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活動《魔法機器》課后反思
【活動目標】
1. 按提示發現事物在大小、數量、形狀方面的變化。
2. 能積極參與活動,按照一定的要求操作。
活動過程:
一、研究魔法機器,探索魔法機器的奧秘
1. 教師出示一個大盒子:這是一個神奇的魔法機器,任何東西放入機器,都會發生變化。
2. 教師將一個小的三角形圖片放進去,拿出一個大三角形圖片。請幼兒仔細看三角形圖片經過魔法機器發生了什么變化?小三角形變成了大三角形。原來是三角形的什么發生了變化?(引導幼兒發現兩個圖形大小的變化)
3. 教師提問:如果我要在這個魔法機器中放進一個小蘋果,會變出一個什么樣的蘋果呢?
4. 你認為這架魔法機器執行了哪個指令呢?(變大小的指令)教師在黑板上掛出指令卡。
分析:課前,我用一個紙箱子做了一個“魔法機器”,在課上,幼兒對這個“魔法機器”很感興趣。當我告訴幼兒,這是一個神奇的盒子,任何東西放入機器,都會發生變化。幼兒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我知道我已經成功吸引了幼兒的注意。但是,當我將一個小三角形放入機器,再拿出一個大三角形時,并沒有迎來幼兒驚喜的眼神,卻有幼兒說,這是老師事先放進去的,所以才會變得出來的。課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后來,我知道了,可能是我的表現形式不夠好,我不應該直接就把大三角形馬上變出來,而是應該制造一定的懸念,先讓幼兒猜一猜可能會變出什么,然后在變得時候,我應該加一些象聲詞,比如“烏拉烏拉變”等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在操作的過程中,我讓幼兒學會根據圖形的變化,判斷所下的指令。
二、根據指令卡提示,說出圖形變化的規律
1. 魔法機器的指令卡發生了變化了,看看它的指令是什么?幼兒觀察指令卡的圖意,說說魔法機器有什么功能。
2. 教師分別出示大小,形狀,多少的指令卡,請幼兒根據指令卡的功能,說說變化前和變化后的自定的物體與圖形。
分析:這個環節設置正好與第一個環節相個反,第二個環節主要是讓幼兒看懂指令卡發出的是什么指令。在這環節中,我發現幼兒的接受能力很強,很快就能明白指令卡的意思,在這一環節的設置上我缺少了一定的去趣味性,只是一味的展示指令卡,一味的讓他們說說把什么放進去變出什么,這樣幼兒很快就沒有了興趣。在今后的執教中,我應注重這方面的趣味性,是的過程不那么枯燥。
三、自己動手,操作魔法機器
1. 出示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二頁《魔法機器》。請幼兒根據提示仔細看第一架機器的變化規律,判斷第一個魔法盒可能會使這些水果的什么發生變化。
2. 教師請幼兒說說第一架機器分別把兩個蘋果變成了多少?它發出的是什么指令?教師在很班上畫出,變化前后的蘋果、接下來的梨和香蕉也怎么變?請幼兒點數比較,發現每樣物品比原來多1.
3. 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仔細看第二個魔法機器的變化規律,在右邊的空白處畫出增加數量后的東西。
幼兒完成后檢查魔法機器變得對不對,有沒有出故障。
分析:第三個環節設置的是讓幼兒自己動手做一做,在做之前,我先將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二頁的《魔法機器》講解了一遍,我著重想他們講了第一個魔法機器發出的是每樣物品比原有的多1的指令,然后我讓幼兒觀察第二臺魔法機器,看看第二臺機器發出的是什么指令,在這個點上,我處理的不夠好,因為有一部分幼兒知道了第二臺機器發出的比原物多2的指令,卻不是全體幼兒,所以導致在做第二臺時,仍有一部分幼兒照著第一臺機器那樣,畫了比原物多了1。我應該事先在講解時,兼顧到所有的幼兒,而不只是部分幼兒。