雞因為貪玩,愛聽好話,所以才上當受騙。]
(三)、這個故事很好聽,里面有許多優美的句子,找出來好嗎?(聽故事錄音)聽后組織幼兒討論:
1、畫眉鳥、貓叮囑公雞什么?什么叫叮囑?(“叮囑”就是告訴一遍又一遍,告訴一遍又一遍。畫眉鳥、貓再三告訴公雞要聽話,不要上狐貍的當,受狐貍騙。
2、公雞為什么忍不住?什么叫忍不住?(因為貪吃,聽狐貍說不給他吃小豆,就趕緊把頭伸出了窗口說:“干什么不給我吃!”)
3、狐貍把公雞捉走,走過了什么地方?
(1)什么是黑幽幽的森林?(就是一大片很偏僻、很安靜,光線很暗的森林。)
(2)什么叫急騰騰的河?(就是水流很急,水的浪花像跳起來一樣。)
(3)什么是高聳聳的山頂?(就是山很高很高,很陡很直,很難爬上去。)
(4)畫眉鳥和貓去救公雞時,在狐貍洞前唱了什么?
(四)、總結
今天我們聽了三遍故事,你們想不想表演這個故事?下次我們就來表演吧。
活動反思
《金雞冠的公雞》是幼兒園語言教材中幼兒非常喜歡的一部文學作品,故事中的人物、情節生動、形象,是幼兒所喜歡的,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故事的提問時能關注幼兒的語言表達,引出問題討論,啟發幼兒進行思考,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在活動過程中,我班幼兒能主動參與問題的討論,漸漸對這個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幼兒園小班大公雞教案 篇5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理解故事內容。
2.學習詞語:黑黝黝,急騰騰,高聳聳,嚴厲,叮囑。
3.培養表演的興趣。
4.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象力。
5.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
二、活動準備:
1.表示黑黝黝的樹林,急騰騰的河流,高聳聳的山頂。
2.一座積木拼搭的小房子。
3.貓,畫眉鳥,狐貍,公雞的頭飾各一。
4.《金雞冠的公雞》的.故事磁帶。
三、活動過程:
1.將圖片一一展示出來,引導幼兒說出黑黝黝的樹林,急騰騰的河流,高聳聳的山頂。
2.教師講述故事:在這黑黝黝的樹林里,急騰騰的河流,高聳聳的山頂中發生一段故事…….. 。在說故事時當說到“叮囑”,“嚴厲”的詞時可將相應的漢字讓幼兒看一看。
3.互相討論故事中的情節:
(1)貓和畫眉鳥臨走時為何要公雞不要將頭探出窗外?
(2)狐貍來了幾次?公雞上當了嗎?
(3)和幼兒一起表演狐貍第一,第二,第三次都對公雞說了什么。
(4)和幼兒一起討論如何表演出狐貍的狡猾,公雞的虛偽,貓和畫眉鳥的機智勇敢。
4.播放故事《金雞冠的公雞》請幼兒認真欣賞,同時老師要表演出狐貍的狡猾,公雞的虛偽,貓和畫眉鳥的機智勇敢。
5.邀請幼兒來表演。
6.結束時和幼兒一起談談你最喜歡誰?為什么?
幼兒園小班大公雞教案 篇6
運動目的:
1.開端學慣用唱與默唱瓜代的要領演唱歌曲。
2.引發幼兒敬服、喜好至公雞的情緒。
運動預備:
1.歌曲灌音。
2.鋼琴。
運動過程:
一.溫習部門。
1.溫習歌曲《丁冬小門鈴》。
2.引導幼兒唱出歡迎客人和做客痛快地心境。
3.舉行簡樸地歌演出,重點提示幼兒左手行動。
幼兒手工制作二.進修歌曲《至公雞》。
1.觀賞歌曲第一遍,聽聽歌曲的'旋律奈何?
2.進修按歌曲的節拍用左手打拍子。
3.學唱歌曲《至公雞》,邊唱邊鼓掌。
4.分小組繼承進修對唱歌曲,如一組唱“至公雞”。另一組唱“穿花衣”。
5.幼兒園教育隨筆開導幼兒把每句歌詞的末了一個字處置懲罰為默唱,并用鼓掌表示。
6.開導幼兒把每一樂句的前半部門或后半部門處置懲罰為默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