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教案:風在哪里(精選4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風在哪里 篇1
活動目標:
1.感受兩段不同速度的音樂。
2.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風吹過時出現的情景。
活動準備:
音樂CD《風在哪里》,課件《風在哪里》。
活動過程:
一、聽辨曲式:
1。聽音樂《去郊游》入場。
師:"小朋友,我們一起去郊游吧。"2。ppt播放:起風了,樹葉往下落。
師:"咦,樹葉怎么會落下來?"(幼兒:風來了)3。引導幼兒說說風在哪里。
師:"你們見過風嗎?見過什么樣的風?"4。幼兒觀看課件,觀察生活中的風。
師:"你們看見風來了以后發生了什么事?"教師小結:"輕輕的風來了,樹枝擺呀擺,花兒搖呀搖,蒲公英飄呀飄,風帆鼓呀鼓。急急的風來了,彩旗甩呀甩,樹葉轉呀轉,紅旗抖呀抖,衣服飛呀飛。"二、旋律感應:
1。教師播放音樂,幼兒完整感受旋律,體驗AB式的兩段不同感受的音樂。
師:"風有時是輕輕地來,有時卻急急地來,閉上眼睛請仔細聽聽,風什么時候在輕輕地走,什么時候在急急地跑?"2。教師播放音樂,幼兒感受慢節奏的旋律。
師:"你覺得剛才聽到的音樂里風什么時候輕輕地來了?"3。引導幼兒用肢體表現慢節奏的旋律。
師:"你聽到了嗎?我們隨著風中的音樂也來輕輕地擺動你的身體吧。"4。教師播放音樂,幼兒感受快節奏的旋律。
師:"這部分音樂中,風的腳步聲和剛才的感覺不一樣了吧?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幼兒講述)"我們再來聽聽,看看,感受一下大風的到來吧。"5。教師播放音樂,幼兒用肢體表現快節奏的旋律。
師:"大風的到來是什么樣的?我們隨著風中的音樂表現一下大風的到來吧。"三、肢體表現:
1。教師引導幼兒用肢體來表現風到來時的景物。
師:"風來了,周圍的環境發生了很多新的變化,我們也來變成風中的一樣東西,每個人想想從現在開始你變成了什么?等風來了,你就隨著風動起來,聽著音樂開始好嗎?"2。教師播放音樂,幼兒自由舞動。
3。教師再次播放音樂,鼓勵幼兒嘗試與同伴合作完成動作情節。
教師小結:"原來可以一個人表現風來了,也可以與同伴合作來表示,想不想再和風一起捉迷藏?我們聽著音樂和風一起玩玩。注意聽辨不同的腳步聲。"四、結束活動。
師:"今天和風玩了好長時間的游戲也累了,我們回家吧。"在《去郊游》的音樂中結束。
活動反思:
《風在哪里》是一節音樂欣賞活動。在活動中,幼兒能通過聽音樂感受音樂的不同速度,并用"優美、舒緩、柔和"等詞語來形容聽第一段音樂的感受,從而得出第一段音樂是"風輕輕地來",而用"急、快、猛"等詞語來形容聽第二段音樂的感受,得出第二段音樂是"風急急地來",說明了幼兒對音樂有一定的聽賞能力。在用肢體動作表現風時,幼兒能用手擺動,身體扭動、轉圈等各種動作來表現,并且也能通過動作的輕柔與有力來表現兩種不同的風。在把自己變成風中的一樣東西時,幼兒充分發揮了想象力,變出各種不同的東西,如:小花、小草、大樹等等。在與同伴合作表現風中的東西時,幼兒興致極高,通過與同伴商量擺出各種造型,與兩種不同的風做游戲。整個活動中,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與幼兒的主體作用,幼兒在活動中,大膽勇敢地表現自己,體驗與同伴合作的樂趣。
幼兒園大班教案:風在哪里 篇2
【設計意圖】
風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也帶給我們許多歡樂,為了讓幼兒感知自然界風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美,我設計了這節課《風在哪了》訓練幼兒發散思維和創編能力,增進幼兒對自然界風的認識,能夠從身邊微妙的自然現象體驗到大自然的美,激發幼兒活動參與的積極性。
活動班級:大班幼兒
授課教師:索瑪
活動內容:《風在哪里》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理解散文《風在哪里》,學習用優美的聲音朗讀。
2、根據生活經驗和圖片的暗示,仿編詩歌,探索用動作、體態、表情來表現詩歌。
3、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在朗誦時努力與身體保持一致和協調。
活動準備:課件《風在哪里》,樹、花、草胸飾若干,電腦、磁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教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東西,看看是什么,為什么風車轉了?風在哪里風車說當我的車輪輕輕轉動那是風在吹過。
2、教師引導幼兒回答教師提問
二、欣賞散文詩《風在哪里》
1、第一遍欣賞散文詩并提問
教師提問:這首散文詩很優美,誰來說說它的名字。剛才在散文詩里都有誰在說話?
