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圖書館》活動反思
對于大班下學期的孩子來說,《小熊圖書館》的故事內容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引導幼兒進行角色對話也不難,所以本次活動的難點自然就是“故事續編”了。這是有挑戰性的,因為不僅要創編小熊碰到的小動物角色,還要利用該角色的個性特征來創編不同的圖書。
我以“故事還沒有結束……”的過渡語來鼓勵大家大膽想象,勇于創新,續編出不同的故事情節。孩子們很感興趣,都能積極發言,但是在續編過程中我發現也出現了相應的問題:
1.續編的好多角色雖然與原故事中不一樣,但創編的圖書類型以及角色對話卻大同小異。比如——許奕飛創編的小螞蟻、馮啟宸創編的七星瓢蟲、還有趙康創編的蚯蚓,都是要“輕如羽毛的書”,與原故事中小燕子要的書是一樣的。
2.有幼兒續編的內容不夠合理。比如崔鈺霏續編的——小熊走啊走,遇到一只小狗,小熊問道:“小狗,你想看書嗎?”小狗說:“我想看,可是書太重了,我拿不動。”原故事中是小燕子拿不動,可小狗也拿不動嗎?顯然這個創編是不合理的。
3.續編不完整。部分幼兒只是續編了角色,如碰到了小白兔,但小熊具體要送小白兔什么圖書卻說不上來了。
出現這些狀況,追其原因,我覺得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是否豐富、與幼兒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都是息息相關的。于是,我首先采取的方法是發動大家一起動腦思考,讓有好點子的幼兒拿出來,全班一起分享討論。就比如那個“小熊遇到小狗”的情節,宋志誠說:“小狗是為主人看門的,可以為他提供偵探圖書。”這主意得到大家的認可,有了偵探圖書,對他識別哪個小偷有很大幫助。就這樣,集中大家的智慧一起來完成有趣、合理又有創意的故事情節,可以大大提升孩子們的發散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