2、第二遍欣賞散文詩
教師提問并引導幼兒完整說出樹、花、草的話。
三、師幼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1、第一遍幼兒學習散文詩
幼兒齊聲跟讀散文詩。
2、第二遍幼兒鞏固學習散文詩
四、教師創設情境分角色對話朗誦
幼兒集體聽錄音表演朗誦散文詩
五、看圖創編詩歌
1、利用課件圖片,教師引導幼兒創編詩歌。
2、請幼兒有感情的朗誦詩歌(包括創編詩歌),教師進行錄音并幼兒欣賞。
六、簡單介紹風的災害
七、活動延伸:我們去外面找找風吧。
幼兒園大班教案:風在哪里 篇3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
2.學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豐富詞語:翩翩起舞、頻頻點頭、輕輕晃動。
3.能自由發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4.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積發幼兒的想象力。
活動準備:
1.風在一年四季里給大自然帶來的變化的圖片。
2.帶領幼兒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風的存在。
3.圖片:枝葉、花朵、樹兒、花兒、草兒。
指導要點:
活動重點: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
活動難點:理解風與四季的關系。
活動過程:
1.觀察討論,理解詩句。
提問:你看見風嗎?風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風是有大有小的)
2.完整欣賞詩歌一遍。(教師范讀)
(1)出示圖片,理解詞匯:翩翩起舞、頻頻點頭、輕輕晃動。
(2)出示風在一年四季里給大自然帶來變化的`圖片。讓幼兒理解詩歌。
3.學習朗誦詩歌。
(1)教師有感情地朗讀一遍。
(2)教師和幼兒共同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聽錄音輕聲跟讀。
(4)幼兒自主朗讀。
4.教師小結。
教學反思:
這首詩歌非常優美,它用擬人的手法以樹兒,花兒,草兒的口吻告訴幼兒“風在哪里”,給看不見,摸不著的風賦予了有形的生命。既豐富了幼兒的語言,拓展了幼兒的想象,又激發了幼兒探索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在進行活動之前,我帶領他們到大自然感受風的存在,為接下來的活動做了個鋪墊。活動中,我緊緊圍繞讓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展開了教育活動。整個教育活動進行下來很順利,幼兒的興趣極其濃厚,課堂氛圍較活躍。也達到了之前制定的目標。
小百科:風是由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太陽輻射熱引起的。太陽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溫度升高,地表的空氣受熱膨脹變輕而往上升。熱空氣上升后,低溫的冷空氣橫向流入,上升的空氣因逐漸冷卻變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溫度較高又會加熱空氣使之上升,這種空氣的流動就產生了風。
幼兒園大班教案:風在哪里 篇4
活動目標:
1、理解詩中表現的風與樹、花、草及四季的關系,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能有表情地朗誦詩歌。
3、嘗試仿編詩歌的部分段落。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1)活動前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風,感受風,了解風的形成等。
(2)幼兒美術活動《畫風》
2、物質準備:
有關詩歌內容的幻燈片或圖片、字卡,錄音機,詩歌錄音與輕音樂磁帶各一盤。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師:
小朋友們好,常老師知道咱班的孩子都很聰明而且樂于幫助別人,你們能幫我個忙嗎?幫我找找風在哪里?誰能告訴我風在哪里?(請幼兒自由發言表述風在哪里)。
二、欣賞詩歌,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1、欣賞教師有表情地朗誦詩歌,初步了解詩歌的內容。
提問:詩歌的名字叫什么?詩歌里是誰回答了這個問題?(教師出示相應的字卡)
2、欣賞詩歌錄音一遍,借助肢體語言來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1)學一學,說一說它們是怎么回答的?
(2)為什么說“春天,它吹綠了大地;夏天,它送來了涼爽……”,教師小結:春天春風一吹小樹小草就發芽了,給大地換上了綠裝;夏天天氣熱,風一吹就涼快了;秋天蘋果啊桃啊等等一些果子都熟了,風一吹人們就能聞到飄來的.果香;冬天,北風吹雪花飄,大地白茫茫一片,象是披上了一件白衣服,所以說冬天,它給我們帶來了銀裝。
(3)你聽了這首詩歌感覺怎么樣?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畫面?
3、看畫面,聽朗誦,加深幼兒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三、游戲中學說詩歌,練習有表情的朗誦兒歌。
1、教師扮演尋風人,問:“風在哪里?”,幼兒看畫面用詩歌中的語言來回答,最后一段大家一起來說(教師可以以接龍的形式引導孩子說出風吹四季的變化)。
2、請部分幼兒扮演尋風人,老師借助字卡提示另一部分幼兒來回答,增加游戲練習的興趣。
3、在音樂伴奏下,集體有表情地完整朗誦詩歌。
四、嘗試仿編詩歌,發散思維,學會遷移。
1、看圖仿編詩歌。師:風到處都有,它會吹得樹枝翩翩起舞,花兒頻頻點頭,風還會吹的什么動呢?怎么動呢?(教師出示圖片,幼兒看圖仿編詩歌)
2、上午我們畫了一幅關于“風在哪里”的畫,請小朋友學著詩歌里的語言給后面的老師講一講你的畫好嗎?(請老師們配合一下,問幼兒:風在哪里?引導幼兒運用或模仿詩歌中的語言回答,并整理記錄到孩子的繪畫作品上)。
五、活動結束把我們自己編的詩訂成一本詩集,讀給小班的弟弟妹妹聽。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風的奧秘,和孩子們一起玩風大風小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